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生产质量保证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90 KB
- 文档页数:10
j菌种管理制度1. 在采购菌种前,实验室需明确实验需要的菌种种类和数量,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 选择可靠的供应商进行采购,确保所购菌种的质量和纯度。
3. 采购菌种时,应填写菌种采购单,包括菌种名称、数量、来源、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并在采购单上签字确认。
4. 菌种入库前应进行验收,检查菌种标签、外观、气味等是否与采购单相符,确保菌种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5. 入库后,将菌种存放在指定的菌种存储库中,按照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分类存放,保持干燥、冷藏和避光,确保菌种的生长和保存条件。
二、菌种存储1. 每种菌种应有专门的存储记录卡,记录菌种的编号、名称、来源、存储条件、采购日期等信息,并随时更新存储记录。
2. 菌种存储库应定期进行环境检查,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等情况,确保存储环境符合菌种的要求。
3. 定期对存储的菌种进行检查,检查菌种的外观、气味、杂菌情况等,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或淘汰。
4. 不同菌种的存储条件和时间不同,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采取相应的存储方法和措施,确保菌种的保存时间和质量。
三、菌种使用1. 在使用菌种前,需查看菌种存储记录卡,确认菌种的编号、名称、来源等信息,确保使用正确的菌种。
2. 取用菌种时,应使用消毒后的培养工具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 在使用菌种的过程中,应注意菌种的生长条件和要求,合理调配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4. 使用后的菌种应及时记录,包括使用日期、用途、数量等信息,保证菌种的使用记录清晰和完整。
四、菌种废弃1. 使用完的菌种应按要求进行处理,禁止将菌种随意丢弃或倾倒,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对于有危险性的菌种,应按规定进行专门处理,包括消毒、灭活、焚烧等方法,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3. 废弃的菌种应填写废弃记录,并进行签字确认,保证废弃过程的规范和透明度。
4.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或有研究价值的菌种,可以进行保存或转移,以便后续研究或应用。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采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菌种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保证菌种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促进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和相关要求。
二、菌种采集1. 采集目的:明确采集菌种的目的,包括科研、教学、工业应用等。
2. 采集来源:记录菌种的来源信息,包括野外采集、病原菌分离、已有菌种资源等。
3. 采集条件:确保菌种在采集过程中的纯度和活力,采取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三、菌种保存1. 保存容器:选择适当的保存容器,如试管、琼脂瓶等,确保菌种的存活和稳定性。
2.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
3. 保存记录:建立菌种保存记录,包括菌种名称、保存温度、保存日期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采用标准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份子生物学方法等,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鉴定记录:建立菌种鉴定记录,包括鉴定方法、鉴定结果等信息,便于管理和查询。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包括营养成份、pH值、温度等。
2. 培养条件: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确保菌种的良好生长。
3. 培养记录:建立菌种培养记录,包括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申请:建立菌种分发申请流程,包括申请人、申请目的、菌种数量等。
2. 分发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确定分发条件,如授权单位、研究项目等。
3. 分发记录:建立菌种分发记录,包括分发日期、接收单位等信息,便于管理和追溯。
七、菌种管理1. 菌种库建设:建立菌种库,包括菌种信息数据库、保存设施等,便于菌种管理和查询。
2. 质量控制:建立菌种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菌种鉴定、培养、保存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追溯性。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对菌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菌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菌种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存储、标识、记录、分发和销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菌种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菌种的存储1.1 温度控制:菌种的存储温度应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常见的存储温度有4℃、-20℃和-80℃。
应定期检查和记录存储设备的温度,确保菌种的存储温度稳定。
1.2 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在低温存储时,应添加适当的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等,以保护菌种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1.3 存储容器的选择:应选择符合菌种存储要求的容器,如冷冻管、培养基斜面等,并在容器上标明菌种的相关信息。
二、菌种的标识2.1 命名规范:为了方便识别和管理,应为每个菌种制定统一的命名规范,包括菌种名称、属名、菌株编号等,避免重名或混淆。
2.2 标签标识:在菌种存储容器上应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菌株编号、存储日期、存储温度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2.3 标本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应保存其原始标本,如培养基斜面、冷冻备份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菌种的记录3.1 菌种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菌种的相关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温度、存储日期、使用记录等,以便查询和管理。
3.2 菌种存储记录:对每个菌种的存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存储温度、存储容器、存储位置等,以确保菌种的追溯和可靠性。
3.3 菌种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菌种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人员等,以便追溯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
四、菌种的分发4.1 分发程序:制定菌种分发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菌种的选择、分离、传代等,确保分发的准确性和菌种的纯度。
4.2 分发记录:对每次菌种分发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菌种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菌种库管理工作,提高菌种保存和使用的质量,保障国家生物资源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目标菌种库管理制度的目标是规范菌种库的管理工作,确保菌种保存和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保护菌种资源,促进菌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菌种库的管理工作。
四、菌种库管理责任1. 菌种库负责人对菌种库的管理工作负有全面的责任;2. 菌种库管理人员有责任保证菌种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3. 菌种库使用人员需遵守相关规定并配合管理工作。
五、菌种库管理制度1. 菌种库的建立和管理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2.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菌种保存和使用记录,保证菌种保存和使用的追溯性;3. 菌种库应当定期进行菌种保存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4.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菌种保管制度,确保菌种的安全和保密性;5. 菌种库应当建立菌种使用管理制度,保证菌种的合理利用。
六、菌种保存和使用1. 菌种库的保存工作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进行定期检测和验证;2. 菌种库不得私自销毁菌种,必须经过相关程序并得到批准;3. 菌种的使用需符合相关规定并经过批准,不得擅自使用或外借菌种;4. 菌种的使用记录应当详细准确,包括菌种名称、使用目的、使用人员等信息,并及时上报菌种库管理人员。
七、菌种库安全管理1.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2. 菌种库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3.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危险物品管理制度,确保危险物品的安全使用和储存。
八、菌种库知识产权管理1. 菌种库应当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2.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菌种的知识产权进行合理化管理和保护。
九、菌种库信息管理1. 菌种库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菌种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和管理;2. 菌种库不得泄露菌种的信息,保护菌种的保密性。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分类、培养和利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操作。
规范的菌种管理对于保证菌种的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收集菌种应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 收集的菌种应具备明确的来源和采集信息,包括菌种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
3. 收集后的菌种应立即进行保存,可采用冷冻、干燥、液氮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4. 菌种的保存条件应符合菌种的特性和保存要求,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稳定性。
三、菌种鉴定与分类1. 对于新收集的菌种,应进行鉴定和分类工作,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使用权威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如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
3. 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鉴定依据、鉴定方法和结果等信息,并建立菌种的鉴定档案。
4. 分类工作应根据鉴定结果,将菌种归入相应的分类系统中,确保菌种的正确分类和命名。
四、菌种培养与保藏1. 菌种的培养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2. 培养基的配制应符合菌种的生长需求,可根据菌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和条件。
3. 菌种的培养过程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培养条件,以备后续参考和复制。
4. 对于重要的菌种,应进行定期传代和保藏,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可用性。
五、菌种利用与交流1. 菌种的利用应遵循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开展菌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菌种的利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伦理道德。
3. 菌种的交流应遵循学术规范和合作原则,确保菌种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4. 菌种的交流应记录详细的交流信息,包括交流对象、交流目的、交流内容等,以备后续参考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与监督1. 菌种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
菌种车间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菌种车间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菌种车间的生产经营活动,保障生产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而制定的。
本制度适用于菌种车间的所有员工及相关人员,在菌种车间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管理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
2. 打造严密的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的安全可靠。
3.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
4. 定期进行生产设备和环境的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5. 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6. 加强责任担当,严格追究责任,做到责任明确、管理到位。
三、安全生产管理1.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禁止违章操作。
2. 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3.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4. 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发现并及时整改安全隐患。
5. 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火源和静电,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6. 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确保使用和储存的安全。
四、质量管理1. 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
2. 强化检验检测制度,确保产品合格率。
3. 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落实质量管理责任,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4. 加强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控制,防止次品和不合格产品的出现。
5. 对产品定期进行抽检,并建立产品追溯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五、环境保护管理1. 遵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控制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
2. 推行节能减排政策,提倡绿色生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加强环保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
4. 定期进行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做到绿色生产。
5. 建立环境管理档案,记录环保相关信息,便于监管和管理。
六、员工管理1. 严格落实员工管理制度,做好员工档案、考勤和薪酬管理。
2.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生产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菌种的生产管理工作,保障菌种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菌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三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生产管理机构,具有菌种生产、监督检验和相关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
第四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设立菌种生产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菌种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菌种生产管理工作。
第五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菌种生产安全管理小组,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和排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六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生产设备和设施,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
第三章菌种生产过程控制第七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严格执行生产工艺和控制流程,确保菌种生产质量和安全。
第八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对每一批次的生产过程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
第九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对每一批次的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菌种储存管理制度,确保菌种存放在符合要求的环境中,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第十一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菌种生产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定期评估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第十二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预案制定和演练,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
第四章菌种生产人员管理第十三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严格要求生产人员遵守有关生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生产设备和设施,杜绝违规操作。
第十四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员工健康监测制度,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员工身体健康。
第十六条菌种生产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人员进出制度,保障生产场所的安全。
生产菌种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和管理菌种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菌种生产及相关操作的部门和人员。
三、生产菌种的管理职责1. 生产部门负责菌种的实际生产工作,保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2. 质检部门负责对生产的菌种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事故进行监督管理。
四、菌种生产流程管理1. 原料采购生产部门应按照生产计划和需求,合理采购生产所需原料,确保原料质量符合要求。
2. 生产工艺生产部门应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确保菌种的生产过程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3. 质量监控质检部门应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4.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部门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安全。
五、菌种生产质量管理1. 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保障产品质量。
2. 加强对材料和生产环境的消毒管理,避免外源菌的污染。
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禁止人为操作错误和失误。
4.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妥善处理,确保生产环境清洁卫生。
六、菌种生产安全管理1. 生产部门应做好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2. 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
3. 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控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七、生产菌种管理记录1. 生产部门应对每一批次的生产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原料采购记录、生产工艺记录、质检记录等。
2. 质检部门应对抽样检测结果进行记录,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
3.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记录应进行详细记录。
八、生产菌种追溯体系1. 建立菌种追溯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记录和存档。
2. 对于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通过追溯体系快速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工厂菌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菌种管理,确保生产工艺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安全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工厂的菌种管理工作,包括菌种的采购、存储、使用和销毁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菌种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科学、严谨、规范、安全的原则,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第四条工厂应当建立健全菌种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第五条工厂应当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部门,负责菌种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第六条本制度由菌种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章菌种的采购第七条工厂应当确定菌种采购的标准和程序,建立菌种供货商台账。
第八条采购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菌种采购标准采购菌种,购买符合质量要求的菌种。
第九条采购人员应当对采购的菌种进行验收,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第十条采购人员应当将验收报告、采购记录等相关资料归档保存,做好菌种采购的档案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采购部门应当定期对供货商进行评估,建立供货商绩效评价机制。
第三章菌种的存储第十二条工厂应当建立菌种存储的专门库房,确保库房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符合菌种存储要求。
第十三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做好菌种的分类、分装、标识和记录工作,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第十四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定期对库房进行检查和清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并处理。
第十五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建立菌种的存储档案,记录菌种的存放位置、数量、使用情况等信息。
第十六条库房管理员应当定期对存放的菌种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四章菌种的使用第十七条工厂应当建立菌种使用的标准和程序,严格按照工艺要求使用菌种。
第十八条生产部门应当做好菌种使用记录,包括使用时间、数量、用途等信息。
第十九条生产部门应当定期对使用的菌种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二十条生产部门应当做好菌种的追溯工作,确保菌种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十一条生产部门应当建立菌种使用档案,记录菌种的使用情况、问题反馈等信息。
第五章菌种的销毁第二十二条工厂应当建立菌种销毁的程序和标准,确保菌种销毁的安全和有效性。
蘑菇质量管理制度一、管理概述蘑菇是一种优质食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多种健康益处。
在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蘑菇产业也应该加强管理,确保蘑菇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旨在规范蘑菇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提升行业竞争力。
二、质量管理组织机构1. 质量管理部门公司设立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统筹协调质量管理工作。
2. 质量管理人员公司应聘请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质量管理人员,负责监督产品生产、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
三、质量管理流程1. 原材料采购确保采购的蘑菇原料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采购时应对供应商进行认真筛选和考察,签订合同并建立供货商档案。
2. 加工制作蘑菇加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工人应佩戴卫生防护用具,设立专人负责检查产品质量。
3. 检验检测对原材料和成品进行严格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建立检测记录和档案,确保产品追溯。
4. 包装储存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包装材料,避免污染和变质,仓储应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阳光直射。
5. 运输配送选择正规运输公司进行产品配送,确保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建立运输温湿度记录。
四、质量管理控制1. 质量管理档案建立质量管理档案,记录产品生产、检验、检测等全过程,确保产品可追溯。
2. 质量管理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确保操作规程准确执行。
3. 不良品处理对发现的不良品及时处理,追溯不良品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避免相同问题再次发生。
4. 抽检抽查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抽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五、质量管理监督1. 内部审查定期对公司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内部审核,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外部审核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公司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外部审核,确保公司质量管理制度符合标准。
3. 投诉处理公司应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对消费者的投诉进行及时回复和处理,并改进产品质量。
菌种生产质量保证制度
一、目的:为了规范菌种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菌种质量防止不合格的菌种流入市场,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工厂内所有人员及场所。
三、引用文件
GB/T21125-2007《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规范》;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
GB968—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四、技术要求
工厂内检验员和技术人员需持相关专业证书上岗,所有工作一律持健康证上岗;
所有厂房、设施及设备、水电每日检查并保证运转正常,保持通风;
接种室、冷却室、培养室、贮存室每日用%过氧乙酸消毒;
万级净化区域的粗、中、高效过滤网每15 天更换一次;
超净工作台的百级层流罩每7天检查一次;
高压灭菌锅每半年经技术监督局检验1 次;
各种检验用计量器、温度计、湿度计、CO仪每10天校正1次,每
6 个月由国家相关单位校验1 次;
容器要求
母种:试管18mmX180mm帛塞为梳棉;
母种:750ml耐高温玻璃菌种瓶,棉塞应符合要求;
品种及扩大
品种必须为省级以上国家等级品种并清楚种性,并向供应商索取技术资质及相关证明,否则不能应用;
扩大时母种仅用于移植扩大原种,一支母种扩大原种不应超过6瓶,一支母种移植扩大栽培种不超过50 瓶(袋);
试剂要求
化学试剂类如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用化学纯级试剂;
生物试剂和天然材料
生物试剂如酵母粉、蛋白胨,天然材料如木屑、麸皮等,要求新鲜、无虫、无螨、无霉、洁净干燥;
母种、培养基、PH值应保持一之间;
原种培养基含水量应保持在62%以内,—之间;
分装
母种培养基应不大于试管长度五分之一,斜面顶端距试管口不少于
50mm;
原种培养基瓶(袋)口不少于60mm灭菌后不少于45mm棉塞大小松紧度要适度,培养基松紧度要一致;
灭菌母种—,40 分钟
原种—,3 小时
,灭菌完后每次作灭菌效果、微生物检查,按照标准执行48h, 必须无微生物长出;
工厂各场所每日班前班后彻底进行卫生清洁和除尘处理;
接种室、万级净化每日提前30分钟开启,每日完后臭氧消毒4小时,每日用%±氧乙酸消毒拖地,晚会上开启紫外线灯;
所有洁净区工作人员必须按洁净区要求操作,进入前必须公司卫
生制度要求进行,特别是洗手、更衣、消毒灯;
超净工作台每日用前用75%酉精擦拭后提前预净30分钟;
接种后必须贴好标签,并做好班次记录;
各班组的记录及菌种记录需记录清楚完整并统一保存;
培养期间,分别在7天、12天、20天、培养完成后分拣出不合格菌种,不合格品给予报废并做好记录;
及时入库,提前保持冷库温度及消毒卫生,并做好入库记录,按
批次存放并标示清楚。
五、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
容器规格应符合NY/T528-2002规定。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1母种感官要求
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表2母种微生物学要求
菌丝生长速度:在PDA培养基上,在适温(20C士1C)下,长满
斜面10天~14天。
母钟栽培性状:母种供种单位,需经出菇室试验确证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等种性合格后,方可用于扩大繁殖或出售。
原种
容器规格应符合NY/T528-2002中的规定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3规定
表3原种感官要求
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菌丝生长速度:在适宜培养基上,在适温(23C 士2C)下,菌丝长满容器应35天~50天
栽培种
容器规格应符合NY/T528-2002中的规定感官要求应符合表4规定
表4栽培种感官要求
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菌丝生长速度:在适宜培养基上,在适温(23C 士2C)下,菌丝长满容器应40天~50天。
六、抽样质检部门的抽样应具有代表性。
母种按品种、培养条件、接种时间分批编号;原种、栽培种按菌种来源、制种方法和接种时间分批编号。
按批随机抽取被检样品。
母种、原种、栽培种的抽样量分别为该批菌种量的10% 5% 1% 但每批抽样数量不得少于10支(瓶、袋);超过100支(瓶、袋)的,可进行两级抽样。
七、试验方法
感官检验按表5逐项进行
表5
微生物学检验
表2中菌丝生长状态和锁状联合用放大倍数不低于10X40的光学
显微镜对培养物的水封片进行观察,每一检样不少于50个视野。
细菌检验:取少量疑有细菌污染的培养物,按无菌操作接种于GB/
规定的营养肉汤培养液中,25C ~28C振荡培养1天~2天,观察培养液是否混浊。
培养液混浊,为有细菌污染;培养液澄清,为无细菌污染。
霉菌检验:取少量疑有霉菌污染的培养物,按无菌操作接种GB冲
规定的PDA培养基中,25C ~28C培养5天~7天,菌落出现白色以外的杂色者,或有异味者为霉菌污染物,必要时按进行水封片镜检。
菌丝生长速度
母种:PDA培养基,24C士1C培养,计算长满需天数。
原种和栽培种:按之前章规定的配方任选之一,在24C士1C培
养,计算长满需天数。
母种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
将被检母种制成原种。
采用之前规定的培养基配方,制作菌棒45根。
接种后,分三组进行常规管理。
根据表6所列项目,做好栽培记录,统计检验结查。
同时将该母种的出发菌株设为对照,亦作同样处理。
对比二者的检验结果,以时间计的检验项目中,被检母种的任何一项时间校对照菌株推迟五天以上(含五天)者,为不合格;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菌株者,为不合格;菇体外观与对照明显不同或畸形者为不合格。
表6母种栽培中农艺性状和商品商品性状检验记录
留样
各级菌种都要留样备查,留样的数量应每个批号菌种3支(瓶)
~5支(瓶),于4C ~6C下贮存,母种和原种七个月,栽培种五个月。
八、检验规则
判定规则按质量要求进行。
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质量要求时,为合格菌种,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均为不合格菌种。
九、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标签
产品标签
每支(瓶、袋)菌种应贴有清晰注明以下要素的标签:
a)产品名称(如:杏鲍菇母种);
b)品种名称(如:241-4);
c)生产单位(杏鲍菇生产标准化工厂);
d)接种日期(xxxx . xx . xx);
e)执行标准。
包装标签
a)产品名称;
b)品种名称;
c )厂名、厂址、联系电话;
d )出厂日期
e )保质期、贮存条件;
f )数量;
g )执行标准。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按GB/T191 规定,应注明以下图示标志:
a)小心轻放标志;
b)防水、防潮、防冻标志;
c )防晒、防高温标志;
d )防止倒置标志;
e )防止重压标志。
包装
母种外包装采用有足够强度的纸材制作的纸箱,内部用棉花、碎纸、报纸等具有缓冲作用的轻质材料填满。
原种、栽培种外包装采用有足够强度的纸材制作的纸箱,菌种间用碎纸、报纸等具有缓冲作用的轻质材料填满。
纸箱上部和底部用 8 cm宽的胶带封口,并用打包带捆扎两道,箱内附产品合格书和使用说明(包括菌种种性、培养基配方及适用范围)。
运输
不得与有毒物品混装混运
气温达30C以上是,需用O C ~20C的冷藏车运输。
运输中必须有防震、防晒、防尘、防雨淋、防冻、防杂菌污染的措施。
贮存
母种在4C ~6C下贮存,贮存期不超过三个月。
原种在O C~10C下贮存,贮存期不超过40天。
栽培种应尽快使用,14天内可在温度不超过25C、清洁、通风、干燥(相对湿度50%~70%、避光的室内存放。
在1C ~6C下贮存时, 贮存不超过45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