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通气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68
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应用价值-儿科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是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病因,病情重、进展快、率高,是NICU 的常见危重症。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手段,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成功率已提高。
高频震荡通气( 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是应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正常 4 倍以上的通气频率,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通气方法。
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高频振荡通气较常频机械通气更有利于减少肺损伤及炎症因子的释放,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
本文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 住院的NRDS 患儿应用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两种机械通气模式的治疗情况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择2010 年12 月-2014 年6 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45 例,均符合第四版《实用新生儿学》NRDS 诊断标准,按通气模式分为HFOV 组和SIMV 组。
HFOV 组25 例,男17 例,女8 例,胎龄( 31.72 2.05 ) 周,出生体重( 1. 53 0. 38) kg; SIMV 组20 例,其中男13 例,女7 例,胎龄( 31.55 1. 90) 周,出生体重( 1.60 0.34) kg。
2 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 。
1.2 方法常规治疗: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行血气分析及胸部X 线检查,全部患儿上机前均常规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意大利凯西制药公司) 150 ~200 mg/kg 经气管插管内注入,12 h 后根据患儿情况予以第 2 剂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高频通气新生儿高频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
下面将介绍新生儿高频通气的原理、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优缺点,并针对该疗法的未来发展做一些展望。
一、原理新生儿高频通气是一种通过增加气道气流速度和频率来实现肺泡稳定和通气的治疗手段。
其原理是利用高频振荡器产生的快速气流,在低波动性的气流中让气道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以减少气道闭合。
同时,高频通气能为呼吸肌提供足够的气道开放压,提高肺泡的稳定性和通气效果。
二、适应症新生儿高频通气通常被用于以下情况: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肺炎、先天性肺畸形、新生儿窒息及创伤等。
对于这些危重患儿,高频通气是维持氧供应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和肺功能。
三、不良反应虽然新生儿高频通气在治疗上有显著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需要引入气道插管和使用特殊设备,患儿可能面临创伤性和感染性的风险。
其次,过度通气可能导致脑氧合不足,增加脑出血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此外,高频通气还可能引起肺气肿、气胸等肺损伤并增加患儿的并发症风险。
因此,在使用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应根据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监测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四、优缺点新生儿高频通气相对于传统机械通气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可以提供快速且稳定的气流,使肺泡保持通气状态,能够减少气道闭合和肺不张的风险,从而改善气体交换。
其次,高频通气可对呼吸肌肉产生较小的压力,缓解肺泡过度膨胀带来的压力损伤。
另外,高频通气还有助于增加氧合和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提高血液的氧输送能力。
然而,新生儿高频通气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需要特殊设备,且操作要求高,临床应用的普及性有限。
其次,高频通气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此外,高频通气对气道肌肉松弛剂的敏感性较高,在使用药物时需格外慎重。
五、未来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高频通气也在不断演化与改进。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比两组的PaO2、SaO2、PaCO2、pH水平以及治疗前后所有患儿的氧体积分、二氧化碳分压,并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1)治疗后,本组患儿的氧体积分与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33.14±1.64)%与(39.64±8.51)mmH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后,患儿的PaO2、SaO2水平有明显上升,PaCO2水平明显降低,pH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经相应护理后,18例患儿治愈出院,2例家长放弃治疗,死亡率为5%。
结论:在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减少死亡率。
标签: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护理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传统治疗方法以机械通气(CMV)为主,但是CMV的通气压力难以缓解肺血氧合状况,而且容易造成肺组织气压伤,不适合在新生儿中推广[1]。
本文中将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应的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以我院新生儿科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20例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原发病分类:肺透10例、肺炎6例,围生期窒息3例,脑炎1例;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心率减缓、反应差,肺部细湿哕音增多为主。
1.2方法1.2.1高频振荡通气采用Stephnie呼吸机(德国),根据患儿的原发疾病与病情设置初设参数:平均气道压(MAP):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MAP为10-15 cmH2O;振荡压力幅度(△P)是提高患儿肺部通气的主要手段,治疗中将△P控制在35~45 cmH2O,以患儿胸廓有明显振动为标准;振荡频率(F)8-15 Hz(1Hz=60次/min),吸气时间(Ti)33%,治疗过程中吸气时间要保持不变[2]。
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中的应用及护理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孟巧玲【摘要】:目的:总结应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经口腔气管插管接受高频振荡通气(HFOV)的相关护理。
结果:88例患儿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有效率达88.63%。
结论:精心护理是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HFOV);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护理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它的特点是低潮气量、低呼吸压力变化,以超生理通气频率的振荡产生双相压力变化,继而实现有效气体交换的一种肺泡通气方式[1]。
作为一种肺保护策略,HFOV能够在不增加气压伤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氧合,可降低RDS的呼吸机应用天数,减轻肺损伤等【2】。
近年来得到了重症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我院NICU 自2008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利用高频振荡通气对88例危重NRDS患儿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88例患儿中男46例,女42例,年龄是10min~3d,孕周28周~37周,入院体重750g~3500g,88例新生儿因危重NRDS而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
1.2方法高频振荡通气(HFOV)呼吸机治疗。
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法,高频振荡通气(HFOV)呼吸机使用Stephanre型呼吸机进行高频通气。
该机具有常频和高频振荡功能。
①初调值:吸入氧浓度(FiO2)0.8~1.0,频率10~15Hz,MAP14~20cmH2O,流量10~16L/min,振幅初调为45~60 cmH2O,以看到或触至胸廓有较明显振动为度,上机后摄X线胸片以膈肌位于第8、9后肋为宜。
高频通气呼吸机及其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应用新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伴随着一些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大大降低新生儿的存活率,甚至引发其他的一些并发症,高频通气呼吸机的出现对于新生儿呼吸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频通气是指在高于人类正常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将机体气体变换成为适宜的通气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医生治疗患有呼吸疾病的新生儿患者。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该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0例呼吸疾病新生儿患者为案例。
我院在取得家属允许下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和常规组,其中在治疗组中,男有20例,女有10例;患者年龄区间为1个月到12个月,对于治疗组采用高频通气呼吸机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有18例,女有12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个月到14个月,对于常规组的患者采取其他常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进行患者观察。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方面对比上差异不大,对比起来较为科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我院主要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主要就是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则是通过高频通气呼吸机的方法进行治疗,下面主要介绍治疗组的治疗方法。
高频通气呼吸机应用于新生儿科的方面主要包括三种,分别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膈疝、胎粪吸入综合征。
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而言,该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肺部表面有一些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直接导致了新生儿形成肺不张,即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以采用高频振荡的方法,在高频振荡的作用下帮助新生儿患者肺部复张,也就是使其肺泡复张。
在高频通气呼吸机的作用下有效阻止患者肺泡萎缩,改善病情,防止引发并发症。
先天性膈疝也是新生儿科患者常见的病症,如果患者得不到尽快治疗就会发生肺动脉压增高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静脉中的血液分流,最终患者全身性低氧血。
而高频通气呼吸机在该疾病中的应用大多是延缓修补,控制病情的恶化,减少并发症。
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肺出血中的应用及护理姜惠勤(浙江省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浙江嘉兴314001)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 肺出血 护理 Key words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New born Pulmonary hemorrhage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2,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11-1050-02 作者简介:姜惠勤(1973-),女,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肺出血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危急重症之一,其病死率高。
机械通气加气管内注入药物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传统常频机械通气(CMV)存在低通气压力不足以缓解肺血氧合状况,高通气压力又易导致肺组织气压伤的矛盾。
低潮气量的高频通气作为一种肺保护策略受到重视并应用于临床。
高频振荡通气(HFOV)是公认最成熟的高频通气技术[1]。
2009年6月~2011年7月,本院NICU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对32例新生儿肺出血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32例,男20例,女12例;其中,早产儿26例,足月儿6例。
出生体重<1 500g 17例,1 500~2 500g 10例,>2 500g 5例。
原发病: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15例,围生期窒息7例,胎粪吸入综合征(MAS)4例,感染性肺炎3例,寒冷损伤综合征2例,新生儿自然出血症1例。
所有病例在原发病基础上突然出现病情加重,呻吟、发绀明显、呼吸困难加重、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心率变慢、反应差,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细湿啰音突然增多。
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的诊断标准[2]。
1.2 治疗方法 明确肺出血诊断后尽快气管插管,于气道内吸出血性分泌物,滴入肾上腺素或血凝酶,用皮囊加压给氧至肤色转红,再接呼吸机采用高频振荡通气。
临床医学・93・Health For Everyone 《人人健康》2016年22期从临床上分析,新生儿气胸,隶属于新生儿气漏的一种明显表现。
在研究后,认为该病症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患儿的肺泡出现了过渡膨胀的现象,以至于发生了破裂的现象[1]。
当气体进入到患儿的胸膜腔以后,就会导致系列病症的出现。
气胸对新生儿来讲,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多数患儿会表现出危重的情况,发病率集中在1%-2%之间。
近年来,加压呼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生儿气胸的发病率,并且已经提升到了5%-20%之间,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
针对新生儿气胸,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文章针对高频振荡通气在新生儿气胸治疗中的疗效展开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患有气胸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年份集中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气胸患儿总计150例。
在研究当中,应用随机数表法,将150例气胸患儿随机划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总计75例,男44例,女31例;患儿日龄最小为0.6h ,患儿日龄最大为100h ,平均日龄为34.2±1.0h 。
对照组:患儿总计75例,男40例,女35例;患儿日龄最小为0.7h ,患儿日龄最大为105h ,平均日龄为38.2±1.3h 。
所有患儿在出生后,均接受相关检查,表现出明显的气胸症状,得到有效确诊,无误诊、漏诊;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在临床治疗中,选择常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临床治疗中,选择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在常频振荡通气治疗方面,选择的医疗设备为荷兰PHILIP 公司所生产的MAQUET 呼吸机。
在参数的设定方面,FO 2范围设定在30%-80%之间;频率设定为40次·min -1-50次min -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