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物质的推断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5
物质的推断练习题1. 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答案:燃烧、腐烂、生锈等。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新的物质,原有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燃烧、腐烂、生锈等都是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
2. 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物质发生了物理变化?答案:融化、冷凝、溶解等。
解析: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不会改变其分子组成和化学性质,只是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发生了改变。
融化、冷凝、溶解等都是常见的物理变化现象。
3. 下列实验中,哪些可以用来判断物质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答案:pH试纸、酸碱指示剂等。
解析:酸性、中性和碱性是物质的性质之一,可以通过使用pH试纸、酸碱指示剂等工具来判断。
pH试纸会根据溶液的酸碱性变化而变色,酸性溶液呈红色或橙色,中性溶液呈绿色,碱性溶液呈蓝色或紫色。
4. 下列实验中,哪些可以用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导电性?答案:导线、电源、电灯泡等。
解析:导电性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来判断。
使用导线将物质与电源、电灯泡等连接后,如果电灯泡发出光亮,则说明物质具有导电性;如果电灯泡不发光,则说明物质不具有导电性。
5. 下列实验中,哪些可以用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磁性?答案:磁铁、铁粉等。
解析:磁性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判断。
将磁铁或铁粉与物质接触,如果物质被吸附或受到磁力作用,则说明物质具有磁性;如果物质不受到磁力作用,则说明物质不具有磁性。
6. 下列实验中,哪些可以用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挥发性?答案:加热、闻气味等。
解析:挥发性是物质的一个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判断。
将物质进行加热,如果产生气体,并能够闻到明显的气味,则说明物质具有挥发性;如果物质加热后没有产生气体或气味,则说明物质不具有挥发性。
通过以上的推断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为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专题21 物质的推断1. 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中的两种或多种。
为确定固体粉末的成分,现取X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水、稀盐酸的挥发)。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若滤液1呈无色,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Fe2+、Cu2+、Mg2+B. 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原固体X一定不含碳酸钙C. 若滤液2呈浅绿色,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铁D. 若气体1为混合物,测滤渣1中一定含有碳酸钙、铜、铁【答案】C【解析】【分析】碳酸钙难溶于水,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硫酸亚铁在溶液中显浅绿色,镁难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铜活泼。
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加足量水得到沉淀1,向沉淀1加入稀盐酸得到气体1、溶液2和沉淀2,说明沉淀1和沉淀2中一定有铜,则原固体中一定有镁和硫酸铜。
【详解】A、若滤液1呈无色,固体粉末中含有硫酸铜、镁,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得到硫酸镁溶液为无色的,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Mg2+,故说法错误;B、若气体1为纯净物,可能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是铁与稀盐酸或者是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则原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钙,故说法错误;C、若滤液2呈浅绿色,滤渣1中含有铁、铜,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故说法正确;D、若气体1为混合物,所以气体1一定是二氧化碳和氢气,沉淀1可能是碳酸钙、镁和铜,也可能是碳酸钙、镁、铁和铜,故说法错误;故选C。
2. 甲、乙、丙、丁是初中常见的物质,转化关系知图(所涉及反应均为初中常见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某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甲为H2,则丁可以是Fe或H2OB. 若甲为NaOH,则丙可以是H2O或Fe(NO3)3C. 若甲为CuO,则乙、丙、丁可以是含有相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D. 若甲为A12(SO4)3,则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均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A、若甲为H2,丁可以转化为甲,则当丁为铁时,铁与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氢气,甲可以转化为乙,乙可为铜,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乙可转化为丙,丙可转化为丁,则丙可为硫酸亚铁,硫酸亚铁与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铁,代入验证,合理;若甲为氢气,丁可以转化为甲,甲可以为水,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甲可以转化为乙,乙可为铜,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乙可转化为丙,丙可转化为丁,则丙可为氧化铜,铜与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氢气加热反应生成铜和水,代入验证,合理;故若甲为H2,则丁可以是Fe或H2O,说法正确;B、若甲为NaOH,则丙可以是H2O,由转换关系可知,乙为碳酸钠,丁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水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代入验证,合理;若甲为NaOH,当丙是Fe(NO3)3时,由转换关系可知,乙可以是氢氧化铁,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氢氧化铁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铁和水,硝酸铁与氢氧化钠反应氢氧化铁沉淀和硝酸钠,则丁可以是氢氧化铁沉淀或硝酸钠,氢氧化铁和硝酸钠无法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钠,故不合理;故B错误;C、若甲为CuO,则乙、丙、丁可以是含有相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由转化关系可知,甲为氧化铜,丁可转化为甲,则丁为氢氧化铜,乙为硫酸铜,丙为氯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铜,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铜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代入验证,合理,故C正确;D、若甲为A12(SO4)3,则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均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甲为硫酸铝,乙为硫酸钠,丙为氢氧化钠,丁为氢氧化铝,硫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硫酸钠,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上述均可通过复分解反应实现,故D正确;故选B。
《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讲义一、引言在化学学习中,物质的鉴别与推断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还能加深我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本讲义将系统地介绍物质鉴别与推断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大家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物质鉴别的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初步判断物质的种类。
例如,铜是紫红色的固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物理性质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进行鉴别。
例如,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钙,可以利用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氯化钠易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
3、化学性质法(1)燃烧法根据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不同进行鉴别。
例如,鉴别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可以通过燃烧产物来判断。
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酸碱指示剂法利用酸碱指示剂(如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鉴别溶液的酸碱性。
例如,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显酸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显碱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法根据金属与酸、盐溶液的反应现象来鉴别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例如,将锌、铁分别放入稀盐酸中,产生气泡较快的是锌,较慢的是铁,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4、特定试剂法(1)澄清石灰水常用于鉴别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化铜可用于鉴别氢气和一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通过加热的氧化铜时,分别产生不同的现象,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物质推断的思路1、审清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信息,明确推断的目标。
2、寻找突破口从题目中找到明显的特征或特殊的现象作为突破口。
例如,有颜色的物质、产生气体或沉淀的反应、特殊的反应条件(如高温、通电等)。
3、逐步推理根据找到的突破口,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逐步推断出其他物质。
4、验证答案将推断出的物质代入原题,检查是否符合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专题五_物质的推断化学中考复习专题五物质的检验、鉴别和推断例2 用珍珠(主要成分CaCO3)加工成的“珍珠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保健品,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假冒的“珍珠粉”,仅用肉眼观察难辨真假。
为了向消费者提供鉴别方法,须找出真假“珍珠粉”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工商局提供了真、假“珍珠粉”样品,请你展开探究(只要写出猜想、方案,不需要说明方案实施的具体结果)。
猜想一:真、假“珍珠粉”的气味可能不同方案一:取样,分别闻一闻它们的气味,分辨气味有无差异猜想二:;方案二:;猜想三:;方案三:;[解析]本题的回答首先要熟悉CaCO3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假设假冒的“珍珠粉”的性质与它不同而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比如题给例子(猜想一)是基于CaCO3无气味,如果某“珍珠粉”有气味,必定是假冒的“珍珠粉”。
CaCO3的性质还表现为白色、硬度较大、难溶于水、加热分解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与盐酸反应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等等,都是猜想的依据,都可作为解答的思路。
[答案]猜想二:真、假“珍珠粉”在水中溶解性不同;方案二:取样,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并搅拌,观察它们溶解情况。
猜想三:真、假“珍珠粉”与酸反应现象可能不同;方案三:取样,分别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有无差异。
猜想四:真、假“珍珠粉”灼烧后可能有不同现象;方案四:取样,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色态质量变化情况。
例3 小明为参加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在家中准备了食盐水、白醋、白糖水、白酒。
由于疏忽,忘了贴标签,请你帮小明将它们区分开来。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这些物质都是可品尝的(化学实验室中的物质不能品尝)。
可以用闻气味,尝味道的方法加以区别。
白醋有酸味,白酒有特殊的芳香味,食盐水是咸的,白糖水是甜的。
[答案]①分别闻各种物质的气味,有酸味的是白醋,有特殊芳香味的是白酒,没有气味的是食盐水和白糖水。
②分别尝剩余两种物质的味道,有甜味的是白糖水,有咸味的是食盐水。
推断题【考点扫描】一、推断题解题思路二、推断题常考题眼——物质性质溶液颜色蓝色CuCl 2、CuSO 4等含Cu 2+的溶液浅绿色FeCl 2、FeSO 4等含Fe 2+的溶液黄色FeCl 3、Fe 2(SO 4)3含Fe 3+的溶液紫色KMnO 4溶液火焰颜色淡蓝色H 2、S (空气中)蓝色CO 、CH 4蓝紫色S (氧气中)常见气体无色无味O 2、H 2、CO 、CO 2、CH 4、N 2刺激性气味SO 2、NH 3、HCl 常见固体黄色硫磺(S )红色Cu 、赤铁矿、Fe 2O 3、红磷、氧化汞黑色Fe 3O 4、CuO 、MnO 2、碳粉、铁粉常见沉淀白色沉淀(可溶于稀盐酸)CaCO 3、BaCO 3、Mg(OH)2、Al(OH)3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AgCl 、BaSO 4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遇水放热CaO 、NaOH 固体、浓硫酸元素之最1.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O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Al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Ca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碳(C )其他1.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2.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CO;3.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但通入CO2后变浑浊的溶液不一定是澄清石灰水,也可能是Ba(OH)2溶液;4.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5.天然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6.吸水后由白色变蓝色的是无水CuSO4;7.最常见的液态物质是H2O、H2O2、C2H5OH,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8.常用的食品干燥剂是生石灰(CaO);9.常用的食品脱氧剂是Fe粉;10.与酸反应有CO2产生的物质是碳酸盐(或NaHCO3);11.与碱反应(研磨)有NH3产生的物质是铵盐(铵态氮肥);12.常温下唯一有氨味的铵态氮肥是NH4HCO3(碳铵);13.常用来灭火并在推断题中箭头指向最多的是H2O和CO2;一些物质俗称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Hg——水银;固体CO2——干冰;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消石灰;C2H5OH——酒精;NaCl——食盐三、推断题常考题眼——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常见反应举例点燃可燃物与O2的反应C+O2点燃CO2加热KMnO4制取O22KMnO4≜K2MnO4+MnO2+O2↑Cu与O2的反应2Cu+O2≜2CuO CO与CuO的反应CO+CuO≜Cu+CO2高温CaCO3分解CaCO3高温CaO+CO2↑C还原CuO、Fe2O3C+2CuO高温2Cu+CO2↑CO还原Fe2O33CO+Fe2O3高温2Fe+3CO2催化剂H2O2制取O22H2O22MnO2H2O+O2↑通电H 2O分解2H 2O通电2H 2↑+O 2↑四、推断题常考题眼——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判断种类反应类型常见反应举例分解反应CaCO 3高温CaO+CO 2↑2H 2O 22MnO 2H 2O+O 2↑2H 2O通电2H 2↑+O 2↑2KMnO 4≜K 2MnO 4+MnO 2+O 2↑2NaHCO 3=Na 2CO 3+H 2O+CO 2↑化合反应燃烧:C+O 2点燃CO 2CaO+H 2O=Ca(OH)2置换反应金属的置换:Fe+2HCl=FeCl 2+H 2↑冶炼金属:H 2+CuO ≜Cu+H 2O 复分解反应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其他冶炼金属:CO+CuO ≜Cu+CO 2甲烷燃烧:CH 4+O 2点燃H 2O+CO 2复分解反应碳酸盐+酸: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铵盐+碱:NH 4Cl+Ca(OH)2=CaCl 2+NH 3↑+H 2O五、通过反应的个数判断反应物是不同种类时,酸、碱、盐、金属发生反应的个数分别为4个,3个,3个,2个。
专题复习四物质的推断<二>复习目标:1.巩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复分解反应条件加深理解,能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
2.初步了解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的类型,掌握根据实验现象或有关物质的性质解推断题的方法;典型示例:例1.现有NaOH、Na2CO3、BaCl2、HCl、稀H2SO4、Ca(OH)2六种溶夜,有右图所示的相互反应关系,图中每条线两端的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则图中甲是下列物质的:()A、Ca(OH)2B、稀H2SO4C、BaCl2D、Na2CO3你解本题的入手点是:例2、有A、B、C、D、E、F、G、L、M九种物质,能发生如下反应:(1)A(溶液)+ CuCl2(溶液) B (蓝色)+ C(2)C(溶液)+ D(溶液) E (白色)+ F(3)F(溶液)+ NaOH(溶液)G (红褐色)+ L(4)L(溶液)+ AgNO3(溶液)M (白色)+ NaNO3则各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A_____、B_____、C______、D_____、E_______、F______、G_______、L_______、M_______例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NaCl、Na2CO3、Na2SO4、CuSO4的一种或几种,按一下步骤进试验:(1)将此粉末溶于水,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
(2)向此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3)将沉淀滤出后放入稀盐酸中,沉淀全部溶解.同时生成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根据现象推断,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总结:通过这四个例题你对解推断题有哪些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物质推断知识点总结一、物质推断的基本概念物质推断是指根据物质的一些特定性质,通过实验方法分析、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的过程。
常见的物质推断方法包括化学反应、物理性质、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二、物质推断的基本原则1. 确定性原则:物质推断的结果必须是确切的、确凿的,不能有任何假设和推测。
2. 客观性原则:物质推断的结果必须是客观、科学的,不受主管人员的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
3. 全面性原则:物质推断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不能放过任何一种可能的情况。
4. 精确性原则:物质推断必须是精确的、准确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错误。
三、物质推断的基本方法1. 物理性质推断: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测定和比较。
2. 化学性质推断: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生成反应等化学反应的观察和检测。
3. 光谱分析: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4. 质谱分析:包括质子质谱、电子转移质谱、碳谱等质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四、物质推断的应用1. 在生产中,可以用于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检验,以及产品的合成和提纯过程中的物质分析。
2. 在环境监测中,可以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
3. 在犯罪侦查中,可以对犯罪现场和嫌疑人身上的物证进行鉴定和分析。
4. 在临床医学中,可以对药物、生物样品等进行化学分析。
五、物质推断的案例分析1. 通过物理性质推断:通过对物质的颜色、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测定和比较,可以初步推断出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例如,通过测定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可以判断出该物质可能是有机化合物还是无机化合物,进而缩小物质推断的范围。
2. 通过化学性质推断:通过进行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生成反应等化学反应的观察和检测,可以进一步确定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例如,通过将物质与酸或碱进行反应,可以推断出物质是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还是中性物质。
3. 通过光谱分析:通过使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等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成分。
专题复习物质的推断
推断题的基本形式是先给出一定的信息,学生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组织,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于它可以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融于一体,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所以一直是化学中考的重要题型。
推断过程需要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特别是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以及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寻找“题眼”,然后逐步得出正确答案。
专题归纳
一、解题思路
二、物质推断的一般方法
1.一点击破,顺逆推断。
抓住“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用顺向、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方法推断,逐一推导出其他结论。
2.相遇组合,对比推断。
采用类似数学中的“相遇”方法用图表列出各物质反应次数,再由各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列出各物质反应次数,然后对号入座推断出各物质。
3.提出假设,讨论推断。
在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后进行反复验证,逐步缩小范围,排除不合题意的结论。
三、推断题的思考方法
1.若题目指出某物质是常见的酸,则试着用HCl或H2SO4进行推导。
2.若题目指出某物质是常见的碱,则试着用NaOH或Ca(OH)2进行推导。
3.若题目指出某物质是常见的盐,则试着用NaCl或Na2CO3或CaCO3进行推导。
4.推断题中,若指出某物质为生成的气体,则试着用CO2进行推导,不行再试用O2或H2进行推导。
四、推断题的常见突破口
1.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1)点燃:有________参加的反应。
(2)通电(1个),写出化学方程式:
电解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催化剂(2个),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KClO3分解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H2O2分解制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温(4个),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高温煅烧石灰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高温还原Cu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和CO2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O、Fe2O3高温炼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加热(4个),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KClO3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KMnO4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H2还原Cu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O还原CuO: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物质的颜色。
______色固体:无水CuSO4、MgO、P2O5、CaO、Ca(OH)2、NaOH、NaCl、Na2CO3 ______色固体:Cu、HgO、Fe2O3
______色固体:红磷
______色固体:CuSO4·5H2O
______色固体:Cu2(OH)2CO3
______色固体:S
______色固体:C(木炭粉)、CuO、MnO2、Fe3O4、Fe(粉)
______色固体:KMnO4
(2)沉淀的颜色。
______色:BaSO4、AgCl、CaCO3、BaCO3、Mg(OH)2
______色:Cu(OH)2
______色:Fe(OH)3
(3)溶液的颜色。
______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
______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
______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
______色溶液:KMnO4溶液
(4)火焰的颜色。
______色火焰:H2、S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色火焰:CO、CH4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色火焰:S在纯氧中燃烧
3.以“反应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______。
(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________,固体是________。
(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更旺的气体是________,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是CO2或________;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________。
(4)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________。
(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________。
(6)在O2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的物质是Al、________。
(7)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__________,如CH4、C2H5OH等。
(8)溶于水呈碱性,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是________。
4.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__________。
(6)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
(7)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
(8)最简单的有机物是__________。
(9)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__。
(10)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__________。
(11)氧元素占50%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
(12)金属之最:
①熔点最高的金属是__________;
②导电性、导热性最强的金属是__________;
③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
④全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__________;
⑤硬度最大的金属是__________;
⑥密度最小的、最轻的金属是__________; ⑦熔点最低的金属是__________。
5.以物质特征反应为突破口。
例如:单质A +化合物B→单质C +化合物D
【答案】
三、1.(1)O 2
(2)2H 2O=====通电
2H 2↑+O 2↑
(3)①2KClO 3=====MnO 2△2KCl +3O 2↑
②2H 2O 2=====MnO
22H 2O +O 2↑
(4)①CaCO 3=====高温
CaO +CO 2 ↑
②C +2CuO=====高温2Cu +CO 2↑
③CO 2+C=====高温
2CO
④Fe 2O 3+3CO=====高温
2Fe +3CO 2
(5)①2KClO 3=====MnO 2△2KCl +3O 2↑
②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③H 2+CuO=====△
Cu +H 2O
④CO +CuO=====△Cu +CO 2
2.(1)白 红 暗红 蓝 绿 淡黄 黑 紫黑
(2)白 蓝 红褐
(3)蓝 黄 浅绿 紫红
(4)淡蓝 蓝 蓝紫
3.(1)CO 2 (2)CO C (3)O 2 N 2 O 2 (4)水蒸气
(5)Fe (6)Mg (7)有机物 (8)氨气(NH 3)
4.(1)O Al (2)O (3)O N (4)C (5)H 2
(6)H 2O (7)金刚石 (8)CH 4 (9)H 2O (10)H 2O
(11)SO 2 (12)①钨 ②银 ③钙 ④铁 ⑤铬 ⑥锂 ⑦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