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宗
- 格式:ppt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32
容、意趣等方面的有效继承、补充与开创。
就其作用而言,《直指》乃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唯识著作,它表明真贵在唯识学的研究上同样有着很深的造诣。
作为在京师慈慧寺共同弘传唯识与华严教义的重要高僧,真贵在唯识学方面所作的研究与贡献不应当被世人所忽略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
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殑殑殑
殑。
《唐代法相唯识宗兴衰史研究》(杨剑霄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玄奘以来,唯识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为重要的宗派之一。
本书从观念与现实两个层面,对唐代唯识宗的兴衰问题进行一个全新视角的梳理。
对唯识宗判教论、佛性说、真如与种子说的观念系统进行阐释,并对唯识宗自身谱系、与唐代政治和社会的互动等现实问题进行探析。
如何"呈现"佛教史与如何"书写"佛教史的差异为何?本书以唯识宗的兴衰为例,重新反思隋唐佛教史的整体研究路径。
围绕在时空中交织而不重合的两条主线展开论述,即社会生活中以人为载体的命运沉浮,以及观念层面的演进与波动。
二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又让我们回归到统一的系统中理解佛教史的脉络。
·421·。
五教是哪五个
中国佛教的五教,也称五宗教,分别是梵宗,菩提宗,理宗,智宗和唯识宗。
传统意义上,五宗指的是五个主要佛教宗派,每一宗派都有其特色。
梵宗的核心教义是保持觉悟,注重实践。
它的智慧奉行尊崇千年经典藏经之旨,而且极力普及般若心经。
菩提宗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是以发菩提心为主要教典,其特点是励志修行,发展大乘佛教。
理宗把经义解释为佛法之理,注重对佛法理论的研究,是佛教思想的精英流派,并主张读诵及传播佛经。
智宗的教义和诠释都侧重智慧,强调佛性的体现,以及合理、客观探究宇宙智慧秩序的道理。
唯识宗以思想家、诗人、文学家著称,是将智慧融入实际生活实践的流派。
主旨是通过对对佛性定义的哲学探讨,将佛教从理论上介绍给他人。
五教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点'佛法',但各自都有其特点。
而这五大流派,又会统称为“中国佛教”,在西方还被称为“中国道教”。
五教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宗教思想,影响了许多未来的宗教派别,还成为了中国和日本佛教学说的代表性。
可以说,中国佛教的五教是传统宗教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地域文化和实践,还极大地改变和影响了中国社会全面文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佛教的五教,将永远留在中国宗教文化的舞台中,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最新版)目录1.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2.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3.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正文【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背景和起因】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指的是我国佛教史上关于唯识宗与中观宗两大学派长达五百年之久的辩论。
这场辩论始于公元四世纪,终于公元九世纪,堪称佛教思想史上的盛事。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源自印度瑜伽行派,主张“万法唯识”,强调一切法因心而生,唯有识才能显现万法。
这一观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尤以唐代玄奘法师翻译《成唯识论》为重要标志。
中观宗,源自印度中观派,主张“一切法空”,认为万法皆无自性,应观照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
中观宗在我国的影响同样深远,以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为代表。
这两大宗派的辩论,源于对佛教核心教义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进而引发了长达五百年的争论。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性与万法的关系:唯识宗主张一切法因心而生,认为心是万法的本源;中观宗则主张一切法空,强调心与万法无直接关系,万法皆因缘而生。
2.唯识与空的关系:唯识宗认为万法唯识,空也是识的一种表现;中观宗主张万法皆空,空的观念是破除执着的方便,并非绝对存在。
3.唯识观的层次:唯识宗将唯识观分为四重:业识、转识、现识、分别识;中观宗则批评唯识宗过于细分,认为应直接观照万法性空的实相。
【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的结果和影响】尽管唯识中观五百年辩论旷日持久,但最终并未分出胜负。
然而,这场辩论对于我国佛教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辩论使得佛教教义更加丰富和系统。
两大学派的争论促使他们对佛教教义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推动了佛教思想的发展。
其次,辩论也促进了佛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辩论过程中,我国佛教学者逐渐将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最后,辩论使得佛教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长达五百年的辩论中,佛教教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信众日益增多,对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唯识宗名词解释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
中国佛教派别之一。
源出于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因强调万法唯识”,故名。
实际创宗人为唐代玄奘及其门人窥基。
窥基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亦将该教派称“慈恩宗”。
唯识宗的基本教义是“心”为实有,“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认为“识”有八种,即耳识、眼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称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主张宇宙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所变现的影象。
客观事物好象是在意识之外(“似外境现”),其实都是在意识之中(“相在识中”),世界除意识以外,一切都不存在,这是一种露骨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唯识宗还把世界分为“我”和“法”两大部分。
“我”指生命的主体,“法”指事物及其规律,二者包括了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都是八识的显现,是虚伪的假象,“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成唯识论》)。
唯识宗又把意识活动分为“能缘”与“所缘”两方面。
“能缘”指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见分”;“所缘”指意识的对象,又称“相分”。
离开“见分”与“相分”,就没有“我”和“法”。
故曰:“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为了破除“我”、“法”二执,唯识宗又提出“三性”说。
所谓“依他起性”,是说一切意识活动都互相依赖而生,万事万物又都依赖于心识而生灭;所谓“遍计所执性”,是说万事万物普遍地分别计较,执着心外实有;所谓“圆成实性”,是说要去掉“遍计所执性”,了解万事万物都以心识而生灭,“我”、“法”本来就是空的。
他们认为通过修炼,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圆成实性”,就可以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极乐世界。
唯识宗企图取消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把客观世界完全说成是主观世界的作用,认为就是主观方面,能起认识,了别作用的,也不是由于人的身体的物质结构(如眼、耳、心等等),而是纯精神。
他们把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归结为主观的作用,而这主观的作用,又与人的生理、心理条件毫无联系,显然这是十分荒谬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唯识宗的名词解释唯识宗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佛法的理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唯识宗主张“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构造,世界的存在是由于心识的运作而形成的。
本文将对唯识宗进行全面解释,并探讨其核心思想及对佛教学说和实践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1. 唯识宗的起源唯识宗起源于印度,源于大乘佛教中的一种理论体系,距今已有约2000多年的历史。
此学派的思想主要由印度学者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所建立和发展起来。
他们通过对佛陀教诲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学理体系,引领了佛教的理论发展。
2. 传入中国唯识宗的学说于公元5世纪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佛教界扩展和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理论的重要分支。
唯识宗与中国其他佛教学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使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核心思想1. 唯识论唯识宗的核心思想是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构造,世界的存在是由于心识的运作而形成的。
唯识论强调“依他因缘”,即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没有独立实体存在。
通过对心识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并认识到存在的真相。
2. 缘起观唯识宗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是“缘起观”。
缘起观认为一切现象的出现和存在都是由于一系列的因果关系而导致的,不是独立存在的。
唯识宗通过对缘起的深入理解,解释了人类的痛苦和无明的根源,并提出了通过正见和修行来解脱苦难的方法。
三、对佛教学说和实践的影响1. 佛教学说的发展唯识宗对佛教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对佛法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阐释,使佛法更加系统和全面。
唯识宗的学说填补了佛法的空白,完善了佛陀传授的教义,并且通过与其他学派的对话和碰撞来推动佛法的发展。
2. 实践指导唯识宗提供了对佛教实践的重要指导。
唯识宗强调内观禅修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和深入思考自己的心识,人们可以认识到世间的虚妄和无常,并寻求解脱和智慧的途径。
唯识宗的实践方法对于修行者来说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
唯识宗认识论唯识宗认识论是佛教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其关注点在于所谓的“识”与“法”的关系。
认识论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而唯识宗认识论,则是在佛教禅宗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认识问题的哲学思考。
唯识宗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认识来自于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构建,而外界的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知道的事情仅仅是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的结果,不是客观实在的存在。
因此,唯识宗认为我们具有唯识知识,即只能认识自己的意识活动,而不能认识客观实在。
然而,这个观点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质疑。
下面列举了五个例子,来分析唯识宗认识论的优点和缺陷。
1. 梦境中的认知我们在梦境中所看到的事物,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但是,当我们在梦境中看到的事物,其感觉却是十分真实的。
那么,这个感觉来自于何处?是来自于梦中的我们自身,还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反映呢?唯识宗认为,这个感觉其实是我们自身通过感知和思维构建出来的结果,而不是源自于外界。
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够使用感官来认知外界,例如我们所看到的阳光、听到的声音等等。
这些感官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大脑中被处理,并形成我们的认知。
如果这些感官反映本身就不真实,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判断任何事情是真实的呢?2. 常识的存在唯识宗认为,我们存在的认识仅限于自身的感知和构造,而没有办法认识外部的实在世界,这与人们日常的常识相违背。
例如,我们知道火是热的,水会湿,这些常识知识是否就都是由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构造而来?事实上,一个人通常是通过多个人的交流和理解,习得常识知识,这也可能包括了许多外部的实在存在。
因此,唯识宗对于客观存在的否定观点也为此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3. 词语的意义我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词语所描绘的意义是什么?是我们自身的构造,还是反映着外界存在的真实性质?唯识宗认为,所有的言语都是基于我们的经验和思考而构成的,因此不可能表达外部的真实存在。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和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下定义和解释一个词语的含义。
佛家宗派唯识宗72、第六识:意识问:何以知有佛?佛从何来?答:何以知无佛?“无佛”从何来?问:我想问的是这个时候的知,是属于八识中的哪一识?答:哦!你是说思维心哪。
思维心是第六识。
73、第七识:我执(1)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问:初生婴儿有没有我执?答:我执是第七识的功能,而第七识是从第八识生起的。
众生的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初生婴儿当然有我执。
(2)第七识干什么?答:这个搬运工是很辛劳的。
忙于把第六识的妄想造作搬进第八识,形成种子——种因;还忙于把第八识里遇缘成熟的种子搬出来虚妄现行——受果。
(3)只信俱生我执能断,不知如何断?答:选一个适合您的法门,一门深入,锲而不舍。
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那时再回头看咱们现在的贴子,可笑之极,都是戏论!74、第八识:心王(1)第八识在睡觉的时候在哪里?答:无论睡着或醒着,第八识都在心窝处。
即使入了灭受想定,前七识都不现行了,第八识还在心窝处。
第八识一旦离体,人就死了。
(2)人的第八识和蚂蚁的第八识有什么不同?答:一群蚂蚁的第八识大体相同(共业),也各个不同(别业)。
第八识藏有业力种子,故又称含藏识。
(3)第八识是一还是多?答:“人”,是一还是多?问:真身(一灵)是一人一个还是大家公用一个?答:大海的众多浪花是一个水还是几个水?(4)第八识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问:“第八识靠什么进入、离开身体?”《八识规矩颂》”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答:因缘。
其实,进入、离开、起现、现行等,都是不得已而强说。
“进入、离开”就是说的“起现、现行”,并非“进入、离开”排斥了“起现、现行”。
“起现、现行”也囊括了“进入、离开”,并非“起现、现行”不包含“进入、离开”。
就象“清净本然”和“山河大地”一样,本不对立。
还记得“云何忽生”这个问答吧: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问者对立,答者一如。
也就是说,问者所说的“清净本然”排斥“山河大地”,答者的意思是:山河大地就是清净本然啊,怎么又冒出另一个山河大地来。
第六章唯识宗基本教义第五节判教第五节判教判教问题在隋唐佛教宗派中有特殊的意义,唯识宗也不例外。
玄奘在印度曾经作《会宗论》,其内容可能与判教有关,可惜未曾流传下来,现存的文献中没有玄奘的相关说法。
作为创宗的大师之一,窥基的判教思想自然属于唯识宗教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窥基有许多著作涉及到判教问题,其中以《法苑义林章》、《法华玄赞》和《说无垢称经疏》论述较为详细。
《法苑义林章·总辨诸教》以瑜伽行派教义为根据,对印度和中土主要判教说作了综合评述。
《法华玄赞》、《说无垢称经疏》则在论说《法华经》和《维摩经》经义时,提及判教说。
下文依据《法苑义林章》、《法华玄赞》,《说无垢称经疏》的相关论述,吸收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①],对窥基的判教思想做些分析叙述。
一、三时教在论述摄论学派的时候已经叙述了真谛已经引入了印度瑜伽行派的“三*轮”(三时)判教说。
作为对印度瑜伽行派学说较为忠实的引入者,玄奘、窥基所创立的法相唯识宗自然是以此为判教说的核心理念的。
窥基在《法苑义林章》卷一“时利差别门”在评述前人的“一时教”、“顿渐二教”、“五时”等判教主张后,举出“三时”说法,为依时序分判佛法的正义。
“三时”观念出自《解深密经》。
玄奘译《解深密经》卷二的原文如下: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
……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
……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
……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这经文把佛陀说法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佛陀首先在鹿野苑,特别向修小乘法者,讲解四谛的道理。
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研究唯识宗我国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也是八大宗派存在时间最短的派别仅三代(一说四代)而亡,唯识宗是唯识学传入中国的第三个阶段,在唯识学形成为宗派之前,我国的唯识学传承已经经历了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被统称为唯识古学,唯识宗开启了唯识学研究的新时代即唯识今学时代。
唯识宗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所唯之识也是以阿赖耶识为众识之根本。
本文选取阿赖耶识为研究对象,阿赖耶识的思想有所了解。
标签:唯识宗;阿赖耶识唯识学自传入我国共经历了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两个时期为唯识古学时期和唯识今学时期;三个阶段为第一阶段为菩提流支译出《十地经论》形成地论学派这是萌芽时期,第二阶段为真谛译出《摄大乘论》形成摄论学派这是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为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创立唯识宗,使中国唯识学的研究由一个松散的学术派别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讲求寺院师承关系的佛教宗派这一阶段是唯识学的弘扬阶段。
唯识学在这一阶段发展成熟,唯识学思想得到弘扬。
在这一时期虽然由于唯识学的理论过于深奥,导致唯识宗仅三代(一说四代)而亡但在经过唯识宗历代大师的努力下使唯识宗对于提高了佛教理论和思维程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唯识宗创立八识学说,但由于唯识学分为古学与今学,因此对于阿赖耶识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地论学派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净的,地论学派的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染的;摄论学派认为阿赖耶识是染的,除了阿赖耶识以外还有第九识即阿摩罗识,阿摩罗识为净识。
以上是唯识古学对于阿赖耶识的认识,即阿赖耶识是单一的。
但是唯识今学确认为阿赖耶识是染净一体的,笔者认为这与佛教的不二思想是一致的,即染不异净,净不异染。
但也同样带来一心开二门的问题。
因此本人选取唯识宗的阿赖耶识进行研究,已明确阿赖耶识存在的问题。
1 唯识宗的创立及八识学说在唯识宗创立之前,唯识学经过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阶段,地论学派是以《十地经论》为本派所依止经典,因而形成了地论学派,但是后期分裂为南派和北派,因北派思想与摄论学派较为接近,因此在后期为摄论学派吸收。
63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窥基642021年第3期三晋名人尉迟敬宗相商。
敬宗说:“伊类粗悍,哪教胜诏?”玄奘答:“此子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这样,在贞观二十二年(648),窥基正式落发为僧,成为玄奘的嫡传弟子。
窥基出家后,先随玄奘居于长安弘福寺,不久迁入大慈恩寺,开始系统学习佛教三藏五明。
显庆元年(656),窥基学业圆满,应诏参与译经,正式成为玄奘的得力助手和心传弟子。
作为自己选中的得意门生,玄奘对其非常器重。
据说,玄奘在慈恩寺为窥基单独传授唯识论时,西明寺的新罗留唐僧圆测用重金买通看门之人,偷听了玄奘的宣讲,等窥基开始宣讲唯识论时,圆测已在西明寺鸣钟集僧开讲了,欲使佛教界有窥基步圆测后尘之讥。
对此,玄奘说,圆测只听了皮毛而未得因明秘传之旨。
窥基一直跟随玄奘参与慈恩、西明、玉华等寺的译经工作,直到麟德元年(664)玄奘在玉华宫圆寂,窥基随师受业达17年之久,玄奘把他的佛学理论的核心和精华全部传授给了窥基,使其成为玄奘之后最著名的佛学大师。
此后,窥基返回慈恩寺专心著书立说,现存其主要译著有《唯识二十论》一卷、《成唯识论》十卷、《辩中边论》三卷等,是唯识宗的主要经典。
窥基一生“造疏计可百部”,故又有“百部疏主”之称。
唯识宗祖 五台高僧玄奘的门人弟子很多,他最著名的弟子有四人,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世称“玄门四神足”。
而最受玄奘器重并继承了玄奘法系的弟子,便是窥基。
在玄奘翻译《唯识论》时,他准备把印度唯识学的十家注释一一译出,并拟由他的四大弟子分别担任润色、执笔、检文和纂义工作。
窥基不赞成这样做,而是主张将十家注释糅合起来,做出定解,“意成一本”,使“受责则有所归”,以免后人无所适从。
对这个大胆的创新,玄奘毅然应允,并让窥基一人“汇聚十释群分……糅为一部”,这就是后来备受中国汉地佛教推崇的《成唯识论》一书,由此创立了中国佛教“唯识宗”。
因其诞生于慈恩寺,法相念佛,故又称慈恩宗、法相宗。
唯识三性与台宗止观本悟内容摘要:《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本文依唯识宗之三性三无性义理结合天台圆妙止观的角度来论三性三无性之圆融妙义。
实则禅净之行,经论之解,开则万殊,总则归一。
若能了达一殊非异,空有不二,若推而知之,得其意而会通,则众经诸宗所述妙义无非一如。
主题词:三自性三无性止观道不自行,待人而弘,历代诸祖结集经藏弘布宣流,乃至东土诸大士远征西取,无非是为了普利群迷。
惜去圣时遥,后人根钝,赅三藏瀛海而滞碍不前,至今时则无所措手,徒望经典而无可奈何?古德远见如斯,遂有禅、教、律、密、净之分枝吐芳,各耀其华。
然诸法圆融,若能通其一则各宗妙义自明,唯惜初机学人,复起彷徨迷惑,更生门户之执见,斗诤不息,则佛法妙义,权实二智,益加隐晦。
实则无论禅净之行,经论之解,开则万殊,总则归一。
若能了达一殊非异,空有不二,则推而知之,妙悟众经诸宗所述妙义无非一如,一如无二如,则虽禅、教、律、密、净门径各殊,得其意而会通将无不如是,犹如网得纲,殊条一惯,犹视诸掌,脉络皎然,则收事半功倍之效。
若能人人知要而会通,法法归心,则执见斗诤歇,共遵觉路而行,各获藏衣之宝,圆满无上菩提之愿。
唯识宗,依《楞伽》、《阿毗达摩》、《华严》、《解深密》、《菩萨藏》等六经;及《瑜珈》、《摄大乘》、《成唯识》等十一论而成立。
唐代玄奘大师纂译《成唯识论》十卷,此宗乃立。
又有其弟子窥基大师立论着疏,弘扬学说,更使此宗在唐朝盛弘。
至会昌法难后,论书多被焚毁,数百年间,乏人研习,逐至衰微。
近来研究者颇多。
此宗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三时。
根本理论为三性、三无性、五种姓等学说。
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三界唯心,心外无法;吾人仅从现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所变之影象,而非实有之景物为基本教义。
以窥基大师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为行持法门。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
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认为⼀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就其所变的"法相"来命名,所以称法相宗。
其它尚有诸多别名,如: 1.唯识宗:唯,有⼆义:⼀、别于他法(遣⼼外有境);⼆、决定有此法(表有内在之⼼)。
识,有了别的意思(对种种境界⽣起了别作⽤)。
世间万事万物,皆"唯识"所造,若⽆⼼识的了别作⽤,则⽆万法的存在。
因其阐释"⼀切唯⼼所造,万法唯识所变"的道理,故名唯识宗。
2.中道宗:⼩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有,内识⾮⽆",离有、⽆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中道宗。
3.应理圆实宗:⼀切法门皆应理,⽽能圆实故。
4.普为乘教宗:本宗所说教义,不论利、钝根机,普遍皆蒙其利,故名普为乘教宗。
5.慈恩宗:唐朝⽞奘⼤师游历印度,于戒贤论师处,传承唯识学法统。
归国后,住持长安慈恩寺,于此传法给才智超群的窥基。
因窥基⼤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称慈恩⼤师,故此宗⼜名慈恩宗。
6.瑜伽宗:此名乃沿袭印度旧称。
依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和《分别瑜伽论》⽴名。
瑜伽,是相应的意思,谓本宗所明教义,能与真理相应,故名瑜伽宗。
7.⼤乘有宗:唯识学说建⽴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的真理,⼒矫空宗末流(顽空、断灭空)的偏执,故名⼤乘有宗。
⼀、唯识学在印度的开展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两⼤重要学派:⼀、为建⽴空观思想的龙树⼀系,以"本体论"为中⼼,即所谓的中观学派;⼆、为建⽴有宗思想的世亲⼀系,以"现象论"为中⼼,即瑜伽学派。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世纪间,⼤乘思想兴起,⼤乘经典相继出现。
约于佛陀⼊灭后七百年间(公元第⼆、三世纪),南印度龙树论师出世,阐扬⼤乘佛法,依《般若经》造论,计有《中观论》、《⼗⼆门论》、《⼤智度论》等诸论着,因⽽有"千部论主"的美称。
法相唯识宗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接着由唐玄奘自印度再次传入中土,并盛极一时。
唐玄奘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被梁启超称为“千古学者之模范”,被鲁迅颂为“中国人的脊梁”之一。
然其开创的学术事业,后来者却难以为继。
法相唯识宗亦好景不长,仅仅是三四十年的光景,就折入了一道衰弱不振的曲径。
对于法相唯识宗的盛衰过程及其历史命运的认识,似乎已成为一段公案,结论如陈寅恪所言:“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
……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
”①然而,仔细考察法相唯识宗与中国历史、中国佛教的因缘际合,除了陈寅恪所论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在发生作用。
一“道问学”与“尊佛性”的冲突佛性问题是中国佛教形成及其发展的关键。
中国佛教,实乃中国佛性论的构成。
所以,佛教中国化的路径,贯穿着一道文化主线,即以中国人如何成佛为中心,展开自己的信仰进路。
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恰好就是中国佛性论论争激烈的一个思想的和信仰的焦点。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其形成伊始,就致力于德性的讲求和德行的生活实践,即如《中庸》所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管就儒学思想的体系而言,它也将问学与德性相提并论,但是,它的价值核心却是在于德性之尊,重于德性之尊而轻于问学之道。
在其更高价值追求层面上,儒学则是将问学和德性统括在以圣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当中。
正因为如此,儒学的价值追求,可以说是在宋明理学之前,基本上是集中在“尊德性”的层面上。
与此相应的是,儒学的认识论追求,体现为重体认、重直觉,直将“德性之知”置于“闻见之知”之上,所以其哲学特点和文化信仰则以成圣做贤为核心,主张“人皆可为尧舜”。
魏晋时代之后直至唐王朝,虽然其学术文化的发展,呈现为道、玄、佛诸学盛行,但是就儒家思想整体的知识旨趣而言,依然是重于德性之尊,轻于问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