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 格式:doc
- 大小:27.01 KB
- 文档页数:4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一)【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
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
报道如下。
1资料1.1病例资料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
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
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
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酸剂能缓解。
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方法2.1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人参20g,白术12g,茯苓30g,姜半夏12g,青皮、陈皮各6g,柴胡9g,枳壳20g,香附10g,煅瓦楞子9g,川厚朴9g,白芍10g,甘草6g。
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
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
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益气疏肝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方法将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内服中药汤荆治疗;对照组25例,予吗丁啉口服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本方具有双向调节胃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汤剂;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286-02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系指除外了器质性疾病而见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证候群。
其临床表现症状多样,西医仅停留在对症处理阶段,其患病率高达20%~40%,占消化门诊50%左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亦无特殊治疗方法,笔者以益气舒肝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自门诊,根据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0例,观察本组fd患者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5例,男8例,女17例,年龄最小21岁,年龄最大60岁,平均年龄38.12岁,病程最短时间10个月,病程最长时间6年;对照组亦为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年龄最大58岁,平均年龄36.12岁,病程最短时间8个月最长时间6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差异无明显性(p>o.05)。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水煎服,早晚分服。
药物组成,太子参30g,白术20g、茯苓20g、陈皮15g、莱菔子15g,枳壳、柴胡各15g、半夏10g、厚朴15g、木香10g、黄连5g、吴萸10g、内金15g。
伴有神疲乏力者加黄芪30g、当归15g、山药log;泛酸明显加煅瓦楞15g;腹痛明显加元胡log、白芍15g;便秘改枳壳为枳实15g;食欲不振加炒三仙各15g;呕吐明显加生姜5g。
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中西医辨证施治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
方法将我院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消食健脾汤,1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总有效30例,总有效率为6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单纯用西药治疗效果更优,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DU),是消化道的一组常见的症候群[1],临床表现包括上腹胀、上腹痛、食欲不振、餐后早饱、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或其他有关的胃肠道症状,症状可发生于空腹状态或餐后。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点是无胃肠道黏膜组织器质性病变,但却具有消化不良症状,多与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有关,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
笔者2005年1月~2009年6月,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FD 50例,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9年6月门诊的100例FD患者,均符合文献[1]有关标准:①过去1年内至少4周,具有上腹痛或上腹胀、胀气、嗳气、早饱、恶心等症状。
②排除消化性溃疡、慢性(糜烂性或萎缩性)胃炎、胃肿瘤和肝胆胰病变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者及肠易激综合征者。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2.5±3.5)岁,平均病程(2.4±1.5)年。
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4.8±4.1)岁,平均病程(2.4±1.5)年。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变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莫沙比利5mg,3次/d,饭前0.5h服用;谷维素30mg,3次/d。
疏肝和胃汤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占消化专科门诊就医的20%~40%[1]。
2004年3月~2005年3月,笔者用自拟疏肝和胃汤合莫沙必利治疗FD 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门诊确诊患者。
诊断标准[2]:(1)年龄18~65岁;(2)具有早饱或上腹胀症状并持续4周以上,伴有或不伴有嗳气、呕吐,上腹隐痛、烧心、厌食等症状;(3)用药前4周内胃镜检查排除胃肠道肿瘤、消化性溃疡;(4)B超检查排除肝、胆、脾、胰疾患;(5)用药前48h停用一切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
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伴有肝、肾、心血管等严重疾患;(3)合并精神疾病及对所用药物过敏。
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主要症状上均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疏肝和胃汤合莫沙必利,基本方:柴胡、香附、枳壳、厚朴、白芍、佛手、木香、陈皮、神曲各10g,甘草6g。
若肝胃郁热加黄连3g,胃阴不足加沙参、石斛各10g;脾胃湿热加蒲公英、苍术各10g;脾胃虚弱加党参15g,白术、茯苓各10g,每日1剂,水煎至150ml,每日2次,餐前30min温服;同时服莫沙比利(山东鲁南制药公司生产)5mg tid。
对照组仅服莫沙必利,服法同前。
疗程均为4周。
1.3 疗效评定标准症状评定及标准,根据FD症状的不同程度评分:无症状为0分;经提示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为1分;症状存在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为2分;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为3分。
疗效评定:显效,积分降低80%以上;有效,积分降低50%~80%;无效,积分降低50%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3 讨论FD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效果。
方法:治疗组52例采用健脾疏肝袪湿法中医方剂治疗,并据证化裁,同时加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50例用吗丁啉治疗。
2组疗程均为4周。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54%和58.0%,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组较对照组胃肠道症状评分有明显改善(p < 0.05)。
结论:健脾疏肝袪湿法加温针灸治疗fd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吗丁啉,但总体疗效相当。
关键词:健脾疏肝袪湿法温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吗丁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201-0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系指除器质性疾病而见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疼痛、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等上腹不适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
fd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
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
2011年1月—2011年7月,笔者采用健脾疏肝祛湿法加温针灸治疗fd患者5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与方法。
选择同期本院门诊的fd患者102例,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3诊断标准》[2],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尚符合以下条件:①胃镜检查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②b超、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腺及肠道器质性病变。
纳入年龄18~60岁。
排除标准:①在试验前4周内服用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②进行过腹部手术者;③年龄60岁;④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⑤精神病患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⑦有其他并发症可影响疗效观察者;⑧未按规定用药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HINA’S NATUROPATHY,Jan.2019,Vol.27No.1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满孝典,刘晓芹,孙宏伟.紧张性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其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5):670-673.[5]滕飞,杨宇峰,石岩.头痛的中医诊疗理论框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9):2271-2273.[6]周宗福.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头痛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7):45-46.[7]曹克刚,付高爽.中医“头痛”与“头疼”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1):1516-1518,1520.[8]吴春福,胡茁,刘雯,等.小柴胡汤对大鼠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5-7.[9]王欣,谢鸣.酸枣仁汤对EPM大鼠脑组织GABAA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1):84-85.(收稿日期:2018-05-09)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王松涛(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民医院,山西忻州034000)【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和对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的影响。
方法:选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疏肝健脾和胃中药治疗。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74.0%(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平均消失时间为(7.4±3.3)周,低于对照组的(12.2±2.8)周(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采用疏肝健脾和胃中药FD疗效显著,能够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可在临床中推广。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疏肝健脾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包括腹胀、早饱、上腹疼痛、泛酸及烧心,同时患者无器质性病变或代谢或精神性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反流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又称非特异型)。
笔者临床对100例患者运用疏肝健脾法及西药吗丁啉治疗。
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病例资料
1998年我院收治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其分型、男女比例、年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经胃镜或X线检查,除外胃肠肿瘤、消化性溃疡,经B超、X线排除肝、胆、胰脏及肠道器质性疼痛。
无糖尿病及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1.2 分型参照消化不良分型[1]。
根据临床症状分4型:①反流样型:主要症状为胸骨后不适、泛酸、烧心、食物返流。
②溃疡样型:主要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疼痛,空服痛或夜间疼痛,进食与服抗
酸剂能缓解。
③运动障碍型:主要症状为腹胀、嗳气、早饱、恶心、呕吐。
④混合型:同时具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
1.3 临床症状评估标准患者需提示才意识到症状存在为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日常工作为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生活质量为重度。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疏肝健脾法,组方: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人参20 g,白术12 g,茯苓30 g,姜半夏12 g,青皮、陈皮各6 g,柴胡9 g,枳壳20 g,香附10 g,煅瓦楞子9 g,川厚朴9 g,白芍10 g,甘草6 g。
1剂/d,1剂两煎,分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之品,停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口服吗丁啉(西安杨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 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2.2 疗效判断观察指标包括:早饱、腹胀、上腹痛、泛酸、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
观察方法:每例患者每周复诊1次,治疗后分别对消化不良症状进行评估。
完全或基本完全解除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1~2项,且为轻度为显效;改善症状(或上述指标中仅3~4项,且为轻度)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有5~6项症状,其中1~
2项为中度)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
在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记录副作用。
3 结果
3.1 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运动障碍型和混合型情况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反流型、溃疡样型则两组无明显差异。
3.2 两组临床表现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3 副作用和停药后症状改变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停药后1个月,治疗组复发4例,对照组复发7例。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即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由消化不良证候群组成的、原因未明的非器质性疾病,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均为此病。
临床特点为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证候群,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或较长时间内连续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有餐后饱胀、腹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食欲不振、泛酸和胸骨后疼痛等,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虽然它不属于器质性疾病,但却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质量,因此,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