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儿高频通气
- 格式:pptx
- 大小:576.29 KB
- 文档页数:31
最新: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要点解读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及规范化治疗对患儿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
自2004年“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发表至今已10余年,此间欧洲部分新生儿专家于2007年首次发布欧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管理指南,并分别于2010、2013年进行了2次修订。
2014年美国J科学会更新了早产儿出生时的呼吸支持指南。
为反映新生儿领域最新进展,保持常规的先进性和权威性,201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对”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对其解读如下。
一、持续气道正压(CPAP)CPAP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呼吸支持技术,由于其非侵入性、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容易撤离等优势,已成为早产儿无创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CPAP使用越早,越可能避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甚至可能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
因此,本常规补充了CPAP的应用指征、参数调节及撤离条件等。
有关CPAP的应用指征,首先包括极早早产J府产房早期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被普及。
特别是有学者建议,CPAP于复苏一开始若被使用,更有助于功能残气量的早期形成,提高肺氧合。
tePas和Wa1ther将产房中207例极早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鼻咽管早期经鼻连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另一组先经面罩-气囊反复通气后再进行NCPAP f比较两组需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天数、NCPAP时间、肺气漏及中重度BPD发生率,结果前者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后者。
一项回顾性综述显示,多数极早早产儿能接受CPAP治疗,50%出生体重≤750g的患儿早期接受NCPAP z即使未补充PS,也获得治疗成功。
2014年美国儿科学会更新早产儿出生时的呼吸支持指南,通过CPAP荟萃分析得出结论:早期应用CPAP和随后选择性予以PS治疗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和BPD发生率;对于仅接受早期CPAP治疗的早产儿,即使PS给药被推迟或未给予,患儿不良转归的风险并不会增加;早期开始CPAP可缩短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减少出生后糖皮质激素应用。
高频通气的应用上海市儿童医院陆际晨邵世昌综述吴明漪校常规机械通气(CMV)无论采用间歇正压(IPPV)或持续正压(CPAP),均以较大的潮气量使肺间歇节律性地扩张,主要是通过对流来达到有效的气体交换。
高频通气(HFV)则以比解剖死腔量还小的潮气量和极局快的频率(1-40HZ)进行通气,使气体在气道内更彻底地弥散。
从而迅速排除CO2,提高PaO2,在较低的气道平均压下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
虽然CMV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有肯定的效果,可产生与自主呼吸相似的通气,但其肺内压和经肺压与自主呼吸相比并不相同。
在某些严重肺部疾病,尤其新生儿、未成熟儿患呼吸窘迫综合症。
1970年前,肺透明膜病(HMD)婴儿应用CMV的病死大于60%,体重低于1500克的呼衰婴儿,其治疗效果更差。
这些问题导致临床医师和技术人员探讨新的通气技术—HFV。
正常人通过传导对流及弥散的联合作用使气体在大气和肺泡间交换,气体到达终末细支气管时,传导速度减慢而转为弥散为主。
肺部疾患可能影响这两个过程,如果局部阻力及顺应性改变而时间不变。
可引起传导气流不正常,终末细支气管结构破坏,可增加弥散距离,在呼衰病人应用CMV固然可增强气体的传导对充,但不能增强弥散力。
只能进一步提高通气压力来改善通气效果。
但是高的气道压力又可使气体分布不一致的肺进一步遭受损害,甚至发生气胸,纵隔气肿及在婴儿造成永久性支气管发育不良。
采用HFV,既能有效的改善通气,又避免大潮气量和变通气压力的危害,已有大量实验和临床报告。
一、高频通气分类据频率范围分类:HFV可分为高频正压通气(HFPPV)、高频喷射通气(HFJV)、高频振荡通气(HFO)。
二、高频通气优越性与CMV相比,HFV有以下优点:1、由于潮气量接近甚至低于估计解剖死腔量,HFV期间平均和最大气道压较低,因而对心血管系统的压迫作用小。
2、CMV时较慢的频率和较大的潮气量,常伴较高的最大扩张压(PIP),可破坏肺的上皮细胞,引起较多的蛋白漏出,并易引起气压伤,HFV则能在较低的PLP达到良好的气体交换,从而减少气压伤的发生,这点在儿科,尤其新生儿呼吸管理中特别主要,在肺顺应性较差的病人较早地使用HFV可防止肺泡破裂。
新生儿高频通气新生儿高频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和治疗过程中。
下面将介绍新生儿高频通气的原理、适应症、不良反应及优缺点,并针对该疗法的未来发展做一些展望。
一、原理新生儿高频通气是一种通过增加气道气流速度和频率来实现肺泡稳定和通气的治疗手段。
其原理是利用高频振荡器产生的快速气流,在低波动性的气流中让气道肌肉保持松弛状态,以减少气道闭合。
同时,高频通气能为呼吸肌提供足够的气道开放压,提高肺泡的稳定性和通气效果。
二、适应症新生儿高频通气通常被用于以下情况: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肺炎、先天性肺畸形、新生儿窒息及创伤等。
对于这些危重患儿,高频通气是维持氧供应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气体交换和肺功能。
三、不良反应虽然新生儿高频通气在治疗上有显著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需要引入气道插管和使用特殊设备,患儿可能面临创伤性和感染性的风险。
其次,过度通气可能导致脑氧合不足,增加脑出血和神经损伤的风险。
此外,高频通气还可能引起肺气肿、气胸等肺损伤并增加患儿的并发症风险。
因此,在使用新生儿高频通气时,应根据患儿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监测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四、优缺点新生儿高频通气相对于传统机械通气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可以提供快速且稳定的气流,使肺泡保持通气状态,能够减少气道闭合和肺不张的风险,从而改善气体交换。
其次,高频通气可对呼吸肌肉产生较小的压力,缓解肺泡过度膨胀带来的压力损伤。
另外,高频通气还有助于增加氧合和降低二氧化碳潴留,提高血液的氧输送能力。
然而,新生儿高频通气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高频通气需要特殊设备,且操作要求高,临床应用的普及性有限。
其次,高频通气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此外,高频通气对气道肌肉松弛剂的敏感性较高,在使用药物时需格外慎重。
五、未来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高频通气也在不断演化与改进。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5例小儿严重ARDS临床体会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小儿严重ARDS的临床疗效。
方法:5例常频机械通气氧合改善不好的ARDS患儿改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2~6 h后氧合较前改善,24 h明显改善,4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
结论:对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氧合改善不好的ARDS患儿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标签:高频振荡通气;ARDS;临床体会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小儿ICU常见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一些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常频机械通气、药物等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对于少数严重ARDS患儿,常频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效果欠佳,氧合改善不良,我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对5例此类患者改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呼吸支持,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例患儿均符合1994年欧美联合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②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 Hg(1 mm Hg=0.133 kPa);③正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④肺动脉嵌顿压≤18 mm 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因我院无法监测肺动脉压,故我院采用的是除外左心功能不全)。
另外,5例患儿均为常频机械通气氧合改善不好,PaO2/FiO2≤60 mm Hg,均符合严重ARDS的诊断标准,其中,第1例为20 h新生儿,女,体重4.2 kg,原发病为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第2例为1岁10个月女孩,体重8 kg,原发病为重症肺炎;第3例为7岁男孩,体重24 kg,原发病为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第4例为8岁男孩,体重20 kg,原发病为重症肺炎并支气管胸膜瘘;第5例为1岁1个月男孩,体重10 kg,原发病为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并发纵隔气肿。
1.2方法5例常频机械通气患儿的呼吸机参数、血气及胸片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此5例患儿呼吸机条件设置较高,但治疗效果仍不佳、氧合不好,故将此5例ARDS患儿改为高频振荡通气(美国生产的SensorMedics3100A)治疗,2~6 h后,其参数见表2。
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危重症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危重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新生儿86 例,其中43例使用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记为观察组,剩余43例使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记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儿呼吸急促、吸气性三凹征好转时间,高频振荡通气6小时后吸氧浓度(Fi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氧合指数(OI),并统计高频振荡通气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急促、吸气性三凹征好转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频振荡通气6小时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FiO2、PaCO2、O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的高频振荡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咪达唑仑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改善危重新生儿的氧合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缩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时间,相较于单纯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咪达唑仑;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气胸、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新生儿危重症,对新生儿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死亡率高。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危重症的重要治疗手段,机械通气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新生儿危重症患儿的生存率。
高频震荡通气(HFOV)是近些年来应运而生的新式机械通气模式,以高频率、小气量通气为主,加快肺扩张和肺容量恢复。
但高频震荡通气会使患儿持续处在不适的状态下,加上各种护理、监护以及有创操作的刺激,易使新生儿产生焦虑、躁动,与呼吸机形成对抗,甚至出现意外拔管的现象[1]。
咪达唑仑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使用最广泛的镇静剂之一,它起效快,效果迅速,能降低代谢率和氧气需求,辅助机械通气,避免自我拔管以及降低患儿焦虑和痛苦,静脉持续给药能达到理想的镇静效果,停药后患儿能迅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