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高频通气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47.54 KB
- 文档页数:2
密闭式吸痰系统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作者:吴萍来源:《右江医学》2011年第05期【关键词】密闭式吸痰系统;新生儿重症监护;机械通气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5-0685-02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71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症新生儿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内吸痰(ES)是N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儿进行频率较高的一项操作。
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痰堵,以维持机械通气管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无需分离呼吸机即可持续通气,保持了呼气末正压(PEEP),减少肺泡萎陷的发生,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改善了吸痰时患者的氧合,对气道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1~10月有40例机械通气患儿采用密闭式吸痰系统(OSS)进行吸痰,其中新生儿重度窒息22例,早产儿1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4例,新生儿破伤风1例,感染性休克1例,肺出血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例;年龄1 h~25 d,平均12.5 d;机械通气时间3~13 d,平均8 d。
2.吸痰方法使用器械为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密闭式吸痰系统(OSS),型号为6FR,单独包装。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密闭式吸痰管开口两端分别与气管导管口、呼吸机管道连接,尾端控制阀与吸痰管相连。
②吸痰前评估患儿是否需要进行吸痰,吸痰指征为[2,3]:Ⅰ.患儿有呼吸窘迫症状或口鼻腔分泌物外溢时;Ⅱ.听诊肺部有痰鸣音时;Ⅲ.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Ⅳ.呼吸机气道阻力过高报警时。
一般2~4 h吸痰一次,吸痰前予充分湿化气道、震颤胸部、翻身、拍背。
③吸痰时,打开负压吸引器调节负压(早产儿0.01~0.03 MPa,足月儿0.02~0.04 MPa),左手固定气管插管,右手沿气道口插入吸痰管至所需深度,左手按下控制阀开关即可左右旋转边退边吸,痰液黏稠者可从注液口注入少许生理盐水(0.2~0.5 ml)稀释后再行吸痰。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后患儿气道内的分泌物不能自主清除,所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中气管内吸痰尤为重要,为维持机械通气的通畅,需要及时吸出气道内的分泌物,方能维持正常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做好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气管插管内吸痰技术有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两种。
较常用的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时需要将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分离,造成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且操作时程序复杂;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时则不需分离呼吸机和气管插管,操作程序简便。
我科自2008年1月开始将密闭式吸痰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中,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较前减少,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现详述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66例,其中男婴39例,女婴27例,孕周2kg24例;持续机械通气时间:1-7d54例,7d以上1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新生儿肺出血11例,新生儿肺炎14例,呼吸衰竭15例。
1.2 方法:密闭式吸痰管由三通接头、注水口、吸痰管、透明薄膜护套、负压控制钮等部件组成,将三通接头一端连接气管插管导管、另一端与呼吸机管道相连,负压控制阀与负压吸引器相连。
在未进行吸痰时要盖上冲水口及将控制钮扭至关闭。
吸痰前根据病情将foi2提高20%左右,打开负压吸引器,设置吸引负压为80~100mmhg,打开密闭式吸痰管控制钮,一手固定气管插管,另一只手将透明薄膜护套内的吸痰管送入气管插管内,到达所需深度后按下负压控制钮开始吸痰,吸痰时边旋转边吸引边退出,缓缓退出吸痰管,直到将导管顶端退出三通接头尾端为止,抽吸时间为10-15s,如痰液粘稠,可经吸痰管注水口注入灭菌注射用水0.5~1.0ml,吸痰后经注水口注入生理盐水,边注水边负压吸引,将吸痰管内痰液冲洗干净,旋转负压控制阀至关闭,调回吸入氧浓度。
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中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也是早产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机械通气治疗(NRDS)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而气管内吸痰又是一个重要的护理措施,其目的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及时吸出,以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对维持通气功能,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式吸痰法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同时吸痰管也需要暴露在大气中进行操作,使得肺容量大幅度减少出现肺泡塌陷,动脉血样饱和度降低等。
而密闭式吸痰管由于没有中断呼吸机连接,没有中断机械通气,并且肺容量的保存没有出现肺泡萎陷,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改善了吸痰时患者的氧合,对NRDS的气道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7年7月始将密闭式吸痰管常规用于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道管理中,有效减低了肺部的并发症的发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男44例,女11例;胎龄28周2例,32周29例,37周18例,>37周6例;出生体质量<1000 g2例,1500 g 21例,2500 g 26例,2500 g 6例;机械通气时间〈1 d 32例,2 d 20例,3 d 3例。
1.2 方法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密闭式吸痰管由透明三通、注液口、吸痰管、负压控制阀、薄膜防护套和连接管等部件组成,透明三通分别与气管导管、呼吸机管道相连接,尾端鸭嘴形阀与吸痰器相连。
吸痰时打开吸引器鸭嘴形阀将吸引管插入气道深部,拇指按住阀门,即可形成负压吸痰,边吸边退出(痰液粘稠者可从注液口推注湿化液),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即消失。
停止吸痰时将吸引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同时从注射口输入液体冲洗吸痰管,关闭吸引器。
2 护理2.1 对密闭式吸痰系统的管理对密闭式吸痰系统、湿化液、冲洗液表明使用日期、时间。
每24 h更换一次,吸痰前先用冲洗液冲洗吸痰管,以检查吸引负压、吸痰管是否通畅,同时湿润吸痰管,降低吸痰管与气管插管之间的摩擦,以利于吸痰管插入;吸痰后及时冲洗吸痰管,防止痰液粘附管腔内壁阻塞吸痰管。
密闭式吸痰管在儿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体会吸痰是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常用护理操作之一,有效的吸痰可以维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
而传统的吸痰方式需断开呼吸机进行,不能维持有效的通气和氧合,同时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我科于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为有创机械通气患儿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共收治机械通气病人315例,男173例,女142例;年龄45天至14岁;其中心肺复苏术后19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54例,脑干脑炎44例,重症哮喘35 例,严重脓毒症39 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24例;315例均根据年龄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经鼻或口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同时根据所用导管的型号选择不同型号的(6、8、10号)密闭式吸痰管进行气管内吸痰;通气时间2~152天不等。
2 材料我科采用台湾太平洋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密闭式吸痰包,由无菌保护薄膜、高质量的硅胶吸痰管、三个注水孔(2绿1蓝)、尾端控制钮组成。
3 使用方法打开单独包装的吸痰管,选择与气管导管型号相匹配的导管接头安于气管导管,将T型套口的两端分别于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连接;吸痰管尾端的控制钮与调节好的负压吸引器相连接备用。
将保护薄膜内的硅胶吸痰管送至导管内所需深度时上提0.5cm后,按下控制钮就形成负压抽吸系统进行气管内吸痰,边吸边旋转边退出,每次吸痰时间最好不超过15s。
吸痰结束松开控制钮负压即消失;痰管应完全退回到无菌保护膜内,以免影响机器通气。
4 护理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应注明日期、时间,每24小时更换。
吸痰前先用冲洗液冲洗吸痰管,以检查吸引负压,吸痰管是否通畅,同时湿润吸痰管,降低吸痰管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之间的摩擦,以利于吸痰管插入。
吸痰过程中如痰液黏稠不宜吸出,可从与气管导管连接较近的注水孔(绿色)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3 mL(湿化痰液)后再进行吸痰操作;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的变化。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讨论密闭式吸痰相对于开放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应用的优势。
方法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和实验组(密闭式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方式前后患儿生命体征(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比较两组对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时间的影响。
结果相对于开放式吸痰,使用密闭式吸痰对于患儿吸痰前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波动影响较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两种吸痰方式对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式更有助于减少患儿生命体征的波动,避免了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对患儿疾病恢复的影响,且不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新生儿;机械通气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机被广泛用于危重新生儿的抢救,而吸痰对于确保机械通气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传统采用的是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OS),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人机分离,可引起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同时使患儿气道与空气相通,吸痰管也暴露在空气中进行操作,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缺氧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lose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S)于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使用,20世纪末引入我国,我科于2005年4月开始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NICU因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使用呼吸机治疗患儿60例,随机将样本人群分为对照组(30例)与实验组(3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病情轻重上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1.2.1 使用器械实验组使用6 F密闭式吸痰系统(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体会对实施机械通气的患儿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措施。
传统采用的是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S),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人机分离,使患儿气道与空气相通,同时吸痰管也暴露在空气中进行操作,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缺氧和交叉感染的机会。
笔者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和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工作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S)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行机械通气的患儿55例,男34例,女21例,年龄2小时~12个月,平均3个月。
1.2 器械:呼吸麻醉组用吸痰管(包)密闭式抽痰管1套(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操作方法:吸痰前连接好CS系统,分别与患儿的气管插管连接口、呼吸机、负压吸引器相连。
开始吸痰时打开负压吸引器,将CS装置上吸痰控制旋钮打开,将吸痰管沿CS管外薄膜插入气道至所需深度,按压负压控制旋钮,同时将吸痰管向外提拉,吸出痰液。
若痰液粘稠需用湿化液稀释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湿化液连接CS管上小注液口,注入湿化液,重复上述吸痰步骤。
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控制开关即可,停止吸痰时将吸痰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关闭吸引器。
整个吸痰过程患儿没有脱离呼吸机。
2 护理2.1 严格消毒隔离:对CS管、湿化液及吸引器管道要标明使用日期、时间,每24小时更换1次,并及时做好吸痰器的消毒工作。
2.2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评估吸痰效果,定期监测血气分析,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师汇报,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并做好记录。
3 结果55例患儿无1例因为吸痰而出现缺氧,也未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
4 讨论4.1 减少并发症:CS是指不脱开呼吸机,就避免了吸痰过程中发生缺氧使血氧饱和度下降。
而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整个吸痰过程在密闭情况下完成,减少了吸痰管及插管口在空气中暴露带来的污染,这样减少了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又减少了肺部并发症。
密闭式吸痰管在儿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体会.doc 文档标题:密闭式吸痰管在儿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体会文档内容:引言简要介绍密闭式吸痰管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在儿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背景。
一、密闭式吸痰管的基本原理设计特点:介绍密闭式吸痰管的设计特点,如密闭性、一次性使用等。
工作原理:解释密闭式吸痰管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械通气中的作用。
二、儿科ICU患者的特殊情况生理特点:阐述儿童患者的生理特点及其对机械通气和吸痰的影响。
疾病类型:列举儿科ICU中常见的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疾病类型。
三、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操作流程:详细描述密闭式吸痰管在儿科ICU中的使用流程和操作步骤。
护理要点:分享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要点,如无菌操作、患者舒适度等。
效果评估:通过临床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效果。
四、体会与案例分析个案分析: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详细描述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过程和效果。
问题与挑战:分享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如设备适应性、操作技巧等。
改进措施:提出针对遇到问题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五、讨论与反思优势分析:讨论密闭式吸痰管在儿科ICU中应用的优势,如减少感染风险、提高患者舒适度等。
局限性探讨:分析密闭式吸痰管应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替代方案。
护理团队的角色:强调护理团队在密闭式吸痰管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结论与建议结论:总结密闭式吸痰管在儿科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建议:提出对未来儿科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工作的建议,包括培训、设备改进等。
结语强调密闭式吸痰管在提高儿科ICU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的护理工作表达期望。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包括相关研究、指南和标准。
密闭式吸痰管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疗效及护理进展众所周知,在机械通气中,始终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是其关键所在,其中,吸痰更是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的一个较为多见的护理操作,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患者及时吸出其气道气功内部的分泌物。
而新生儿因其呼吸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且呼吸道的分泌也比较旺盛,而气道粘膜也比较容易受损,故做好新生儿机械通气吸痰护理工作很有必要。
标签:密闭式吸痰管;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0. 引言所谓“机械通气”,指的就是借助机械装置构建气道口同肺泡间的压力差,从而给予临床上那些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以良好的呼吸支持,属于一种替代、控制与转变患者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气道的通畅[1]。
然而,机械通气的应用,会导致患者会厌功能的暂时丧失,使得患者气道内部的分泌液不易咳出,造成痰液的潴留,诱发肺部感染,为此,采取有效的吸痰方式,选择适宜吸痰管,合理掌握吸痰时机与深度,很有必要。
现将机械通气新生儿患儿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与护理进展做如下综述。
1. 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疗效研究1.1传统开放式吸痰法的应用参照常规操作方法,于吸痰之前适当加大患儿吸入的氧浓度,并给予其大约2min的纯氧吸入处理,而后选择大小适宜的一次性普通吸痰管,使之同负压吸引器相连接,一操作者把气管插管同呼吸机断开,利用事先准备的无菌注射器抽取0.5~1ml生理盐水,于导管插管内推入,另一名操作者则把一次性吸痰管插入到患儿的气管导管内,深度大约是痰管前端约超出气管插管前端1cm以内,而吸痰的压力也需控制在0.02kPa以下,连续吸痰约15s,并在吸痰过程中,缓慢旋转痰管直至退出,在吸痰结束后,重新连接好复苏囊,压力控制在15kPa 以下,若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回升至正常值,则可继续循坏吸痰,直到完全将痰液清除干净[2]。
1.2密闭式吸痰法的应用白瑞娟首先,将单独包装的吸痰管打开,选择同患儿新生儿导管型号相配套的导管,将其接头同气管导管相连接,后把T型套口两端分别同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相连接,而吸痰管的尾端按钮则同已经调整好的负压吸引器连接在一起备用;然后,把保护膜之内的硅胶吸痰管插到导管内所需深度之后向上提约0.5cm,并将控制钮按下形成一个负压抽吸系统实施气管内的吸痰处理,同时一边吸痰一边缓慢旋转导管并退出,而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s之内[3];最后,吸痰结束之后,松开控制钮,负压消失,将痰管完全退回至无菌保护膜中,有效避免气管导管的阻塞。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护理中的进展分析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被称之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该病将会导致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衰竭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与新生儿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关,这是对新生儿威胁最大的一种疾病,甚至会造成新生儿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
为了保证新生儿的呼吸,往往需要使用机械通气以及气管插管。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对新生儿的吸痰护理工作,保障新生儿的呼吸道通畅。
因此,本文首先将分析密闭式吸痰的优点,然后详细阐述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最后概述密闭式吸痰存在的不足,希望可以为相关医护工作者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密闭式吸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随着我国逐渐开放二胎政策,新生儿的数量是与日俱增,这也使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显著提高,该病对新生儿的危害较大,通常需要采用机械通气以及气管插管的方式维持新生儿的呼吸[1]。
然而,这回导致新生儿无法自主排除肺内分泌物。
所以,就需要做好对新生儿的吸痰护理。
常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吸痰,在对新生儿吸痰时,需要将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脱离,这不仅会影响新生儿呼吸,还会因反复插管对新生儿的气道造成损害,并引发新生儿出现肺容量减少等问题。
而采用密闭式吸痰,则不需要分离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可以保证两者能够完好连接,从而减轻对新生儿的干扰,避免给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一、密闭式吸痰的优点传统的开放式吸痰需要由不少于两名的医护人员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在无菌状态下完成,而应用密闭式吸痰只需要一人就能够保证在无菌化状态下完成吸痰操作。
在对新生儿进行吸痰之前,需要通过0.2毫升的生理盐水湿润新生儿的气道,开放式吸痰需要在分离呼吸机以及气管插管之后,才可以完成这一操作[2]。
而使用密闭式吸痰,则只需要将密闭式吸痰管侧孔打开就可以完成对新生儿气道的湿润环节,不需要新生儿脱离呼吸机。
在吸痰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气管插管深度,再深入0.5厘米确定插入深度,应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在气管上使用颜色进行标记插入深度,这样就能够保证全部操作不需要关闭呼吸机[2]。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开放式吸痰,观察组患者实施密闭式吸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吸痰操作时间(85.43±7.29)s,明显短于对照组操作时间的(130.53±19.52)s,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吸痰前HR和SPO2相比无明显差异,吸痰后观察组患者的HR和SPO2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处理,可操作性很强,有很较高的适用性。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机械通气;应用效果目前,针对危重症患儿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救治的案例数量显著增加。
但是患儿的呼吸道会因气管导管的侵入而产生刺激,进而增加患儿的痰液分泌[1]。
所以,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后,应用率较高的技术之一就是吸痰,而密闭式气管插管吸痰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此次研究将对行机械通气的患儿分别实施密闭式吸痰和开放式吸痰,并对比其临床效果,为今后选择正确的吸痰方式作出导向。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患者中男63例,女性37例,年龄1-27d,平均年龄(17.5±2.5)d,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观察组观察组患儿采用密闭式吸痰。
需要使用物品包括:6号或者8号密闭式吸痰管、灭菌注射用水和注射器,数量均为1。
将物品准备齐全,将密闭式吸痰管的所有部件连接完成。
操作人员一手连接吸痰管接管口和负压器接头,将气道控制阀开关打开,对吸痰负压进行调节至适当值,另一只手握住吸痰管,将其顺着气管插管插入,吸痰管插入深度需适中,以鼻尖至耳垂8cm以内为最佳如吸痰管插入时受阻,可以先退管0.5cm,然后采取负压吸痰。
密闭式吸痰管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目的探究密閉式吸痰管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6月收治的100例机械通气早产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密闭式吸痰管)50例和对照组(开放式吸痰管)50例,比较两组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等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吸痰后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相对稳定;吸痰后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患儿Apgar评分(5.8±2.4)显著高于对照组(4.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9,P=0.0291)。
结论在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可维持患儿生理指标的相对稳定,防止交叉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closed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premature infants. Methods 100 premature infa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closed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s)and the control group (open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s),with 50 in each. The changes of heart rate,blood oxygen saturation,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physiological indexes,Apgar score and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sputum suction,heart rate,blood oxygen saturation and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P>0.05)and they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fter sputum suction,heart rate,blood oxygen saturation and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sputum suction,Apgar score of neona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8±2.4),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1±2.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0%,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4.0% (χ2=4.7619,P=0.0291).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losed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s i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premature infants can maintain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physiological indexes,prevent cross infection and reduce complication rate,which is worthy of wide promotion.[Key words] Closed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s;Open tracheal suction catheters;Premature infants;Mechanical ventilation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与足月儿相比体重较轻,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已成为目前新生儿病房的主要问题之一[1-2]。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的作用价值。
方法:抽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实施开放性吸痰,观察组应用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患儿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实施治疗)、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生理指标水前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2平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SpO、MAP、HR对照2组存在显著变化,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的作用价值突出,利于控制各项生理指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新生儿;护理机械通气地属于抢救重症新生儿的重要措施,通过及时吸痰可维持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并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
传统开放式吸痰多需将呼吸机断开,难以维持的长时间氧气供应,极易导致心率、血氧饱和度产生异常。
基于此,本研究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选取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一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了密闭式吸痰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接受机械通气的新生儿一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患儿。
其中对照组患儿男性、女性分别有21、10例,日龄介于1小时~26天之间、平均年龄(20.32±2.45)天,通气时间介于2~10天、通气时间均值为(6.85±2.85)天;观察组患儿男性、女性分别有20、11例,日龄介于2小时~26天之间、平均年龄(20.44±2.66)天,通气时间介于1~10天、通气时间均值为(6.66±2.66)天。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临床试验。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开放性吸痰,即选择合适带下吸痰管和负压吸引器连接,断开气管插管和呼吸机,向导管插入内注入1毫升生理盐水,对一次性吸痰管在气管导管中深度予以合理控制,持续吸痰15秒。
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高频通气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7-11-01T11:16:23.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林春波梁英福(通讯作者)莫民英[导读] 高频通气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应用广泛的通气方式,其特点频率高,潮气量小。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西南宁 530001)【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高频通气中应用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高频通气并应用密闭式吸痰危重症新生儿60例,对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危重症患儿在进行高频通气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对照组危重症患儿采取传统一次性吸痰管开放性吸痰,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
结果: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实验组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中危重症新生儿高频通气应用密闭式吸痰,效果显著,可推荐应用。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管;新生儿;高频通气【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21-02高频通气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应用广泛的通气方式,其特点频率高,潮气量小,可及时将气流送到患儿肺道,实现气体交换[1]。
密闭式吸痰管与传统吸痰方式相比较,在操作过程中不需人机分离,不中断机械通气,不仅会提高患儿的氧合,且能够避免肺泡萎缩的发生。
本组研究选择60例危重症新生儿,在高频通气过程中给予密闭式吸痰管,对其效果观察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1月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NICU)的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为:患儿体重均超过2000g、胎龄在37~42周、出生时间在24h内、出现呼吸窘迫症;排除标准:患儿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肝肾功能不全[2]。
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欧阳玉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操作对机械通气中的新生儿呼吸道护理的优势。
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管与呼吸机和气管插管相连接,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进行吸痰操作。
结果:与传统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相比,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操作时勿需断开机械通气,能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并可降低肺部感染机会,且操作方便。
结论:密闭式吸痰技术应用于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呼吸道管理中,有效减低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56-157)
【作者】欧阳玉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2
【相关文献】
1.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2.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3.密闭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4.密闭式吸痰法在对危重症新生儿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5.半密闭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高频通气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11-01T11:16:23.5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作者:林春波梁英福(通讯作者)莫民英
[导读] 高频通气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应用广泛的通气方式,其特点频率高,潮气量小。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高频通气中应用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高频通气并应用密闭式吸痰危重症新生儿60例,对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危重症患儿在进行高频通气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对照组危重症患儿采取传统一次性吸痰管开放性吸痰,对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与记录。
结果: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实验组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中危重症新生儿高频通气应用密闭式吸痰,效果显著,可推荐应用。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管;新生儿;高频通气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21-02
高频通气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应用广泛的通气方式,其特点频率高,潮气量小,可及时将气流送到患儿肺道,实现气体交换[1]。
密闭式吸痰管与传统吸痰方式相比较,在操作过程中不需人机分离,不中断机械通气,不仅会提高患儿的氧合,且能够避免肺泡萎缩的发生。
本组研究选择60例危重症新生儿,在高频通气过程中给予密闭式吸痰管,对其效果观察与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择2015年4月-2016年11月入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NICU)的危重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为:患儿体重均超过2000g、胎龄在37~42周、出生时间在24h内、出现呼吸窘迫症;排除标准:患儿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肝肾功能不全[2]。
将60例危重症新生儿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均衡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传统一次性吸痰管开放性吸痰,实验组患儿行密闭式吸痰管吸痰。
其中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1)选择适合患儿大小的密闭式吸痰管,且保证吸痰管的直径比气管插管内径小,避免出现肺不张现象,在本次研究中采取的标准为3.0mm气管插管选择6F密闭式吸痰管,3.5mm的气管插管选择8F的密闭式吸痰管[3]。
(2)在取出密闭式吸痰管的时候需保证具有无菌性,将一端连接患儿的气管插管,另外一端连接呼吸机,将负压连接口保护盖连接连接管。
(3)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调节负压吸收,其范围设定在60~70mmHg,将T型连接管加以固定,并及时将吸痰管插入到气管内管,按压负压控制按钮,将吸痰管轻轻的抽出。
此外,为尽可能减少对患儿气管粘膜造成影响,每一次吸痰时间低于15s,且不可连续吸痰3次。
(4)在吸痰中如果患儿出现分泌物粘稠的时候,需要从加药口添加气道湿化液再次吸痰。
(5)吸痰完成之后,注入生理盐水清洗。
对照组患儿行开放式吸痰法,即在吸痰之前需吸入2min纯氧,将呼吸机与气管插管的连接断开,保证其无菌性,利用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吸痰,如患儿病情严重需多次吸痰,则需等到患儿血氧饱和度回归正常再次行吸痰,吸痰工作完毕之后及时连接呼吸机采取机械通气,吸入纯氧。
1.3 监测指标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住院平均时间、撤机时间进行观察与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行t检验,加入P<0.05说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儿吸痰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81.2±11.3)%,吸痰后为(93±12.5)%;对照组患儿吸痰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
(82.2±10.3)%,吸痰后为(88.2±11.8)%;实验组患儿住院平均时间为(10.2±2.5)d,对照组为(15.2±2.1)d;实验组患儿撤机时间为(4.3±2.2)d,对照组患儿为(5.9±2.8)d。
实验组患经皮血氧饱和度、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给予吸痰处理可改善氧合,但是如采取传统吸痰方式,需要人机分离,导致肺容量减少,产生肺泡萎缩现象。
密闭式吸痰管是近几年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之一,可以构建密闭的系统,不需要人机分离,有效降低患儿的肺容量,且能够实现患儿氧合的有效维持,避免出现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现象,对降低肺萎缩发生率以及低氧血症症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吸痰方式的缺陷,吸痰效果较佳。
高频通气是危重症新生儿治疗的一种主要手段[4],在国外各大医院中,新生儿监护病房中均应用高频通气,其潮气量较低,可有效改善氧合,提高通气效率,并且高频通气还可以实现气体的交换,与传统方式相比较,能够提高通气量,治疗效果明显。
除此之外,采取高频震荡通气能够降低气道压,因频率快,潮气小,对患儿的肺脏有所影响,可减少气压伤现象的发生。
在本组研究中,实验组患儿采取密闭式吸痰管,其经皮血氧饱和度、撤机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在高频通气中采取密闭式吸痰管的方式,可以减少肺泡萎缩,改善出现塌陷的肺泡,缓解吸痰所引发的的低血氧症,且操作简单,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方瑞,梁霞,都鹏飞.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4,35:326-328.
[2]时富枝,卢瑞存,赵磊,唐蕾.密闭式吸痰管在高频震荡通气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0,04:476-478.
[3]白瑞娟.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体会[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01:45-47.
[4]林春波.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与护理[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2:381.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课题(49850124-X,Z201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