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南怀瑾:唯识宗:了解人的8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6
《八识规矩颂》图解《八识规矩颂》乃法相唯识宗精髓,唯识宗巨匠玄奘大师所作。
奘师留学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
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徒释疑。
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宙、探玄窥微之庞大哲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后学获宝鈅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
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
其所缘之境。
于三境中。
惟是性境。
其能缘之量。
于三量中。
惟是现量。
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
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
二地以上则不行矣。
眼耳身二识。
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
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
共有三十四个。
为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
更有大随烦恼八个。
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
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
若就胜义根言。
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
苟缺他缘,亦不能显。
故统论其依缘。
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
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
鼻舌身三识;则藉除明空外之七缘。
小异大同。
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
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
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
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
熟为其主。
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根。
况凡夫耶。
此五识之情状。
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南怀瑾先⽣讲——唯识的⼋个识(简明扼要)!南怀瑾先⽣讲——唯识的⼋个识(简明扼要)!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关系:“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
“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识”。
⼀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都受它的⽀配左右。
它也相当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接受董事会(第⼋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下⾯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
⼀个婴⼉的⼊胎之初,和⽣下来成为婴⼉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发⽣作⽤。
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且愈⽼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理形态的⼀种⼒量——“业⼒”。
独影意识是什么:“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第⼋识”、“第七识”的权能⽽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
如果进⼊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的潜在功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起“独⽴”的潜在作⽤。
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叫做“独头意识”。
这种“独影意识”的作⽤,可以脱离“前五识”⽽单独活动。
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作梦时。
(⼆)神经病、精神病,乃⾄因其他的病症⽽进⼊昏迷的情况时。
(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
所以从唯识学的⽴场来看,现代⼼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
第七末那识: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它只是活⼈的⼀个账房总管⽽已。
它的后台⽼板,便是“第七识”。
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
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般⼈叫它作“我执”,或“具⽣我执”,也并⽆太不妥当之处。
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
例如⼀个⼈天⽣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命俱来⽽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
(完整版)《八识规矩颂》简释——南怀瑾《八识规矩颂》是一部佛教经典,由南怀瑾敬立为题。
它详细阐述了人类八识的规矩和作用,对于我们了解人性、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八识规矩颂》进行简要解读和阐述,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起首,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识的概念。
在佛教中,人的意识和认知被称为八识,它们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八识可以被理解为八种不同的认识能力,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并对其进行认知和理解。
《八识规矩颂》首先从眼识开始,阐述了各个识的功能和特点。
眼识代表我们的视觉能力,它能看见外界的形色,但却容易受到欺骗和迷惑。
这是因为我们的视觉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产生种种贪念和妄想。
因此,执着于外物对于修行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学会观察而不是贪恋。
接下来,耳识代表我们的听觉能力。
耳识能够听到声音,但同样容易受到执着和迷恋的困扰。
我们常常通过听觉来判断和识别事物,但耳识本身并非绝对的真实。
学会从内心去听,去聆听真实的声音,是摆脱听觉执着的重要一步。
鼻识和舌识分别代表我们的嗅觉和味觉能力。
它们同样是我们认识外界和满足感觉的重要手段,但也很容易让我们沉溺于欲望和贪婪。
要知道,外在的味道只是暂时的感觉,我们不能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唯一追求。
身识代表我们的触觉能力。
通过身识,我们能够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和触感。
然而,同样也容易受到欲望和执着的困扰。
欲望使我们陷入无尽的追求和纠结,而我们却往往无法满足其中的渴望。
对身识的认知,提醒着我们要控制欲望,从而脱离纠缠。
意识代表我们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关键能力。
然而,思维往往容易陷入情绪和执着的困扰之中。
意识是我们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通过掌握自己的思维过程,我们能够超越情绪的波动,实现内心的平静。
末那识代表我们的决断和判断能力。
它是我们进行思维推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
然而,末那识也容易受到偏见和执着的影响。
茶酒:长沙窑瓷与诗书画结合的媒介湖南省博物馆李建毛内容提要: 拙稿是本刊第一期《长沙窑与唐代茶酒习俗之演变》续篇。
长沙窑以彩瓷著称,而彩饰中最具历史艺术价值的绘画、诗文部分,其载体主要是茶酒器具,至今发现的100余首题诗除2首见于枕外,其余皆书于茶酒器。
唐代文人对茶酒的嗜好升华至茶酒文化,并以此作为媒介,实现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提高了瓷器的品位,也为后世瓷器装饰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茶酒具诗画饰茶、酒为中国传统的两大饮料,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号,并行不悖。
唐代处于茶酒习俗的转变期,人们在品茗畅饮之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茶酒由简单的生理需求,演变为一个文化过程,成为大唐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由长沙窑瓷可窥知一二。
兹略述浅见,求证于方家。
一茶酒具——长沙窑诗、画的主要载体长沙窑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为了拓开销路,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
长沙窑的两大装饰技法——彩饰、模印贴花分别与之对应,但这只是大体情形,并非绝对。
长沙窑以彩瓷著称,用彩手法多样,彩饰的器物也种类繁多。
就工序而言,便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长沙窑的彩是釉上还是釉下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既有釉上彩,也有釉下彩。
那种随意涂画、泼墨等手法施的“写意画”彩当是釉上彩[1] ;就釉下彩而言,长沙窑有点彩、条彩、斑彩、绘画、题文等之不同。
彩饰中最具文化、艺术价值的是绘画、诗歌和题记,而饰以绘画与诗文者又往往仅见于少数几种器形,这些器物多属茶酒具。
试分析如下:(一)瓜棱壶以壶的腹部有4条凹进的瓜棱而名,瓜棱将腹部分为四等份。
壶口沿外撇,颈部粗大而弧长。
前有多棱短流,后有弓形鋬。
长沙窑瓷壶的型式很多,1996年紫禁城版《长沙窑》将其分为9型20余式,瓜棱壶是其中最常见的壶式之一,彩绘和诗文、题记多见于瓜棱壶。
绘画题材很多,有花草、飞禽、走兽、建筑、云气、龙凤、摩羯等图案;题诗也多见于瓜棱壶,据长期从事长沙窑诗文研究的萧湘先生统计,在目前发现的103首诗文中,其中91首书于瓜棱壶,那些警句、联语等题记也基本上见于瓜棱壶。
【南怀瑾】:转识成智[转载]“转识成智”,南怀瑾修⾏并不是断了什么,⽽是回到本来。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转。
是⼀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
凡夫也是⼈,佛、圣⼈也是⼈,转凡夫成圣⼈,只是这⼀转。
所以转识成智,⼋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
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转成“平等性智”;第⼋阿赖耶识转成“⼤圆镜智”。
这叫“四智”,转⼋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
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
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
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智慧成就,是转⼋识为四智,转识成智。
唯识学的前五识转了,变成什么智啊?“成所作智”。
转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那就叫成就。
所以佛经上说:“纵使经百劫”,⼀个⼈纵使经过⼀百劫,我们做了的⾏为、做了的事,“纵使经百劫”,第⼆句你还记得吧?“业果终不失”吧?是不是这样?这是戒律上的⼀个偈⼦。
“因缘会遇时”,第三句;“果报还⾃受”。
所以⼀切起⼼动念⼀个⾏为,修⾏⼈之重要。
纵使经过了⼀百劫呀,“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始终没有丢掉的。
丢不开。
你说我证得空了,你以为把业也空了?果报不空啊。
“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所以有时候你遭遇的因缘,假设你上街,到街上过、到马路在巷⼦⾥过,⼈家楼上⼀个洗马桶的⽔,咚,⼀倒,好,你淋了⼀⾝!你说这是什么因缘呢?是不是?为什么刚刚淋到你呢?“纵使经百劫,业果终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受”。
任何⼈,只要还活著,就⾃然会呼吸,但是⼀般凡夫不知道把⼼与呼吸配合为⼀。
假使⼀个⼈能修到随时⼼⽓合⼀,在道家也叫⼼息相依,他的功夫就差不多了。
修⽓可以修到念住⽓住,我们念头动的时候思想就会动,呼吸就会跟著动,安那般那出⼊息就会动。
如果思想真正停住了(注意不是空了,空也是⼀种住的⽅法),出⼊息⼀定会停⽌,这就是修息了。
八识规矩颂的释义
八识规矩颂是法相唯识宗的精髓,由玄奘大师在译得数百卷唯识论后,对八识体系的心得体会所创。
它将八识分为四类,即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每类用三颂来阐述,共十二颂。
八识规矩颂主要阐释了各识的作用、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识世界和自我中的作用。
1. 前五识:负责接受和识别外部世界的五种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它们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能够直接感知外部世界的存在和变化。
2. 第六识:意识,是前五识的配合者,负责将前五识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完整的知觉。
它具有记忆、思考、判断等功能,能够产生概念和意识活动。
3. 第七识:末那识,是自我意识的源头,负责将第六识所形成的知觉转化为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个性。
它具有自我保护、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本能。
4. 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储存所有知觉经验和潜在的心理能量的地方,是众生意识的根源。
它能够将所感知的信息储存起来,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呈现出来,形成新的知觉和意识。
八识规矩颂强调了各识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认识世界和自我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和掌握八识规矩颂的内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素质。
八识见分释义八识,是佛教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根据佛经中的教义,人的心灵通过八个识(八识)来感知和了解世界。
这八个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分别识、存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八个识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眼识是通过眼睛来感知形形色色的事物,耳识则是通过耳朵来感知声音。
鼻识则负责感知各种气味,舌识用来辨别不同的味道。
身识是通过皮肤感知触摸的感觉。
意识是负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思维活动。
分别识则是用来辨别不同的对象,并将它们作出分类。
最后的存识则是负责储存已有的记忆和经验。
这八个识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
它们通过感知和辨别不同的感觉,让我们能够看到、听到、嗅到、品味到和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多样性。
然而,八识不仅仅是一个感知的工具,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佛教的教义,八识是固执我执和迷恋所在。
它们让我们陷入了无尽的欲望和執念之中,让我们为了外界的事物而忘却了内心的本真和平静。
因此,了解和认识八识对于我们的修行和人生的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觉察和观察八识的运作,我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心理机制和执念,从而解脱自己的困境。
我们可以在感知和体验外界事物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巧的应对。
了解八识也让我们认识到事物的无常性和幻象性。
通过观察分别识,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事物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它们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
这样的认识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从而减少贪求和執着,培养出宽广的心胸和智慧。
在修行的过程中,对八识的觉察和观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觉知和观察自己的感知和思维过程。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识别和執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觉察和放松来解脱自己,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贪求。
总之,了解和认识八识对于我们的修行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们是感知和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固执我执和執念所在。
通过觉察和观察八识的运作,我们可以解脱自己的困境,培养心胸和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八识详解 (一)心与身的关系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
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
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
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
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
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
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
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善男子,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善男子,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
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
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
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二)心识的结构善男子,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
南老師講解的八識規矩誦 (二)南懷瑾先生講述林中治記錄了解了上面這些基本道理,現在再來研究玄奘法師所作的《八識規矩頌》。
他把八識分成四類,每一類各作三頌。
現在先講前五識:五識頌一: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痴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緣的只是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中的性境;能緣的只是三量(現量、比量、非量)中的現量;而它的業性,則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前五識如果以禪定的境界來講,進入初禪的時候,鼻、舌兩種識還有輕微的作用,到達二禪以上,就完全停止作用;而眼、耳、身這三種識,二禪還有作用,三禪以上就停止了。
道家在靜坐中要打通任督二脈、奇經八脈;密宗要打通三脈四輪,都是為了要進入初禪的準備。
這些氣脈打通以後,才可以在定中達到停止呼吸。
怎樣才算真的停止呼吸呢?我們可以把燈草或雞毛,放在入定的人的鼻子前面,燈草與雞毛都不動了,才算是真的停止呼吸。
在定中停止呼吸,並不死亡,他與死亡最大的區別,就是身體非常軟而帶溫暖,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修道的人,要恢復到嬰兒的狀態,嬰兒就表示柔軟。
一般沒有實際修證工夫的人,誤把入定中停止呼吸的現象,當做死亡。
遍行別境善十一:前五識與意識配合起來,所產生心理活動,與三十四個心所相應:遍行五(作意、觸、受、想、思);別境五(欲、勝解、念、定、慧);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入逸、行舍、不害)。
中二大八貪瞋痴:又與以下各種心所相應——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八(不信、懈怠、放逸、掉舉、昏沉、失念、散亂、不正知);根本煩惱貪、瞋、癡等。
五識頌二: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五識同依淨色根:淨色根與浮塵根有別,人們肉眼所能見到的眼根(眼球)耳根(耳朵)等,應為浮塵根,各浮塵根之內部,尚有一種即現代生理學所講的眼神經,耳神經等,這些神經系統,還是由四大種所造,屬於色法範圍,五識的生起,要靠這些神經作用,而神經相狀微細,其體清淨,故稱淨色根。
人的八识:深度解析与人生智慧===============一、八识的概念与重要性八识,源于佛教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度剖析。
它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涵盖了人类感知、思维、情感等所有心理活动的方面。
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八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二、八识的种类与功能1.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主要负责对外界环境的直接感知,如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等。
这五种感官信息构成了我们对外界世界最直观的认识。
2.意识:它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分析性。
意识不仅可以加工来自前五识的信息,还能对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判断、决策等。
3.末那识:它是对意识的一种反思和监控,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对自我有更深的认识。
4.阿赖耶识:这是八识中最深层的部分,它储存了我们的所有经验和记忆,是意识的根源。
三、八识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八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世界。
前五识提供了基础信息,意识进行深度处理,末那识对意识进行反思,而阿赖耶识则是这一切的基础和归宿。
八识的协调互动,使我们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同时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深入的认识。
四、人类心理活动分析以我个人为例,当我看到一朵美丽的花时,眼识首先捕捉到了花的颜色和形状,然后这些信息传递给意识,意识对花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花的美丽和带来的愉悦感。
这就是八识协同工作的一个简单例子。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八识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修身养性的指导。
通过深化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家庭和谐、社会秩序、国家繁荣,都需要每个个体在八识的层面上进行修炼和提升。
六、总结与启示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八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度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工具。
八识规矩直解?八识规矩直解三藏法师玄奘作蕅益沙门智旭解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统论所缘。
凡有三境。
一性境。
二带质境。
三独影境。
一性境者。
性是实义。
谓相分色从相分种子所生。
故名为实。
此复有二。
一无本质。
二有本质。
一无本质者。
即第八心王所缘根身器界及诸种子。
但是自变自缘。
不假外质。
然约器界及他人之浮尘根。
既是共相识种所变。
亦得说有外质也。
根本智亲证真如。
虽不变为相分。
亦名性境。
二有本质者。
即今五识所缘现在五尘。
及明了意识初念并定中独头意识所缘定果色等。
皆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
随即变为自识相分而为所缘。
犹如镜中所现群像。
虽约真谛言之则皆如幻如梦了无真实。
而约俗谛言之则五尘即是五识相分。
从种子生还熏成种。
不同空华镜像兔角龟毛。
亦复不同过去未来之不可得。
故名性境也。
带质.独影二境下文方解。
现量者。
现谓显现。
量谓度量。
五根对境分明显现。
依之发识缘虑度量。
虽无随念.计度二种分别。
然有自性分别得彼性境不错不谬。
任运了别不带名言也。
三性者。
善.恶.无记也。
五识能助第六意识作善恶业。
若与信等相应则善性摄。
若与无惭等相应则恶性摄。
俱不相应则属无记性摄。
故云通三性也。
眼耳身三二地居五根通于二界五地。
惟无色四天乃无五根。
今明五识则鼻.舌二识惟欲界得行。
初禅以上无段食杂气故不现行也。
眼.耳.身三识唯欲界五趣杂居地及初禅离生喜乐地此二地中得行。
若二禅内净喜乐则无外色外声外触可缘。
故并眼.耳.身之三识亦不起现行也。
三禅已上不言可知。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此明五识但与三十四心所得相应也。
遍行五心所。
谓作意.触.受.相.思。
遍一切心决相应故。
别境于心所谓欲.解.念.定.慧。
由同时意识所引。
亦得于别别境生欲等故。
善十一谓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勤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欲界善。
五识得与十善相应。
但除轻安。
初禅善眼.耳.身识并得有轻安故。
中二随烦恼。
谓无惭.无愧。
大八随烦恼。
谓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生根仁波切发布时间:2012-11-13 2:58:49繁體版唯识宗独特的八种戒,就是与人天乘和独觉乘不同的八种戒。
首先我们要知道唯识宗、人天乘和独觉乘是不同三种境界。
唯识宗是大乘佛法之一,唯识宗就是以“万法唯识”的观点,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吾人如何循序渐进断除执障、趋向悟道证果的途径。
人天乘是本教九乘最底乘,即教导众生修习三皈、五戒及十善,由此功德往生人道与天道二善道中。
此人天乘较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佛乘容易成就,对于接引懒惰怕苦求安逸的众生是一方便法。
独觉乘是小乘佛法之一,行者首先要深入分析苦和苦因,所有经验都要分析得非常微细,最后发现“我”只不过是五蕴的集合,行者以十二因缘追究苦的原因是对于诸法实相的无明。
独觉乘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但仍然主张最微细心是一切经验的实质,在此基础上依靠自己的悟性发现见和道,所以称为独觉。
唯识宗、人天乘和独觉乘之间的戒、见、修、行、果都不一样。
特别是在戒方面唯识宗有独特的八种戒,即:两种三圣思想、四种无记转善法、忏悔及回向。
唯识宗的两种三圣思想唯识宗的思想分类有很多,与人天乘和独觉乘不同的思想就是三圣思想,即:前行及发心的思想,正行及实际行动的思想,后行及回向的思想。
这三圣思想用两种方式来讲述:浅显三圣思想和深奥三圣思想。
其一,浅显三圣思想:前行、正行及后行。
(1)前行:我们所修炼的菩提行道教诲之中,唯识宗对于空性比较看重。
因此,修炼菩提行道的前行,必须要修行空性。
如何修呢?唯识宗圣经的思想就是“万法唯心造”,心识以外诸法皆空,对空性的心性无造作地去思维,长时间地去修行。
这种心性中没有任何造作、命名、概念化的方式,长时期安住于这种状况。
(2)正行:前行的这种安住到一定程度会有少许的自如,这时把一切众生作无量平等的对境去想,愿一切众生得到快乐的慈心,愿他们离于痛苦的悲心,离苦得乐的喜悦心,这四种心叫做四无量心,也就是浅显三圣思想之中的正行。
南怀瑾:简说第六识第七识第⼋识,转识成智!1、我常常访问精神病院,⼀进去⼀百多⼈,⼀看很惨埃那个⼤医院,有些个给铁连锁着的,有些给塔吊在那⾥不准动,因为他要杀⼈,有些对你笑的,你来⼲什么。
我站在⼀百多个精神病⼈当中,我站了半天,我就告诉这个医⽣,我现在真不知道,我是正常的,还是他们是正常的。
真的,以所有精神病,看我们进去,这个家伙是疯⼦。
跟我们都不同的,我们觉得他是精神病,究竟谁是正常的不知道。
所以这个世界我活了⼏⼗年,⼤家是不是疯⼦,或者我是疯⼦,我到现在没有搞清楚。
你们搞清楚了没有?因为你们⽐我⾼明的多了。
2、你想想看,这个世界谁是疯⼦,谁是正常的。
除了佛,所以佛成正觉者,只有他⼤概搞清楚了。
头脑清楚了,正觉。
我们这些都是妄觉,乱的。
没有搞清楚。
所以独影意识是第⼆个你注意哦,第⼀个是梦中会出现的。
这个第⼀是代表啦,并不是⼀定是第⼀第⼆。
第⼆是精神病第三、打坐的时候,当你六根真的有⼀点像定境,⾝体六根感觉出了很多境界来的,这个都是独影作⽤。
⼀般⼈把独影当成特异功能了。
那么独影,你要问我,后⾯这⼏位医师就要问了,独影同脑神经有没有关系?有关系,看通过哪个神经。
这⼀刻我要另外卖了,价钱要⾼⼀点才给你讲。
现在来不及,来不及告诉你们,⼀切太多了。
3、这是第六,独影意识。
独影意识,所以有个同学问修⾏跟男⼥形的关系,独影意识与性的关系,严重不严重?很严重。
当然不只“性”的⼀个种⼦了,很多东西问题来。
那么西⽅⽂化、科学、哲学、宗教只懂得这个阶段,六个。
那么他叫下意识,独影叫下意识。
但是佛法分法所谓⼋⼗⼋个。
第七识,连⽞奘法师没有办法把他翻译出来,只能够嘴上讲。
这个第六意识,你说⼈会思想意识的根根,在哪⾥呢?意识不能起作⽤,还有⼀个意的根,这个翻译,梵⽂翻译叫末那识。
末那就末那,我们只好讲第七识。
第七识是个什么东西呢?佛学⾥头名词很多,还有⼈叫数取趣。
数取趣,我们听那⼩孩讲,去、?去的吱,蟋蟀,数取趣。
北⽅⼈赶蟋蟀的⼀样,所以不⽤。
唯识学是佛教用语,因其通过分析“万法唯识”而得出的认识论,所以也叫“唯识宗”。
唯识宗是由唐代玄奘法师所创立,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唯识学中的一些名词概念比较抽象,以下是一些唯识名词的白话新解:1. 八识: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
其中眼、耳、鼻、舌、身五识是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五种境象。
意识是第六识,能够进行思考、判断和记忆等活动。
末那识是第七识,是意识的根源,能够产生自我意识和执着。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是一切众生的本体,能够储存和保持过去的业力和种子。
2. 种子:指能够产生一切现象的潜在力量,类似于种子能够生长成植物的能力。
唯识学认为,种子存在于阿赖耶识中,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
3. 现行:指种子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产生的具体现象和行为。
现行是种子的表现形式,种子是现行的潜在力量。
4.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有欲望和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色界是没有欲望和情感,但仍有物质身体的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无色界是没有物质身体和欲望情感的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
5. 五位百法:指唯识学中对一切现象的分类,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五种。
心法是指八识及其相应的心理活动,心所有法是指与心法相应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色法是指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是指与心法和心所有法不相应的抽象概念和行为,无为法是指超越一切现象的境界。
这些唯识名词的白话新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唯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唯识学是一门深奥的哲学体系,需要深入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八識五十一心所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我們平常能見色聞聲等,是前面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收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住第八識為我,恒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憑主觀來收受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過的千萬事情,都能不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
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淨汙等物,無不藏入。
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人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而由它去受報。
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
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
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接觸)、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維),這五個是連貫的;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並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欲望)、勝解(認為)、念(記憶)、定(專注)、慧(判斷),有十一個“善心所”是作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據——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癡、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謅、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不靜)、失正念、不正知(謬解)、散亂;有四個是“不定心所”,是善惡並不固定的——悔、眠、尋(尋求)、伺(伺察)。
十八界─心物結合的世間壹、前言佛陀將宇宙萬有的事物,歸納為色、心二法,也就是物質現象與精神活動。
但是眾生根器不同,迷悟的程度也有差別,所以對於心法不能瞭解的人,佛陀為他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對色法認識不清楚的人,則為他說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對色、心二法都不明白的人,則為他說十八界──生理方面的六根、物理方面的六塵與心理方面的六識。
南怀瑾师:五个遍行最厉害不思而得慧境界第八识的最密切连带关系:八个大烦恼,五种遍行。
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
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
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净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你不要自欺了!没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
那个细微,“我都知道!”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
五遍行最可怕,它八个识里都存在的。
这个五遍行要认得清楚得很。
第七识里头,有大烦恼八个、遍行五个,但是有“别境”,别境里头有几个心态,有一个心态是“慧”,“慧”是别境哦!怎么叫别境?我们普通人心理状态里头,没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没有智慧;悟道的时候有智慧。
这个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话,“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点也不勉强,随时在道的境界里头。
这个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来的。
你说我打起坐来想出来、研究出来,那个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
所以“慧”是别境,另外一种境界。
但是第七识里头,第六意识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来了,所以它又具备一个好的特殊境界——别境慧。
但是第七识啊,根本烦恼大得很,这个树根一样,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么呢?“贪、痴、我见、慢、相随”。
注意,我们根本烦恼三个:贪、嗔、痴,第七识没有“嗔”哦!追求一切的贪欲、贪念,我们贪名、贪利、贪高兴、贪漂亮、贪什么,都是它;痴迷,最痴的东西,那痴极了!就像猪那么痴,愚痴到极点,这个地方。
没有“嗔”!“嗔”是第六意识最大了,越想越不对:“老子揍死你!”哎!这个是第六意识。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国学解码——高大深广百科式全方位破解生命密码无碍生活!欢喜——即订阅、评论、收藏、转发!THANKS】。
[指南]南怀瑾:唯识宗:了解人的8识茶酒:长沙窑瓷与诗书画结合的媒介湖南省博物馆李建毛内容提要: 拙稿是本刊第一期《长沙窑与唐代茶酒习俗之演变》续篇。
长沙窑以彩瓷著称,而彩饰中最具历史艺术价值的绘画、诗文部分,其载体主要是茶酒器具,至今发现的100余首题诗除2首见于枕外,其余皆书于茶酒器。
唐代文人对茶酒的嗜好升华至茶酒文化,并以此作为媒介,实现了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提高了瓷器的品位,也为后世瓷器装饰展开了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 茶酒具诗画饰茶、酒为中国传统的两大饮料,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号,并行不悖。
唐代处于茶酒习俗的转变期,人们在品茗畅饮之时,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使茶酒由简单的生理需求,演变为一个文化过程,成为大唐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由长沙窑瓷可窥知一二。
兹略述浅见,求证于方家。
一茶酒具——长沙窑诗、画的主要载体长沙窑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为了拓开销路,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了不同的装饰手法。
长沙窑的两大装饰技法——彩饰、模印贴花分别与之对应,但这只是大体情形,并非绝对。
长沙窑以彩瓷著称,用彩手法多样,彩饰的器物也种类繁多。
就工序而言,便有釉上彩、釉下彩之分。
长沙窑的彩是釉上还是釉下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既有釉上彩,也有[1] 釉下彩。
那种随意涂画、泼墨等手法施的“写意画”彩当是釉上彩;就釉下彩而言,长沙窑有点彩、条彩、斑彩、绘画、题文等之不同。
彩饰中最具文化、艺术价值的是绘画、诗歌和题记,而饰以绘画与诗文者又往往仅见于少数几种器形,这些器物多属茶酒具。
试分析如下:(一)瓜棱壶以壶的腹部有4条凹进的瓜棱而名,瓜棱将腹部分为四等份。
壶口沿外撇,颈部粗大而弧长。
前有多棱短流,后有弓形鋬。
长沙窑瓷壶的型式很多,1996年紫禁城版《长沙窑》将其分为9型20余式,瓜棱壶是其中最常见的壶式之一,彩绘和诗文、题记多见于瓜棱壶。
绘画题材很多,有花草、飞禽、走兽、建筑、云气、龙凤、摩羯等图案;题诗也多见于瓜棱壶,据长期从事长沙窑诗文研究的萧湘先生统计,在目前发现的103首诗文中,其中91首书于瓜棱壶,那些警句、联语等题记也基本上见于瓜棱壶。
另外还有一种圆腹形壶,器形与瓜棱壶相同,只是腹部没有瓜棱,施乳白釉者,多饰随意涂画的釉上绿彩、红绿彩;施青釉者,或饰彩绘图案,如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褐绿彩飞凤壶。
关于瓜棱壶的功用,从“陈家美春酒”、“美春酒”、“好酒无深巷”等铭文可以得知,这种壶就是用于斟酒的酒壶。
春酒即冻醪,是一种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
《传》:春酒,冻醪也。
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
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写道,“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唐国史补》载“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春酒。
“春水”诗文壶上的“春人饮春酒”,既表明壶的功用,又指明所饮的酒类。
但盛酒是不是它唯一的功用呢,从我们检索的另一些材料表明,这种壶也用来作饮茶用的汤瓶。
详见拙稿《长沙窑与唐代茶酒习俗之演变》。
(二)碗、盏长沙窑彩绘、诗文较多的另一器形便是碗、盏。
碗是长沙窑数量最多的器物之一,从印尼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共打捞出约57000多件长沙窑器中,碗约有5万余件,多素面无纹,少量饰以釉下彩绘和诗文。
饰诗文、彩绘者,在长沙窑产品中仅次于瓜棱壶。
据统计碗、盏中有诗文共7种,彩绘有奔鹿、花卉、佛塔、花鸟、摩羯、抽象云纹等各类题材,也有以阿拉伯文为饰者,同时还发现有几个人物图案。
碗、盏之名,长沙窑似没有明确区别,相同的形制,有分别以“埦”、“盏”为名者,窑址出土的瓷碗上有书“岳麓寺荼(茶)埦”、“荼(茶)埦”、“酒盏”、“美酒”、“国士饮”等铭识者,从“黑石号”沉船打捞[2]有一件碗,内心也书“荼(茶)盏子”三字。
同一窑址出土的造型相同的器物,分别标明作茶、酒饮具的不同功用,证明当时茶、酒具的形制没有明确的区分,混用可能更是常事,这种情形与上述壶类一样。
饮酒还有杯、觞等其他器物,饮茶似乎多用碗,也还有瓯。
陆羽也如是说,“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
”当时饮茶的量常以碗数论,《茶经》:“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
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言饮茶之功效亦以碗数而论。
《金石萃编?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载德宗贞元十三年河南府济源县令张洗列举祭祀济源公时,陈设的茶供有“粗茶碗子八枚,茶锅子一并风炉全,茶碾子一”。
钱易《南部新书》载东都洛阳一僧年百二十岁,对宣宗说生性好茶,“或出亦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
”法门寺出土的成套茶具中就包括秘色瓷茶碗。
(三)罐罐的造型特征是唇口,直颈,鼓腹,平底,肩附双耳。
这种罐在长沙窑产品中数量也较多。
罐的装饰有模印贴花者,在贴花上涂以褐斑。
这种罐在“黑石号”沉船中发现不少,也常见以褐绿彩联珠纹缀成的各种图案,以几何纹最普遍,其中扬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褐绿彩联珠纹罐图案最为精彩,真正的绘画图案并不多。
以彩绘诗文为饰者数量亦不多见,最典型器无疑是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竹林七贤诗文罐。
画上两位高冠长袍的处士相对而坐,谈笑风生。
旁题“七贤第一组”及七言诗一首“须饮三杯万士(事)休,眼前花拨(发)四枝叶,不知酒是龙泉剑,吃入肠中别何愁。
”另外,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一件窑址出土的一件褐绿彩山水纹罐,画上山峦起伏,小鸟飞舞,旁有树木郁郁葱葱,从画上可以看出,长沙窑瓷山水画与花鸟走兽画相比,显得不够成熟,但它是长沙窑瓷中最好的山水画之一。
从竹林七贤诗文罐上的绘画及诗文可以看出,这种罐即是酒罐,口沿外卷,当是便于封存。
罐,唐时称之为瓮或罂,是当时常用的储酒器,“酒堂贮酿器,户牖皆罂瓶”(元结《窊尊诗》),储酒用的罐,与斟酒用的壶、饮酒用的杯碗盏往往配套使用。
岑参诗“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戏问花门酒家翁》),高适诗“杯中绿蚁吹转来,瓮上飞花拂还有”(《同河南李少尹毕员外宅夜饮时洛阳告捷遂作春酒歌》)。
瓮中之酒不用时是密封的,以免酒精挥发,启瓮对于好饮者而言是件快乐之事,故唐诗中屡有提及,故有“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王绩《春日》),开启时酒香四溢,“瓮揭开时香酷烈,瓶封贮后味甘辛”(白居易《咏家酝十韵》)。
(四)背壶长沙窑还有一种扁壶,两侧凹进,各附两直穿系,用以贯穿背绳,故称背壶。
这种壶实是便于旅行携带的酒壶或水壶。
其形制也有多种,但[3]均为小口,细颈。
这种水器唐人则称为榼。
也有饰以彩绘者,如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塔纹背壶。
(五)枕长沙窑瓷枕上的诗仅发现2首,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各收藏一件:“日红衫子合罗裙,尽日看花不厌春。
更向妆台重注口,无那萧郎悭煞人。
”“熟练轻容软似绵,短衫披帛不秋缏。
萧郎急卧衣裳乱,往往天明在花前。
”这两首诗都是以年轻仕女的口气而作的,且是情爱诗。
结合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枕上“开平三年六月廿八日囗造,夏二月二女使用”的刻铭,及一些枕面绘花卉及双鸟纹图案分析,这类袖珍枕多为女人所用。
它的诗、画更像是一种情感的独白,双鸟实际是爱情的寓意符号。
枕的用途、诗画内容,似乎都与茶酒无关,与上述三种器物相比,它属特例,但其后来的磁州窑便以枕作为书画饰的主要载体,从这一角度而言,长沙窑的枕诗似可认为是磁州窑以枕寄情的端倪。
要说明的是,长沙窑产的茶具并非壶、罐、碗、盏几种,周世荣先生对照唐诗与长沙窑瓷,列举了长沙窑还有茶铫、茶铛、茶鼎、茶碾、[4]擂钵、鱼形茶碾等茶具。
但是后几种茶具并不见以诗为饰,也很少见绘画图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细究起来,当时茶酒具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饮具及斟酒上茶的器具,陈列于案上,与饮者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类是制作或烹煮、研磨用具,置于制作间,不与饮者发生直接的关系。
很明显,我们所见的长沙窑瓷饰有诗书画的茶具均在第一类,而第二类则不见或少见。
说明对书画及诗文饰是供饮者(或顾客)观赏的,而非供操作、制作者欣赏。
同样除以上几类器物外,其他器物也见有彩绘者,然不见题写诗歌、联句,且彩绘的数量也不多。
以1999年窑址的一次发掘为例,在出土的1587件彩瓷中,有点彩、条彩、斑彩、泼墨、随笔涂画、绘画、诗文。
而真正有绘画图案的器物绝大多数集中于壶、碗、枕几类器物。
出土的488件壶中,彩绘图案者,又集中于B式的?、?式瓜棱壶91件上,枕7件中有2件绘花叶纹绿彩。
题有诗文器物均出现于瓜棱壶和碗,新发现的两首诗歌,碗和瓜棱壶上各一[5]件。
二个体饮食需求向群体文化活动演变从以上器物看,长沙窑的诗文与彩绘装饰绝大部分用于茶酒具。
喝茶饮酒,本身是个体生理或娱乐的需要,唐代茶酒具上大量出现诗文、绘画装饰,表明茶酒普及后升华到文化的层面。
由于唐代文人的推动,饮酒延伸出酒文化,使酒文化在有唐一代大放异彩。
据统计,唐代赋过酒诗的诗人达800多人,占诗人总数的22%多;作酒诗7700多首,占唐诗总数的14%多。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唐代诗与酒的交融。
一些著名的诗人都嗜酒如命,似乎真是“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始作俑者为王绩,弃官回乡后终日纵酒自适,“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所作的诗文多以酒为题材,《醉乡记》中将历代嗜酒文人称作酒仙:“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唐代中期的“酒八仙”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都是有名的文人,八仙之外的杜甫也嗜酒如命。
有学者进行过统计,在李白留下的1050首(篇)诗文中,提到饮酒的有170首(篇),而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就杜甫的1400首(篇)诗文统计,凡提到饮酒的[6]共300首(篇)。
比李白、杜甫晚一辈的白居易,自称“醉尹”。
这些诗家往往是在“兴酣际会”,“笔落成诗”。
他们借助酒酣,让思维摆脱现实中的束缚,超凡脱俗,任其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驰骋,写出不朽的篇章。
李白便凭着酒胆“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故曰“酒催诗兴”、“酒助艺事”。
由于饮酒成风,加上文人的推波助澜,都市中兴起大量的酒肆,北方有不少胡人开的酒肆,如“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
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
……来时常道贳,惭愧酒家胡。
”“为底胡姬酒,常来白鼻騧。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细雨春风花落时,按鞭直就胡姬饮”。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不仅是长安、洛阳都市有,其他地方也有胡人酒肆,岑参《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郝主簿》:“送君系马青门口,胡姬垆头劝君酒。
”而在南方的商埠要道上也有许多酒肆,悬挂酒旗,招揽顾客。
李群玉《江南》“斜雪北风何处宿,江南一路酒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