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试行)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机械通气指南
问题10:体外CO2清除技术是否可以应用于重症成人ARDS患者?·问题背景:虽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临床转归,但有研究显示33%重症ARDS患者在小潮气量通气时肺组织亦会出现过度充气和肺部炎性反应水平显著增高的现象。
·为减少此类患者VALI的发生,有必要采用“超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联用体外CO2清除技术(ECCO2R)应对严重的CO2潴留。
·ECCO2R通过体外循环方式清除体内CO2,降低呼吸机支持水平,降低VALI的发生,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它主要包括无泵的动静脉ECLA系统(pECLA)和有泵的静脉-静脉方式二氧化碳清除技术(VV-ECCO2R)。
·早期临床研究未能证实ECCO2R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相关ECLA设备和技术的发展,该技术逐渐被尝试应用于临床,在部分中重度ARDS患者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临床实施:由上述研究可知,目前证据暂不能支持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常规应用。
对于中重度ARDS患者,体外CO2清除技术可能会增加28 d/60 d内的无通气辅助时间,但仍需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要点一、前言和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的炎症性肺损伤,为常见的危及人类健康的呼吸危重症之一,重症ARDS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在40%~50%。
机械通气是救治ARDS患者的关键医疗措施,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策略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反之则会进一步加剧病情的恶化。
近年来,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和临床呼吸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ARDS的机械通气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二、指南制定的方法学三、ARDS患者机械通气的管理问题1: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与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如何选择?推荐意见:临床医务人员可以根据个人经验选择PCV或VCV模式(UG,中级证据质量)。
证据概要:临床实施:问题2:肌松药是否可以常规应用于机械通气的成人ARDS患者?推荐意见:我们建议对早期中重度ARDS患者(PaO2/FiO2<150mmHg)进行机械通气时刻短时间使用肌松药(弱推荐,中级证据质量)。
问题背景:证据概要:临床实施:问题3:成人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是否应该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限制潮气量和平台压)?推荐意见:我们推荐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限制目标潮气量(VT)≦7ml/kg和平台压≦30cmH2O)(强推荐,中级证据质量)。
问题背景:证据概要:临床实施:问题4:高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和低水平PEEP如何选择?推荐意见:我们建议对于中重度ARDS患者早期可采用较高PEEP (>12cmH2O)治疗(弱推荐,中级证据质量)。
问题背景:证据概要:临床实施:问题5:吸氧浓度(FiO2)如何设置?推荐意见:调节FiO2水平维持ARDS患者SpO288%~95%和动脉氧分压(PaO2)55~80mmHg(UG,极低级证据质量)。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策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的炎症性肺损伤。
ARDS柏林定义:时间:有明确诱因,新发或原有呼吸系统症状加重后1周内发病胸部影像学改变:X线或CT显示双肺浸润影,不能完全用胸腔积液、肺叶/全肺不张和结节影解释肺水肿原因:无法用心力衰竭或液体超负荷完全解释的呼吸衰竭。
如果不存在危险因素,则需要进行客观检查(例如超声心动图)以排除静水压增高型肺水肿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根据氧合指数(PaO2/FiO2)确立ARDS诊断、并将其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3种:轻度:200 mmHg<PaO2/FiO2<300 mmHg中度:100 mmHg<PaO2/FiO2≤200 mmHg重度:PaO2/FiO2≤100 mmHgARDS病理改变ARDS胸片早期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正常生理状态时的潮气量为6.3ml/Kg 体重。
因此对于ARDS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建议初始潮气量设置为6.0ml/Kg理想体重,理想体重可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男性理想体重(kg)=50+0.91×[身高(cm)-152.4],女性理想体重(kg)=45.5+0.91×[身高(cm)-152.4]。
潮气量设定后,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需监测压力指标,将吸气平台压控制在30cmH2O。
(1cmH2O=0.098kPa)以下,若吸气平台压超过30cmH2O,则需进一步按照1.0ml/Kg体重速率逐步降低潮气量,直至吸气平台压小于30cmH2O或潮气量降低至4.0ml/Kg体重。
为保证患者安全,建议初始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ationO2,FiO2)设置为100%,待患者呼吸衰竭严重程度明确后,可根据其氧合状态进行调整FiO2,最简便、实用的调整方法为根据ARDSNetwork推荐使用的FiO2与PEEP关系,选择合适的FiO2及PEEP,使血氧饱和度维持为88%~95%。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通气管理指南20162016年3月,英国胸科协会(BTS)和英国重症监护协会(ICS)联合发布了成人急性呼吸衰竭的通气管理指南,指南针对机械通气原则,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的管理,有创机械通气的撤机等内容共提出了82条推荐意见:机械通气的原则机械通气的模式1、急诊无创通气应选择定压型呼吸机(B级)。
无创通气的接口选择2、全面罩通常作为无创通气首选接头(D级)。
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使用无创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当某些危险因素存在时,会增加无创通气失败的风险,此时应考虑住入HDU或ICU(C 级)。
无创通气的监测4、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接受无创通气治疗时,氧浓度应调节到使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A级)。
5、氧源到面罩的距离应尽可能的短(C级)。
无创通气的湿化6、无创通气时,并非常规要求湿化(D级)。
无创通气的镇静7、无创通气时,镇静药只能在密切监护下使用(D级)。
8、无创通气时,静脉输注的镇静或抗焦虑药物只能在HDU或ICU中应用(D级)。
9、对于疼痛或者躁动的病人,若不打算插管,但无创通气又难以实施,可使用镇静/抗焦虑药物控制症状(D级)。
痰液潴留10、对于无法咳嗽导致痰液潴留的神经肌肉疾病的病人,除了标准的物理治疗外,还须机械辅助咳嗽(B级)。
11、对于咳痰困难(神经肌肉疾病、胸廓疾病)或痰液大量分泌(COPD、囊性肺纤维化)病人,气管切开可能有助于痰液清除(D级)。
有创机械通气的模式12、对于所有类型的急性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病人,都应尽快使病人建立自主呼吸(C级)。
13、对于一些严重气道梗阻病人,由于肌力弱导致无法触发,慢性高碳酸血症难以纠正,此时有创控制通气仍须继续进行(C级)。
有创通气策略14、控制通气时为了防止动态性肺过度通气,可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吸呼比 1:3或更高)并设置较低通气频率(10-15次/分)(C级)。
15、当气道阻塞严重时,为避免较高气道压力,可能须要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目标PH 7.2-7.25)通气策略(C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指南一、背景机械通气是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为患者治疗原发病赢得时间。
但不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反而会增加患者病死率。
近年来,随着临床呼吸支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ARDS病理生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ARDS机械通气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更新国内临床医务人员对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认识并规范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呼吁危重症医学的临床专家、相关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以及文献检索专家共同制定ARDS患者机械通气指南。
该指南针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12个方面进行意见推荐。
该指南采用"PICO”的方法进行临床问题构建,即每个临床问题的提出应明确说明人群、干预措施、对照措施和临床结局。
临床结局的选择以病死率为关键结局指标,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气压伤发生率等其他指标为重要结局指标。
该指南采用国际上广为接受的指南制定方法一GRADE的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的评价。
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个级别。
推荐意见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类,推荐强度不仅取决于证据质量,其影响因素还包括利弊间权衡、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以及资源成本。
“强推荐”意味着获益明显大于弊端或弊端明显,大多数临床医务人员会选择或拒绝该干预措施,大多数患者亦会从中明显获益;“弱推荐”意味着获益可能大于弊端或弊端可能大于获益,指南制定工作组对此推荐意见不是很确信,此时,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证据质量评估和患者意愿及价值观进行综合选择。
在推荐意见制定过程中,指南还会对某些临床问题提出“无明确推荐意见(UG),即此时利弊相当、未确定目标人群或制定推荐意见的证据不足等。
二、ARDS机械通气策略2.1容积控制通气模式与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如何选择该指南整合3项针对ARDS患者比较容积控制通气(VCV)与压力控制通气(PCV)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数据,与VCV相比,PCV并不降低住院病死率、住ICU病死率和气压伤发生率。
2016版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南要点解读来源:重庆围产(唐夕琴)欧洲RDS管理指南自2007年由欧洲围产医学协会首次制定并发表以来,经历了2010年和2013年两度更新,2016年推出最新版。
本指南采用GRADE等级反映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证据质量由高到低用A-D表示,1为强烈推荐,2为弱推荐。
指南针对产前、产时、产后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循证推荐。
一、产前预防1.建议将妊娠<28-30周早产高危孕妇转运到具有诊治RDS经验的围产中心(C1)。
2.宫颈长度测量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测定有助于判断孕妇在7d内是否存在早产风险,推荐对先兆早产的孕妇进行宫颈长度测量和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测定,可避免不必要的住院、保胎药和(或)产前激素的使用(B2)(新)。
3.产前激素治疗可促进胎肺成熟,对预防RDS疗效肯定,最佳治疗时间为分娩前24h和首次单剂量激素治疗后7d内,超过14d则疗效降低,单疗程对母儿近期无不良影响。
建议:对所有妊娠< 34周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应产前予单疗程激素治疗(A1)。
对妊娠<32-34周仍存在早产高风险的孕妇,如距首次单疗程激素治疗已超过1-2周,可重复予1个疗程激素治疗(A2)。
对妊娠<39周未发作择期剖宫产也应考虑产前激素治疗(B2)。
但<39周必须有明确医学指征方可行剖宫产。
对存在早产高危风险但无绒毛膜羊膜炎的晚期早产儿也可以考虑产前1疗程激素治疗(C2)(新)。
4.对有极早产风险孕妇可短期使用保胎药以争取时间完成1个疗程产前激素治疗和/或宫内转运至围产中心(B1)。
二、产房稳定现强调产房过渡期给予的支持是“稳定”而非“复苏”,对RDS 早产儿允许缓慢过渡,尽可能减少会导致损伤的干预,复苏主要用于存在持续缺氧而继发呼吸暂停的新生儿。
1.脐带结扎:建议尽可能延迟脐带结扎至少60s来促进胎盘-胎儿输血(B1)。
如不能延迟脐带结扎,可挤压脐血替代(B2)(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