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23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专门设计一个整本书阅读单元,以《红楼梦》作为单元教学的内容,这种设计方式很新鲜,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
如何落实到教学中,老师们可能有困惑,需要通过实践去探讨。
本文只就《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要点和难点,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老师们备课一般会参照教材的单元导语,这也是必要的。
单元导语比较简要,是两段话,前一段介绍《红楼梦》的文学史地位,后一段就是学习目标,包括五个要点:梳理小说情节,厘清人物关系,探究人物精神世界,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这五个要点很重要,但仔细一想,与以往学习小说的教学目标似乎差不多。
那么为何要专门用一个单元来教《红楼梦》阅读呢?在“教法”上与教一般短篇(或者长篇的片段)有何不同?这是要着重思考的。
要想办法让单元导语提出的这些要点贴近整本书阅读,真正解决整本书阅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所以备课时恐怕不能“轻车熟路”地把单元导语的要求照搬过来,按照单篇教学的习惯去讲解或者讨论。
要想着这是整本书阅读单元,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其特殊性,教学要点也要围绕整本书阅读来设计。
《红楼梦》很长,怎么读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难点,应当是教学关注的要点。
这部书篇幅很长,能大致读完就很不错了,把《红楼梦》定位在“整本书阅读”,首先是要通读。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应当定为“读完《红楼梦》全书”。
只要能读完,对书的内容及形式有自己的感受与大致理解,并且体会到阅读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的艰难与乐趣,就基本达到了要求。
教学设计也应当主要围绕如何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坚持读完,而不是学生还没怎么读,就先布置一堆问题和任务;学生还没有读完,就急于安排各种讨论和写作。
读完《红楼梦》全书,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的确是困难的。
要求学生读完《红楼梦》,一开始就要定出阅读时间表。
按照教材平均分配,每个单元大致拥有九个课时。
即使九个课时全部用来阅读《红楼梦》,恐怕也读不完全书的五分之一。
《红楼梦》主题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和书籍版本演变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3.通过一系列趣读和分享过程激发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读整本书。
过程与方法:1.以提纲式阅读法,在了解作者思想倾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书内容框架。
2.以自主阅读和主题分享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解读《红楼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红楼梦》文学价值的基础上爱上《红楼梦》。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指导评价法、小组合作法。
板书设计:课时安排:10课时(半个学期的阅读课)第一课时:提纲挈领,知人论世第二至九课时:自主阅读,主题分享第十课时:猜想结局,总结分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提纲挈领,知人论世一、导入新课:清朝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就算你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你不读《红楼梦》的话,你的知识还不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究竟《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今天开始的半个学期,我们将要进行《红楼梦》主题阅读。
二、新课讲授(一)知人论世1.说说你知道的曹雪芹(作者资料)简介: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导读指导(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初步了解《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之广、之深。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红楼梦》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课题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将要阅读《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二、说作者1.虽然钱钟书先生认为“吃了鸡蛋感觉良好,却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但了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说中处处有曹雪芹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子。
为了避免猜忌,同时使小说具有跨时空的永恒意义,曹雪芹故意模糊了小说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域邦国,但其实写的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域。
在阅读小说之前,应该对曹雪芹及其家世做一番了解。
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约生于公元1715年,卒于1763年左右,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
到康熙年间,曹家已发迹。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导读方法【方法导读】《红楼梦》该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涉及服饰、医药、饮食、园林、诗词、习俗、宗教、礼仪、历史、茶酒文化等。
其中的人物关系十分复杂,再加上该书文字属于半文言半白话的,阅读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阅读时除了采取常见的浏览、略读、精读、研读、重读五步阅读法和批注阅读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关系导图法出示人物关系图,理清家族关系。
《红楼梦》一书中涉及的人物共计975人。
其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主要人物有50多人。
在阅读时,用图表梳理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可以利用姻亲关系进行识记,这样对书中的人物及其事件了解就十分清楚了。
如:2、经典诵读法《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被诗化了的小说。
无论是名声在外的《葬花吟》、元春省亲时即兴创作的牌匾名,还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斗诗大会中的菊花诗,无不展现了《红楼梦》一书的诗词魅力。
通过对这些经典诗词的诵读与研读,品味古典诗词隽永的韵味,分析其中塑造的形象,营造的氛围,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如:以《葬花吟》为切入点,把前五回的40多首诗词中,选择其中的15首编入诗词库,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经典诵读。
例如:读“护官符”,可以采用快板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读起来朗朗上口,再加上快板的节奏,读起来兴趣十足。
读《葬花吟》,可以采用吟唱式。
合着视频中的音乐,练习吟唱。
3、视频影响法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各类型女性的代表。
我们通过课外书、影视剧对林黛玉这位女主人公有所了解,但对其他人却并不熟悉。
阅读之前,先收集整理十二钗的视频资料,阅读原著后,把相应的文字内容与视频内容进行比较,分辨影视与原著的区别,重新认识金陵十二钗,感受原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焦点研读】焦点一一叶落而知秋——从林黛玉的诗词洞察宝黛爱情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最经典最突出最吸引人的故事,也是几百年来《红楼梦》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尽管原著对二人爱情的叙述只是这部博大精深的小说中的一小部分,但一叶落而知秋,其它很多方面的内容都对二人爱情进程与走向的作了大量的暗示。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导读指导(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习积累名著阅读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初步了解《红楼梦》中反映的社会生活之广、之深。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了解《红楼梦》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入课题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导入: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棵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即来源于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本学期将要阅读《红楼梦》,欣赏中国古典名著的精美故事,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二、说作者1.虽然钱钟书先生认为“吃了鸡蛋感觉良好,却不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但了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小说中处处有曹雪芹及其所处时代的影子。
为了避免猜忌,同时使小说具有跨时空的永恒意义,曹雪芹故意模糊了小说所反映的朝代纪年、地域邦国,但其实写的就是他祖辈、父辈和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地域。
在阅读小说之前,应该对曹雪芹及其家世做一番了解。
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约生于公元1715年,卒于1763年左右,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
到康熙年间,曹家已发迹。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制定了以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
二、阅读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策略制定阅读计划根据《红楼梦》的篇幅和难度,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可以按照每周阅读一定章节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同时,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
指导阅读方法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做笔记等。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和思想内涵等,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组织课堂讨论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
可以围绕作品中的某个情节、人物或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拓展阅读材料提供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历史文献、专家评论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和历史背景。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红学研究成果,拓宽视野。
四、评价方式阅读笔记:要求学生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要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课堂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以及其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书面测试:通过测试学生对《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等的理解程度,评价其阅读效果。
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对原著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阅读报告:要求学生撰写阅读报告,总结作品的主题、人物特点、艺术手法等,评价其在文学史和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学生的阅读报告,可以了解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指引整理自《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学习目标预设:1.初读根据“阅读导引”通读全书,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全书,初步把握小说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及衰的命运走向,了解宝黛爱情的发展历程和众女儿的命运发展变化,理清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关系。
2.研读把握小说以石头下凡到"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而复归为线索的叙事方式,以贾府盛衰、宝黛爱情、众女儿命运为主线的叙事结构特点。
3. 细读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品味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理解其思想内涵、艺术手法。
4.深读学习检索作者、作品背景,"红学"研究等资料,引发对《红楼梦》的深入研读,围绕家族悲剧、爱情悲剧、女儿悲剧等中心议题出自己的见解。
5.感悟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读书分享会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阅读成果。
6.拓展探索阅读《红楼梦》的门径,总结阅读《红楼梦》经验和方法,建构阅读《红楼梦》的策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基本批注方式:旁批式在文章的旁边(或字里行间)作批话。
主要解决评价文章的局部性问题。
对字词、句标点或段落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提示、说明、分析、评定。
尾批式又称总批或总评。
写在篇章后面,是对篇章进行总的评价。
主要特点是整体性强,评价具有全局意识。
利于延伸思考,一般包括综述、感悟、联想、评价等。
分类(照应)式对批注的角度进行分类。
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笔迹或不同符号进行标注,有利于对“同类同质”的批注进行归类、对散点的文本进行照应式思考。
提纲式对文本内容、赏析角度、人物特点等进行概括。
串联成具有特殊主题的提纲。
该方法一般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确定需要合并、归类的内容。
批注符号的使用阅读任务群提示:阅读任务群之一阅读章节:1——5回目标指向:品析小说"谐音"手段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效果;品鉴作者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大手笔;品析小说高超的写人艺术;解读人物判词及《红楼梦》曲,感受"伏脉千里"的特征。
《红楼梦》主题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和书籍版本演变过程,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3.通过一系列趣读和分享过程激发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读整本书。
过程与方法:1.以提纲式阅读法,在了解作者思想倾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本书内容框架。
2.以自主阅读和主题分享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解读《红楼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红楼梦》文学价值的基础上爱上《红楼梦》。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读整本书。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指导评价法、小组合作法。
板书设计:课时安排:10课时(半个学期的阅读课)第一课时:提纲挈领,知人论世第二至九课时:自主阅读,主题分享第十课时:猜想结局,总结分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提纲挈领,知人论世一、导入新课:清朝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就算你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你不读《红楼梦》的话,你的知识还不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究竟《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从今天开始的半个学期,我们将要进行《红楼梦》主题阅读。
二、新课讲授(一)知人论世1.说说你知道的曹雪芹(作者资料)简介: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学语文2019年第5期专论平台《红楼梦》整本书思辨性阅读之解惑点拨**本文为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K18091)阶段性成果。
每个正常人都会说话,每个正常人都会写作,这就如每个人都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一样,极其平常。
可正因为它太平常,反而很少有人去探究它背后的真相,其实越平常的事情往往隐含着越不寻常的奥秘。
生活中的语言多隐藏着深奥的秘密,而作家笔下的语言尤为如此。
《红楼梦》一书乃“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来,有脂砚斋甲戌本批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为证[1],可见书中一字一词非荒唐之言,乃辛酸之泪。
面对如此用生命写就的经典,我们怎能不细细品味其中的言语,尽己所能解读其中的况味、揣摩作者语言运用的良苦用心呢?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人思维的时候总得运用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一个人动脑筋时进行的比较、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都是离不开语言的,没有语言的“包装”,思维也将会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反之亦然,文学经典作品中的语言都是作者思维结果的承载对象,“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2],那我们品味赏读语言的过程就是参悟语言运用背后作者的思维意指,即是在比较、分析、判断中锤炼思维,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正是《新课标》必修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之所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3]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时,笔者力求以学生的问题为引子,针对学生问题背后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层层设问,“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4],点拨学生遇见“红楼”中人,解味“红楼”中情。
在《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中,学生产生许多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