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物质的鉴别和推断73-74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9
中考化学实验复习:物质的鉴别和推断物质的鉴别和推断检验、鉴别、推断的含义检验及鉴别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来确定是不是这种物质或含不含某种成分,是对物质的确认、鉴别及区别。
推断是根据已知现象,应用物质特性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被检测物是什么或其中含有什么,不含什么,可能含有什么。
(一)化学物质的检验1、气体的检验[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6]一氧化碳: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无水珠生成,然后将烧杯迅速倒转,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一氧化碳.[7] 氮气: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熄灭,然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
2、离子的检验.(1)酸液(H+):(1)用紫色石蕊试液或PH试纸(2)活泼金属(如:镁条、锌粒等)(3)不溶性碱(如:氢氧化铜等)(4)某些金属氧化物(如:铁锈)(5)碳酸盐(如:碳酸钠等)(2)碱液(OH-):(1)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或PH试纸(2)某些可溶性盐(如:硫酸铜、氯化铁)(3)盐酸和Cl-:用AgNO3溶液和稀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4)硫酸和SO42-:硝酸钡溶液Ba(NO3)2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BaCl2区别Cl-和SO42-:先用 Ba(NO3)2溶液再用AgNO3溶液(5)CO32-:用盐酸和石灰水(6)铵盐(NH4+):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7)Cu2+:用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8)Fe2+:用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9)Ca2+:用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钙离子*相关例题[1]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2]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3]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专题2物质的鉴别与推断【命题重点】物质的鉴别和推断是中考科学的热门题型。
这类题具有条件隐蔽,包含知识点较多,关系复杂,思维强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是一类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型。
【方法要点】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证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顺藤摸瓜,推出结果,最后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检验,看是否符合题意。
作为解题的关键所在,突破口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情况:①以物质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②以物质的特征状态为突破口;③以物质反应时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④以物质的其他一些特征性质为突破口。
【例题精析】类型1文字式鉴别与推断[例题1]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由K2CO3、K2SO4、KCl和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实验记录如下: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可能含有CuSO4和KClB.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2CO3和K2SO4,一定不含CuSO4C.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和CuSO4,可能含有KClD.若在步骤②所得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原固体中一定含有KCl【解答】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①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一定不含硫酸铜;②取适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样品中含有硫酸钾、碳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③向步骤②所得沉淀中加入过量的HNO3,沉淀全部消失并产生气泡,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钾,一定不含硫酸钾,可能会有氯化钾。
A、经过上述分析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CuSO4,可能含有KCl,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经过上述分析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CuSO4,可能含有KCl,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经过上述分析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K2SO4、CuSO4,可能含有KCl,故C选项符合题意;D、②所得滤液中有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和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钾,所以滴入AgNO3溶液,出现的白色沉淀不能确定是氯化钡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还是氯化钾与硝酸银生成的,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20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专题二 物质的鉴别、鉴定、推断知识要点:1. 物质的鉴别:鉴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将几种不同特性的物质区别开来。
如鉴别两瓶无色溶液哪瓶是NaCl 或KNO 3。
我们只要把NaCl 溶液中的Cl -检验出来,即可认定NaCl 溶液,另一瓶则是KNO 3溶液。
(1)常见离子鉴别的特效试剂H +和-OH :紫色石蕊试液或pH 试纸。
OH -:无色酚酞试液(可鉴别碱性溶液)——变红。
Cl -:AgNO 3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SO 42-:BaCl 2溶液和稀HNO 3——有白色沉淀。
-23CO :稀HCl 和石灰水——有CO 2↑。
-34PO :AgNO 3溶液——有黄色沉淀。
NH 4+Mg 2+Fe 3+Cu 2+OH -Cl -Ag +Ba 2+H +CO 32-SO 42-Ca 2+Cu 2+Mg 2+③ 一种试剂的鉴别:A.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2)(OH Ba 溶液或NaOH 溶液做鉴别试剂。
B.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C.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D.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E.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
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F.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④ 不同试剂的鉴别:A. 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B. 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 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2. 物质的鉴定:鉴定是根据待检物质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实验将物质的各组分逐一检验出来,从而确定某物质。
鉴定与“用实验方法确定或证明”等用语意义相同。
如:用化学方法证明某白色固体是硫酸铵。
在鉴定时不但要用化学实验检验白色固体是否是铵盐(含NH 4+),还要检验它是否是硫酸盐(含-24SO )。
学生姓名科目科学年级九年级时间教师姓名课题物质鉴别及推断授课内容教学目标了解掌握物质鉴别类题型及物质推断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学重点物质鉴别的方法、物质推断题型中的突破口寻找教学难点物质鉴别的方法、物质推断题型中的突破口寻找一、物质的鉴别1、借助外物鉴别在鉴别物质时,通常加入一种物质使之分别产生几种不同的现象。
当要鉴别三种物质时,通常要使其中一种物质产生沉淀、一种产生气体、一种无现象,但三种物质分别显酸性、碱性和中性时,通常要使用指示剂,有时也可以利用沉淀的颜色不同。
如果是四种物质加以鉴别,则通常要使一种物质产生沉淀、一种产生气体、一种既产生沉淀又产生气体、一种无现象(如5题)。
怎样选择试剂是解题的关键:在复分解反应中,能产生沉淀的反应很多,而产生气体的反却很少,常见的是碳酸盐根酸反应以及碱跟铵盐反应。
如第2题,被鉴别的物质中有碳酸钠,首先考虑到要加酸,再考虑加什么酸能跟其它物质反应产生沉淀;第4题中,被鉴别物质中有氢氧化钾,可以考虑加入铵盐,要能使硝酸银产生沉淀应加入盐酸盐,组合起来就是氯化铵(没有此选项而已)。
【例题解析】【例1】.在下列试剂中,可以一次将氢氧化钡、盐酸、碳酸钠三种溶液区别开来的试剂是( )A. 稀硫酸B. 氯化钡溶液C. 硝酸银溶液D. 稀硝酸【例2】.能够一次性将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银三种溶液区别开来的一种试剂是( )A. 氯化钡溶液B. 稀硝酸C. 稀盐酸D. 酸、碱指示剂【例3】.用一种试剂将氢氧化钠、食盐、盐酸三种溶液鉴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A. 石蕊试液B. 酚酞试液C. 硝酸银溶液D. 氯化钡溶液【例4】.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方便地把Na2SO4、KOH和AgNO3三种溶液区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A. 盐酸B. FeCl3C. BaCl2D. CuCl2【例5】.能把Na2CO3、Ba(OH)2、BaCO3、Mg(OH)2四种白色粉末一次性区分开的试剂是( )A. 石灰水B. 稀硝酸C. 稀硫酸D. 稀盐酸2、不另加试剂进行物质鉴别的题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中某一种物质有特殊颜色(含有Cu2+的溶液为蓝色;含有Fe3+的溶液为黄色;含有Fe2+的溶液为浅绿色),利用感官判断出该溶液后,再逐一进行鉴别,如第6、7、8题;二是组内各物质均为无色溶液,要利用各物质两两混合后发生反应的现象不同加以区别,如9题。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讲义一、物质鉴别的基本概念物质的鉴别,是指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不同的物质区分开来。
这是化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还在实际生活和实验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鉴别物质时,我们需要明确待鉴别的物质范围,并选择合适的鉴别方法和试剂。
这些方法和试剂应能够基于物质的独特性质产生明显的、易于观察和区分的现象,比如颜色变化、生成沉淀、产生气体、温度变化等。
二、物质鉴别的原则1、操作简便鉴别方法应尽量简单易行,避免过于复杂的操作流程和实验装置。
2、现象明显所产生的现象必须清晰、显著,能够让人一眼就判断出物质的不同。
3、试剂常见选用的试剂应是常见、易得的,尽量避免使用稀有或昂贵的试剂。
4、安全环保实验过程要确保安全,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三、常见物质的鉴别1、氧气和二氧化碳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氢气和一氧化碳通过点燃,观察火焰颜色和产物。
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产物只有水;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产物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金属单质(1)铁和铜观察颜色,铁是银白色,铜是紫红色。
(2)金和铜用稀盐酸鉴别,铜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金则不反应。
4、酸、碱、盐(1)盐酸和硫酸分别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盐酸。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变浑浊的是氢氧化钙,无明显现象的是氢氧化钠。
(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加热固体,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是碳酸氢钠,无明显现象的是碳酸钠。
(4)氯化钠和碳酸钠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
四、物质鉴别中的注意事项1、先取样,后操作在进行鉴别实验时,要先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再加入试剂进行实验,避免污染整瓶试剂。
2、试剂用量适当试剂的用量要控制好,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3、有序鉴别当需要鉴别多种物质时,要有条理地进行,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鉴别,避免混乱。
专题二物质的检验和推断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专题二物质的检验和推断【考点详析】一、物质的检验和鉴定(一)常见物质的鉴定1.氧气的鉴定: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氢气的鉴定::点燃,气体会发出淡蓝色火焰。
如果气体较纯,气体将会安静地燃烧,并发出“噗”声;如果气体不纯,会发出尖锐爆鸣声。
3.二氧化碳的鉴定::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收集的气体是CO2。
5.鉴定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如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并且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是CO。
6.同时对.H2、 CO、CH4三大可燃性气体的鉴定:分别点燃,通过无水硫酸铜CuSO4(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再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顺序不能颠倒!)(1)H2:生成物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生成物不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但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CH4:生成物既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不可以根据气体燃烧时的火焰颜色来鉴别气体。
7.蛋白质的鉴定:点燃,如果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就说明有蛋白质。
8.鉴别聚乙烯塑料和聚氯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袋有毒,不能装食品):点燃后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聚氯烯塑料。
9.鉴别羊毛线和合成纤维线: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线,不易断的为合成纤维线;化学方法:点燃,产生烧焦羽毛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线;无气味,易结球的为合成纤维线。
(二)常见离子的鉴别1.鉴定Cl-(盐酸和可溶性盐酸盐):先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Cl-。
2.鉴定SO42-(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先加入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硝酸。
如果有沉淀生成,说明含有SO42-。
3.鉴定CO32-(碳酸盐):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C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