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
- 格式:pdf
- 大小:39.56 KB
- 文档页数:7
教师资格面试:高中音乐《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不同音乐作品,初步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建立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与自信。
2.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赏析、聆听,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3.聆听三首不同作品,感受音乐形式要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以及音乐形式要素。
【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对艺术作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式导入并提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自立从学礼仪开始;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今天跟随老师一起来鉴赏音乐,学会聆听音乐。
(二)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三首不同音乐作品,并提问三首不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草原放牧》音乐情绪是活泼天真地;《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情绪是悲观的;《长江之歌》情绪是亲切、热烈地。
2.教师再一次播放三首作品,并提问音乐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草原放牧》属于琵琶独奏;《第六(悲怆》交响曲》属于西洋器乐;《长江之歌》属于合唱。
(三)探究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第八页并且一起回顾之前音乐知识。
教师总结:①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②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③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2.教师出示节奏、力度、速度不同符号,并提问特点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力度是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
3.教师分别播放《草原放牧》与《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主题,并提问学生两首作品的第一主题旋律特点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草原放牧》作品旋律明朗欢快;《第六(悲怆)交响曲》旋律沉郁、凄凉。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喜好为基础,以“好听”为主线,引出本课。
二、音乐形式要素构成的音响外层1、关注音乐要素。
师:音乐好听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分享对“好听”的理解。
2、音乐外围音响的重要印象—音质。
对比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感受不同音质的表现。
从声音的产生说起,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关注不同频率声音构成的音乐品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选择聆听高品质音响的音乐。
3、最重要的形式要素—旋律。
(1)聆听音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出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要素—旋律,理解并学习旋律的概念。
(2)聆听三段音乐,感受旋律的主要进行方向走向,分析旋律走向产生的不同音乐情绪。
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上行)歌曲《小白菜》(下行)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平行)设计意图:体验基本的旋律走向,并感悟不同的音乐情绪。
4,、音乐的骨架—节奏。
(1)师:将旋律中高低起伏的乐音去掉,还剩下什么?引出节奏定义,关注节奏中的两个关键词:长短和强弱。
(2)由简单的儿歌入手,尝试拍打出《上学歌》的节奏。
设计意图:聆听体验,通过浅显儿歌的节奏分析与配合演奏,加深对独立于旋律之外的节奏的认识,并感受节奏的长短和强弱。
(3)歌词创编节奏将生活化的语言,编创出节奏,“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在没有经过讨论的情况下,播放两拍子的鼓点伴奏,学生创编节奏;同样的词,将两拍子换成三拍子,再次播放三拍子鼓点伴奏,学生尝试创编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的创编,加深节奏的体验和认识,并能为简单的歌词创编节奏,以此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相互配合,“玩转”节奏。
5、速度、力度的感受与学习。
(1)聆听歌曲《卡林卡》,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影响乐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出速度和力度。
(2)学生根据对定义的理解,用击掌表现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旋律形成后,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极大,通过聆听音乐及师生的游戏,感受两个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高中音乐:音乐与人生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基本思路]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
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
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相互认识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
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谈话导入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1、集体读导言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
“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教学内容:1、《音乐与人生》导言。
2、《草原放牧》。
3、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4、《长江之歌》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学习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音乐要素、形式要素的意义作用,领会音乐鉴赏的基础性与指导性的意义,形成音乐鉴赏的一般技能,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的去启迪人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言引入新课,运用电子乐谱聆听音乐《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
讲解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即兴创作、表演,结合PPT课件、微课、电子乐谱,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的人文艺术及人文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抓住音乐鉴赏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深层的、心理上的理性认识,突破音乐鉴赏的难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去热爱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生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陶冶情操的价值观。
善于运用音乐思维去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鉴赏音乐,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1、基本知识: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分析《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作品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基本信息与时代背景,鉴赏音乐。
理解音乐鉴赏的层次概念,结合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音乐思想,感情抒发,艺术风格的体现。
2、基本技能:分析音乐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的音乐要素,认识音乐的主题,通过聆听,学习音乐的主题的发展、变化、升华。
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的基本思想,结合实际挖掘音乐作品思想感情。
高一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之《梁祝》赏析《高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强调:我们应该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
高一年级单元《音乐与人生》一课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越剧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我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同时它巧妙地吸取了西洋作曲技法,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交响化的里程碑地位。
一、教学内容a.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如:引子、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展开部“逼婚抗婚”、再现部“化蝶”段落。
b.学唱爱情主题《化蝶》。
二、教学目标a.学会用“三听”法来欣赏《梁祝》一曲,并能获得内心情境和情感上的体验。
b.引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演唱“爱情主题”。
C.初步了解什么是奏鸣曲式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a.呈示部“草桥结拜”、展开部“逼婚抗婚”段落。
b.学唱“爱情主题”。
2、难点:a.比较“爱情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之间节奏、速度、情绪上的区别;b.内化“三听”音乐欣赏方法。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四、本课运用的教学法1.故事情境导入法轻柔的背景音乐下讲述凄美的民间传说,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2.音画式教学法通过对课件画面的设计及课堂教学语言的引导,注重音乐的画面感,从而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音画结合)3.“三听”音乐欣赏法用耳朵听---音色之美;用眼睛“听”----意境之美;用心灵“听”----情感之美。
(授之以“渔”)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呀,老师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美丽的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乡村祝家庄,聪明而多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而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
教学设计一、导入:首先,我想问全体同学们:①平常都听歌吗?②透过音乐,生活充满了什么?③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生畅所欲言,师积极肯定。
师: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素质。
每个同学有很多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够添加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成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并且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导出课题:学会聆听二、新课学习:问:培养成一位能听动音乐的人需要哪些音乐素质?鼓励学生回答并积极肯定和小结。
2. 学习音乐要素及内容⑴ 学生阅读教材P8第一、第二自然段⑵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
⑶ 根据教材运用教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若,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三、欣赏1. 互动师:用音乐来表达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在许多作品中经常见到。
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思考问题:① 音乐情绪怎样?是否变化着?② 联想、想象到了什么?③ 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2. 师播放曲子,欣赏及师生讨论师肯定学生回答,并小结。
(《草原放牧》是《草原小姐妹》协奏曲的显示性部分,这部分音乐由两个对X性主题组成。
每一个主题是整曲的主要主题,主要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的少年形象以及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情绪上明朗、富有生机。
第二主题是草原人民的现实生活,对辽阔草原进行赞美,抒发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曲子通过了节奏、力度、速度、配器等要素来表现,力度、速度等其他要素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草原放牧》的音乐是在幽静、安谧的意境中结束,应来意犹未尽。
)3. 演唱主题,深化节奏、粒度对曲子的艺术作用4. 过渡师简述《草原小姐妹》的历史背景,讲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阐述运用这些要素的艺术作用,同时引入欣赏另一曲子《悲怆交响曲》。
课时教案科目:音乐欣赏授课时间:第 1 周星期一单元(章节)课题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本节课题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科素养目标审美感知:对比聆听两部音乐作品,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分析、
艺术表现: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文化理解: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对比欣赏,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发挥怎样不同的艺术作用。
难点: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提炼的课题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运用音乐要素来聆听音乐、分析音乐、理解音乐。
媒体应用分析表
知识点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媒体来源
《草原放牧》
《第六悲怆交响曲》
音频
讲解、示范、举
例、概括、讨论、
自制、下载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音乐与人生》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授课年级:高一年级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音乐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史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判断、欣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材分析:一、导言:包括了一句格言和一篇短小的散文。
阐述了以下三个观点:1、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2、音乐智能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3、高质量的人生生活离不开音乐。
二、《草原放牧》《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
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合作完成。
这段旋律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它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部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
是他“最真诚的一部交响曲”,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
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
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基本思想是: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即使是死神来临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
在最富悲剧性的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音乐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以聆听为主,先直观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再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音乐的内容;最后运用对比、分析、讨论从音乐要素角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感悟人生教学重点、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音响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的课由“音乐与人生”这个话题开始。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雅士都以音乐作为他们陶冶情操的首选,可见音乐对丰富人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与人生-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课程背景《音乐鉴赏》作为人音版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增强音乐素养,熏陶情操,开阔心胸。
本门课程不仅是一门充满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人类文化史与社会发展史的缩影。
因此,本门课程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音乐的定义、分类、元素;2.了解音乐的历史、流派;3.熟悉西方管弦乐器的演奏技法;4.掌握调式、旋律、和声的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乐感;3.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4.发展学生的演出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概念1.音乐的定义;2.音乐的分类;3.音乐的元素。
第二章音乐史1.古典音乐;2.流行音乐。
第三章管弦乐器1.弦乐器;2.木管乐器;3.铜管乐器;4.打击乐器。
第四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1.调式;2.旋律;3.和声。
第五章音乐欣赏1.经典音乐的欣赏;2.流行音乐的欣赏;3.音乐鉴赏心得分享。
教学方法本门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听音乐、参观演出等,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主题班会、音乐节庆、演出比赛等,旨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会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鉴赏的例证,通过分析与解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既包括考试,也包括综合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音乐基本概念和元素、音乐欣赏、乐理基础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同时,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发展。
总结《音乐鉴赏》作为人音版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增强音乐素养,熏陶情操,开阔心胸。
希望本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热爱音乐、品味音乐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内涵之一。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基本思路]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
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
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相互认识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
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谈话导入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起注意和思考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1、集体读导言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
“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音乐与人生说课稿5篇音乐与人生说课稿1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个问题.即: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学生学习音乐鉴赏具有基础性,指导性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的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这一课的导言和琵琶曲《草原放牧》以及交响乐《第六悲怆交响曲》和《长江之歌》,还有的就是要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因为内容比较多,我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由于学生普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我在分析基本要素的时候会结合音乐作品来分析.这两节课我都会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贯彻思考,体验,表现的原则,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音乐.三,说教法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而愉快的情感氛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受音乐.四.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我会尽量的结合作品,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讲授.两节课我会充分做好跟学生的互动,在第一课时的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五,说重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是在音乐作品中体会音乐要素的形式以及作用,难点是能对比聆听出在不同的饿音乐作品中音乐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六,说教学过程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几首音乐作品来说明音乐要素的形式和作用,下面我主要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课中我主要采用对比聆听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1)导入:谈话导入: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这有环节中我用的是谈话法.2)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总共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通过集体读导言来开始这一部分,下面请语言课代表来解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教师做总结,这里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接下来请全班同学来朗诵散文,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听懂音乐的人,这里也应用了课堂提问法.整个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鉴赏音乐的能力.学完导言之后便是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首先请学生来朗读所要学的知识,并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并从学生的饿回答中总结出知识,最后把节奏,速度,力度这三个最常见的音乐要素作重点讲解.这部分应用的是课堂提问法.这部分的饿设计意图是为今后学习鉴赏打好基础.3)鉴赏《草原牧歌》.这一环节也分为两个部分,先完整聆听,再对比聆听.第一部分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开始,问题是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这里应用的是谈话法,接下来就是完整聆听.这一部分应用的都是谈话法,下面的提问:独奏乐器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着重讲琵琶协奏曲是什么等等.接下来的提问分别是从音乐中你联想到什么场景和音乐要素各发挥了什么作用,又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对比聆听这首曲子.教师分别打出两个不同主题的饿节奏,并请学生配上不同音高的乐音,并让学生体验哪位同学的配音最美.然后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最后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介绍几个蒙古族舞蹈动作,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请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跳舞.这部分应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练习法,设计意图是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4)拓展.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完成拓展与探究第一,二,五题.完整播放音乐后,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补充.这部分主要应用的是谈话法,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做题,认识到自己的饿进步,从而提高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七,总结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一堂课,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提问法与练习法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音乐与人生说课稿2一说理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教材分析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
1959年写成并首演。
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
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全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交响乐协奏曲。
2、学会聆听音乐。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重点: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音乐,学会聆听。
难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忆式)1.上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两首交响曲的选段(《草原放牧》和《悲怆》第四乐章),今天我们再次通过学习一首完整的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进一步对交响乐、协奏曲来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让我们学会“聆听”交响乐。
2.“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
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
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
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
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相互认识
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
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
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
谈话导入
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
知识
(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
1、集体读导言
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
“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
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
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
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
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3、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
四、鉴赏《草原牧歌》
(三)第一次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
提问:
1、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2、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
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草原
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1][2][3]下一页
精品范文,尽在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