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分型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42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脊髓灰质炎:发热数日后, 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时出现瘫痪,常累及一侧下肢,无感觉障碍和脑神经受累。
病后3周可见CSF细胞蛋白分离, 注意鉴别。
2.低血钾性麻痹:GBS多有病前感染史和自身免疫反应,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则有低血钾、甲亢病史。
前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进展不超过4周,四肢瘫常自双下肢开始,近端较明显,后者起病快(数小时~1天),恢复快(2~3天,) 四肢弛缓性瘫。
GBS可有呼吸肌麻痹、脑神经受损、感觉障碍(末梢型)及疼痛,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无。
GBS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检查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运动NCV减慢,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正常,电生理检查EMG电位幅度降低,电刺激可无反应。
GBS血钾正常,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血钾低, 补钾有效。
3.功能性瘫痪:根据神经体征不固定、腱反射活跃和精神诱因等鉴别。
吉兰-巴雷综合征_Ji Lan - Ba Lei Zong HeZheng一概述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以四周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病变及小血管炎性细胞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四周神经病,经典型的GBS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
二病因病因尚未充分阐明。
约70%的GBS患者发病前8周内有前驱感染史,通常见于病前1~2周,少数患者有手术史或疫苗接种史。
空肠弯曲菌(CJ)感染最常见,约占30%,腹泻为前驱症状的GBS患者CJ感染率高达85%,常与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有关。
CJ感染埋伏期为24~72小时,腹泻初为水样便,以后消失脓血便,高峰期24~48小时,1周左右恢复。
患者常在腹泻停止后发病,约50%的CJ肠炎患者腹泻2周后就不能分别出细菌。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严峻感觉型GBS有关,多数患者较年轻,发病症状严峻,常消失呼吸肌麻痹,脑神经及感觉受累多见,与GM2抗体关系亲密,抗CMV的IgM抗体和冷凝集抗体滴度增高,观看发觉CMV感染的GBS有群发觉象。
发生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病前后的GBS常伴EB病毒(EBV)感染。
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GBS患者年龄较轻。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GBS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BV感染组。
另外亦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Lyme病的报道。
三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起病前1~4周可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肌无力,多于数日至2周进展至高峰,常见类型为上升性麻痹,首先消失对称性两腿无力,典型者在数小时或短短数天后无力从下肢上升至躯干、上肢或累及脑神经。
下肢较上肢更易受累,肢体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降低或消逝,通常在发病早期数天内患者即消失腱反射消逝,部分患者轻度肌萎缩,长期卧床可消失废用性肌萎缩。
除极少数复发病例,全部类型AIDP患者均呈单相病程,多在发病4周时肌无力开头恢复。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及肌电图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周围神经病变,常见于年龄在15-35岁之间的成年人和老年人。
该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攻击和破坏周围神经的髓鞘,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和肌力减退。
临床表现通常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和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用于评估肌肉和神经功能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肌电图可以进一步揭示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特征和疾病进展。
首先,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包括渐进性对称性肢体无力、异常的感觉和反射减弱。
患者常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疾病症状,但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临床表现通常由迈母氏征(Meningismus)和发热开始,随后迅速出现肌肉无力和感觉异常。
病程一般为急性或亚急性发展,在2-4周内达到峰值。
病情严重者可能发展至严重呼吸肌麻痹,需要人工呼吸机支持。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动过速或低血压等。
其次,肌电图是诊断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重要工具之一。
肌电图分为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和肌电图图形两个方面。
传导速度受损和肌电图异常都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典型特征。
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中,损害的神经常表现为迟滞或完全传导阻滞。
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NCV可以显示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降低,而在病程进展后,NCV可能会完全消失。
而在肌电图图形上,常见的异常包括肌电图波形变宽、多峰或无波型等。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神经肌肉接头异常,如双峰反应或单脉冲反应增加等。
举例来说,假设一个患者急性感染后出现疲劳、麻木和四肢无力的症状,担心可能罹患了格林巴利综合征。
医生可以考虑进行肌电图检查以进一步评估。
NCV会显示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
比如,在腓肠神经上进行测量,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传导速度为50-60米/秒,而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导致传导速度降低至20-30米/秒。
格林-巴利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急性弛缓性瘫痪常见的病因,以四肢对称性无力、反射减退或消失为特征,病情常在4周内达到高峰(图1)。
感觉症状如感觉减退或麻木,常起始于远端肢体,呈对称性表现。
GBS最常见的亚型为急性炎性脱髓鞘多神经根神经病变(AIDP)和急性运动性轴索神经病(AMAN);其次为Miller Fisher 综合征(MFS)。
总体来说,GBS的临床病程、严重程度和结局具有高度各异性。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杂志发表综述总结了GBS的免疫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描述了GBS现行的诊断标准、讨论脑脊液检查和神经传导检查的诊断价值、治疗的选择和预后(包括GBS患者新型的预测模型)。
图 1.GBS的病程进展(蓝色)。
多数 GBS患者在肢体无力出现之前报告有前驱感染(红色);常可测及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绿色),但其水平随时间而降低;渐进性肢体无力在4周内达到高峰(常在2周内),恢复期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流行病学GBS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为 0.81-1.89 /10万人 /年,男性多见于女性(比率 3:2)。
GBS的儿童发病率(0.34-1.34/10万人 /年)低于成人,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
此外,由于不同地区个体和人群的基因多样性差异,基因易感性也各异。
上述差异不仅与特殊类型GBS亚型相关,而且与疾病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有关;需要进行大量人群遗传学研究来探讨。
发病机制GBS为感染后病变,2/3的患者在GBS发病前有呼吸系统或胃肠道感染症状。
近半数GBS患者可发现存有某种特异性前驱感染,而1/3的感染由空肠弯曲杆菌引起。
其它可引起GBS相关前驱感染的病原体有: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和A型流感病毒。
GBS发生机制的重要环节为空肠弯曲杆菌感染后,产生抗体与特异性神经节苷脂交互反应,而这一抗体在非复杂性空肠弯曲杆菌性胃肠炎时并不产生。
但交互反应性抗体只在易感个体中产生。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是常见的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
1916年由Guillian和Barre两位学者报告而得名。
又称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或对称性多神经根炎。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病人成急性或亚急性临床经过,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呼吸麻痹和双侧面瘫。
脑脊液检查,出现典型的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正常,又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病因多数患者发病前有诸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或支原体感染,但少数病例的病因不明。
Guillian-Barre综合征(Trichrome染色):髓鞘染成红色,胶原纤维染成青色。
可见髓鞘缺失、崩解本病性质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损伤有关。
以患者血清注射于动物神经可产生静脉周围脱髓鞘病变。
此外,患者神经组织中有C3b及免疫球蛋白C主要是(IgG或IgM)存在。
以上事实提示,本病可能是与体液免疫有关。
但至今尚未能从患者血液中提出髓鞘蛋白的抗体。
病理变化病变累及运动和感觉神经根、后根神经节及周围神经干。
以近端,尤其是神经根和神经丛改变明显。
也可累及颅神经。
主要表现为:①神经节和神经内膜水肿及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为主;②节段性脱髓鞘,崩解,髓鞘被巨噬细胞吞噬;③在严重病例,轴索可发生肿胀和断裂,严重时,相关肌群可发生去神经性萎缩。
在反复发作的病例中,阶段性脱髓鞘和受累神经纤维的修复过程反复进行,病变处神经髓鞘细胞突起与胶原纤维作同心圆状层层包绕,成为洋葱球形成。
格林巴利综合症格林巴利综合症(Guillain-Barre Snydrome,GBS)是常见病,多发病。
它指一种急性起病,一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神经根、外周神经损害为主,伴有脑脊液中蛋白-细胞分离为特征的综合征。
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
任何年龄和男女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
根据起病形式和病程,GBS又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复发型和慢性进行型。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又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或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约半数以上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内常有感染史,如喉痛、鼻塞、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另外还可有带状疱疹、流感、水痘、腮腺炎、和病毒性肝炎等。
多起病急,症状逐渐加重,在1-2周内达到高峰。
80%以上病人首先出现双下肢无力,继之瘫痪逐渐上升加重。
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
多数在2~4周开始恢复,程度和快慢各病人差异较大。
约1/3病人可遗留有后遗症状。
如双下肢或/和双上肢无力或肌肉萎缩、肌肉酸痛,足下垂。
患肢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针刺感和烧灼感,检查可见四肢远端"手套-短袜"型感觉减退或缺失。
部分病人遗留有面瘫,或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呛咳和咳痰不能。
一些病人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见手足少汗或多汗,肢端皮肤干燥,或有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又名慢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
与AIDP相似而又有所不同。
CIDP病程缓慢易复发,症状以肌无力和感觉障碍为主。
肌无力症状常是对称性的,主要表现肩、上臂和大腿无力,也可合并前臂、小腿、手和足的无力,肢体无力常较躯干无力更为常见。
下肢无力常表现为行走蹒跚,易踩空,不能持久站立,上下楼梯费力和起坐困难。
上肢无力则表现应用钥匙开锁、握笔、解钮扣、梳头有困难。
肌肉大多有萎缩。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急进性病情发展恶化,自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胸背部、颈部肌群,造成全身肌肉萎缩;更有甚者,迅速导致呼吸肌萎缩,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病人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危及生命。
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及预后研究王玉明【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prognosis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and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features, prognosi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btypes of the disease.Methods A total of 150 Guillain-Barr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ccording to their electrophysiological manifestation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Bickerstaff brainstem encephalitis superposition Gillan-Barre (BBE-GBS), neurological (CNV), Miller-Fisher syndrome (MFS), 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 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AIDP).The characteristics of GB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varianc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MAN and AIDP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IDP and BBE-GBS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MAN and BBE-GBS group (P>0.05).The severity of AMAN and BBE-GBS group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of AIDP group(P<0.05).The difference of AMAN and AIDP group at 3 and 6 months was significant (P<0.05).The difference of AIDP and BBE-GBS group at 3 and 6 months was significant (P<0.05),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ognosis of 3 months and 6 months between AMAN and BBE-GBS group (P>0.05).Autonomic dysfunction, true ball paralysis, peak HFGS ≥ 3were the main prognostic factors of GBS.Conclusion AIDP is the main subtype of GBS.The prognosis of AMAN and BBE-GBS group is worse than that of AIDP group and CNV and MFS group.Severe type of disease, true ball paralysis and autonomic dysfunction are the main prognostic factors of GBS.%目的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和预后,掌握该病的各亚型临床特点、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0例吉兰-巴雷患者,根据其电生理表现、临床表现分为Bickerstaff脑干脑炎叠加吉兰-巴雷综合征(BBE-GBS)组、脑神经型(CNV)组、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组、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AIDP)组.分析各型患者的GBS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各组达峰值时HFGS评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AMAN和AIDP组有显著差异(P<0.05), AIDP 与BBE-G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MAN与BBE-G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GBS达峰值时HFGS均值情况显示, AMAN与BBE-GBS组病情较AIDP组严重, AMAN与AID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AN与AIDP组3个月、6个月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IDP与BBE-GBS组在3个月、6个月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MAN与BBE-GBS组3个月、6个月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真性球麻痹、达峰时HFGS≥3是GBS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AIDP为中国GBS的主要亚型, AMAN与BBE-GBS组3个月、6个月的预后均不如AIDP组, CNV与MFS组预后较好.GBS患者分型为重型、真性球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GBS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21)015【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型;真性球麻痹;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作者】王玉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神经内科, 广西桂林, 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8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运动麻痹,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是目前引起急性四肢瘫痪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学特征表现为脱髓鞘或轴索损伤、周围神经炎性细胞浸润。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运动功能障碍、四肢瘫痪、四肢麻木、肢体障碍、感觉障碍(一)症状:多数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或数周前有感染病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等较常见,也有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水痘、腮腺炎等病史,或少数有免疫接种史。
本病一年口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较多发;年龄以儿童和青壮年多发;起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后1~2周达到高峰,亦有少数病例在3~4周后病情仍有进展。
首发症状常为对称性肢体无力,多由下肢开始,走路无力特别上下楼梯费力,以向上发展则出现四肢无力,也可一开始就四肢无力,或一侧开始后又发展到对侧,严重病例可有四肢瘫痪,如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
发病初期可有四肢末端感觉异常,如有麻木、蚁走感、紧束感、烧灼感,酸痛或针刺样痛等。
约有30%的病人有全身肌肉自发性的疼痛,受压或牵拉时可诱发疼痛发作;植物神经受累可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或发汗异常,约有50%病人有窦性心动过速,或直立性低血压等。
(二)体征:1.瘫痪肢体瘫痪是AIDP主要的临床特征,以双下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多见,近端较远端明显或相反,或近远端相等。
严重者出现四肢瘫痪,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无病理征。
2.感觉障碍AIDP主观感觉障碍多见,客观感觉障碍多不明显,或有轻微的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或有下肢音叉振颤觉及位置觉减退,腓肠肌多有压痛。
3.颅神经受累体征以舌咽、迷走神经最多(36.1%),表现为咽反射消失,软腭上举差;其次是面神经(22.1%),以双侧面瘫较多见,瘫痪程度不完全对称;动眼神经受累可见眼外肌瘫痪、眼球运动受限,出现复视等。
临床分型:根据损害部位分为①脊神经型:具有典型的多发性外周神经受损的症状,出现双下肢或四肢肌肉弛缓性瘫痪,近端重于远端,不伴有颅神经受损症状。
②颅神经型:单纯出现颅神经受损症状,多表现面神经、舌咽、迷走、动眼、滑车神经麻痹。
③混合型:同时侵犯颅神经和脊神经,两者可同时出现症状,亦可先后出现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