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55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一:作品概述与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作品的开篇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2. 概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特点,如详略得当、细腻描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前言,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章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章节二:chapters 2-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1. 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2. 分析贾府的环境描写,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 关注作品中的诗词,领略其韵味。
【教学内容】1. 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如聪明、敏感、多愁善感等。
2.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如花园、古建筑等。
3. 品味作品中的诗词,如《咏红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林黛玉在作品中的作用。
3.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作品中的诗词进行鉴赏。
章节三:chapters 4-6宝玉黛玉的相识与相知【教学目标】1. 理解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2.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体会作品的情节安排。
3. 关注作品中的对话描写,掌握其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如宝玉的率真、黛玉的敏感等。
2. 概述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关注情节的推进。
3. 研究作品中的对话描写,如宝玉与黛玉的互动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
3. 让学生模仿作品中的对话描写,进行角色扮演。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意蕴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由于其篇幅庞大、情节复杂,很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茫然。
对于本书的阅读通读指导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于《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通读指导方案进行一些设计和思考,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对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清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对于读者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将大有裨益。
二、分析小说结构《红楼梦》共120回,篇幅庞大。
在阅读时,可以将小说分为几个部分,例如前40回为“贾宝玉少年时代”,中40回为“贾宝玉成年时代”,后40回为“贾宝玉颓废时代”,这样可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的结构和发展脉络。
值得指出的是,整个小说的结构设置十分巧妙,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寓意,读者在阅读时要多留心细节,以探寻其中的意蕴和道理。
三、掌握人物关系《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家族关系、人物性格、感情纠葛等都非常复杂,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要尽量掌握清楚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情节发展,也能够更好地领会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精准而细致,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读者在阅读时要多留心人物心理描写,以感受到作者的深刻刻画和细腻描写。
四、理解情节发展《红楼梦》情节丰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寓意。
读者在阅读时要尽量理解情节的发展,梳理其中的主线和支线,同时要留心其中的情感抒发和寓意隐喻。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在阅读时要多思考、多体味,以领略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意蕴。
五、深入剖析主题思想《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和思想。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学习目标: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一)阅读版本选择《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
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
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
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
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的多是单篇文章,缺乏长篇小说、学术著作的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准确把握《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一、对《红楼梦》整本书的理解与引导《红楼梦》是一部极其丰富的文学作品,情节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对于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读者需要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主要的人物关系、地点、时间和事件。
“通读”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这部作品,大致了解故事的情节、主题、人物等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设计指导方案:1.读者在通读时,可以先对每回的标题进行简单浏览,了解每回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在通读中,重点关注几位主要人物的关系、性格特点和成长轨迹,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贾府和其他家族的关系。
3.可以了解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官场、社交、私生活等方面。
二、分析《红楼梦》中的主题和意义《红楼梦》的主题涉及了家族、爱情、权力、宿命、人性等多个方面。
通读这部作品,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变迁、家族衰败的原因、贾府的兴衰等来把握其主题和意义。
这需要读者深入思考,对于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符号进行解读。
设计指导方案:1.读者在通读中,对于每回的主题和意义要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归纳,了解主要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2.对一些反映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性弱点的细节,要认真思考和剖析,看清其蕴含的深层意义。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与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和创作思想。
三、探讨《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红楼梦》不仅在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达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而且深刻表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传统和审美特点。
在通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对其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设计指导方案:1.在通读中,要对文学性和艺术风格进行留心观察和分析,包括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情节的设置、意象的运用等。
2.读者可以对小说中的一些经典语句、辞藻、修辞手法进行剖析,领略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文学表现力。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红楼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了解《红楼梦》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阅读品味,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情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枉凝眉》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作者以怎样的“言”,抒发了什么样的“味”?要读懂《红楼梦》我们就先要读读前五回,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全书的总纲。
我们今天先看看前五回,梳理小说情节。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人物介绍: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梳理、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艺术特色的分析、古典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作品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第二课时: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第五课时: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红楼梦》相关内容,了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教学展开:按照教学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书名:《红楼梦》(上下册,全本)[清]曹雪芹高鹗著,潘渊点较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1. 初识凤姐,阅读关键情节,抓住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主要性格,建立对人物的感性认知。
2. 再识凤姐,结合社会背景,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复杂性格,形成对人物的概念建构。
3. 深识凤姐,梳理社会关系,联系家族命运,理解王熙凤悲剧意蕴,明晰对人物的解读路径。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梳理典型情节,揣摩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 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1. 探究身处贾府、生于末世的王熙凤人生的悲剧意蕴。
2. 掌握从读这一个凤姐到读那一群红楼人的解读路径。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
教材提出了以下六个学习任务:①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④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⑤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⑥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对《红楼梦》作了单元设计,共9课时即9个专题,①开卷明价值,②命名有真意,③情节双线式,④人物复杂性,⑤体式见悲欢,⑥照应建框架,⑦细节富内涵,⑧主题多元化,⑨评论显个性。
今天我们开始“人物复杂性”专题的学习。
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
她们的一颦一笑自有一股风流。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挽歌。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处在风口浪尖上,彰显八面玲珑性子的王熙凤。
【课前学习任务】为王熙凤制作百度词条。
百度词条:王熙凤姓名 王熙凤 别名 凤姐、琏二奶奶、 凤辣子、凤哥儿、 凤丫头身份 贾府管家结局 病重而死 容貌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