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鉴赏《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喜好为基础,以“好听”为主线,引出本课。
二、音乐形式要素构成的音响外层1、关注音乐要素。
师:音乐好听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分享对“好听”的理解。
2、音乐外围音响的重要印象—音质。
对比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感受不同音质的表现。
从声音的产生说起,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关注不同频率声音构成的音乐品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选择聆听高品质音响的音乐。
3、最重要的形式要素—旋律。
(1)聆听音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出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要素—旋律,理解并学习旋律的概念。
(2)聆听三段音乐,感受旋律的主要进行方向走向,分析旋律走向产生的不同音乐情绪。
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上行)歌曲《小白菜》(下行)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平行)设计意图:体验基本的旋律走向,并感悟不同的音乐情绪。
4,、音乐的骨架—节奏。
(1)师:将旋律中高低起伏的乐音去掉,还剩下什么?引出节奏定义,关注节奏中的两个关键词:长短和强弱。
(2)由简单的儿歌入手,尝试拍打出《上学歌》的节奏。
设计意图:聆听体验,通过浅显儿歌的节奏分析与配合演奏,加深对独立于旋律之外的节奏的认识,并感受节奏的长短和强弱。
(3)歌词创编节奏将生活化的语言,编创出节奏,“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在没有经过讨论的情况下,播放两拍子的鼓点伴奏,学生创编节奏;同样的词,将两拍子换成三拍子,再次播放三拍子鼓点伴奏,学生尝试创编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的创编,加深节奏的体验和认识,并能为简单的歌词创编节奏,以此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相互配合,“玩转”节奏。
5、速度、力度的感受与学习。
(1)聆听歌曲《卡林卡》,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影响乐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出速度和力度。
(2)学生根据对定义的理解,用击掌表现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旋律形成后,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极大,通过聆听音乐及师生的游戏,感受两个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4)音乐与人生 (4)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案 (4)音乐与人生教案二 (9)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教案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独特的民族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教案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一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之《梁祝》赏析《高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强调:我们应该重视学习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
高一年级单元《音乐与人生》一课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民间传说为依据,以越剧音乐为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堪称我国民族音乐的经典;同时它巧妙地吸取了西洋作曲技法,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交响化的里程碑地位。
一、教学内容a.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片段如:引子、呈示部“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展开部“逼婚抗婚”、再现部“化蝶”段落。
b.学唱爱情主题《化蝶》。
二、教学目标a.学会用“三听”法来欣赏《梁祝》一曲,并能获得内心情境和情感上的体验。
b.引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演唱“爱情主题”。
C.初步了解什么是奏鸣曲式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a.呈示部“草桥结拜”、展开部“逼婚抗婚”段落。
b.学唱“爱情主题”。
2、难点:a.比较“爱情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之间节奏、速度、情绪上的区别;b.内化“三听”音乐欣赏方法。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四、本课运用的教学法1.故事情境导入法轻柔的背景音乐下讲述凄美的民间传说,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2.音画式教学法通过对课件画面的设计及课堂教学语言的引导,注重音乐的画面感,从而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音画结合)3.“三听”音乐欣赏法用耳朵听---音色之美;用眼睛“听”----意境之美;用心灵“听”----情感之美。
(授之以“渔”)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呀,老师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个美丽的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乡村祝家庄,聪明而多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而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
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
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与人生》说课稿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与人生》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音版高中音乐《音乐与人生》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
①《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思想情绪,感受音乐的形式要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②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①通过欣赏作品和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艺术作用的。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腾格尔《天堂》的音频,配合草原风光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从他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最后我来总结“腾格尔把大草原,他的家乡比喻成天堂,可见他对大草原的热爱,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个发生在大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很特别,是用琵琶来讲述的”③完整聆听《草原放牧》之后,问学生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联想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的基本观点和分类方式。
2. 理解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理解音乐在人生中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音乐中体验人生,培养音乐情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分类方式、欣赏方法和人生与音乐的干系等内容。
2. 准备相关音乐CD,供学生欣赏。
3. 安排教室讨论和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4. 准备评判表,用于课后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类型的音乐,然后通过课件展示该音乐所属类型的图片或视频。
通过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
设计意图:将学生带入音乐世界,产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
2. 教师简单介绍音乐类型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类型和风格,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1. 音乐与人生干系介绍(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音乐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人生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念,明确音乐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教室互动:学生分享自身与音乐的故事,增强情感交流。
2. 不同音乐类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1)播放不同类型音乐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音乐的特点。
(2)结合课件展示,教师介绍不同类型音乐的风格、表现形式等基本知识。
(3)教室互动:学生讨论不同类型音乐的优缺点,增强对音乐类型的认知。
3. 教学方法与技巧介绍(1)教师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学习不同类型音乐的方法与技巧。
(2)教室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4. 实践操作:播放一首歌曲,学生尝试分析该歌曲所属类型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与人生》课堂教学设计课题: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授课年级:高一年级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音乐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史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判断、欣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材分析:一、导言:包括了一句格言和一篇短小的散文。
阐述了以下三个观点:1、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2、音乐智能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3、高质量的人生生活离不开音乐。
二、《草原放牧》《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
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合作完成。
这段旋律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它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部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
是他“最真诚的一部交响曲”,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
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
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基本思想是: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的生活,即使是死神来临也要坚持不懈的斗争。
在最富悲剧性的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音乐有哪些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学会运用音乐要素鉴赏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以聆听为主,先直观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再发挥联想和想象体验音乐的内容;最后运用对比、分析、讨论从音乐要素角度深入理解音乐作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享受音乐,感悟人生教学重点、难点:运用音乐要素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音响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的课由“音乐与人生”这个话题开始。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雅士都以音乐作为他们陶冶情操的首选,可见音乐对丰富人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与人生-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课程背景《音乐鉴赏》作为人音版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旨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增强音乐素养,熏陶情操,开阔心胸。
本门课程不仅是一门充满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的学科,而且是一个人类文化史与社会发展史的缩影。
因此,本门课程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音乐的定义、分类、元素;2.了解音乐的历史、流派;3.熟悉西方管弦乐器的演奏技法;4.掌握调式、旋律、和声的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2.提高学生的听力和乐感;3.训练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4.发展学生的演出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概念1.音乐的定义;2.音乐的分类;3.音乐的元素。
第二章音乐史1.古典音乐;2.流行音乐。
第三章管弦乐器1.弦乐器;2.木管乐器;3.铜管乐器;4.打击乐器。
第四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1.调式;2.旋律;3.和声。
第五章音乐欣赏1.经典音乐的欣赏;2.流行音乐的欣赏;3.音乐鉴赏心得分享。
教学方法本门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听音乐、参观演出等,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如主题班会、音乐节庆、演出比赛等,旨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会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鉴赏的例证,通过分析与解析,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既包括考试,也包括综合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音乐基本概念和元素、音乐欣赏、乐理基础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以及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同时,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发展。
总结《音乐鉴赏》作为人音版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从而增强音乐素养,熏陶情操,开阔心胸。
希望本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热爱音乐、品味音乐的兴趣和能力,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内涵之一。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的风格特点,拓宽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表达音乐感受,增强学生音乐鉴赏力,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类不同时期的音乐,感悟生命的美好,使学生珍惜青春,珍爱生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音乐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感受与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感悟其作用。
2.掌握音乐风格特点,理解音乐的内涵。
三.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生命之歌一、导入新课(一)师:播放课件《生命之歌》请同学们思考,怎样用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人生?(数轴)数轴的横坐标是时间,数轴的纵坐标是情感,人生按照它自己的轨迹像音乐旋律般起伏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歌。
(二)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生的起点?(出生)2、什么是人生的终点?(死亡)3、人生中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又在哪里?(结婚)(三)师: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重新走进我们的人生旅程,去回味那些已经被时间冲刷得模糊的温馨记忆,去共同探究那些还未曾经历的激动时刻……二、讲授新课(一)摇篮曲——母亲的歌1、讨论:我记忆中的摇篮曲。
师:摇篮曲是人生中第一阶段的音乐,请同学们说出知道的摇篮曲。
2、感受摇篮曲风格特点下面就让我们聆听一组动人的摇篮曲片段,大家思考摇篮曲的速度、力度、旋律、节奏、音色是怎样的?分组讨论摇篮曲特点:运用较弱的力度,缓慢的速度,平稳的旋律,有规律的节奏,柔美的音色,表现了孩子在母亲的摇篮中平静安祥的睡着。
3、体会摇篮曲风格特点聆听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体会摇篮曲摇摆的节奏型,并随着演唱衬词用手势表现摇摆的动作,进一步感受体验摇篮曲的风格特点4、《当孩子降生的时候》——流行音乐师:其实,摇篮曲并非是母亲所独有,父亲也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
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我们曾经的幸福时光……(播放音乐,点击课件,浏览图片)5、摇篮曲让我们感觉到——温馨。
1第一节《音乐与人生》教课方案一、学习目标:(一)运用“音乐思想”的方式指引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雅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b5E2RGbCAP(二)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剖析、描绘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余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余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踊跃参加、主动研究。
p1EanqFDPw(三)在赏识不一样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渐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倾听、学会剖析、学会理解。
DXDiTa9E3d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倾听《第六(悲怆)交响曲》,指引学生思虑有哪些音乐因素在发挥作用,发挥如何的作用。
难点:经过赏识,指引学生思虑作品表现了如何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露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课内容安排本节课倾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为要点曲目,《森吉德玛》为拓展曲目。
四、教课资源充足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
学生个性专长的发挥,用舞蹈或戏剧等形式,表演乐曲的主题内容。
五、教课方法与指导策略(一)教课方法:以学生主动研究为主,教师评论指引为辅。
(二)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剖析两首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因素发挥了哪些作用? RTCrpUDGiT六、教课过程 教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听音乐片段《高峰流水》二、让学生谈谈高峰流水遇 学生倾听,并说出故事知己的故事。
内容。
导入 三、打开教材第 4 页。
四、思虑:为何这些名人如学生看前言部分。
此热爱音乐? 跟着老师接下来的课,思虑问题。
一、赏识《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
学生赏识作品(一)赏识《草原放牧》1.简要介绍 《草原小姐妹》 故 学生说出故事情节 事背景。
2.赏识全曲。
新知 3.发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 学生思虑回答拥有民族特点,抒怀性 研究如何的? (二)赏识《第六(悲怆)交 与叙事性相联合响曲》1.引用作曲家的一段话: “我 听老师介绍背景一定地以为它是我全部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挚的’一部,我素来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的任何一部作品。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教学目标1.乐意参与拍、唱、划等活动,探讨音乐的“形式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以自身的体验活动加深对文本中知识点的理解及对音乐的感受。
2.学会运用音乐的“形式要素”来欣赏、描述音乐。
二.重点难点音乐的形式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
三.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提问:音乐来源于什么?是什么因素在音乐语言中起到了作用?2.学生讨论发言3.翻开书本第8页,找出正确答案4.教师总结: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这些艺术手段在音乐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的呢?揭示课题《走进音乐的“形式要素”》从提问入手,学生自主浏览与阅读,确定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1.提问:在众多“形式要素”中,你觉得最为重要的要素是什么?2.学生讨论并进行归纳3.节奏的作用有哪些?谱例一:A划拍念节奏1B谱例中音与音的连接是紧凑的还是松散的?C紧凑的节奏可以表现怎样的情绪?(聆听)D体验强和弱对音乐表现力的影响节奏2E总结:节奏与音符时值的长短、强弱有关通过念节奏、打节奏,使学生用合作、比较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节奏体验活动,从而理解节奏与音的时值长短、强弱有关。
1.完整欣赏《龙拳》1)音乐风格:RAP 介绍2)音乐的情绪和所要表现的内容?2.情绪和内容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1)节奏轮廓铿锵有力,使音乐具有感染力2)RAP语言朗诵和普通朗诵对比(谱例二)3)高音区的喊唱与低音区的演唱进行对比(谱例三)4)演奏乐器的音色对比中国大鼓气势磅礴的开场,从头至尾宫廷式鼓点有力的敲击着,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通俗音乐同样也能充分表现民族精神。
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手与音乐,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体验、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形式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1.什么形式要素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为什么?旋律,它可以反映并唤起人的情绪,激起某种情感的反应,引起人在某种心理上的共鸣。
高中音乐:音乐与人生
音乐与人生
第一课时
[基本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这个时代的学生们,可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歌星,或演唱组合,一开始就发自内心地喜欢听教材内容的人不多。
虽然第一节内容较多,但由于师生是第一次见面,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些内容又上必要的。
为此第一节我们计划用两课时完成。
[课题]:
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聆听《草原放牧》,感受形式要素。
[教学重点]:
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学难点]:
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相互认识1、教师告诉自己姓名
2、要求学生每次上课要带书、带笔。
3、进教室后不要高声喧哗。
不能在课桌上写画。
4、鼓励学生多参与。
培养上课习惯和欣赏音乐的习惯。
二、导入
谈话导入问: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引起注意和思考
三、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
知识(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1、集体读导言
2、语言科代表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
“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4、音乐科代表朗诵散文。
师: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
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1、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第一、第二自然段。
2、师生回忆所学知识:
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
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
3、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所用示例见教材第八页)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为今后学习鉴赏音乐奠定知识基础
四、鉴赏《草原牧歌》(三)第一次聆听《草原牧歌》(完整聆听)提问:
1、有哪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讨论后小结出:节奏……)
2、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讲“琵琶协奏曲”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富有生机和朝气、天真、活泼;联想到美丽的
草原
和放牧的生活情景)
4、节奏等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指导学生参与鉴赏实践活动
(四)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1、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
师:给节奏配合上高低起伏的乐音,加上力度、速度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就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2、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3、介绍几个蒙古舞蹈动作(或观看蒙古族舞蹈)
(1)掌形和提、压腕。
(2)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提、压腕动作。
感受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和旋律、调式等要素的艺术功效。
加深音乐记忆,培养和激发持久兴趣。
五、拓展(五)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第1、2、5题和第3题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之一。
通过作题,学生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第二课时
[课题]:
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
[教学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第六(悲怆)交响曲》
二、《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
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
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课《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
(1)提出问题: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
(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
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
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
(《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
)
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4、复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并让学生用手指表示出第一、二主题。
通过对比欣赏,使学生更清楚、更方便地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表达音乐情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长江之歌》 1、教师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中关于作品介绍。
2、让学生诵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3、作品欣赏
(1)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特点。
(2)学唱歌曲的第一乐段,引导学生说出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3)复听歌曲
听前提出问题:
A、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
B、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
鼓励学生跟录音一起唱一、1、2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二、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分析、感受和理解乐曲,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
拓展思考、完成拓展与探究的1,3,5题拓展与探究部分的1,3两题,让学生自己把课上分析、讨论的结果填入书上相应的表格里。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五题,采用提问的形式完成。
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拓展与探究的第一、第三,旨在引导学生完整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本身。
拓展与探究部分的第五题,旨在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些欣赏音乐的方法,并且从理论上知道一些欣赏音乐的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