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题材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800.00 KB
- 文档页数:49
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驾驭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1、对各类诗歌意境的理解。
2、各类诗歌鉴赏的答案整合。
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依据高考试题的实际,依据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详细分析。
二、分类鉴赏及方法(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古代诗人常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画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爽、简洁质朴。
从1994年起先,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2019年和2019年。
1、写景抒情诗,要留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体会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悟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驾驭: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留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视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改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画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一、意境(画面)类【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解题思路】1.题型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即“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意象、画面、情感三个方面。
2.解题步骤:①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②依据诗句内容,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由意象组成的画面——(语言优美);③点明画面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等——(用词准确);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
【答题模式】诗中描写了意象,描绘了的画面(景象),(点明意境特点),表达了作者(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题赏析】(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岳阳楼、洞庭湖、大雁、山峰、明月、云间、凉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画面,意境雄浑辽阔、飘渺优美,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登楼远望时,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之情。
【参考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答: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山峰、受降城、沙地、明月、芦管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下,月如霜、沙如雪,还传来芦笛哀音的画面,意境荒凉开阔、空廖寂静,体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参考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高考复习之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例题赏析一、边塞征战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4分)答: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二、离别怀人诗【例题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诗歌按题材分类鉴赏一、常见题材了解诗歌的常见题材,.有助于弄懂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应该说,下面分类未必完全合理,因为诗歌题材如果细细分来,远非这12种;另外,即便所分的12种中,也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找出一个判然的界限。
因此阅读时不必拘泥于这种题材的划分,而应把功夫下在对诗歌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1、思乡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归雁杜甫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2.羁旅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旅次朔方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月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3、怀人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离思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送别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李商隐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5.征戍从军行(二首)王昌龄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兆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6、闲适与山水田园人们有时从诗歌的创作内容上将闲适诗与山水田园诗视为不同流派,但由于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多相近之处,故可以并在一起来谈。
绝句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之12大题材归纳【诗歌12大题材】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酬和赠答诗、即景(事)抒怀诗、干谒自荐诗、题画说理诗、哲理思辨诗【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时光昜逝之感慨、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杈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愤世嫉俗之绪一、送别抒怀诗【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
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案] 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
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二、羁旅思乡诗【对点训练】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容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 应念末归人。
答案:首联,写除夕夜,诗人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从抒情角度来说,“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
领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颈联,表现了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
尾联,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这是曲笔,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山水田园诗【对点训练】(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第一章:古诗词的基本概念与鉴赏方法一、古诗词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古诗词是中国文学中以抒发情感、咏史抒怀、描绘自然和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等。
2. 分类:律诗、绝句、词、赋等。
二、古诗词的鉴赏方法1. 了解作者背景:研究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期,了解其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2. 把握主题思想:通过诗句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3. 分析艺术特色: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唐代诗歌鉴赏三、唐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家1. 特点: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
2. 代表作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
四、唐诗的鉴赏实例分析1. 李白的《静夜思》2. 杜甫的《登高》3. 王维的《鹿柴》4.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第三章:宋代词鉴赏五、宋词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宋词是中国文学中一种以抒情为主,以音乐性为特点的文学体裁。
2. 特点:文字精炼,情感细腻,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六、宋词的鉴赏方法1. 了解词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2. 把握词的主题与情感。
3. 分析词的结构与修辞手法。
七、宋词的鉴赏实例分析1. 李清照的《如梦令》2.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3.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第四章:元明清诗歌鉴赏八、元明清诗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家1. 特点:诗风多元,注重文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2. 代表作家:杨慎、辛弃疾、纳兰性德等。
九、元明清诗歌的鉴赏实例分析1. 杨慎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2.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第五章:现代诗歌鉴赏十、现代诗歌的特点与代表作家1. 特点:形式自由,内容多样,注重表现个人情感与思想。
2. 代表作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等。
十一、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1. 理解诗人的情感与寓意。
2. 分析诗歌的形式与修辞手法。
高考中常见古代诗歌题材分类高考中常见古代诗歌题材分类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中常见古代诗歌题材分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中常见古代诗歌题材分类1、思乡怀人2、写景咏物3、忧国伤时4、咏史怀古5、赠友送别6、羁旅行役7、山水田园8、边塞征战9、生活杂感10、爱情11、建功立业12、悼亡游仙1.思乡怀人诗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思妇闺情诗也在此外。
常用艺术手法有借物抒情、借暾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想象、用典、修辞等。
常见的意象有杨柳、明月、鸿雁、杜鹃、鹧鸪、双鲤、尺素、梅花、燕子等。
例1.《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两首诗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
其中“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之情。
2.写景咏物诗这类诗作,多以自然界的景物为写作对象,在景物中寄寓诗人的情感,表达诗人的志向。
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
例3.《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别离贬谪诗、思乡怀远诗、咏物诗、闺怨诗。
(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2)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4)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