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_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7.56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课时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第六(悲怆)交响曲》二、《长江之歌》【教学目标】一、进一步认识和熟悉音乐的形式要素。
二、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通过与《草原放牧》的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三、听赏《长江之歌》,探究音乐的各形式要素在这首作品中发挥的艺术功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不同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第一课内容,转入本课教学。
1、课前播放《草原放牧》的音乐。
2、上课后提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乐曲体现了什么样的情绪特点?让学生回答。
3、提问法复习音乐的形式要素, 通过“温故而知新”达到知识系统化的掌握,为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一个铺垫。
新课:一、《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用“讲授法”简介作者、背景。
2、用“视唱法”熟记主部主题。
3、完整地欣赏作品(1)提出问题:A乐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B听了音乐后能让你联想到些什么?(2)欣赏音乐,并将音响与解说有机结合。
1、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2、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3、欣赏中依据教材分析,做适当提示,促使完成音乐语言在内心的释读。
对比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听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片段),让学生比较两首作品的力度和速度有何不同?2、唱《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画出旋律线,与《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进行比较,感受两段音乐不同的旋律特点。
(《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的旋律线上节课已一画过。
)3、标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第一、二主题的节奏,拍击节奏,与《草原放牧》的节奏进行比较,体验两段音乐不同的节奏特点。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一、教学内容:1、《音乐与人生》导言。
2、《草原放牧》。
3、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4、《长江之歌》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学习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音乐要素、形式要素的意义作用,领会音乐鉴赏的基础性与指导性的意义,形成音乐鉴赏的一般技能,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的去启迪人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言引入新课,运用电子乐谱聆听音乐《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
讲解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即兴创作、表演,结合PPT课件、微课、电子乐谱,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音乐的人文艺术及人文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抓住音乐鉴赏的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深层的、心理上的理性认识,突破音乐鉴赏的难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去热爱音乐,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生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用音乐来提高生活质量、陶冶情操的价值观。
善于运用音乐思维去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鉴赏音乐,从而形成科学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1、基本知识: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分析《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作品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基本信息与时代背景,鉴赏音乐。
理解音乐鉴赏的层次概念,结合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音乐思想,感情抒发,艺术风格的体现。
2、基本技能:分析音乐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长江之歌》的音乐要素,认识音乐的主题,通过聆听,学习音乐的主题的发展、变化、升华。
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的基本思想,结合实际挖掘音乐作品思想感情。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一、学习目标
(一)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二) 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分析、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三)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
难点: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为重点曲目,《森吉德玛》为拓展曲目。
四、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
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用舞蹈或戏剧等形式,表演乐曲的主题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
(二)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了哪些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首先,我想问全体同学们:①平常都听歌吗?②透过音乐,生活充满了什么?③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生畅所欲言,师积极肯定。
师: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素质。
每个同学有很多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够添加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成为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并且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
导出课题:学会聆听二、新课学习:问:培养成一位能听动音乐的人需要哪些音乐素质?鼓励学生回答并积极肯定和小结。
2. 学习音乐要素及内容⑴ 学生阅读教材P8第一、第二自然段⑵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知识: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
⑶ 根据教材运用教授法着重讲解节奏、力度和速度。
节奏: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若,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
速度: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三、欣赏1. 互动师:用音乐来表达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在许多作品中经常见到。
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思考问题:① 音乐情绪怎样?是否变化着?② 联想、想象到了什么?③ 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2. 师播放曲子,欣赏及师生讨论师肯定学生回答,并小结。
(《草原放牧》是《草原小姐妹》协奏曲的显示性部分,这部分音乐由两个对X性主题组成。
每一个主题是整曲的主要主题,主要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的少年形象以及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情绪上明朗、富有生机。
第二主题是草原人民的现实生活,对辽阔草原进行赞美,抒发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曲子通过了节奏、力度、速度、配器等要素来表现,力度、速度等其他要素的变化,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为我们塑造了生动的画面,带来了美感。
《草原放牧》的音乐是在幽静、安谧的意境中结束,应来意犹未尽。
)3. 演唱主题,深化节奏、粒度对曲子的艺术作用4. 过渡师简述《草原小姐妹》的历史背景,讲解音乐与历史的关系,阐述运用这些要素的艺术作用,同时引入欣赏另一曲子《悲怆交响曲》。
高中音乐鉴赏《学会聆听》教案城东中学柯江鸿教学地点:城东中学艺术楼一楼多媒体(3)班级:高一年(12)时间: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下午第7节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产生兴趣,并能够主动思考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及音乐对人产生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音乐与人生的分析和讲授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与人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人生相结合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2 掌握部分音乐形式要素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基本作用。
四教学方法设疑法、聆听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讨论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热爱生活,学习音乐的热情。
2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
A、集体读导言。
B 请一位学生解释孔子的格言。
3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回忆所学的知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探究心理。
4、聆听《草原放牧》——完整聆听A 提问:(1)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2)独奏乐器是什么?什么是协奏曲?(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像到了什么?(4)节奏等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5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
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6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中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
六、课堂总结音乐是人的精神食粮,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高中音乐_学会聆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会聆听》教学设计一、教学流程图二、教学目标1、聆听器乐曲《草原放牧》,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了解乐曲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
3、在聆听乐曲的基础上,总结影响音乐风格的各个要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1、在对乐曲的把握上,了解影响音乐风格的各个要素。
2、学唱、表演《草原放牧》两个音乐主题片段,体会音乐情绪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A、导入环节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很好听的器乐曲,我想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用心聆听这首乐曲。
在聆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二、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三、你认为这首乐曲大体可以分成几部分?B、初步欣赏师:好,音乐听完了。
下面咱们来结合刚才的问题回顾一下。
同学们说这首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生:师:对!琵琶。
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早在南北朝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流入中国。
我们都知道在甘肃敦煌的莫高石窟中,就有“反弹琵琶”的精美壁画。
师:那么,说到主奏乐器了,我想问一下大家,在刚才的乐曲当中,除了琵琶,你们还听到了那些乐器的声音?生:师:嗯,有的同学听到了,,,,,,这种以一种乐器为主,其他多种乐器协同演奏的器乐形式有一个专属名称叫做协奏曲。
以琵琶为主的呢就叫琵琶协奏曲;以小提琴为主就叫小提琴协奏曲。
常见的还有钢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等等。
师:好,下面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个问题。
这首作品整体情绪是怎样的呢?生:师:嗯,同学们的意见比较一致。
基本上都觉得音乐的情绪是高亢、激昂、轻快活泼的。
那么,是什么元素造成了音乐的这种情绪特点呢?下面咱们来分段赏析,进一步探究音乐元素的艺术作用。
首先我们来划分一下段落。
同学们觉得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生:C、分段欣赏阶段师:好,我们首先来欣赏乐曲的引子部分。
请大家放飞思维,自由感受,去想象一下音乐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生:师:乐曲开始02 306 6—情绪怎么样?生:(激昂的或明亮的亦或高亢的)师:引子的旋律以一连串逐步上行的音符组成,明朗喷薄,仿佛清晨的号角把一轮太阳托起,随后,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生机盎然、富于动力感的经过句,把我们带进了“天苍苍、野茫茫”,宽广无垠的大草原。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评委老师好,我是ⅩⅩ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与人生》,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总结六个方面谈一谈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将主要欣赏学习琵琶曲《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讲授音乐的基本要素。
①《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qiáo)、刘德海作曲。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思想情绪,感受音乐的形式要素,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②初步学习和认识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①通过欣赏作品和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艺术作用的。
②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四、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紧扣教学目标学习,讲理论时,运用图画、聆听、观析等形式来实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对比聆听法、讲授法、谈话法、尝试练习法来指导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以播放视频导入播放腾格尔《天堂》的音频,配合草原风光图片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观后引领问题:从歌声中感受到了什么?对家乡的热爱,把家乡比做天堂。
2.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3.阅读文本整体感知.①让我们听一个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雨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琵琶协奏曲――《草原牧歌》,希望边听边思考:它的音乐进怎样的?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学生听后会一一回答。
②再次对比聆听:比环节运用了讨论法和提问法,这首音乐作品中哪些音乐要素在起作用?生答:节奏、速度、力度。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课前播放莫扎特作品《第四十交响曲》。
【设问】:刚才播放的乐曲的名字是什么?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音乐?音乐都包括哪些种类?什么是音乐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
简单的说:音乐就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一种时间的艺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种情感的艺术。
2、欣赏《长江之歌》、《百鸟朝凤》、《葬礼进行曲》三首歌曲。
【设问】:这三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为什么三首音乐作品产生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长江之歌》气势恢宏、大气磅礴,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百鸟朝凤》比较欢快、愉悦;《葬礼进行曲》是一首哀乐,基调哀伤、悲壮。
正是因为他们的旋律、节奏、节拍、调式等音乐要素的差异,所以导致了音乐风格的差异,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音乐要素,从聆听当中感受音乐要素,从学习音乐要素的过程中,学会聆听。
(二)、新授过程1、音乐要素【设问】:你们知道音乐的要素包括什么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曲式、织体等。
2、节拍(1)、了解节拍的概念(2)、学习四二、四三、四四拍子的指挥图示(3)、欣赏《歌唱祖国》《我的中国心》《雪绒花》三首歌曲【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聆听乐曲的节拍,在听出乐曲的节拍之后,用双手跟随着音乐挥打出节拍。
3、节奏(1)、了解节奏的概念。
【设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节奏吗?在我们生活当中,哪些方面体现出节奏呢?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师小结。
师小结:节奏:长短音有规律的组合,主要以音的长短关系组织音乐,它是曲调的骨架,是构成音乐的重要要素之一。
(2)、教学生击打节奏(3)、创设情境,学生自编节奏【活动】:师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床边一条节奏;然后写在黑板上,一起击打这条节奏。
学会聆听—音乐中的聆听与感悟年级:高中一年级【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1.构成音乐语言的形式要素2.音乐情感与思想意境层的揭示【教学理念】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本课基本立足点。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2.本课力图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教育渠道,体现音乐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课”的形式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观念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体验,即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育才育人的双重目的。
3.以聆听体验和音乐素养培养为框架结构,同时结合创造性音乐活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拓展,形成多元、立体的教学形态。
4.弘扬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真善美的艺术追求。
【教材分析】1.《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是本模块的起始课,教材中涉及的音乐要素等内容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提升,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是一种衔接与过渡。
因此,这一单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促进今后更有效的学习音乐有重要作用。
2.音乐语言是通过音乐要素构成的特定音响结构来实现情感交流和思想表现,音乐形式要素是音乐语言的主要表现手段,教材中内容与环节都围绕着音乐的形式要素展开,通过聆听《草原小姐妹》、《长江之歌》等多首音乐作品,在形式上丰富地构成了几乎全部的音乐形式要素特征和表现力。
3.音乐形式要素构成了普遍认为“好听”音乐的音响外层,如何深入了解和运用形式要素则是更高层面的学习,因此运用节奏、旋律的创编,是在感知、体验上进一步提升对音乐要素的理解与认识4.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态与载体,在“好听”的基础上“听有所思,听有所想”是“音乐鉴赏”的主要目的之一。
《欢乐颂》等经典音乐作品都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表达及思想境界,感受音乐的更高层面应该是“思想意境层”的聆听。
第一单元第1节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课题]:学会聆听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第一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一、学习导言、格言、散文。
二、认识音乐基本要素、音乐形式要素。
三、鉴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牧歌》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教学目标]:一、通过《草原小姐妹》小散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的能力。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用音乐美化自己人生的道理,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
二、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
三、对比聆听两个作品,用音乐语言来欣赏作品。
[教学重点]:一、认识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
二、通过对比鉴赏作品,认识部分音乐形式要素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教学难点]:认识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艺术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导入问:你喜欢音乐吗?引起注意和思考,学生自主发言“我和音乐不得不说的故事”。
二、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一)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1、集体读导言2、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师补充。
“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3、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位能听懂音乐的人呢?(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表现和创造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家有那么多的知识积累,如果学习一些音乐鉴赏知识,学会聆听,我们就会成为听懂音乐的人,从而丰富我们的生活情趣,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激发学习鉴赏音乐的兴趣,找学习动力。
刺激学习方向。
(二)初步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1: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通过歌曲片段来认识这些要素)2、根据不能音色区分乐器分类。
3、“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依据教材上所示例运用讲授法着重讲解旋律、节奏和和声。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
一、教学理念:
强化听觉灵敏度,从感性欣赏到理性认知。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学习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初步了解音乐形式要素对音乐情感表现的作用。
三、教学分析
本单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以下三个问题: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是音乐鉴赏教学活动的“纲”。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音乐”、“聆听”、“鉴赏”的意义,通过聆听和教师范唱《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六(悲怆)交响曲》
第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形式要素在音乐创作中的
作用。
难点:从思想上树立培养理性听觉的习惯。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节拍器、钢琴。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相对专业的术语和知识点,由于是本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又是整本教材的“纲”,因此,内容涉及相对较多,理论性较强,从学生反应上来看,还算理想,不足之处是学生识谱能力较弱,很难让学生开口唱,今后应在教学中贯穿识谱、唱谱以及音准训练。
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为什么?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喜好为基础,以“好听”为主线,引出本课。
二、音乐形式要素构成的音响外层1、关注音乐要素。
师:音乐好听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分享对“好听”的理解。
2、音乐外围音响的重要印象—音质。
对比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感受不同音质的表现。
从声音的产生说起,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关注不同频率声音构成的音乐品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选择聆听高品质音响的音乐。
3、最重要的形式要素—旋律。
(1)聆听音乐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出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要素—旋律,理解并学习旋律的概念。
(2)聆听三段音乐,感受旋律的主要进行方向走向,分析旋律走向产生的不同音乐情绪。
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上行)歌曲《小白菜》(下行)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平行)设计意图:体验基本的旋律走向,并感悟不同的音乐情绪。
4,、音乐的骨架—节奏。
(1)师:将旋律中高低起伏的乐音去掉,还剩下什么?引出节奏定义,关注节奏中的两个关键词:长短和强弱。
(2)由简单的儿歌入手,尝试拍打出《上学歌》的节奏。
设计意图:聆听体验,通过浅显儿歌的节奏分析与配合演奏,加深对独立于旋律之外的节奏的认识,并感受节奏的长短和强弱。
(3)歌词创编节奏将生活化的语言,编创出节奏,“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在没有经过讨论的情况下,播放两拍子的鼓点伴奏,学生创编节奏;同样的词,将两拍子换成三拍子,再次播放三拍子鼓点伴奏,学生尝试创编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的创编,加深节奏的体验和认识,并能为简单的歌词创编节奏,以此为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相互配合,“玩转”节奏。
5、速度、力度的感受与学习。
(1)聆听歌曲《卡林卡》,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分析影响乐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出速度和力度。
(2)学生根据对定义的理解,用击掌表现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旋律形成后,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音乐的影响极大,通过聆听音乐及师生的游戏,感受两个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授课人:教学年级:高一教学时间:40分钟设计意图: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时,我们总是感觉到学生的鉴赏水平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知半解。
这堂以音乐的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重点的课程,把看似复杂的音乐简单化,让学生不会再认为音乐是不可琢磨的,为后面的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音乐基本要素对音乐构成及功能的作用,能主动探索音乐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体验音乐要素所带来的丰富的表现力;通过感受音强的拍手小游戏、打节奏等方式的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音乐探究的兴趣,通过共同协调合作,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感受音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感受音乐折射人生、反映社会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及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在表情达意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便学生今后更好的体验音乐、感悟人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方法:对比、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问好导入同学们,欢迎走进音乐的艺术殿堂。
师设问:“大家喜欢音乐吗?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生:各抒己见师:大家都有自己喜爱的音乐类型,音乐是人类历史上古老的艺术形式,仔细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音乐的节奏时常振动着我们的耳鼓:音乐的旋律时常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音乐是如何把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融进了一个个音符之中,把我们的情感世界融入到一次次的震撼之中的呢?聆听音乐,思考这些音乐的作用?。
音乐(1)《喜洋洋》音乐(2)《婚礼进行曲》音乐(3)《运动员进行曲》音乐(4)《最炫民族风》生聆听回答贝多芬说: “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理都具有更高的启示”。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希腊人说的“数的和谐”,音乐带领我们直达宇宙的最后结构,生命之盛衰枯荣,人生之风云际会,无不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得到生动的暗示。
师:其实音乐并不是超凡入圣的象牙塔,而是我们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走进音乐,解密音乐。
出示课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通过带问题聆听激发学生探究音乐构成的兴趣。
一、寻——音乐素材(一)音的产生:发音体振动音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也可以讲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音的世界。
就是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构成了音乐的主要素材。
(二)音乐素材思考:所有的音都能成为音乐的素材吗?列举一些声音师设问:那么什么样的音可以成为音乐素材?生思考讨论师总结: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选择出来的,用以塑造音乐现象,表达音乐思想,反映现实人生生活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来自于大自然与生活,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
(三)音的分类乐音:发音体振动状态规则,发出固定音高的音,听起来悦耳噪音:发音体状态不规则,发出音高不明显的音,听起来刺耳。
音乐中主要使用乐音,适当使用噪音,音乐化的噪音,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比如打击乐,以及艺术化的生活中的噪音。
观看视频片段《过年我当家》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中乐音占主导地位,但是艺术化的噪音也极具表现力。
二、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音值、音强、音色(一)音高音高:指音的高低。
那么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的每秒钟振动的次数是多少。
频率快==音则高频率慢==音则低举例:民间艺人用树叶吹奏出美妙的乐曲。
观看视频片段设计意图:生活中的一片小树叶吹奏出的高低变化的旋律,贴近学生实际,便于了解音高的决定因素。
(二)音值音值:指的是音的长短。
A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的振动时间的长短。
无音值变化的有音值变化的举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B带旋律的323565165356举例:江苏民歌《茉莉花》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并聆听有无音值变化的音符,引导学生体会其音乐情绪有没有变化,更易于学生体会音值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音强音强:音的强弱拍手小游戏要求:1、控制自己的双手用同样的力度2、双手距离却由远及近体会声音会变强还是变弱,思考决定音强的因素是什么?音强: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
影响音乐的情绪,使音乐更生动。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引导学生动手感受音的强弱变化,加深体验,易于理解。
(四)音色音色决定于发音体的质地,形状振动的方式,发音方法及泛音多少强弱等因素。
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梁祝》,体会音色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对比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经典音乐作用,加深审美体验。
三、小结:讲了这么多,其实我们认识了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就这八个字:音高音值音强音色,把这四种要素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会形成音乐的形式要素,也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
四、拓展与探究:音乐的形式要素之一:节奏——音乐的骨架师设问:“将音值与音强组合起来会是什么?”得出音乐的骨架——节奏,学习节奏的概念。
由简单的儿歌《丢手绢》入手,通过对节奏的学习,尝试找出其节奏。
1、师讲解其中的切分节奏,师生共同配合,用击掌的方式共同演奏《丢手绢》节奏。
2、感受四二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小组合作,尝试打出带有韵律感的节奏设计意图:通过浅显儿歌的节奏分析与配合演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律动感与合作意识。
3、创编节奏①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在没有经过讨论的情况下学生创编节奏。
“你好吗,还记得我吗?还不错,你也很好吧?”并变换速度尝试②播放两拍子的鼓点伴奏,学生尝试创编节奏。
设计意图:通过节奏的创编,加深节奏的体验和认识,并能为简单的歌词创编节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创造意识。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课下了解音乐的1-2种形式要素,并能尝试向同学们介绍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上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主观能动性更强,但是知识结构并不系统,对音乐的认识比较浅显。
本节课通过对比聆听以及学生的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并不是琢磨不透遥不可及的,认识到音乐要素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通过打节奏等小游戏师生互动,激发学生音乐探究的乐趣,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学生更好地鉴赏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强调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基于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我是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意见,通过对比聆听引导学生能够多角度、客观的评价和欣赏不同的音乐,通过小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加深情感体验。
在课堂参与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自我表现方面缺乏自信,不太善于展现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想要与学生一起上一堂精彩的音乐课,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还需要进一步研读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得当的方式方法,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加知识储备量,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中第一节《音乐与人生》的内容。
音乐语言是通过音乐要素构成的特定音响结构来实现情感表现的。
音乐要素是音乐语言的主要表现手段,本课重点引导学生主动了解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为今后音乐形式要素的学习做铺垫,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音乐要素的积极性,更进一步地了解音乐与人生紧密联系。
评测练习一、聆听音乐,思考这些音乐的作用?音乐(1)《喜洋洋》音乐(2)《婚礼进行曲》音乐(3)《运动员进行曲》音乐(4)《最炫民族风》二、所有的音都可以成为音乐素材吗?什么样的音可以成为音乐素材?三、音乐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四、即兴创编为生活中的问候“你好吗,还记得我吗?”“还不错,你也很好吧?”创编节奏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参与到课堂中,效果良好。
课后反思《学会聆听》这节课中音乐要素的有关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起初备课会担心学生是否会对课程感兴趣。
备课过程中,不断寻找能否让学生通过自己感受来理解音乐基本要素的方式,所以,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片段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要素的定义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
课堂效果较好,学生能够清晰明了的理解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的定义,小游戏及节奏创编的环节,学生兴趣浓厚,充分认识到音乐并不是遥不可及,音乐是时时刻刻存在生活之中的,自己也可以分析音乐、创作音乐。
本节课的优点:通过设问思考、对比聆听、生活中的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体验,使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索音乐奥秘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求知欲,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聆听音乐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课堂应更为开放,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有效指导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课标分析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条件,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体验学习:1、能在聆听与感受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体验音乐要素所带来的丰富的表现力;通过感受音强的拍手小游戏、打节奏等方式的师生互动环节,激发学生音乐探究的兴趣,通过共同协调合作,感受音乐基本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了解音乐基本要素对音乐构成及功能的作用,能主动探索音乐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通过鉴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感受音乐与人生的紧密联系,感受音乐折射人生、反映社会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及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在表情达意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便学生今后更好的体验音乐、感悟人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