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辑佚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一、龟甲文二、金石三、竹木四、帛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
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
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
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
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
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
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
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
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
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4、经折装经折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
产生于唐五代。
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
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
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一、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起源与发展1. 先秦时期:古籍整理的萌芽在先秦时期,我国古籍尚处于萌芽阶段。
诸子百家争鸣,各家著作纷呈,为古典文献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当时,已有学者开始对古籍进行整理,如孔子编订《诗经》、《尚书》等。
2. 汉代:古典文献学的确立汉代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形成了以经学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体系。
3. 魏晋南北朝:文献学研究的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传入,使得文献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整理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古籍,如道藏、佛经等。
4. 隋唐时期:古典文献学的繁荣隋唐时期,我国古典文献学进入繁荣阶段。
唐代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等。
5. 宋元明清:古典文献学的深化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古典文献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在考据、训诂、校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同时,私家藏书和刻书业的兴起,为古典文献学的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古典文献学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古籍版本研究:探究古籍的版本源流、刊刻年代、流传过程及版本间的差异,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2)文献目录学:整理和编纂古籍目录,揭示古籍的分类、编目、检索和利用,为学者查找资料提供便捷。
(3)校勘学:对古籍进行校对、勘误,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确保文献的准确性。
(4)训诂学:解释古书中的字词、成语、典故,阐明古书的词义和句意,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献。
中国古代文献的辑佚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人很注重文学的创作,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由于保存不当,有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已经亡佚,失传。
面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便自觉的加入到对古代文献古籍的整理和辑佚中来。
刘向的《别录》以及其子刘歆的《七略》都是对古代文献的辑录,危重国故带文献的整理与保存作出了贡献。
以下将就中国古代文献的辑佚做几方面的论述。
一、文献的辑佚是文献学发展的必然古代文献存在着严重的散辑现象,比如前代《艺文志》或《经籍志》中录著的书目,过了一个时期后便遗失了,找不到了。
这种现象对中国古代文献的传承和研究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是我国古代遗产的的极大损失,于是有许多好学博览之士,为着满足自己求知的愿望,特别对于已经散佚的古代名流学者的著作,寄予无穷的歆慕和追求,想尽办法希望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材料,重新搜集整理出来,企图恢复原著作的本来面貌,或者恢复他的一部分,这便是“辑佚”。
那么中国古代文献的散佚状况究竟如何呢?近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于每一种书都标注“存”、“亡”、“残”、“疑”。
在《汉书艺文志》里著录的596家,顾实明确标明存的只有29家,不到5%,另有注残的只有72家,占12%。
由此看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图书,到《宋史艺文志》保存无几。
到今天,十不存一。
而《宋史艺文志》著录宋人以及宋以前的著作9818种,现在也十亡七八。
再有宋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序》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起著录者53915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者又28469卷。
呜呼,可谓盛矣!……今著于篇,其有名而亡其书者,十盖五六也,可惜哉!”。
从这些前人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图书亡佚之多。
估计的亡佚和失传原因众多而最主要的要算“书厄”,前人提“五厄”明人提“十厄”:1秦始皇焚书,2、汉末王莽之乱,《隋书》载“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
3、东汉末年董卓之乱,献帝移都,长安之乱。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 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编辑整理: 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 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 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 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 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 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 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印刷型与非印刷型的出版物,诸如图书、期刊、报纸与特种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一般是指记录中国“五四”运动以前各种知识信息的印刷品与非印刷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及有关的文献工作的一门学科, 主要涉及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
1.古代无文献学,称校雠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 广集诸本, 施以校雠, 编定目类, 撰写叙录, 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
校: 本义是犯人带的木枷。
引申为比堪核对。
雠: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 故曰校雠。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了校雠之名。
2。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中文世界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