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雷电之谜
- 格式:docx
- 大小:11.95 KB
- 文档页数:4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揭开雷电之谜》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很好的途径。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在预习了课文之后再让学生对课题质疑没有什么效果,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谁解开了雷电之谜,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如何,其实读了课文之后,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要让学生学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其次,让学生提问,要给他们一定的方法。
如果让学生对着文章随便提问,有的学生提出的都是比较琐碎的,或者说是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
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还浪费了时间。
在对课文第4节质疑时,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电火花是蓝色的,等,其实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在预习时或课后自己上网去查找,而且这跟语文学习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在让学生质疑问难前,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从字、词、句、标点等方面提问。
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提问,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起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在学习第4节时,我出示了句子: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击倒。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针对这一句子,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富兰克林差一点被雷电击倒,还这么兴奋,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难点,通过解决这些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解疑能力在无形中提高了。
第三,不要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提问,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选择的几句要质疑的句子,比如我让学生对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材料进行质疑,这样一来既让学生了解富兰克林为什么能用风筝实验来解决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做的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方面还得不断努力。
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轰隆隆的雷声从天空滚过,震撼着山川大地,一条条耀眼的银蛇在天空飞舞,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
在现代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可我们的祖先却对此难以理解,他们想象天上一定有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
中国人传说这是雷公电母在惩治邪恶,后来的欧美人又把雷电和上帝联系起来,说是上帝主宰雷电。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许多人都想用科学的方法揭穿雷电的秘密。
第一个做这种实验并取得成功的人是美国人富兰克林。
1752年7月,富兰克林做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实验。
他在大雷雨即将到来之前,把一只大风筝放到天空,风筝越飞越高,肉眼几乎看不见,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富兰克林握风筝线的手突然感到一阵麻木,紧接着,挂在风筝线下端的铜铃碰动起来,伴随着阵阵声响冒出点点火花。
“成功了!成功了!”富兰克林扔下风筝兴奋地大叫起来。
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
其实,富兰克林早就在思考雷电的问题,1749年他就曾写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建议用尖端金属杆装在屋顶,再用铁丝把铁杆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天上的电引到地下,防止房屋遭到雷击。
但他的建议却遭到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的讥讽和嘲笑。
富兰克林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就写信告诉一个法国朋友。
那个法国人用一根铁杆直立在屋顶上,在雷雨时真的把天空中的闪电引到了地下,这就是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我们至今还在使用。
后来,富兰克林通过进一步研究,了解到电是会流动的,它还可以分为正电和负电。
富兰克林是电学原理的创始人之一。
此外,富兰克林还有许多科学发明,并进行了多种科学研究,为自然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他发明了能节约燃料四分之三的新式火炉——富兰克林炉;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光眼镜,既可看远,也可看近;发明了医学上使用的具有伸缩性的导尿管;试验了物体发热的灵敏度;测出了液体蒸发时热量散失的情况;研究了北极光的性质和原理等等。
1752年,他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大学、牛津大学都先后授予他博士学位。
语文练习九《揭开雷电之谜》班级()姓名()一、区别组词:末()密()迷()盆()未()蜜()谜()盘()二、选词填空:摄取撷取1.“如意桥”这个桥名是从诗句中()的。
2.每天我们从饮食中()各种充足的维生素,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三、拓展阅读:舍弃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葛第士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e)上打了一串结。
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
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的将绳结打开。
这时,亚历山大入侵小亚西亚,他来到葛第士绳结之前,便拔剑砍断了绳结。
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孩子在大山里割草,被毒蛇咬伤了脚。
孩子疼痛难忍,而医院在远处的小镇上。
孩子毫不犹豫地用镰刀割断受伤的脚趾,然后,忍着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应征做钟点工。
老板问:“在人群密集的餐厅里,如果你发现手上的托盘不稳,即将跌落,该怎么办?”许多应聘者都答非所问,朋友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尽力把托盘倒向自己。
”最后,朋友成功了。
亚历山大果断地用剑砍绳结,说明他舍弃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孩()果断地舍弃脚趾,()以短痛换取了生命;服务员果断地把即将倾倒的托盘投向自己,才保证了顾客的利益。
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你()敢于舍弃,()有机会获得更长远的利益。
()遭到难以避免的挫折,你()要选择最佳的失败方式。
成功怎么不往往蕴涵于取舍之间呢?()不少人看似素质很高,()他们往往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
成功者有时仅仅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取,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在人生道路上进行果断的取舍。
1、短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②③2、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3、亚历山大剑砍绳结,你认为他舍弃的传统思维方式是怎样的?4、孩子果断地用镰刀割掉中毒的脚趾,你认为是否值得,为什么?5、写出近义词。
舍弃-- 果然-- 果断-- 蕴涵—6、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揭开雷电之谜》的文本解读上海市宣桥学校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揭开雷电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给我们诠释了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需要细致的观察、大胆的实践、科学的试验。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题的要求。
我们备课组在研读文本后,觉得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试验”,终于揭开了雷电之谜的第3、4节应该是重点。
而课题和第四节中的矛盾处是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切入点,所以将教学设计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梳理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开头先交代了富兰克林的大致情况,然后具体描写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最后总结富兰克林实验的重要意义。
虽然揭开雷电之谜的风筝实验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但是第一节是介绍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最突出的贡献,这是让学生对富兰克林有初步的了解,第二节则是写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背景,这是让学生了解富兰克林为什么要做风筝实验的原因。
而最后结尾既总结了风筝实验的意义,更是富兰克林对科学的执著、痴迷的升华。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习,更有助于读懂和理解。
二、创设问题突破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题的要求。
学生心中的问题不是由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基于学生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所产生的困惑、矛盾。
生疑、解疑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本课的质疑点可以从以下几处入手:先从“课题”入手,继而引出风筝实验以及实验的材料,实验过程中第四节中“差一点被击倒”与“兴奋”的矛盾处,最后一节的重点词语“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中“轰动”一词等,这几处都是激疑的教学的重点。
设计这些质疑点一方面是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也是在教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
三、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语文学习不仅要抓住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还要紧扣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训练中,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
揭开雷电之谜练习题和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编制者-复旦中学-陆增堂第三单元导语:步入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谁不希望成功?成功从何处起步?成功的奥秘在哪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会从华佗、富兰克林、哥伦布……这些中外医学家、科学家的经历中,感受到挫折时的苦闷、失败后的反思以及成功后的喜悦。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只要你用心去读,边读边想,可以对课题、课文内容等提提问题,相信你定能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1 揭开雷电之谜1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2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3 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富兰克林带着儿子来到费城的郊外。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他手握丝线,将风筝放到天空中。
4 过了没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闪电掠过,顿时大雨倾盆而下。
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5 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后来,富兰克林还发明了“避雷针”,使千万幢楼房和高塔免受雷电的袭击。
【预习练习】一、读准词语.jiē kāi léi diàn yǒng shìdiàn shǎn léi míng xiǎn shì揭开雷电勇士电闪雷鸣显示wū yún mì bùqīng pénér xiàxīng fèn hōng dòng 乌云密布倾盆而下兴奋轰动二、了解词义。
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在18世纪中叶,人们对电的了解还是不多,对天上的雷电更是迷惑不解。
人们惧怕雷电,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疑惑。
雷电发生在空中,人们够不着也摸不到,要研究它真是太难了。
风筝是孩子们的玩具,而富兰克林却想到用风筝去捕捉雷电。
富兰克林着手制作风筝,他用杉树枝做骨架,蒙上一层轻薄又不易湿透的绸子,风筝就做好了。
他又在风筝上装了一根铁丝与亚麻风筝线联接起来,风筝线的末端拴了一个金属钥匙环。
1752年7月,费城下了一场大雷雨,46岁的富兰克林领着儿子来到牧场,他们把准备好的风筝抛向天空,不一会儿,风筝就飞上高空。
富兰克林父子俩躲在一块屋檐下观察着。
闪电出现了,“啪”,闪电击中了风筝框上的金属丝,亚麻风筝线上的纤维顿时直竖起来,而且能够被手指吸引。
富兰克林用食指靠近钥匙环,骤然间,一些电火花从他食指上闪过,与莱顿瓶产出的电火花是一样的。
富兰克林被一股巨大的兴奋激动着,他抱起儿子大喊:“电,天电捕捉到了。
”这个闪电很弱,他很幸运没有受到伤害。
但是一年后,俄国科学家里赫曼在作类似的雷电试验时,被一个球形闪电当场击毙。
富兰克林终于证实了雷声、闪电与供人玩耍的莱顿瓶放电是同种放电现象。
天电就是电,这是确定无疑的。
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震惊了世界。
在此之前的许多年,人们把雷电比作神和上帝的化身,将雷击看做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而富兰克林却揭示了雷电的真正面目,证明雷电不是天神作法,而是带电云层相遇而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当然,富兰克林的这种结论也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其中最激烈的就是教会。
富兰克林并没有理会人们对他的指责,同时也没有为自己的发现而自我陶醉,他要设法“驯服”天上的雷电,不让它随意施虐危害人类。
富兰克林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设计将金属棒安装在屋顶,然后,联接一根导线通向大地。
当雷电轰鸣时,天上的电就会被这个金属棒吸引,顺着导线直通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
这就是人们所称的“避雷针”。
不久以后,避雷针也在德国、法国、美国出现了。
无畏无形无限——《揭开雷电之谜》的文本解读上海市浦东新区园西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揭开雷电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题的要求。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开头先交代了富兰克林的大致情况,然后具体描写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最后总结富兰克林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勇士”,这是本课最关键的句子,本课的设计就围绕着“勇士”一词展开,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引领、主导作用。
一、补充资料深入勇士有限的文本,无限的背后故事,无畏的勇士精神。
(1)课前两分钟与学生交流雷电现象,继而引出“富兰克林”,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再加以补充:富兰克林是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对科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
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课堂学习有了更深的期待。
(2)在学习第二小节中,针对“富兰克林大胆提出那是自然界的一种‘放电现象’”,教师在备课时有疑惑,为什么富兰克林能大胆提出这种想法呢?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到事件背景,给学生做了填补: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
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从未获得成功。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电容器),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
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11、揭开雷电之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并且尝试自主学习。
3.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词语:“勇士"说说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有力气,有胆量的人)2.请你说说,谁是你心目中的“勇士",为什么?3.师述:今天,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一位勇士,他是1 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他揭开了雷电之谜;他就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媒体)出示第一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 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齐读第1节。
(板书课题:11揭开雷电之谜)4.齐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会想到那些问题?学生交流:预设:雷电之谜是什么?雷电之谜是怎样揭开的?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二、重点语句、深入研读。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关于富兰克林的故事。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找出能说明“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的句子。
2.精读课文,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学生交流:(媒体)出示句子: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a指名读这句话。
b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
①指导理解:“人们:一直、显示神威”与“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作比较。
②指导学生找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大自然在显示神威——从前人们一致认为雷暴是天公的怒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而富兰克林却大胆地向大自然挑战,勇气可嘉。
人们——说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而富兰克林却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敢于向大多数人挑战。
一直——说明这种看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富兰克林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
11 揭开雷电之谜
教学目标:
识记:
记住文中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
理解:
1.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2.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运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了解风筝实验的过程。
3.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尝试自主学习的阅读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节,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使学生感受科学家敢于实践、勇于挑战、不怕危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能在老师引导下有针对性地提问。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避雷针的资料、一些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事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11.揭开雷电之谜(福山李青)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2 能针对课题提问并解决问题,明确课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3 了解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课题提问,能联系上下文,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情境感受,引出课题。
1 出示雷电图片声音: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2 揭题读题:板书:11揭开雷电之谜读题,围绕课题提问。
板书:谁怎样结果比较第三单元课题二、围绕提问,感悟文本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寻找相应的小节。
2、交流。
3、解决问题1:谁揭开雷电之谜?出示句子: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练习说话4、解决问题2:怎样揭开雷电之谜?读2-3,思考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分几步?交流。
5、细读第二节,填空概括。
板书:大胆假设体会“大胆”的含义6、细读第三节,划出富兰克林制作风筝的句子。
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进行说话练习,教师简笔画。
板书:精心制作说说风筝的特别之处,体会富兰克林的“精心”7、细读第四节,划出描写富兰克林进行实验的句子。
概括板书:小心求证体会“大胆”与“小心”是否矛盾,感悟“勇士”的含义。
8、解决问题3:结果怎样?出示第5节,朗读交流。
板书:发明“避雷针”说话练习三、总结课文1、围绕板书概括全文内容,点明课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2、出示第三节,围绕内容提问,布置写作训练: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去写探究风筝制作奥秘的过程。
板书:11揭谁?富兰克林(勇士)开大胆假设放雷怎样做?精心制作电电小心求证现之象谜结果?发明避雷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教案(精选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媒体。
2、预习课文:(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1.5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雷电师: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你见过吗?谈谈你所知道的。
学生谈。
2、师:同学们通过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了雷电之谜。
(板书:之谜)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板书:揭开做动作理解:揭开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揭开”的不易。
齐读课题3、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摄取)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
质疑: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二、深入研读: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1)出示句子: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指名读引导理解:人们——大多数人;一直——说明存在很久了;大自然在显示神威——认为是天公在发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再指名读。
(2)出示: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指名读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
风雨雷电的谜语和答案50个关于风雨雷电的谜语和答案50个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谜语很是熟悉吧,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
你知道民间谜语都有哪些吗?下面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风雨雷电的谜语和答案50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谜题:月晕础润(打一成语)谜底:风雨即济2、谜题:零头(打一字)谜底:雨3、谜题:一群人拿鸡蛋砸枪(打一成语)谜底:枪林弹雨(枪淋蛋雨)4、谜题: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物)谜底:雨5、谜题:两头弯弯跨两边,情人相见泪涟涟。
只愿晴天不懂爱,老了双手相挽连。
(打一物)谜底:雨伞6、谜题:普降甘霖(打一《水浒传》人名)谜底:及时雨7、谜题:太阳送我到天上,风伯送我到四方,可怜我眼泪汪汪,才能重返回故乡。
(打一自然物)谜底:雨8、谜题:一棵麻,多枝丫,雨一淋,就开花。
(打一生活用品)谜底:雨伞9、谜题:小明走在雨中,为何瞬间就死了?谜底:枪林弹雨10、谜题:雨下山倒(打一字)谜底:雪11、谜题:冒雨下田(打一字)谜底:雷12、谜题: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物)谜底:雨13、谜题:银线千万条,珍珠空中飘,落到庄稼地,丰收好年兆。
(打一自然物)谜底:雨14、谜题: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物)谜底:雨15、谜题:天上洒下千条线,透明晶莹人人赞,世上万物都需要,万物生长都靠它。
(打一自然物)谜底:雨16、谜题: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打一自然物)谜底:风17、谜题:摸不着,看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
(打一自然物)谜底:风18、谜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打一自然物)谜底:风19、谜题:天上有面鼓,藏在云深处,响时先冒光,声音震山谷。
(打一自然物)谜底:雷20、谜题:乌云里面把身藏,闪电过去响声亮,大人小孩都害怕,时常出现在夏晚。
雷电形成之谜探秘雷电形成之谜探秘地球磁场言是偶极型的,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使它的N极大体上对着南极而产生的磁场形状。
当然,地球中心并没有磁铁棒,而是通过“等离子体外核”自转产生了地球磁场的(见图1)。
这个磁场只跟地球公转不与地球自转。
我们知道螺线管通直流电能形成一个磁场偶极型磁场(见图2)。
地球的磁场与螺线管通直流电能形成一个磁场偶极型磁场相似。
大家都知道“电生磁,磁生电”。
地球自转,当然等离子体外核也要自转。
等离子体有许多自由电子。
外核的自转也等于自由电子向一个方向旋转(相当于电流),那么在宇宙空间形成磁场是理所当然的。
地球自转而地球磁场不自转也证明了这一点。
地壳和大气高度不同、自转速度不同、,切割地球磁场磁力线的密度不同所形成的电压等级亦不同,相互放电不可避免。
夏季,阳光直射使地面水蒸汽蒸发较多导致大气电阻率下降。
很容易引起云层向地面放电。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它会对建筑物或设备产生严重破坏。
因此,对雷电的形成过程及其放电条件应有所了解,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建筑物不受雷击。
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导致大气电阻率下降。
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
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有人说,雷电是气流摩擦而起电形成的。
雷电是地壳、大气切割地磁场而形成的。
因为虽然气流的温度不同,但它们的组成相差不大,摩擦不可能发生大量电荷的转移。
到现时为止,科学家仍然未能完全了解雷电的成因。
所谓雷电,就是天空中的某一块云层与另一块云层或者与大地,由于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反而产生瞬间剧烈放电的现象。
在这放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耀眼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巨响。
雷击所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上的某一点发生猛烈放电,“宜击雷”。
当“直击雷”发生时,往往会对地面的物体产生强大的打击作用,其破坏力也是巨大的。
《揭开雷电之谜》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揭开雷电之谜》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很好的途径。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但是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在预习了课文之后再让学生对课题质疑没有什么效果,比如有的学生提出“谁解开了雷电之谜?”“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如何?”其实读了课文之后,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要让学生学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其次,让学生提问,要给他们一定的方法。
如果让学生对着文章随便提问,有的学生提出的都是比较琐碎的,或者说是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
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效果,还浪费了时间。
在对课文第4节质疑时,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电火花是蓝色的?”等,其实学生如果感兴趣,可以在预习时或课后自己上网去查找,而且这跟语文学习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在让学生质疑问难前,应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从字、词、句、标点等方面提问。
教师可以先示范如何提问,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起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在学习第4节时,我出示了句子: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击倒。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针对这一句子,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富兰克林差一点被雷电击倒,还这么兴奋?”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难点,通过解决这些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解疑能力在无形中提高了。
第三,不要什么内容都让学生去提问,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提问,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选择的几句要质疑的句子,比如我让学生对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材料进行质疑,这样一来既让学生了解富兰克林为什么能用风筝实验来解决问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做的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方面还得不断努力。
沪教版小学《揭开雷电之谜》四年级下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11.揭开雷电之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并学会围绕课题、课文内容提问,尝试自主学习。
3.了解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围绕课题、课文内容提问,能联系上下文,品读出富兰克林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媒体播放:雷电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景象?(雷电交加、电闪雷鸣、雷电大作)2 为什么下雨时会有雷电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来——(板书课题:揭开雷电之谜)齐读课题3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预设: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雷电之谜?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二、初步释疑,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在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做好标记。
2 交流:雷电之谜是什么?板书:放电现象富兰克林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板书:大胆提出怎样揭开雷电之谜?板书:风筝实验结果怎样?轰动世界3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结合板书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研读,感悟富兰克林为科学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1 出示第一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 1 8 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1)齐读第一节( 2 )理解:摄取(3)“勇士”是什么意思?(有气魄有胆量的人)2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划出能说明“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的句子。
3 学生交流( 1 )学习第二节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
1 752 年7 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①指名读②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富兰克林是一位勇士?师引导理解:“人们、一直、显示神威' '与“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作比较。
大自然在显示神威——从前人们一致认为雷暴是天公的怒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而富兰克林却大胆地向大自然挑战,勇气可嘉。
人们——说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而富兰克林却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敢于向大多数人挑战。
一直——说明这种看法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富兰克林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
亲自做了试验——说明富兰克林敢于大胆实践,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敢于挑战敢于实践)过渡:富兰克林敢于——,敢于——,真不愧于“勇士”这一称号。
但是在他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行风筝实验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他身上无比的勇气和胆量。
4、学习第3、4 节:怎样揭开雷电之谜的?结果怎样?(1)师:为了揭开雷电之谜,1753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他在做实验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读读第 3 节,找找描写他做准备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指名读,及时正音:丝绸、系住、末端自己轻声读,针对内容提出问题。
交流。
(预设:为什么用白色丝绸制作风筝?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2)自己轻声读第 4 节,解决问题。
(有的立即请学生回答,有的内容可以在课后请学生查找资料回答)联系下文解决: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结合“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回答“安尖细的铁棒” 、“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的原因和冒“生命危险”的原因。
板书:勇于献身科学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从内容上来提问。
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对学习语文有用的知识加以指导。
如“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这两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学习,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
另外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后去探究。
(3)复述:请你来为富兰克林的风筝写一份简单的说明书,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说明:①学生交难划分制作步骤地二、三步。
②设计原理第二、三步对于学生有些难度。
③复述步骤,不能照抄书面。
④此处要重点教学,约10分钟。
制作材料:白色丝绸、尖细的小棒、麻绳、铜钥匙、一小段丝线制作步骤:1制作白色丝绸风筝并按上一个尖细铁棒。
2用麻绳系住。
3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一生交流,教师归纳)原理:(多生交流)1尖细的铁棒引来雷电。
2麻绳本身不到电,但雨水使麻绳导电,但电阻不大,避免生命危险。
3丝线不到电,弗兰克林可以拉住风筝,而铜钥匙能聚集电流,使他感触电流。
(4)师: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富兰克林还精心实验的时间,是?(选择了7月的一天来做实验)因为那天?(引读: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过了没多久?这样的天正适合做实验。
他还精心选择了实验的地点,在?(费城的郊外)因为?(比较空旷,不会伤及他人,容易收集雷电)(5)师:他做了这样精心的准备,实验成功了吗?他兴奋地叫起来?(指名读、齐读)师:他勇于实践,知道了雷电之谜就是?(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6)师:当他实验成功后,______ (谁)会说:“ ________________ 。
” (提示:看他做实验的儿子、曾经嘲笑过他的人、教过他的老师、别的科学家)生:当他实验成功后,看他做实验的儿子会说:“爸爸,你真棒!”师:这是儿子对父亲的崇拜。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说:“也许曾经是我看扁了你,没有积极的鼓励你。
”师:他们忏悔了。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教过他的老师会说:“你成功了,这与你的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师:老师对于学生的自豪。
生:当他实验成功后,别的科学家会说:“你打破了常年累月人们的迷信说法。
” 生:这是同事之间的肯定。
(7 )请生读第4节,你又能从哪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位冒着生命危险探索科学真理的勇士?学生交流出示: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只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儿被击倒。
师:“觉得手有点麻” 说明了“安上尖细的铁棒” 使风筝能够摄取雷电,而“用上麻绳”使电流不至于太强,所以“有点麻”。
“当他的手指靠近那片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说明了铜钥匙能够聚集电流。
男生别读,读出实验的不易。
师:读了这段话,你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师:“差一点儿被击倒”,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拿自己的生命做实验。
板书:敢于实践(8 )师:富兰克林有着为了科学坚持到底的精神,才会做成实验,让我们在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第3、4节,感受他揭开雷电之谜的不易。
说明: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有明确的指向,让学生从内容上来提问。
不可避免,学生会提出很多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对学习语文有用的知识加以指导。
如“风筝上为什么要安尖细的铁棒?为什么在麻绳末端分别接上一片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这两个问题,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下文学习,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
另外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后去探究。
四概括升华,总结全文。
1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为什么会引起轰动?你想对他说什么?出示:风筝实验轰动了世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他说:小组讨论交流2、师:雷电之谜终于被解开,它其实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轰动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造福于人类。
3、说说学习了课文之后,你对“勇士”这个词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师:“勇士”是指那些有力量、有胆量的人;是敢于向大自然挑战、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人;是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4、用一个词语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感动、敬佩、崇拜、敬慕等)带着这种心情读一首小诗)出示媒体12我是一只风筝――纪念本杰名富兰克林发现雷电之谜我是一只风筝渴望像鸟儿一样飞翔正因为有了风这个逆境我才能不断向上向上当雷雨来临的时候鸟儿早已四散逃亡我独自闯进云层尽管只有纸做的翅膀地面上的人类在焦急地仰望想知道雷电的模样为此我要亲历雷电的考验因为有根坚实的绳线在支扶我纤弱的脊梁四、课后作业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一些勇士的小故事,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11揭开雷电之谜富兰克林大胆提出T放电现象J风筝实验敢于挑战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科学教学效果反馈: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很好的途径,在本节课中,着重对这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以往课堂曾出现过问题管问题,教学管教学的现象。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在板书时就心中有数,逐个有条理地板书,把学生的问题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看似是不断在回答质疑时的问题,实际上是教学设计时就已设计好的。
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方面还得不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