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内容)
- 格式:pdf
- 大小:378.02 KB
- 文档页数:6
胃脘痛如何运用经方辨证治疗莫金乙在基层用经方-2022-11-26第562期公众号:莫金乙在基层用经方温馨提示: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关注公众号后,加上公众号星标,作者发文时您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整理医案属本人记录和爱好,可能和每个人的体系和思路不同,如不正确之处望得到各位同道的指正。
胃脘痛包括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外邪侵胃,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的脾胃虚弱、肝气郁结、寒热挟杂、痰饮瘀血交阻等是其发病的原因。
表现为痛,为痞,为瘀等见证。
《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等经方分别以其具有的温中、解郁、降逆、消痞、泄热的功效,在治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只要在临证中善于加减应用,即可收到很好的疗效。
1 、小建中汤:《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由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广泛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对偏于阳虚的胃脘痛有确切的疗效。
只要症见胃脘疼痛,痛处喜按,得食则减,喜热畏冷,纳呆便溏,吐酸嗳气,舌淡白而胖,苔白滑,脉弱或缓或弦,皆可使用。
本方以温补为法,取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义,苦甘相须,能缓急止痛。
若饮食停滞者加内金、党参、白术;气血明显虚弱者加当归、黄精、杞子;有瘀痛者加五灵脂、蒲黄;小腹冷痛加沉香;有嗳酸吐涎者加吴茱萸。
其中桂枝一药在灵活运用,天气虽热但病人寒象显著,仍可使用甚至加量,若寒象不显,亦可不用或少用。
有学者指出以本方配伍黄芪可以提高胃粘膜的屏障作用,防御攻击因子的损害,并能提高胃肠道的免疫功能,改善粘膜的运动及分泌功能,加强抗H+的返渗作用。
患者刘××,男,59岁。
初诊诉说胃脘痛3个月不减,饭后尤甚,便溏,口淡喜热饮,小便清长,并常有头眩疲乏,肢冷麻痹等不适。
钡餐诊断为胃溃疡。
面色苍白,神疲气短,舌淡白,脉弦紧。
此为脾胃虚寒,血少气弱所致。
《伤寒论》云:“伤寒……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汤加味:桂枝、白芍各15g,黄芪、党参各25g,茯苓20g,炙草、生姜、大枣、当归各l0g,麦芽糖30g溶化温服。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71胃脘痛胃脘痛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在脾胃肠病证中较为多见,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效果颇佳。
根据脏腑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治疗慢性胃病不能独用胃药,只有选用调理肝胆与脾胃药物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疗效。
因为水谷的受纳与运化,在于脾的升清、胃的降浊,而脾升胃降须依赖于肝胆的疏泄条达。
经方小柴胡汤是医治足少阳胆经功能失调证的代表方剂。
运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胃失和降证,即在治疗胃病时运用一些调理肝胆的药物,其效果比单纯运用胃药明显得多。
因此病虽病位在胃,与胆相关,又与足之三阴肝、脾、肾关系密切。
正如清代医家黄元御所云:“甲木克戊土痛在心胸,乙木克己土痛在脐腹。
”临床上运用《伤寒论》“小柴胡汤”及《四圣心源》“柴胡桂枝鳖甲汤”自拟方“清胆和胃汤”化裁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
清胆和胃法治疗胃脘痛吕某,女,35岁。
3月11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嘈杂疼痛3年,加重1个月。
初诊:3年前因生气后逐渐出现胃脘部嘈杂不适、烧心,无反酸,偶有疼痛,服雷尼替丁、硫糖铝及中药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等无效。
后检查胃镜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
又服庆大霉素、熊去氧胆酸等似感减轻,但病情反复,近1个月病情加重.现症:胃脘部嘈杂不适、闷胀疼痛,烧心,心烦,口干,口苦,头晕,大便基本正常,嗳气频频,纳差,大便正常。
病人性情急躁,上腹部无压痛。
舌红,苔白厚腻、中间微黄,脉弦。
中医辨证:胃脘痛(胆胃不和)。
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
治法:清胆和胃。
处方:小柴胡汤合左金丸加减。
柴胡20g,黄芩15g,半夏15g,黄连12g,吴茱萸3g,白芍20g,连翘20g,茵陈20g,乌贼骨20g,焦三仙各20g。
3剂,水煎服。
医嘱: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调情志。
二诊:3月14日。
病人服药3剂,自觉胃脘嘈杂不适减轻,纳食增加,嗳气减少,余症同前。
舌红,苔白腻,脉弦。
处方对症,上方加枳实10g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红少苔,脉细数。
系阴虚血热,血热妄行;心脾气虚,不能统摄所致。
治宜滋阴清热,补脾养心,引血归经。
方用功血1号(自拟方):生地15g,地骨皮15g,玄参123g,麦冬15g,阿胶10g(烊化),太子参25g,白术10g,黄芪30g,茯苓10g,酸枣仁10g,远志10g,旱莲草15g,荆芥穗10g,仙鹤草15g,4剂,水煎分服。
二诊:经血渐少色浅,潮热已减,精神转振,食欲见增,舌淡苔淡白,脉细,以原方续服4剂。
三诊:药后经淋已止,诸证平复,原方去玄参、远志,加山茱萸、龟板,隔日1剂至下次经至。
四诊:服药期间未见流血,已间隔47天于4月12日行经,血量正常色鲜红,头晕腰酸,舌红苔薄,脉细滑,方用前三诊方剂去酸枣仁、荆芥穗,经期服4剂,经后早服人参归脾丸,晚服知柏地黄丸,以此调治3个周期告愈。
按 李师诊治此病主要分血热气虚,淤血内滞,脾肾两虚3个证候,以自拟功血1至3号方分证治之。
《医宗金鉴》:“妇人经行之后,淋沥不止,名曰经漏。
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为经崩。
”本例为血热(虚热)气虚(心脾虚)经漏(漏下),药证合拍而收效。
李师认为在审证求因时,崩漏概括现代医学所指的多种妇科疾病引起的阴道流血,不单指子宫功能性出血,要结合辨病方法为辨证创造条件,不致盲目从事贻误病情。
(收稿日期 1999210224)冯志雄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介绍陈丽英,李 青(陕西省商洛地区医院 726000)关键词:胃病;中医药疗法;@冯志雄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6852(2000)022******* 冯志雄副主任医师业医30余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屡起沉疴,堪称一方名医。
尤对胃病辨治有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匪浅,今就其治疗胃病经验整理如下。
1 首分胃腑寒热虚实胃属腑,归阳明经,故而胃以阳气为本,津液为用。
胃之纳降功能,赖于胃中阳气之温运,以及津液之涵养,若胃腑这种平衡关系失调,则纳降具和,胃病由生。
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胃脘痛,俗呼心痛。
盖胃之上口名贲门,与心相近,故经亦言胃脘当心而痛,若真心痛必死。
经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不能客也,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其心痛之与包络痛别者,包络之痛,在两乳中间;其与胃脘痛别者,心痛在岐骨陷处,胃脘痛在心之下;其与胸痛别者,胸痛在心之上。
横满胸间也。
但胸痛宜分属肺属心、属肝,辩之既明,治之自效。
而胃痛之因亦异,有因气郁,因血瘀。
有因食积,因痰饮,因寒,因火,因虫,因虚之不同。
宜分别而治之。
包络之痛,皆因思虑伤神,涸血所致,须参胃痛之条分治,但无食耳。
按丹溪云∶治胃痛宜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于初病之时,当用温散温利之剂。
若稍久则郁蒸成热,再用温剂,宁不助火添痛乎?故古方多用山栀为君,稍加温热,为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起。
腹痛之因,亦同胃痛分治,但有应下一法。
又须辩其因食积,因瘀血,因痰饮之异。
更有内痈作痛,最宜审慎。
如胃脘生痈,亦在中脘,手不可按,或寒热作渴。
肠痈则小腹硬痛,频数如淋。
丹溪言∶内痈症,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成。
故初起时,急宜清热解毒,凉血破瘀之剂下之,须参外科诸书治之则善。
按景岳云∶近治痛,有以诸痛为实,痛无补法者,有以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以痛随利减者,皆为不易之法。
不知形实病实秘不通者,乃为相宜;若形弱脉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
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疼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按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者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
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辩,则虚实自明。
仲景云∶阳明中土,万物所归。
故世人之患胃痛腹痛者甚多,而其治病之因,亦难以悉数,临症之际,当潜心会通各门,参究施治,庶不致误。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胃痞胃脘痛胃痞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脾胃病症,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作为中医师承的一员,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医案,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为中医同仁和患者朋友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医案一患者_____,男,45 岁,因胃脘部胀满疼痛 2 月余前来就诊。
患者自述胃脘部胀满不适,疼痛时作,食后加重,伴有嗳气、反酸、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师父经过详细的问诊和切脉,认为患者是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湿热中阻,气机不畅。
治法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为主。
处方:黄连 6g,黄芩 10g,半夏 10g,茯苓 15g,陈皮 10g,枳实10g,竹茹 10g,蒲公英 15g,厚朴 10g,大黄 6g(后下),甘草 6g。
患者服用 7 剂后,胃脘胀满疼痛明显减轻,嗳气、反酸、口苦等症状也有所缓解,大便通畅。
复诊时,师父在原方基础上去大黄,加白术 10g,继续服用 7 剂以巩固疗效。
医案二患者_____,女,32 岁,胃脘部隐痛反复发作 1 年余。
患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胃脘部喜温喜按,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食后缓解,伴有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师父判断患者为脾胃虚寒所致。
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开方:黄芪 20g,党参 15g,白术 10g,干姜 6g,桂枝 10g,白芍15g,炙甘草 6g,大枣 5 枚,饴糖 30g(冲服)。
患者服药 10 剂后,胃脘部隐痛明显减轻,四肢渐温,大便成形。
后师父调整药方,继续治疗 1 个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医案三患者_____,男,58 岁,胃脘胀满疼痛伴烧心半年。
患者情志不畅,心烦易怒,胃脘部胀满疼痛,烧心,口干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师父认为此乃肝气犯胃之证。
治疗应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柴胡 10g,白芍 15g,枳壳 10g,川芎 10g,香附 10g,陈皮10g,佛手 10g,川楝子 10g,元胡 10g,煅瓦楞子 30g(先煎),甘草6g。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3胃脘痛中医师承医案分享63:胃脘痛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胃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脘部反复发作性疼痛或钝胀感。
在中医中,有关胃脘痛的治疗经验被医案所记录下来,并世代传承。
本文将分享一位中医师的医案,旨在探讨中医对于胃脘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医案中的病人是一位36岁的女性,多年来一直有胃脘痛的困扰。
她描述这种痛感以排空后更为明显,伴有嗳气、恶心和腹胀。
此病痛缓解后,会再度发作。
她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使用过西药和传统中药,但效果并不显著。
在诊察过程中,中医师细致地观察了该病人的舌苔和脉象。
根据中医理论,舌苔和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该病人的舌苔厚重,呈黄色,并有齿痕。
她的脉象有沉紧的感觉。
根据观察结果,中医师断定该病人的胃脘痛是由脾胃虚弱引起的。
脾胃虚弱指的是脾脏和胃的功能失调,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以及气血运行不畅。
针对该诊断,中医师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
该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枳实、苍术、党参、山药和茯苓。
柴胡和枳实有疏肝解郁、宽胸止痛的作用。
苍术、党参和山药则能益气健脾,改善脾胃功能。
茯苓则有渗湿利水的功效,能够消除湿气困扰。
该病人在服用该方剂一个月后,胃脘痛明显减轻,腹胀感也有所改善。
她的舌苔变得更薄,呈淡白色。
脉象也有所变化,感觉更细滑。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继续调整方剂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三个月后,该病人完全康复了。
她没有再出现胃脘痛和其他相关症状。
她感到饮食消化良好,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中医师建议她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根据需要定期调理脾胃。
通过这个医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对于胃脘痛的治疗方法是基于全面的辨证,并且重视调理脾胃功能。
正因为如此,中医的治疗效果可以更持久和根本。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持续的时间和个体的差异,因此每个人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准确的辨证和明确的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基础,所以寻求专业的中医师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师承医案的分享给我们提供了对于胃脘痛的中医治疗思路。
王孟英——胃脘痛医案脘痛初秋又患脘痛,上及肩尖。
向以为肝气,转服破削之品。
孟英日:亦非也。
以砂仁、炒熟地、炙橘红、楝实、延胡、枸杞、当归、茯苓、桑甚、蒺藜为方。
服之良效,继即受孕矣。
[阴虚则肝肺易燥。
此证系阴虚肝旺,肝阳贼胃。
肝阳有余,即系肝阴不足,非真有余也。
服破削之品,则肝阴愈伤。
砂仁末二分、大蒸地(拌炒)八钱。
赖桶红一钱、川楝实(杵,先)四钱、延胡索一钱、甘枸杞三钱、箱归身二钱、白获*三钱、干桑甚(杆,先)三钱、生蒺藜(去刺)一钱五分。
]青龙按:本证一贯煎合金铃子也能奏效。
其中当归熟地枸杞桑葚补肝之阴,橘红川楝子刺蒺藜疏肝理气,茯苓健脾祛湿,砂仁振奋脾胃预防熟地等滋阴碍胃。
脘痛赵听樵妻,去冬偶患脘痛,黄某治之,渐增头疼眩晕,气逆呕吐,痰多不寐,便溏不食,经事不行。
始谓其虚,继疑其娠,诸药遍试,病日以进。
孟英脉之,左弦而数,右以驶。
曰:病药耳,旬余可廖。
盖病者体质虽丰,而阴虚素,是以木少水涵,肝阳偏盛,上侮于胃,则为脘痛,斯投以酸苦泄肝,甘凉养胃,数日而愈矣。
乃温补妄施,油火上,肺津胃液灼烁无余,怒木直升,枢机窒塞,水饮入胃,凝结为痰,虽见证多端,皆气失下降,岂可指眠食废以为劳,月汛爽以为妊耶?与此大剂清淡之品,肃清气道,挨一身治节之令,肝胆逆升之火,胃腑逗留之浊,枢机郁遇之热,水饮凝滞之痰,成得下趋,自可向愈。
投比即效,逾旬果安。
又一月经至。
[方用活水芦根二两、生冬瓜子四钱、生苡仁(杆)八钱,川贝母(杆)一两、南花粉四钱、花麦冬三钱、姜炒枯芩三钱、旋覆花(绸包)三钱、连皮荸荠二两、连皮北梨一两、鲜青果两个(连核杆)、生蛤壳一两、海浮石五钱(三味同先煨)。
]青龙按:从用药来看属于肝胃痰热,以旋复梨皮花贝母海蛤壳海浮石荸荠花粉清热化痰,芦根冬瓜子薏米仁黄芩藏青果千金苇茎汤清肺,如此痰热可以清除而不伤肺胃之阴,胃疼可愈!脘痛沈裕昆妻,偶发脘痛,范某与逍遥法,痛颇止,而发热咽痛。
顾听泉知感温邪,与清解法。
胃脘痛胃癌医案方药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中医学中的“积聚”“噎塞”及“胃反”等范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脘当心痛……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灵枢·五变篇》云:“……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邪气至,蓄积留止,大秉乃起。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胃癌,临床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胃癌医案孙某,男性,44岁。
2013年5月1日初诊。
诉因于数月前饮酒后出现胃脘胀满不适,甚则恶心欲呕,至外院给予“胃复安”“654-2”等药治疗。
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不明显。
遂行胃镜检查,示:①胃窦部溃疡型癌。
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因惧怕手术,又转至上海某医院检查治疗,检查结果相同,亦建议手术加化疗。
后来我院求治。
现可见胃脘疼痛拒按、喜暖、食后加重、上腹部痞闷胀满、辗转不安、大便干、3日1行、纳呆、喜进热粥等症状。
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及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触及包块,剑突下及脐周轻压痛,肝脾未触及,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墨菲氏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肝区无叩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存在,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
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滑。
电子胃镜检查示:①胃窦部溃疡型癌。
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诊断:胃脘痛(浊毒内蕴,胃络瘀阻)(西医诊断为①胃癌。
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法:化浊解毒,养肝和胃。
方药:半枝莲15克,茵陈15克,黄连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广木香9克,枳实12克,厚朴12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内金15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
日1剂,文火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二诊:胃脘痛已止,胃脘痞满亦除,不拒按,且能进米饭,喜热饮食。
胃脘痛案张某,男,45岁。
胃脘胀痛,胸胁...
胃脘痛案
张某,男,45岁。
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善太息,呃逆频作,不思饮食,四肢困重,嗜睡,大便通而不爽,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弦滑。
证属肝郁脾湿,治以疏肝和胃,健脾利湿。
方:杏仁,栝楼皮,柴胡,香附,茯苓,藿香,草蔻仁,厚朴,枳壳,白芍,甘草,半夏。
服药后,胃脘胀痛渐减,大便如常,食欲增加,舌苔厚腻渐退。
继服4剂而告愈。
胃脘痛常因情志不遂、劳累、饥饱、寒凉无常,导致脾胃气机不畅,病因虽多,但病机则是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据胃脘胀痛,每遇情志不遂而发作的特点,常从肝论治。
故方中用柴胡、香附疏肝理气;藿香、草蔻仁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茯苓淡渗利湿;杏仁、栝楼宣肺解郁,使肺气宣通,湿阻得运;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健脾燥湿之功。
冯世纶老师医案胁痛案左某女75岁退休2007年3月7日来诊左胁下痛发作连背2天,伴见短气、心下满,嗳气、时吞酸,口干甚、口苦,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
舌暗,苔白腻中剥,脉细弦既往有冠心病史30年及胃溃疡病史辨证论治左胁下痛、嗳气、口干甚、口苦、脉细弦符合少阳七证;心下满,吞酸,苔白腻为饮逆;舌暗、病久见胁痛为瘀血;问:患者有口干甚、平日需吃芦荟以通便,是否合并阳明病?答:也有可能,但患者气短、苔剥、脉细提示里津虚可能性大,不明朗,先观察。
治疗予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
此胁痛连背应是冠心病心绞痛不典型表现。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 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6g七剂2007年3月13日二诊胁下痛发作明显减少,程度亦轻,短气、嗳气、时吞酸,舌暗淡、苔少,仍口干苦,大便日一行,不需再吃芦荟以通便。
此饮瘀去而里津虚亦显上方加白术18g七剂,药后胁痛消失而有吞酸,继续调理。
师生问答1、问:患者苔白腻,但有微黄,为何不写苔黄腻?答:此苔基本是白的,但上面浮有一层黄,可以认为是白腻浮黄,对辨证意义不大。
2、问:用桂枝茯苓丸为何去丹皮加红花,它与桃核承气汤有何区别?答:沒什么深意,丹皮凉而红花微温而矣,虑其里有虚。
后方所主之瘀实证比前方更甚。
3、问:二诊大便已通,何以仍用白术生津通便?答:二诊中可看到苔腻减而见少苔、舌偏淡、口干,且患者常有大便不畅,此属里虚津亏,予白术以生津利饮4、问:如果知患者素里亏,此次虽沒什么症状,能否先加补药,如参麦饮?答:这不行,违背经方辨证原则。
方证是相对,现有是证则用是药是方,无则不可。
按:此患者为不典型心绞痛,末服西药,只二诊便将病情控制。
非一般所谓中西结合,尚末看病人已想要开参麦饮、血瘀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之流可比。
辨证是中医之魂。
痹证案高某男61岁已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冯明清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
张超;谷宁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22(37)6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冯明清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方法:收集整理其治疗胃脘痛的有效门诊处方共92个,涉及中药181味,统计处方中单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使用频次,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和关联分析法总结其功效作用。
结果:
冯明清治疗胃脘痛常用药物为甘草、半夏、厚朴、陈皮等药物,药性以温为主,平、
寒次之;药味以甘为主,辛、苦次之;药物归经以胃经为主,脾经、心经、肾经、肺经次之。
聚类方结果分析:聚类分析得到4个聚类方,分别是:聚类1:半夏、陈皮、厚朴、白前、枳实;聚类2:黄连、黄芩、竹茹;聚类3:北沙参、麦冬、地黄、知母;聚类4: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党参、延胡索、赤芍。
关联结果分析:高频药物组合多为
化痰理气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的组合,选择药物组合多为理气、清热、化痰、化瘀之品。
结论:冯明清治疗胃脘痛以抓主证、重次证、顾兼证为诊疗思想,治疗时
多选理气、清热、化痰、化瘀之品。
【总页数】5页(P1348-1352)
【作者】张超;谷宁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3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段富津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研究
2.赵树华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
3.王任之治疗胃脘痛的处方用药规律及聚类关联规则分析
4.国医大师张磊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
5.国医大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医大师』徐经世国医大师医案实录--胃脘痛胃脘痛案例王XX,男,35岁。
门诊时间:2007年12月20日。
上腹及胸骨后隐痛不适伴嗳气、返酸4月余。
每因受凉诱发或加重,口苦口干,曾作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服用西药治疗效不显,食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苔滑,脉弦细。
此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之象,拟予扶土抑木,和胃调中法为治。
方药:姜竹茹10g、陈枳壳12g、炒苍术15g、广陈皮10g、姜半夏10g、炒川连3g,川朴花10g、乌贼骨(焙)15g、蒲公英20g、石斛15g、炒丹参15g、白檀香6g。
(10剂)二诊:1月10日。
病史同前,药后症减,停药后诸症再发。
刻下:上腹隐痛,拒按,嗳气,肠鸣漉漉,无腹泻,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拟仿温胆汤合丹参饮加减为用。
方药:姜竹茹10g、炒苍术15g、陈枳壳12g、广陈皮10g、姜半夏10g、绿梅花10g、延胡索12g、炒诃子15g、炒丹参15g、香谷芽25g、白檀香6g。
(15剂)三诊:2月14日。
服上方腹部隐痛消失,嗳气、泛酸亦大为减少,春节期间停服药1周,诸症亦未有反复,嘱其原方继服15剂以资善后。
质难:现代医学关于反流性食管炎一病的治疗,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但本案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诸症减消,且未见反复。
那么先生对于此病的致病机因及治疗原则有何深刻地认识?解惑:笔者认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是反流性食管炎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因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肝气不舒,则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导致本病发生。
病位虽在食管,但与肝、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
病机以肝胃不和,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痰、气、食、火、瘀互结于食管为关键,故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和胃降逆,常以疏肝和胃、化痰开郁、泻火降逆、行气活血、清胃滋阴、益气健脾等为主要治法。
【按】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噎嗝”、“胃脘痛”“反酸”、“反胃”等范畴。
或因情志不舒,或因刺激性食物、烟酒过度,或因郁热内蕴,以及长期胃气上逆等,使食管受损,脉络淤滞,以致胸骨后灼热感与疼痛、嘈杂反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类疾病。
冯世纶胃脘虚胀经典方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
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现任主任医师、教授。
冯世伦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从事气管炎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
90年代从事类风湿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而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出版了《经方传真》、《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经方》等专著。
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案例董某,女,41岁,2014.5.30初诊胃胀凉10年,食少,食后胃胀偶痛,心慌,易汗出,胸痛,四逆,无嗳气,无吐酸,胃、小腹凉,腰酸,下肢乏力,无恶风,口中和,大便偏干,小便可,苔白腻舌淡脉细。
既往:右眼飞蚊症、甲状腺结节病史。
解读:辨六经:食后胃胀、胃凉、小腹凉、偶胃痛,结合口中和、四逆,为太阴里虚寒之象;腰酸、乏力、心慌为里饮内停之象,饮停腰背四肢,则腰酸乏力;水气上冲,则心慌;易汗出多为表虚、里热,结合舌脉,综合为外邪里饮,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胃胀痛,合并饮邪较重,故为茯苓饮方证,茯苓饮中因有党参、茯苓、白术生姜温中健胃化饮,针对太阴里虚寒有饮;橘皮,枳实,生姜,即橘枳姜汤,理气消胀,针对胃胀,胡希恕先生应用本方常加半夏,增强降逆化饮之功。
患者心慌、易汗,为外邪里饮,表虚里热,故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其中桂枝甘草汤既能养血,又能降上逆之水气,针对心慌;生龙牡微寒,收敛强壮,治在阳明,合桂枝则针对表虚里热之易汗,时有良效。
因为便干,故重用生白术温中健胃生津液。
故辨方证为茯苓饮加半夏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用药: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茯苓15g,生白术18g,桂枝10g,生龙牡各15g,炙甘草6g,生姜3片,七剂。
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内容)金某,女32岁,2011.12.20 初诊四诊资料: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食凉则作,易疲劳,口中和,易腹泄1-3行,偶嗳气,苔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半夏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枳实10g 茯苓12g 苍术10g 生姜15g 七剂胃脘痛方证:小建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泻心汤方证、三黄泻心汤方证、代赭石汤方证、茯苓饮方证等。
“饿时痛”——虚证;怕凉——寒证;口中和——无热;易腹泻——里虚寒;嗳气——胃气上逆,为虚:属太阴可能性大。
辨证为太阴病,茯苓饮证(嗳气,饿时疼痛)。
茯苓饮加半夏为胡老经验。
陈皮量大,为胡老经验(茯苓饮由橘枳姜汤合理中汤变化而来,故量大),属太阴。
茯苓饮并无条文,来自《外台秘要》。
茯苓饮方证:“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临床治疗胀满、打嗝明显,经常用于胀满不能食,嗳气之症。
理中汤理气药少,胀满不明显。
疑问:1.此诊学生根据六经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辨为太阴,对。
太阴所涉及的方证有:建中汤类、理中汤类、茯苓饮、泽泻汤、苓桂剂等。
此诊患者无合病太阳病(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建中类,建中类可以排除;水饮不是很明显,也无上冲情况,排除泽泻汤、苓桂剂之类;虽然患者里虚寒明显,但是偶嗳气,是否用四逆(汤)类不能完全与方证对应;是的。
四逆汤温中的,里虚寒重,救逆之用。
无理气药、治疗胃虚之药。
学生想到茯苓饮与旋复代赭汤,这两个方剂虽然都有嗳气,但茯苓饮嗳气为快、大便稀溏,相反旋复代赭汤噫气难除、大便虚秘,对。
通过这点学生认为处与茯苓饮较妥。
不知这样认识、排除方证对否?对。
请老师点评。
至于为什么加半夏,在94版经方传真中已经有所论及,不管患者吐水与否,若有心胸满不能食皆可加入半夏。
对。
加半夏消痰水。
(群讨论---吴上新、卫治、米传峰、谭湘伟、彭鸿杨)2. “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我平时会考虑胃酸多,一般用左金丸加乌贼骨、瓦楞子、白芨,食凉则作,则把左金丸改为吴茱萸量大点,黄连量小点再合良附丸,再如果效果不好的话,我会在复诊时加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久病入络)请老师指点能这样用方吗?(陈建荣)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这与时方派不同。
左金丸寒热错杂,单纯太阴病用黄连不符。
二诊,2011.12.31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口中和,经行,大便溏日二行,苔薄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清半夏加当归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 枳实10g茯苓12g 苍术10g 当归10g 生姜15g 七剂加当归:一为经行血虚,二为病久血虚,故加温中活血药。
疑问学生根据二诊所描述症状仍考虑病在太阴,欲与茯苓饮重用苍术,可否?可以,但临床经验看,一般苍术、白术量大具有通便作用,故腹泻一般10g 左右即可。
如有关节疼痛、小便不利有时可加量。
此诊患者月经至,未曾描写月经量、色、质,如何判断为血虚,而加用当归呢?是否脉细应考虑血虚?(群讨论-贾文学、吴上新、彭鸿杨)综合考虑,经行伤血,有点偏重血虚,久病也会血虚,脉细说明为虚证。
当归温中活血补血。
在使用当归时,有腹泻的会加重(有使用的依据),有腹泻但是又必须使用能用什么药代替,请老师讲解(赵璐)白术少量止泻,大量通便。
当归温,虚寒的大便秘、稀均可;有双向作用。
关键是要八纲对应。
三诊,2012.01.07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大便日一行,晚上易醒,必食东西方舒,不然则疼,口中和,苔白脉细。
方药:二诊方增茯苓为15g还在太阴,原方。
疑问1.此诊患者病仍在太阴,老师为什么不加强温中,而却重用茯苓?学生三思不得其解,烦请老师予以讲解。
饥饿得食痛减,在这里又当何解?(群讨论--李霖、贾文学、米传峰)茯苓饮治心胸间虚,停痰停饮,主要病机为里虚寒,故加茯苓治饮。
中医讲素饼等粮食均补,有温中健胃作用,饿得食则痛减为虚寒,化饮也可能减轻。
凉不明显,食可减,不用加大温。
患者易醒(此醒是因为胃中虚,空而醒的),且必食东西方可(更说明是胃中的事),故当以补虚为主啊,老师加茯苓只是安神不能缓解胃虚啊(茯苓补益之力弱,偏于安神利水),此易醒不食则痛学生认为可加白芨、海螵鞘、党参,老师说可否?(赵璐)茯苓也有温的作用,补胃。
白芨止血,可不用,海螵蛸酸,无补,不利水,可不用。
四诊,2012.02.18四诊资料:腹泻乏力,大便日1-2行,泻前腹疼,纳可,口干,服养血饮上火,小便如常,苔白脉细。
方剂:黄连汤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炙甘草6g 黄连5g 炮姜6g 桂枝10g 大枣4枚七剂疑问1.此诊患者出现上热下寒,学生辨证为厥阴;厥阴方证有柴桂姜、甘草.半夏.生姜泻心三方、黄连汤等,三泻心汤痞而不痛,唯黄连汤有腹痛;所以处以黄连汤。
不知道这样认识可以吗?(群讨论-贾文学、米传峰、彭鸿杨)可以,三泻心汤均为上热下寒,黄连汤热饮在腹腔,邪正相争故腹痛。
根据经验均可选。
2.黄连汤与六物黄芩汤药物组成类似、临床中值得细辨,组成仅黄芩、黄连一味之差,在六物黄芩汤的基础上出现腹痛、去黄芩加黄连便是黄连汤?如果说黄连是针对腹痛,那么三泻心汤皆有黄连,是否也有腹疼的出现?(群讨论--吴上新、彭鸿杨)三泻心汤可有腹痛,差别不太大,根据经验选取吧。
白芍治腹中痛,阳明厉害,此阳明不甚。
五诊,2012.5.25四诊资料:腹泻已,近咳嗽,口中和,无鼻塞,早醒,苔白,脉细。
方剂: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甘草、枇杷叶。
处方:清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子10g桔梗10g 杏仁10g炙甘草6g 枇杷叶10生姜15g 七剂咳嗽属痰饮,一般半夏厚朴汤,属于太阳太阴合病,苏叶改为苏子,解表力量已经不明显了,主要治太阴咳嗽。
六诊,2012.03.27四诊资料:咳嗽乏力,入睡易而醒早,不易汗出,苔白脉细。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处方:茯苓15g 桂枝10g 五味子15g 干姜6g细辛6g 清半夏15g 杏仁10g 炙甘草6生龙牡各15 七剂还是太阴寒饮,换方,进一步虚寒,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疑问1.此诊患者腹泻已,却出现咳嗽;无鼻塞(以及恶寒发热、肢体疼痛)排除表、口中和排除里阳、同时也无半表半里支持证候,学生综合考虑为里阴(即:太阴、饮)。
针对太阴咳嗽的方剂有苓甘五味姜辛类与半夏厚朴汤之类,学生认为半夏厚朴汤不但有痰饮而且有咽喉不适,而苓甘五味姜辛类痰液多稀薄。
从老师处方用药组成看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合桂枝甘草龙牡汤,这里加龙牡的意义是否是针对患者早醒;是如此是否可以认为易醒也有使用龙牡的机会?请老师谈谈。
(群讨论--彭鸿杨、吴上新、李霖、米传峰、罗愚)早醒有各种原因:痰饮、里热出汗……龙牡治有热、汗出者较好,阳明虚热。
痰饮也可引起睡眠不好,故不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也可。
2. 五诊六诊二诊之间症状相差不大,都有“咳嗽醒早,口中和,苔白脉细”。
为什么老师用了二个不同的方: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甘草、枇杷叶与苓桂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临床应用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陈建荣)第二次疗效不好,可能是饮重,换方,后方饮重。
不易汗出为什么用桂枝?桂枝降逆,咳嗽为气上冲,故用。
桂枝不只治汗出。
乌梅丸用以引邪出表,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是引邪出表,半表半里邪无出路,只能借助孔道出。
桂枝茯苓丸用之引邪出表,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所以桂枝降冲逆,温中化饮。
七诊,2012.11.17四诊资料:一周来又胃脘痛,腹泻,口中和,腹泻日三行,足凉,夜胃脘食蜂蜜营养可缓解,苔白脉细。
方剂:四逆汤处方:川附子15g 炮姜3g 干姜10g 炙甘草6g 七剂腹泻重,里虚寒明显,属于太阴里虚寒四逆汤之轻症。
疑问此诊根据患者症状“胃脘痛,腹泻,口中和,腹泻日三行,足凉,苔白脉细”学生辨为太阴(里虚寒),太阴方证的理中类、四逆类、建中类皆有里虚寒,建中偏于虚、理中在里虚寒的基础上夹有饮、四逆汤偏于寒象明显;此患者里虚寒较为明显,加之夜胃脘食蜂蜜营养可缓解--提示里虚也较为明显,学生认为首先应该予以四逆汤合理中汤(附子理中);附子理中汤有四逆汤的架子又有理中去饮的参术,老师为何却独用四逆汤?(群讨论--吴上新、李霖、米传峰、罗愚、彭鸿杨、卫治、宁敏)太阳太阴合病,急则治其里。
人参治心下痞硬满,四逆汤证病人虚寒到极点,脉摸不到了,回阳为第一要务。
不管有无表,急则治其里,用药多了则药不专。
人参甘寒,妨碍温养,与后世观点不同。
八诊,2012.11.24四诊资料:腹泻已,胃脘痛,今口干,四肢温。
方剂:半夏泻心汤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黄芩6g 黄连5g干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4枚七剂疑问此诊仅凭“胃脘痛,口干,四肢温”学生很难辨证;针对老师此诊辨为厥阴、所用半夏泻心汤,甚为不解,请老师谈谈。
七诊用四逆汤后阳气回复,自然会四肢温、口干,现在用芩连是否妥当?腹痛是否有用白芍的机会?(彭鸿杨:此患者素来里虚寒用白芍恐不妥吧对)请解惑指正。
(群讨论--杨燕、吴上新、米传峰、贾文学、毕新华、袁海潮、彭鸿杨)阳气回复不一定口干,口干为上热。
腹满痛属阳明时,可用白芍。
九诊,2012.12.01四诊资料:眠差,饥饿时胃脘痛,口干微苦,鼻干,喉中有痰,大便时干时泄,四逆。
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处方:柴胡12g 黄芩10g 花粉12g 生龙牡各25g桂枝10g 干姜10g 当归12g 白芍10g川芎6g 苍术10g 泽泻10g 茯苓15g炙甘草6g 七剂厥阴太阴合病疑问1.此诊口干微苦,鼻干--为上热;饥饿时胃脘痛、大便时干时泄,四逆--为下寒;饥饿时胃脘痛可由水饮(茯苓)、邪热引起眠差--考虑血虚;学生综合辨为:厥阴血虚水甚。
但长期以来对厥阴中的柴桂姜与乌梅丸两方的取舍、类比认识不到位。
烦请老师讲讲。
(群讨论—贾文学、米传峰、袁海潮、毕新华、吴上新)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2. 九诊病属厥阴,为何要合当归芍药散?(张金山)血虚,为里虚寒,为太阴。
血虚水盛,用之养血利水。
147条,大便硬为津液伤,下寒而致。
(阳微结)甘草干姜汤可解还有里虚寒的,用白术,温中化饮,健胃生津液。
属太阴。
病案整理提供:季之凯郭金祥;组织群讨论、整理:彭鸿杨。
总结:2013.8整理2014.8.1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