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食用菌质量控制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1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且美味可口的食物,受到众多人们的喜爱。
然而,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方法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方法。
一、原料筛选和处理食用菌类的质量安全控制首先要从原料开始。
选择优质的基质材料是确保食用菌良好生长的基础。
对于菇类栽培,常用的基质材料有木屑、秸秆、玉米秸等,应选择无污染、无害的原料进行筛选。
同时,根据不同菌种的生长要求,进行合理的预处理,如脱水、消毒等,以确保原料的卫生和菌种的生长环境的优化。
二、环境控制食用菌类的培养环境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品质。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进行精确调控。
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对环境要求有所差异,例如,香菇对温度、相对湿度和氧气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木耳则对光线要求较低。
因此,栽培者应根据具体菌种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病虫害防控食用菌类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从而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
因此,病虫害防控是食用菌栽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此外,合理的病虫害预警系统和检测手段的应用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
四、水源和肥料管理保证水源的质量和肥料的合理使用对食用菌类的质量安全控制至关重要。
水源应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以避免因水质问题引发的菌种污染。
另外,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污染的无机肥料,对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应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方法,以免过量使用导致农残等问题。
五、采摘和包装采摘和包装是食用菌类栽培中质量安全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
在采摘过程中,应注意不同菌种的采摘时机和方法,保证菌盖完全展开且未出现自然散孢。
包装过程中,应选择无污染、耐受力好的包装材料,并进行密封包装,以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卫生。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及无公害防治措施(一)青霉病青霉病也叫蓝绿霉。
是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杂菌,主要危害各种食用菌的菌丝体。
林下栽培时,一定条件下,除危害平姑子实体外,还危害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菇、木耳等。
1、病症与危害青霉常污染菌种和菌袋。
侵染幼菇发病一般顶部呈黄褐色枯萎,生长停顿,外表很快长出绿色粉状霉层,其邻近的正常生长的健菇可被传染。
菌柄基部呈黄褐色腐烂,很快长了绿色粉状霉层。
金针菇基腐病,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菌柄基部变黑褐色至黑色腐烂,基部腐烂后子实体倒伏。
幼菇丛发病虽不倒伏,但不能继续向上生长发育。
严重发生时,针状的幼菇成丛变黑腐烂。
2、病原青霉(Penicillium spp.)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青霉属。
常见的危害种有黄青霉、圆弧青霉等。
不同种的菌落呈现不同颜色,有绿色、黄绿色、淡灰黄色、灰绿色、蓝绿色、紫红色等。
营养体菌丝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
分生孢子梗有横隔,经过屡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瓶状小梗,形如扫帚。
3. 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青霉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
以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土壤、肥料、植物残体传播。
平菇一般不易受青霉菌侵染,但当培养料寂PH值小于4时或含水量缺乏、培养料碳水化合物过多、幼菇生长瘦弱的条件下,易受青霉菌感染。
4.病害控制①搞好环境卫生,及时去除林间落叶、食用菌及菌棒残体,带出林外深埋;发现病菇及瘦弱菇及时去除处理,防止病害扩散。
②选用新鲜、干净并经暴晒的培养料。
③袋料劳动教养品种,收第一潮菇后及时清理菌棒料面,剔除菇根和弱菇,然后喷洒10%石灰水1次,降低培养料酸度。
覆土栽培品种在发生青霉的地方,及早挖除病菌并撒施石灰粉或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止霉菌蔓延。
④菇床发生青霉菌后,可喷洒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二〕绿霉病绿霉又名木霉。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投入品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探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措施1.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应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组长,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测员等人员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员工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3.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4. 加强监督检查:企业内部设立监督检查部门,对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确保质量控制措施的执行到位。
二、技术措施1. 选用优质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合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
2. 科学施肥:合理使用有机肥、配方肥等,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3. 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 清洁田园:及时清理田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5. 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三、投入品管理措施1. 严格控制投入品来源:对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进行严格筛选,确保投入品的质量安全。
2. 建立投入品使用档案:详细记录投入品的名称、生产厂家、使用量、使用时间等信息,以便追溯和检查。
3. 执行安全间隔期:严格按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安全间隔期进行使用,确保农产品在上市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4. 加强投入品使用培训:对员工进行投入品使用培训,提高员工对投入品使用规范的认识和操作水平。
无公害食用菌质量控制措施丰县正海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一、组织措施1嬖晒充分认识到开展无公害食用菌消费的意义和必要性,成立质量平安管理指导小组,负责协调施行工作。
下设消费技术部、质量安全监管部和后勤部。
详细负责各项消费措施的施行和各种消费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及各种食用菌原材料等投入品的购置与使用。
2、管理方法为了将无公害食用菌消费和农业环保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按照县农委制定的有关文件及无公害消费技术规程执行,同时印制发放了无公害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指导和标准消费;为了保证合作社消费的食用菌能到达无公害化标准,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
3、宣传!酬为了营造消费无公害食用菌产地气氛,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开展无公害食用菌政策、意义,使广阔食用菌种植户充分认识到开展无公害食用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培训制度,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结合,在每年举办3期培训班。
邀请省、市、县专家开展无公害食用菌消费意义和无公害食用菌消费技术培训,发展现场指导,使无公害消费技术得到施行,落到实处。
二、技术措施按照县农委制定的无公害食用菌消费技术规程发展消费,严格把控产地环境质量指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那末,对病虫害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使用食用菌消费配方。
严格管控管理食用菌消费地环境。
(1)合理配方:确保基地食用菌安康生长,消费技术部通过对原材料投入品化验,确定合理配方方案,实行原材料无害化。
12)在消费基地周边2000米以内无污染源,基地间隔高速公路国道1000米以上,严格执行?农业标准化环境质量标准?。
(3)消费技术标准化:把各项技术规程及要求印成明白纸,分发到管理人员及种植户手中,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明白纸的规定操作,杜绝消费随意性。
三、投入品使用管理措施按照无公害食用菌消费技术规程要求,确定了高效消费措施,并对农药、原材料等消费投入品按照县农业部门制定的技术规程和有关规定要求发展监视管理。
特殊是在基地内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伪劣肥料,大力推广粘虫板等,物理防治病虫害,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及有机原材料。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在菌种选取、栽培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严格遵守无公害标准,保障食用菌的安全、优质、高效生产的一系列要求。
下面是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一、菌种选取:1. 选用无公害菌种:选取无公害菌种,不含任何化学农药残留,不含有害微生物等。
2. 资源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菌种,以增加产品的丰富性和市场竞争力。
3. 菌种质量控制:确保选用的菌种质量良好,不含有害物质,健康无病毒、无细菌等。
二、栽培管理:1. 土壤准备:选择质量好、无化学农药残留的土壤,保证菌体生长的良好环境。
2.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菌种的要求,精确控制栽培环境的温度,确保菌体正常生长和发育。
3. 确保光照充足:合理安排光照时间和强度,提供菌体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
4. 适宜湿度:根据不同菌种的要求,保持适宜的湿度,提供菌体正常的水分条件。
5. 合理通风:通过调整通风孔的开合和通风系统的工作,保持栽培环境的气流通畅,促进菌体生长。
6. 控制有害生物:及时清除病虫害,采取科学防治措施,保持菌身的健康和生长。
7. 农药使用:如有必要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则必须使用符合无公害要求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并在菌体采摘前遵守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三、疫病防治:1. 病原鉴定:提前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工作,了解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2. 疫情监测:定期进行病情监测,发现病害即时防治,防止病害传播。
3. 预防措施:根据已知病害的特点,采取预防性措施,如对菌床材料进行消毒、定期给菌床进行通风翻堆等。
4.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如利用有益微生物、天敌和拮抗菌等进行防治。
6. 病害处理:及时清除病害菌体,避免病害从源头传播。
四、产品采收和加工:1. 采收时间:根据不同菌种的生长周期和采收期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采收,保证菌体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2. 采收方法:采用科学正确的采收方法,避免对菌体的损伤和污染。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针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要求和卫生合格要求进行制定的。
该规程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确保生产出符合卫生标准的食用菌产品。
下面将对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1. 生产场所的要求:(1)食用菌生产应选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空气流通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2)生产场所要设立围栏,并进行有效的隔离,防止外来人员和动物进入;(3)根据菌种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应建立温室设施,以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4)场地内禁止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排放污水,有合格的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5)场地内应建立完善的防虫设施,确保无害虫入侵。
2. 菌种的选择与管理:(1)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菌种进行生产;(2)保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禁止使用过期、变质的菌种;(3)菌种的管理应做到定期检测和调整,确保菌种的稳定性和质量;(4)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转基因或基因改良的菌种。
3. 培养基的配制与消毒:(1)培养基的配制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不得添加禁用化学品或有害物质;(2)培养基的配制应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4)培养基的质量应定期检测,做到符合要求。
4. 温湿度控制:(2)避免温度和湿度的剧烈变化,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3)在温度和湿度控制上,可以借助自动化设备来辅助控制,提高生产效率。
5. 病虫害防治:(1)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在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的前提下进行;(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并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规定;(3)定期对生产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无病虫源的存在;(4)对病虫害的防治应做到及时、有效,避免对食用菌的生长产生影响。
6. 产品质量与卫生:(1)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器具应保持清洁、无菌的状态;(2)采摘、运输和包装过程中应注意卫生,避免污染;(4)对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食用菌害虫无公害防治
1.糖醋液诱杀法。
将糖、醋、白酒、敌敌畏、水按2:3:1:4:90的比例配制成药液,此后用纱布或棉球浸透药液,取出拧干后盖在培养料面上。
害虫闻到糖醋味即爬到药布或药棉上而被毒死。
也可将醋、糖、敌敌畏、炒黄的麸皮按1;:5:10:84的比例拌匀,撒于菇床四周及培养料面上,诱杀害虫。
2.灯光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旋旋光性这一特点,在菇房内装上一盏明亮的灯泡,下面放一盆水,在水中滴上数滴煤油。
此法对菇蚊、菇蝇、黑腹果蝇及蝼蛄等害虫灭杀效果好。
也可将灭害灵液喷在透光的塑料薄膜上,每天喷1―2次,连喷3―4次,可杀死菇房内的飞虫等。
3.触杀法。
进行畦式栽培时,当培养料面发生虫害时,喷洒1%―2%的洗衣粉溶液,可杀死菇蝇和螨虫。
4.驱虫法。
在拌料时加入0:5%的食盐,3%的草木灰,可起到较强的驱虫和预防作用。
另外,对菇蝇、菇坟、线虫等害虫也可用草木灰加除虫菊(1克/平方米)防治,在培养料面均匀撒一层,连撒2―3天,既可治虫也能防病,效果十分好
- 1 -。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为了确保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无公害、安全、绿色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和控制措施。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介绍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一、土壤要求1. 不选用有重金属或农药残留的土壤进行食用菌的栽培,尽量选择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
2. 严禁在食用菌种植区域周围进行工业、农业废弃物、生活污水等的排放,保持土壤环境的纯净。
二、种菌原料要求1. 选用种植菌种无重金属污染,无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确保种菌原料的无公害性。
2. 种菌原料应具备健康证明,并记录详细的来源和处理过程。
三、施肥要求1. 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合理施用有机肥料,避免化肥过量的使用。
2. 不使用含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肥料,保证食用菌的无公害性。
3. 施肥前要进行施肥管理计划,记录肥料的种类、用量和施肥时间,确保施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病虫害防治要求1. 对于菌床和菇棚进行消毒,预防病原菌和病虫害的侵袭,确保食用菌的无病无害。
2. 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种类,遵循农药的合理使用原则,防止农药残留超标,确保食用菌的无公害性。
3. 定期检测病虫害防治效果,记录防治措施和使用农药的情况,及时调整防治方案。
五、采收和包装要求1. 采收时应根据菌类的特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时间进行采收,保证食用菌的品质和安全。
2. 采收后应及时清理并包装,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安全要求,避免二次污染。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要求从土壤、种菌原料、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和包装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以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安全、无公害,并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
这样可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的信心和满意度。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无公害种植与质量安全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高需求,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滋味独特的食物,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然而,与其增加供应量,确保食用菌的质量与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保障食用菌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无公害种植与质量安全问题。
一、无公害种植技术概述无公害种植技术,即采用无化学农药、无除草剂和无化肥的种植方式,以防止农药残留和化肥污染。
应用于食用菌类的种植中,无公害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控制措施:1. 使用有机基质:选择适宜的有机基质对食用菌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基质包括玉米秸秆、稻草、木屑等,这些基质无化学农药残留,可以避免污染食用菌的质量。
2. 生物控制:引入有益的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是无公害种植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可以利用寄生性真菌来控制病原真菌的生长,或者使用益生菌来增强食用菌的抗病能力。
3. 多种菌种的综合种植:在无公害种植技术中,通过合理搭配不同菌种的栽培方式,可以增加食用菌的抗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从而提高菌种的产量和质量。
二、无公害种植技术的优势无公害种植技术在保证食用菌质量安全方面具有以下优势:1. 食用菌质量可控:无公害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化学添加剂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对菌种的污染,保证了食用菌的质量安全。
2. 提高环境友好性: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食用菌的质量。
3. 增加产量与效益:无公害种植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生物控制方式,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益,促进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无公害种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虽然无公害种植技术在保障食用菌质量安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及对策:1. 病虫害防控困难:无公害种植技术中的生物控制对病虫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
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在无公害环境下生产优质食用菌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
要求和规定。
其目的是保证食用菌的生产过程环境优良,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对人体健康
无害。
1. 生产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生产基地应选在无公害的环境中,远离工业污染源、农
业面源污染和交通污染。
基地的选址要考虑水源、土壤的质量和周边环境的条件等因素,
建设符合规范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
2. 菌种的选用和保证:无公害食用菌生产要求使用无公害的菌种,菌种的繁殖、保
护和保存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菌种的源头要求清晰可查,无传染性疾病和有害病原微
生物。
3. 原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包括菌种培养基、基质、肥料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保证无公害、无重金属和农药残留。
4. 生产过程的操作规范:生产过程中应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包括原材料
的清洗、消毒、灭菌、包装等工艺,以及对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的控制和调整。
5.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育苗期、
栽培期和采收期的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减少化学农药
的使用。
6. 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生产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和污染。
废弃物要进行妥善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7. 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生产的食用菌要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对食用菌
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包括菌种检测、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多个方面的检测。
无公害桑枝黑木耳质量控制措施为切实加强淳安县食用菌产业协会无公害桑枝黑木耳质量管理,促进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加快推进可再生性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经济建设,协会通过种措施完善质量管理。
一、桑枝黑木耳产地应选择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桑园基地必须按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严禁不规范施肥和病虫害管理。
二、严格生产操作中的卫生管理,生产场地保持清洁卫生。
三、严格按照无公害桑枝黑木耳生产规程操作,确保生产的产品无公害。
四、产品质量严格按照无公害桑枝黑木耳质量分级规定,规范产品采摘标准、统一包装,按质量等级分别包装出售。
按质论价,严禁以次充好。
淳安县食用菌产业协会二○○九年三月二十日无公害桑枝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1 范围DB330127/T 044的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桑枝黑木耳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干制加工等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无公害桑枝黑木耳的栽培。
2 栽培技术2.1 选择良种经出耳试验,筛选出遗传性和稳定性强、种性好并适合我县栽培的优良品种作为出发菌种,供生产应用。
2.2 栽培时期根据淳安县气候条件及品种的特性,兼顾蚕桑的生产季节,利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初蚕桑生产的空闲时间进行黑木耳的生产,菌袋宜安排在晚秋蚕结束开始生产,12月~次年2月室内菌袋培养,次年3月上旬排场出耳至4月底采收结束。
2.3 工艺流程原料配制→拌料装袋→灭菌(100℃8~12小时)→出锅冷却(无菌条件下)→接种→培养(28℃)30~50天→打孔放气→催耳→选场→排场→增湿出耳2.4 原料准备2.4.1 桑枝木屑选择无霉变、干燥的夏伐桑枝条,粉碎成绿豆或黄豆大小的木屑备用。
2.4.2 蚕粪经发酵、晒干、粉碎备用。
2.4.3 其它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
2.4.4 原料配方2.4.4.1 配方1桑枝木屑85%、麸皮10%、蚕粪(蚕沙)3%、石膏或碳酸钙1%、糖1%,外加石灰0.5%;2.4.4.2 配方2桑枝木屑79%、麸皮10%、玉米芯5%、豆杆(壳)4%、石膏或碳酸钙1%、糖1%,外加石灰0.5%;2.4.4.3 配方3桑枝木屑78%、麸皮10%、玉米芯10%、石膏或碳酸钙1%、糖1%,外加石灰0.5%。
2.5 料袋制作2.5.1 拌料桑木屑与麸皮、石膏、石灰拌匀,糖放入容器中加水溶解,然后渐渐加入,边拌边加水,充分拌匀,含水量50-55%。
拌料时产生球状,块状物要弄碎,干湿度以手紧握料,指缝间有水印而不下滴为度。
2.5.2 装袋根据农户采用不同种植方式采用不同规格菌袋,一般采用15cm×55cm×0.0045cm菌袋。
机器分装袋内,扎紧袋口。
装袋时合理安排人员实行流水作业。
一般每4人~6人为1组,1人铲料上机,1人装袋,2人~4人扎袋口。
拌料后至装料完毕的时间间隔不超过4个小时,做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忌堆积过夜。
分装紧实,料与袋壁无空隙,防菌袋拉薄、磨损、刺破,做到轻拿轻放。
2.5.3 灭菌蒸锅内井字形或堆瓶式叠放,每3~5层应留有间隙,以利蒸汽流通,保证灭菌效果。
灭菌灶容积不宜太大,每灶以叠放1000袋~1500袋为宜,超过1500袋灭菌时间宜加长。
常压100℃保持8小时~12小时,也可采用当天晚上100℃保持2小时闷锅中,次日早上开始100℃保持10小时。
灭菌开始用旺火,使温度在4小时~5小时内迅速上升到100℃,如升火至上气时间过长,易造成培养料酸败,当整个灭菌灶内都充满蒸汽,下部有蒸气逸出,下部空间达到100℃时,即保持温度10小时~12小时,此时料袋内温度可达95℃左右。
整个灭菌过程中,当锅内缺水时只能添加热水,忌加冷水。
从拌料至灭菌一气呵成,时间越短越好。
上锅灭菌后至100℃时间越快越好,灭菌途中不中断,灭菌后自然降压(温)。
2.5.4 出锅、冷却事先对堆放冷却场地进行杀虫、杀菌,采用硫磺熏蒸消毒或5%苯酚或过氧乙酸、来苏儿、漂白粉喷洒墙壁、空间及地面。
灭菌结束后等锅内温度自然下降至60℃~70℃方可趁热出锅,把料袋搬入冷却场,若高于80℃出锅易发生料棒胀袋。
要求出锅过程轻拿轻放,搬运工具垫布或麻袋,防止刺破料袋。
2.5.5 接种接种前接种箱、接种室或蚊帐式接种罩内采用甲醛或气雾消毒剂,进行空间消毒,双手及器具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
料袋冷却至28℃以下,根据不同接种方式,采取不同的组合。
接种箱接种二人组合。
接种室或蚊帐式接种罩(塑料薄膜制成),采用4人一组,递料袋、打孔、填入菌种、封口各1人流水作业。
每袋接3穴~4穴,孔穴直径1.5cm,深1.5 cm~2cm,适当增大接种量,整块菌种接入略高出穴面。
一般采用套袋、地膜胶水(35cm ×4.5cm长条地膜)等方法进行封口。
如采用套袋,则可在接种后套入,也可在出锅时边套边出锅。
要求严格无菌作业。
操作人员接种前头、手、衣服应干净,条件许可提倡穿专用工作服、戴口罩、超薄乳胶手套或指套。
接种时,动作迅速敏捷,尽量缩短菌种及孔穴在空间暴露时间。
接种完毕及时清理残留物,每批接完后结合通风换气进行清扫,保持场地清洁杜绝杂菌污染。
室内、帐内少走动。
2.6 发菌管理2.6.1 萌发期接种后15天内,室内温度头10天控制在26℃~28℃,使菌丝在最适环境中加快定植蔓延,占领培养料,减少杂菌污染。
10天后随菌丝生长发育,袋内温度逐渐上升,一般袋温比室温高2℃~3℃,因此室温应调节至22℃~24℃。
2.6.2 生长期20天后菌丝分解吸收营养能力最强阶段,菌丝旺盛、健壮,新陈代谢加快,袋温继续升高,室温控制在22℃左右。
此时需特别注意堆温,可降低堆层,加大通风。
菌丝生长10cm~15cm揭取贴膜或去掉套袋以增氧通气,加速菌丝生长。
2.6.3 成熟期40天后,菌丝进入生理成熟阶段即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料温逐渐下降,一般在20℃左右,经常观察温度变化,主要靠开关门窗来调节,但必须留意关门窗后堆温升高,避免烧菌。
菌丝满袋后待打孔穴排场出耳。
2.7 出耳管理2.7.1 耳场准备选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水源方便,无污染源,防涝的田块或草坪、桑园作耳场。
若田间或草坪作耳场,畦床可整成龟背状,宽120cm,长不限,边沟人行道30cm,用小木(竹)杆或铁丝搭成支架,排成20~30cm行距;若桑园作耳场,在修剪后的桑树根交叉部,架上修剪时较粗桑枝条即可作套种支架。
畦床消毒杀虫后铺上干草或稻草,上覆遮阳网,以利保湿和防泥沙沾污耳棒。
也可用地膜打洞覆盖畦床,耳棒不需覆盖薄膜,不需搭建荫棚,露天排场,安装微喷管。
2.7.2 排场催耳排场前增大培养室光线,并可根据不同的出耳方式进行不同处理(出耳方式有打孔出耳、切口出耳、二面出耳、环剥倒栽、吊挂出耳等)。
打孔出耳法,用0.5mm粗的钉头制成排状打孔工具,在耳袋四周打180个左右深约2cm的出耳孔。
打孔一周后,见耳孔菌丝恢复,气温稳定在25℃,即可排场。
排场时,菌袋均匀排布,间距3cm~5cm钭靠在支架上。
2.7.3 出耳管理耳芽形成时,栽培场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95%,形成一个干干湿湿不断交替的生长环境。
排场后菌袋早晚各喷一次细水,视子实体生长而加大喷水量,做到气温低时少喷,气温高早晚喷,中午忌喷水。
晴天刮风天早晚多喷,空气干燥时增加喷水次数。
3 病虫害防治3.1 黑木耳的病害种类危害木耳的病害主要是竞争性杂菌且与制种中暴露出的病菌相似。
常见的种类有毛霉、根霉、曲霉、青霉、脉孢霉、绿色木霉、指孢霉、烂耳等3.2 黑木耳的害虫种类我县常见的害虫有伪步行虫、柱枝虫、四班丽甲、蓟马、双线嗜粘液蛞蝓、螨类、跳虫等种类,还有瘿蚊、线虫、吉丁虫、白蚊等。
3.3 病虫害防治措施3.3.1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在预防,提倡少用和不用化学农药。
如确需选用化学药剂,则应符合国标有关无公害化学农药的规定,确保产品的无公害性。
3.3.2 综合防治3.3.2.1 场地环境耳场、耳房应选择在向阳避风,通风良好、排水方便的地方,场地应经常进行清理和消毒,周围枯枝、落叶、腐木等随时清除并烧毁,可喷撒石灰粉、石硫合剂进行消毒。
3.3.2.2 规范操作生产过程中,无论是菌种、原料的选用,温度、湿度的掌控,还是配方、灭菌、接种、打孔等操作工序,均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以避免原料陈旧变质有杂菌,培养料营养过剩或酸败,灭菌不彻底而报废,接种不规范、料袋破漏及高温危害而污染杂菌。
3.3.2.3 管理科学定植期间的管理,根据各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黑木耳菌丝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杂菌的繁殖。
3.3.3病害化学防治因霉菌感染的木耳可用石灰水溶液清洗感染部位,并喷洒 3.5%来苏尔;因细菌感染的应洗刷耳后喷25ppm金霉素或青霉素;并做到合理喷水,及时采收。
防治流耳,可用25ppm的金霉素或土霉素溶液喷雾;对绿霉病,出耳后每3天喷一次1%的石灰水,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3.4虫害化学防治发现虫害,可根据害虫的种类,适当选用高效、无残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也可用除虫菊、泽漆、青藤根、石蒜等经济有效、无残毒的土农药。
发现菌螨,可用20%可湿性杀螨砜溶液杀虫防治;发现跳虫,可用0.1%的鱼藤精液或除虫菊200倍液喷雾;线虫防治,可用0.5%的石灰上清液或0.3%~0.5%的食盐溶液喷雾几次,同时在地面撒少量生石灰消毒;白蚁、耳蚊、耳蝇,可撒放灭蚁灵驱除;害鼠可用人工捕杀或者毒饵诱杀。
4 采收4.1 分批采收当耳片八九分成熟(耳柄变细、耳瓣舒展并略下垂、腹面孢子发生)即可采摘。
采摘前一天停止喷水。
春耳、秋耳采大留小,伏耳大小一起采。
每潮间隔15天~20天,一般可采3批~4批,第二批采后,将耳棒调头一次,使之出耳均匀。
4.2 采后清场采收后清理杂质,停止喷水养菌5天~7天,以利菌丝恢复,第8天开始喷细水,使耳棒保持湿润,待新耳芽形成后再次喷水出耳。
5 干制加工采得的黑木耳除去杂质,太阳下晾晒即可。
如采用烘干设备时应低温,勿超过40℃,失水后升温,否则将产生焦化、溏心或自溶。
晾晒烘干结合更佳,烘晒时不需经常翻动,以防形成拳耳。
无公害桑枝黑木耳生产区域和规模证明经调查核实,淳安县食用菌产业协会联系的无公害桑枝黑木耳基地栽培规模110万袋,主要分布在浪川、姜家、威坪、富文、文昌、临岐等乡镇,特此证明。
淳安县农业局二○○九年三月二十日黑木耳产地环境状况说明淳安县位于浙江西部,东与建德、桐庐接壤,南连衢县、常山,西与安徽休宁、歙县毗连,北接临安,是著名国家级风景区千岛湖所在地。
我县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山地林相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达64.6%,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