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雷电之谜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轰隆隆的雷声从天空滚过,震撼着山川大地,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
在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可我们的祖先却对此难以理解,他们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
中国人传说这是雷公电母在惩治邪恶,后来的欧美人又把雷电和上帝联系起来,说是上帝主宰雷电。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人都想用科学的方法揭穿雷电的秘密。
第一个做这种实验并取得成功的人是美国人富兰克林。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实验。
他在大雷雨即将到来之前,把一只大风筝放到天空,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握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紧接着,挂在风筝线下端的铜铃碰动起来,伴随着阵阵声响冒出点点火花。
“成功了!成功了!”富兰克林扔下风筝兴奋地大叫起来。
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
其实,富兰克林早就在思考雷电的问题,1749年他就曾写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用尖端金属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
但他的建议却遭到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的讥讽和嘲笑。
富兰克林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写信告诉一个法国朋友。
那个法国人用一根铁杆直立在屋顶上,在雷雨时真的把天空中的闪电引到了地下,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后来,富兰克林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电是会流动的,它还可以分为正电和负电。
富兰克林是电学原理的创始人之一。
此外,富兰克林还有许多科学发明,并进行了多种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他发明了能节约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炉——富兰克林炉;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光眼镜,既可看远,也可看近;发明了医学上使用的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发热的灵敏度;测出了液体蒸发时热量散失的情况;研究了北极光的性质和原理等等。
1752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大学、牛津大学都先后授予他博士学位。
《揭开雷电之谜》的文本解读上海市宣桥学校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揭开雷电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给我们诠释了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需要细致的观察、大胆的实践、科学的试验。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题的要求。
我们备课组在研读文本后,觉得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试验”,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的第3、4节应该是重点。
而课题和第四节中的矛盾处是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切入点,所以将教学设计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梳理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开头先交代了富兰克林的大致情况,然后具体描写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最后总结富兰克林实验的重要意义。
虽然揭开雷电之谜的风筝实验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但是第一节是介绍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最突出的贡献,这是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初步的了解,第二节则是写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背景,这是让学生了解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做风筝实验的原因。
而最后结尾既总结了风筝实验的意义,更是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痴迷的升华。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习,更有助于读懂和理解。
二、创设问题突破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题的要求。
学生心中的问题不是由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基于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所产生的困惑、矛盾。
生疑、解疑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本课的质疑点可以从以下几处入手:先从“课题”入手,继而引出风筝实验以及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中第四节中“差一点被击倒”与“兴奋”的矛盾处,最后一节的重点词语“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中“轰动”一词等,这几处都是激疑的教学的重点。
设计这些质疑点一方面是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在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还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训练中,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无畏无形无限——《揭开雷电之谜》的文本解读上海市浦东新区园西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揭开雷电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题的要求。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开头先交代了富兰克林的大致情况,然后具体描写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最后总结富兰克林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勇士”,这是本课最关键的句子,本课的设计就围绕着“勇士”一词展开,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引领、主导作用。
一、补充资料深入勇士有限的文本,无限的背后故事,无畏的勇士精神。
(1)课前两分钟与学生交流雷电现象,继而引出“富兰克林”,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再加以补充:富兰克林是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对科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
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课堂学习有了更深的期待。
(2)在学习第二小节中,针对“富兰克林大胆提出那是自然界的一种‘放电现象’”,教师在备课时有疑惑,为什么富兰克林能大胆提出这种想法呢?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到事件背景,给学生做了填补: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
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从未获得成功。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电容器),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
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11、揭开雷电之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并且尝试自主学习。
3.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勇士"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有力气,有胆量的人)2.请你说说,谁是你心目中的“勇士",为什么?3.师述:今天,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一位勇士,他是1 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揭开了雷电之谜;他就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媒体)出示第一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 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齐读第1节。
(板书课题:11揭开雷电之谜)4.齐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学生交流:预设:雷电之谜是什么?雷电之谜是怎样揭开的?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二、重点语句、深入研读。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关于富兰克林的故事。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找出能说明“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的句子。
2.精读课文,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句子: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a指名读这句话。
b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
①指导理解:“人们:一直、显示神威”与“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作比较。
②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大自然在显示神威——从前人们一致认为雷暴是天公的怒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而富兰克林却大胆地向大自然挑战,勇气可嘉。
人们——说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而富兰克林却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敢于向大多数人挑战。
一直——说明这种看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富兰克林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
《11、揭开雷电之谜》文本解读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文本内容:《揭开雷电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1752年7月的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电之谜,并以此发明了“避雷针”的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这是一篇记叙文。
第一小节简要介绍了富兰克林的个人资料,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第2小节主要介绍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背景。
第3、4小节主要介绍富兰克林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
第五节写风筝实验的效果和科学价值。
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
文本语言: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
课文第一小节虽只有短短的2句话,但细细品读,这两句话是因果关系的句子。
作者用“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雷电之谜。
”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把富兰克林称为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真正感受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同时,这句话又和后文呼应。
富兰克林是怎么冒着风筝实验,他通过风筝实验从空中摄取闪电,这里揭开的雷电之谜就是天空中的雷电现象其实是自然的“放电现象”,文章都有具体描写的内容。
第2小节一个“却”字突出富兰克林不迷信,相信科学的精神。
他大胆提出闪电是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挑战大家的迷信观点。
提出观点后,又大胆实验。
他通过亲自做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3、4小节是文章学习的重点,通过具体的风筝实验描写,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富兰克林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用于实验的风筝与众不同,作者详作了详细地描述。
这是一只白色丝绸风筝,这样可以让风筝飞得更高,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在麻绳上接上一片铜片,这是为了导电。
虽然这里有很多物理常识,但从这些语句中,这是富兰克林精心制作的,想得十分周到。
在实验过程中,“一道明亮的闪电掠过”,“一朵蓝色的电火花”,“麻木”,“差一点被击倒”等词句都体现了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的。
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神秘、科学家、揭开、之谜”等词语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学会借助资料卡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新词的学习与理解;2. 课文的朗读与感悟;3. 科学家探究雷电之谜的过程及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科学家探究精神;2. 学会借助资料卡理解课文。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2.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3. 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 资料卡辅助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1. 导入新课:(1)展示雷电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2)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2)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探究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科学家探究雷电之谜的过程;(2)汇报讨论成果,交流学习心得。
4. 理解感悟:(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卡理解课文;(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科学家探究精神及方法。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科学家探究雷电之谜的小故事。
六、教学拓展:1.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其他神秘现象;2.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尝试自己揭开某个自然现象之谜。
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掌握情况;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揭开雷电之谜教案设计导读: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能根据文中的描写画出富兰克林实验用的风筝。
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媒体1)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
(风筝上安一个尖细的铁棒是为了摄取闪电中的电流。
麻绳本来是不导电的,可因为闪电中的电流太强了,所以使得麻绳上也带上了一些电。
铜是导电的金属,能让他切实感受到电流的存在,这给了富兰克林最好的证明。
)这样的设计的确能让富兰克林切身感受到雷电中的电流,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危险,再读这一节说说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富兰克林的勇气和胆量?出示媒体8引读:是啊!面对危险,富兰克林毫不在意,他全身心的沉浸在揭开谜底的喜悦之中,以至于会兴奋得叫起来——(出示媒体9学生读)过渡想象说话:这就是富兰克林,一位勇于献身的科学家,一位为了科学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的人,这就是真正的勇士。
(板书:勇于献身科学)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展开想象,去推测一下富兰克林在进行实验之前会怎么想呢?在这儿,老师也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进行想象的根据应是文章的内容,在这儿是刚刚学习的内容。
出示媒体10:马上就要揭开雷电之谜了,富兰克林手拿风筝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延伸。
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他颠覆了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他的实验结果公布于众之后,人们对他会有什么新的看法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或有关的课外内容想象填空。
出示媒体11知道了富兰克林的所作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揭开雷电之谜(福山李青)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2 能针对课题提问并解决问题,明确课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3 了解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课题提问,能联系上下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情境感受,引出课题。
1 出示雷电图片声音: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2 揭题读题:板书:11揭开雷电之谜读题,围绕课题提问。
板书:谁怎样结果比较第三单元课题二、围绕提问,感悟文本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寻找相应的小节。
2、交流。
3、解决问题1:谁揭开雷电之谜?出示句子: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练习说话4、解决问题2:怎样揭开雷电之谜?读2-3,思考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分几步?交流。
5、细读第二节,填空概括。
板书:大胆假设体会“大胆”的含义6、细读第三节,划出富兰克林制作风筝的句子。
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进行说话练习,教师简笔画。
板书:精心制作说说风筝的特别之处,体会富兰克林的“精心”7、细读第四节,划出描写富兰克林进行实验的句子。
概括板书:小心求证体会“大胆”与“小心”是否矛盾,感悟“勇士”的含义。
8、解决问题3:结果怎样?出示第5节,朗读交流。
板书:发明“避雷针”说话练习三、总结课文1、围绕板书概括全文内容,点明课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2、出示第三节,围绕内容提问,布置写作训练: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去写探究风筝制作奥秘的过程。
板书:11揭谁?富兰克林(勇士)开大胆假设放雷怎样做?精心制作电电小心求证现之象谜结果?发明避雷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教案(精选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媒体。
2、预习课文:(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1.5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雷电师: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你见过吗?谈谈你所知道的。
学生谈。
2、师:同学们通过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了雷电之谜。
(板书:之谜)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板书:揭开做动作理解:揭开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揭开”的不易。
齐读课题3、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摄取)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
质疑: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二、深入研读: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1)出示句子: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指名读引导理解:人们——大多数人;一直——说明存在很久了;大自然在显示神威——认为是天公在发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再指名读。
(2)出示: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指名读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