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的评价与决策

系统的评价与决策

第五章 系统的评价与决策

系统评价是对系统开发提供的各种可行方案,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观点予以综合考察,全面权衡利弊得失,从而为系统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系统评价是系统工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5.1 系统评价

5.1.1 系统评价的复杂性

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提出许多开发系统的可行方案,而且还要通过系统评价从众多的可行方案中找出所需要的最优方案。所谓系统评价,就是评定系统可行方案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根据预定的系统目的,利用系统模型和资料,根据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客观要求,从系统整体出发,分析对比各种方案,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最后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的过程。

系统的价值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指的是系统的效果或目标能达到的程度。一般有如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相对性。这是由于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而评价主体(人或集体)在评价时的立场、观点、环境、目的等均有所不同,对价值的认识和估计也就会持一定的态度和观点,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二是可分性。系统价值包括许多组成要素(或称价值要素),它们共同决定着系统的总价值。因此,在系统评价时,往往需要对系统的价值进行多个方面的衡量与评价,对系统的价值作出合理有效地划分。

对于复杂的大系统,其评价往往更加复杂。例如城市交通系统,其评价不但要考虑交通工具的动力、推进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还要考虑交通线路的建设费用和日常经营费用等经济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有交通工具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以及环境保护、地方团体的利益、有关节能、能源政策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情况下,指标和方案越多,评价问题就越复杂。另外,由于对系统的评价以及指标的选择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人的价值观在系统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评价主体有不同的观点、立场和标准,因此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评价者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总的说来,系统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困难:①有的指标难以量化,有时同使用人或评价人的主观感觉和经验有关,例如系统使用的方便性、舒适性就是这样的一类指标;②不同的方案可能各有所长,难以取舍,且指标越多,问题就越复杂,方案也就越难定夺。

针对这两个困难,可能的解决方法是:①将各项指标数量化;②将所有指标归一化。

将各项指标数量化之后,还必须使其量纲一元化,才能做到所有指标归一化。量纲一元化的重要方法是无量纲化。然后可以将各种方案在同一项指标下加以比较。

5.1.2 系统评价与系统决策

系统评价与系统决策至少有两点区别:第一,系统评价是一项技术工作,是由分析者即系统工程人员承担的;而系统决策则是

领导工作,是领导者在系统工

程人员的辅助下完成的;第二,

系统评价是系统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重大问题的决策往往还有其它因素(如政治)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往往难以纳入系统工程人员的评价工作之中。 系统评价与系统开发、系统决策之间的关系如图5-1所

示。 5.1.3 系统评价应该遵循的原

一、系统评价的原则

1. 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评价是决策的前提,评价的质量影响着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必须注意评价资料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同时要防止评价人员的倾向性,注意评价人员的代表性和各类专家的组

图5-1 系统评价与系统开发、系统决策之间的关系

成。

2.保证方案的可比性。替代方案在实现系统的基本功能上要有可比性和一致性,评价指标也应基本相同。

3.评价指标要成体系。评价指标应能全面反映被评价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基本能满足评价要求和给出决策所需信息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指标个数,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定量化,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此外,评价指标还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律的要求相一致。

4.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性。系统评价要对系统的各个侧面,运用多种方法和工具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优势,为系统的综合评价提供全面分析的手段。

二、系统评价的步骤

系统评价的步骤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1.对各个评价方案做出简要说明,使方案的特点清晰明了,便于评价人员掌握;

2.确定由所有单项和大类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3.确定各大类及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从整体上调整;

4.进行单项评价,查明各项评价指标的实现程度;

5.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各大类指标的价值和系统整体价值。

5.1.4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评价指标所组成的整体,它反映了系统所要解决问题的各项目标要求。指标体系要实际、完整、合理、科学,并基本上能为有关人员和部门所接受。指标体系通常可考虑如下方面:

1.政策性指标。包括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法律及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要求,它对国防或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项目或大型系统尤为重要。

2.技术性指标。包括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等。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设备、设施、建筑物、运输等技术指标要求。

3.经济性指标。包括方案成本、利润和税金、投资额、流动资金占有量、回收期、建设周期等。

4.社会性指标。包括社会福利、社会节约、综合发展、就业机会、污染、生态环境等。

5.资源性指标。包括人、财、物等资源的保证程度。如工程项目中的物质、人力、能源、水源、土地条件等。

6.时间性指标。如工程进度、时间节约、试制周期等。

以上6个方面是一般所要考虑的大类指标,每一个指标又可包含许多小类指标,在具体条件下,可以有所选择和增减甚至不予考虑。至于大类下的单项指标,则要根据系统性质、目标要求、有关系统的特殊问题等全面予以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是随具体问题而异的,不同的系统,其组成的指标因素是大不一样的。

5.2评价指标的数量化方法

常用的系统评价指标数量化方法主要有:排队打分法、体操计分法、专家评分法、两两比较法、连环比率法等。下面分别简单介绍。

5.2.1排队打分法

如果指标(例如汽车的时速、油耗,工厂的产值、利润、能耗等等)已有明确的数量表示,就可以采用排队打分法。设有m种方案,则可采取m级记分制:最优者记m分,最劣者记1分,中间各方案可以等步长记分(步长为1分),也可以不等步长记分,灵活掌握;或者各项指标均采用10分制,最优者满分为10分。

5.2.2体操评分法

体育比赛中许多计分方法也可以用到系统评价工作中来。例如,体操计分法是请6位裁判员各自独立地对表演者按10分制评分,然后舍去最高分和最低分,将中间的4个分数取平均,就得到表演者最后的得分数。

在系统评价工作中,也可以采用这种体操计分法得到系统的各评价指标的最后得分。

5.2.3专家评分法

这是一种利用专家经验的感觉评分法。例如,要对多台设备操作性进行评价,可以请若干专家,即有经验的实际操作者来试车,专家们根据主观感觉和经验,对每台设备按一定的记分制来打分,再将每台设备的得分相加,最后将和数除以操作者的人数,就得到了各台设备的得分数。

5.2.4两两比较法

这也是一种感觉(经验)评分法。它是将方案两两比较而打分,然后对每一方案的得分求和,并

进行百分化等处理。打分时可以采用0~1打分法,0~4打分法或多比例打分法等等。

1. 0~1打分法

设有n 种方案,我们排成一个n n ⨯方阵,其元素

1 ,当方案i 比j 优时;

a ij = 0 ,当方案i 比j 劣时; (5.2-1)

空白,当方案i=j 时

很明显,有a ji =1-a ij ,即当a ij =1时,a ji =0;当a ij =0时,a ji =1。a ij 总是表示第i 方案得到的分数。若第i 方案与第j 方案相当,分不出优劣时,则令a ij = a ji =0.5。

2. 0~4打分法

这种打分法比0~1打分法来得细一些。当两个方案i 与j 同等优越时,令a ij = a ji =2;当方案i 比j 稍微优越时,令a ij = 3,a ji =1;当方案i 比j 显着优越时,令a ij = 4,a ji =0。

3. 多比例打分法

0~4打分法可以看成是一种比例打分法,两个方案的得分分别是如下比例:4:0,3:1,2:2,两者得分之和为4。在多比例打分法中,两者得分之和为1,其比例可为:1:0,0.9:0.1,0.8:0.2,0.7:0.3,0.6:0.4,0.5:0.5,这样的分档就更细了。

5.2.5 连环比率法

连环比率法是一种确定得分系数或加权系数的方法,我们用表5-1来说明。此方法可分成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 填写暂定分数列(由上而下)

对比A 1与A 212123A 2的优越性仅为A 3的一半,则对应于A 2填写0.5;类似地,对应于A 3与A 4填写3.0与1.5;最后A 5填写1.0。

2. 填写修正分数列(由下而上)

取A 5为基础值,其修正分数为1.00;用1.00乘以A 4的暂定分数1.5,得到A 4的修正分数为1.50;用1.50乘以A 3的暂定分数3.0,得到A 3的修正分数为4.50;类似地得到A 2与A 1的修正分数为2.25与4.50。

对所有修正分数求和

75.13)(5

1=∑=的修正分数i i A (5.2-2) 3. 计算得分系数f i ∑=i

i i i

A A f )(的修正分数的修正分数 (5.2-3) 例如 33.075

.1350.41==

f (5.2-4) 16.075.1325.22==f (5.2-5) 很显然,f i 满足如下关系式:

0≤ f i ≤1 , ∑==n i i f

11 (5.2-6)

这正是统计学中对于权系数的定义(按照习惯,权系数记为w i ),用连环比率法确定权系数时,只需要把“优越性”的比较换为“重要性”的比较即可。

5.3 评价指标综合的主要方法

将各评价指标数量化,得到各个可行方案的所有评价指标的无量纲的统一得分以后,采用下述各种方法进行指标的综合,就可以得到每一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再根据综合评价值的高低就能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

5.3.1 加权平均法

设方案A i 的指标因素F j 的得分(或得分系数f i )为a ij ,将a ij 排列成评价矩阵,如表5-2所示。

一、加法规则

图5-2给出了加权平均法(加法规则)的一般思路,方案i 的综合评价φ

∑==

n j ij j i a w 1φ,i=1,2, … , m (5.3-1) 其中w j 为权系数,满足如下关系式

0≤w j ≤1 ,

∑==n i j w 11 (5.3-2) 在应用加权平均法时,有两点值得注意:

● 列写指标因素应考虑周全,避免遗漏;

● 列写各项指标因素分配的权重要适当。

二、乘法规则

乘法规则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各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φi :

,1∏==n j w ij i j a φ i =1, 2, … , m (5.3-3) 其中a ij 为方案i 的第j 项指标的得分,w j 为第j 项指标的权重。对式(5.3-3)的两边取对数,得 ∑==

n j ij j i a w 1lg lg φ,i =1, 2, … , m (5.3-4)

对照式(5.3-1),可知这是对数形式的加法规则。 图5-2 加法平均法示意图

乘法规则使用的场合要求各项指标尽可能取得较好的水平,才能使总的评价值相同。它不允许哪一项指标处于最低水平上。只要有一项指标的得分为零,不论其余的指标得分为多高,总的评价值都将是零,因而该方案将被淘汰。例如一个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尽管很好,但由于有碍于政治的因素,最后还是要被否决的。

相反,在加法规则式(5.3-1)中,各项指标的得分可以线性地互相补偿。一项指标的得分比较低,其它指标的得分都比较高,总的评价值仍然比较高,任何一项指标的改善,都可以使得总的评价值提高。

5.3.2 功率系数法

设系统具有n 项评价指标f 1(x),f 2(x),…,f n (x),其中k 1项越大越好,k 2项越小越好,其余(n - k 1-k 2)项要求适中。现在分别为这些指标赋以一定的功效系数d i ,0≤d j ≤1,其中d i =0表示最不满意,d i =1表示最满意;一般地,d i =φi (x ),对于不同的要求,函数φi (x )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图5-3所示,当f i 越大越好时选用(a );越小越好时选用(b );适中时选用(c );把f i (x )转化为d i 后,用一个总的功效系数

n n d d d D Λ21⋅= (5.3-5)

作为单一评价指标,希望D 越大越好(0≤D ≤1)。

D 的综合性很强,例如当某项指标d k 很不满意时,d k =0,则D =0。如果各项指标都令人满意,d i ≈1,则D ≈1。

其实,式(5.3-5

)是加权平均法中乘法法则式(5.3-3)的特例:w 1= w 2=…= w n =1/n 。

5.3.3 主次兼顾法

设系统具有n 项指标f 1(x),f 2(x),…,f n (x),x ∈R ,如果其中某一项最为重要,设为f i (x),希望它取最小值,则可以让其它指标在一定约束范围内变化,来求f i (x)的极小值,也就是说,将问题化为单指标的数学规划:

min f i (x),x ∈R ‘

R ‘={x │f ‘i ≤f i (x)≤f ‘‘i ,i =2,3,…,n ,x ∈R } (5.3-6)

例如一个化工厂,要求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同时还要求污染少。如果降低成本是当务之急,则可以让质量指标和污染指标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而求成本的极小值;如果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则可以让成本指标和质量指标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而求污染的极小值等等。

5.3.4 效益成本法

在系统评价中,所有的评价指标总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效益,一类是成本。前者是我们实现方案后能够获得的结果,后者是为了实现方案必须支付的投资。将每个方案的效益与成本分别计算后,再比较其他效益/成本,就可以评价方案的优劣,显然,效益/成本愈大,方案愈好。

例1 某厂为了扩大生产,准备新建厂房。为此提出三个方案,如表5-3所示,请用效益成本法对三个方案进行评价。

对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后发现他们各有优缺点。为了便于进一步判断,应把目标适当集中。由于在系统评价中最关心的是成本和效益两大类,因此应该首先集中注意此两类指标。已知建成后发挥效益的时间是10年,则可计算出三个方案的10年总利润及全部投资额。比较结果如表5-4所示。

f

(a) f (b) f

(c) 图5-3 不同形式的φi (x )示意图

从表5-4可以看出,第二方案最为理想。方案一的总利润虽高于方案二、三,但投资额也高于它们,结果使投资利润率低于方案二、三,况且环境保护方面效果差,因此应放弃此方案。同理,进一步分析方案二、三以后可以看出,方案三的放弃也是理所当然的。

5.3.5分层系列法

又称指标分层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多指标评价问题化为一串单指标评价问题来处理。其主要作法是,把指标按其重要程度排好顺序,重要的排在前面,然后依顺序求其最优。例如设指标已排成f1(x),f2(x),…,f m(x),然后对第一个指标求最优,找出所有最优解的集合,用R1表示;再在R1内求第二个指标的最优解,把这时最优解集合用R2表示,…,如此继续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求出第m个指标的最优解为止。显然,最后得到的结果对所有指标都是最优的。

5.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如胖和瘦、高和矮、年老和年青、大和小等,它们都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具有模糊性。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也往往不能以一种指标决定,而要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评价涉及多指标的事物,从某一种指标出发可以对它作出一种评价,而从另一种指标出发又可对它作出另一种评判。这样,就有一个综合各方面指标作出一个更接近实际的评价问题,以避免仅从一个指标就作出评判而带来的片面性。对于一些只能用模糊语言进行描述的评价,如“大、中、小”;“高、中、低”;“优、良、可、劣”;“好、较好、一般、较差”等,可以利用模糊集理论对这些考核系统的各指标进行运算与综合,从而得出定量的综合评价结果,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5.4.1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若评价的指标因素(着眼点)为n个,分别记为u1,u2,u3,…,u n,, 则这n 个评价因素便构成一个评价因素的有限集合

U = { u1, u2, u3,…, u n, }

若根据实际需要将评语划分为m个等级,分别记为v1, v2, v3,…, v m,,则又构成一个评语的有限集合

V = { v1, v2, v3,…, v m, }

例如,对某本教材进行评价,假如可从科学性(u1)、实践性(u2)、适应性(u3)、先进性(u4)、专业性(u5)等方面着眼,则其评价因素集合便为

U = { u1, u2, u3, u4, u5, }

若评价结果划分为“很好”(v1)、“好”(v2)、“一般”(v3)、“差”(v4,)4个等级,则其评语集合便为

V = { v1, v2, v3, v4, }

若我们只着眼于科学性(u1)一个因素来评定该教材,采用“民意测验”的办法,结果是16%的人说它“很好”,42%的人说它“好”,39%的人说它“一般”,3%的人说它“差”,则这个结果可用模糊集B1来描述。

B1 = 0.16/很好+ 0.42/好+ 0.39/一般+ 0.03差

B1也可简记为向量的形式

B1 = [0.16 0.42 0.39 0.03]

评价结果B1是评语集合V这一论域上的模糊子集。B1就是对被评对象所做的单因素评价。

然而,一般往往需要从几个不同方面来综合地评价某一事物,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该结果仍是评语集合V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子集B,这便是综合评价问题。

通常,V为一有限集合,则B也为相应的有限模糊集合

B = b1/ v1 + b2/ v2 + … + b m / v m

简记为一m维模糊向量形式

B = [b1b2 …b m ]

其论域为V ,b j 为B 中相应元素的隶属程度(也称隶属度),且

b j ∈[0,1],j =1,2, …,m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各个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往往是不相同的,考虑到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评价因素集合实际上是因素集合U 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合A ,亦为一有限集,即因素集合也为一相应的有限模糊集合

A = a 1 / u 1 + a 2 / u 2 + … + a n / u n

同样也可用一个n 维模糊向量来表示

A = [a 1 a 2 … a n ]

其论域为U ,a i 是A 中相应元素的隶属程度,且a i ∈[0,1],并应满足11=∑=n i i a

一个模糊综合评价问题,就是将评价因素集合U 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合A 经过模糊关系R 变换为评语集合V 这一论域上的模糊集合B ,即

B = A ·R (5.4-1)

此式即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其中

B ——为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为m 维的模糊行向量;

A ——为模糊评价因素权重集合,为n 维模糊行向量;

R ——为从U 到V 的一个模糊关系,它是一个(n ×m )的矩阵。

其元素r ij (i =1,2, …,n; j =1,2, …,m )表示从第i 个因素着眼,作出第j 种评语的可能程度。

式(5.4-1)为模糊矩阵的乘积,其中

B = [b j ] , Y n i ij i

j b a b 1),(== , j =1,2, …,m

多因素评价比较困难,因为要综合考虑的因素较多,而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又不相同,这些都使问题变得很复杂,如用经典数学方法来解决综合评价问题,就显得很困难,而模糊数学则为解决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找到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

由式(5.4-1)可知,当评价因素增加时,并不影响问题的复杂性,只是增加计算量而已。 在评价问题时,通常是让模糊向量A 中各元素满足

11=∑=n i i a

(5.4-2)

其中,a i 是u i 重要程度的度量,也即因素u i 的权重,故A 也就表征了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

5.4.2 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教师讲课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仅涉及所授课程的知识,而且旁及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讲课的优劣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教师讲课进行定量化的综合评价,有助于教师讲课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优秀教师总结教学经验。

下面具体说明教学评价模糊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

设U 是因素集,即评价讲课质量的因素的集合;V 是评价集,即评语等级的集合。

U = [ 清楚易懂,教材熟练,生动有趣,板书整洁 ]

V = [ 很好,较好,一般,不好]

设R 是从U 到V 的模糊关系(也可看作是模糊变换),r ij (i , j =1,2, 3,4)表示从第i 个因素着眼,对被评教师所作出第j 种评语的可能程度。固定 i (r i 1, r i 2, r i 3, r i 4)就是V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表示从第i 个因素着眼,对被评教师所作出单因素评价,构成模糊评价矩阵为

U 中的各元素u ,即各个因素对讲好课程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U 中的诸因素应有不同的权衡,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表现为U 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 ,U 中元素A 的隶属度为A (u ),叫做因素u 被着眼的权重,[A (u i ),(i ,=1,2, 3,4)]叫做权重分配,一般都让

如果已给出模糊评价矩阵R ,又给出了模糊权重分配A ,则综合评价模糊模型为

B = A ·R

例2 对某校某班主任课的陈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就“清楚易懂”这个因素考虑,全班有40%的人说“很好”,50%的人说“较好”,10%的人说“一般”,便认为该教师讲课若从“清楚易懂”这个因素考虑,应得的评价向量为

(0.4,0.5,0.1,0)

用上述办法,同样可得“教材熟练”、“生动有趣”、“板书整洁”这三个因素的评价向量分别为

(0.6,0.3,0.1,0)

(0.1,0.2,0.6,0.1)

(0.1,0.2,0.5,0.2)

于是,可以写出对陈老师的模糊评价矩阵

模糊权重分配是否合适是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的一个关键,所以应当尽量符合实际。可以用德乐菲法或统计试验的方法确定,允许有一定弹性。

假设确定的权重分配为

A = (0.5, 0.2, 0.2, 0.1)

则可得该班同学对陈老师讲课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为

B 陈 = A ·R 陈

= [(0.5∧0.4)∨(0.2∧0.6) ∨(0.2∧0.1) ∨(0.1∧0.1),

(0.5∧0.5)∨(0.2∧0.3) ∨(0.2∧0.2) ∨(0.1∧0.2),

(0.5∧0.1)∨(0.2∧0.1) ∨(0.2∧0.6) ∨(0.1∧0.5),

(0.5∧0.1)∨(0.2∧0) ∨(0.2∧0.1) ∨(0.1∧0.2) ]

= (0.4, 0.5, 0.2, 0.1)

归一化后:

0.4 + 0.5 + 0.2 + 0.1 =1.2

B 陈=⎪⎭

⎫ ⎝⎛2.11.02.12.02.15.02.14

.0 = (0.33, 0.42, 0.17, 0.08)

这里隶属函数与评价函数是一致的。上式说明,按隶属原则来识别陈老师讲课效果是“较好”(取其最大值所对应的评语等级)。

5.5 系统决策

在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决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选择方案的行为。决策正确与否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收益或损失。在市场竞争中,一个错误决策可能造成巨额损失,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在一切失误中,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研究决策的学问,并将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应用于决策,称之为决策科学。决策科学包含广泛的内容: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决策的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决策自动化、决策心理学等。本节概述系统决策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5.5.1 决策的定义

目前,对系统决策尚无统一的定义,但其基本概念都是大同小异的。一般来说,决策至少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含义。

● 决策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或目标,没有目的,就无决策;

● 决策总是要付诸实施的,不准备付诸实施的决策将是多余的;

● 决策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寻找优化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优手段,不追求优化,决策是没有意义

的;

● 决策总是在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如果只有一个方案,就无从选择,也就谈不上决策。 在系统工程的工作过程中,由系统开发得到的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以及系统评价等步骤之后,最终必须从备选方案中为决策者选出最佳的开发方案,这就是系统的决策。由此可见,所谓决策就是在若干个准备实施的方案中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的过程。 5.5.2 决策过程

决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5-4所示): ● 调查环境,寻求决策的条件和依据,即“情报阶段”;

● 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即“设计阶段”; ● 从可资利用的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特别

行动方案,即“抉择活动”; ● 决策与评审,即“审查活动”,也就是对

DSS 图 5-4 系统决策阶段与过程示意图

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

现代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给决策制定的过程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涵义。在情报和设计阶段,主要是依赖于可靠、准确、及时的基本信息,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当代决策的重要技术基础;而在抉择和评价阶段的主要技术措施就是模型方法,主要是指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中模型方法(MS/OR/SE)。将上述两部分技术集成在一起,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实现上述决策过程,开发成界面友好的人机系统,也即决策支持系统(DSS)。故,系统决策实际上已经与现代的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5.5.3决策的分类

由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复杂性,要分析、解决的问题也有多种类型,从不同的的角度分析决策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决策分类。

(1)按决策的重要性可将其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执行决策,或称为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运行控制三个层次。

战略决策是涉及到组织的发展和生存的有关全局性、长远方向问题的决策,如企业厂址的选择、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开发,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战略方针等。

策略决策是为完成战略决策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决策,如企业的产品规格、工艺方案等。

执行决策是根据策略决策的要求制定执行方案的选择,如生产标准选择、生产调度、人员、财力配备等决策。

(2)按决策的性质可将其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一种有章可循的决策,具体体现为可以重复出现,制定固定程序,如订单标价、核定工资、生产调度等。而非程序化决策问题新颖、无结构,处理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需要灵活处理,如开辟新的市场、作战指挥决策等。

这类决策问题还可分为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以及非结构化决策。所谓结构化是指问题的影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数学形式表达,问题的结构可用数学模型表示;非结构化问题比较复杂,一般也不能建立数学模型;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半结构化决策。

(3)根据人们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决策问题通常可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统计决策)以及非确定型(完全不确定型)决策三种。

如果决策者能完全确切地知道将发生怎样的自然状态,那么就可在既定的自然状态下选择最佳行动方案,这就是确定型决策问题,如资源的分配优化、配置等。总之,用数学规划解决的问题都属于确定型决策问题。

如果一个决策问题对未来出现哪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准确给定,但却对其出现的概率可以估计出来,这种决策问题就称为风险型决策。

如果决策者不但不能确定未来将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甚至对于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也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统计数据可循,全凭决策者的经验、态度和打算,这类决策问题就是非确定型决策问题。

(4)按决策的目标数量可将其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仅有一个目标的决策问题是单目标决策,有两个或更多的目标称为多目标决策问题。

(5)按决策的阶段可将其分为单阶段决策和多阶段决策,也可称为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

单阶段决策是指整个决策过程只作一次决策就能得到结果,多阶段决策是指整个决策过程由一系列决策组成,而其中若干关键决策环节又可分别看成是单阶段决策。

5.5.4决策的准则及基本步骤

一、系统决策的内容

系统决策一般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严格实行科学的决策程序;

●依靠专家和运用科学的系统决策分析技术;

●决策者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决断;

●领导、专家、群众共同参予(民主决策)。

二、系统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决策是在各种准备实施的方案中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标的过程。一旦作出决策,就对未来的行动确定了目标、方向,并选择了一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最佳行动方案。所以,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就必须在充分了解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各种可行的方案;分析这些方案在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系统分析、比较优化等环节得出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科学决策一般应遵

循下面几条基本原则。

●信息准全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的准、全是科学决策的必要条件。

●预测原则。决策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制定、规划未来的行动方案,进而影响未来的活动。

●可行原则。决策应当建立在可以实现的基础上,不能脱离人力、物力、财力等现实条件,要

使决策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及经济规律。

●系统原则。在决策时,要从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全面安排,既要考虑整体系统,又要考虑

相关系统,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处于最佳状态。

●选优原则。决策是从比较到决断的过程,它要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出各种不同的备选

方案之后,从中选取最佳的方案。

●集团决策原则。决策要依靠和利用专家团作为决策者的助手,系统地调查研究问题的历史及

现状,积累数据,掌握资料,提出各种备选方案,并进行科学预测,通过分析、论证、对比、择优等多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备选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反馈原则。决策并非都是一次成功,要利用反馈机制把实践中检验出来的不足之处和变化了

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决策者,以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系统决策的基本步骤

针对某一具体的决策问题,一项完整的决策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明确目标

确定目标是决策的前提。目标要制定得具体、明确,最好是可度量的指标,如效益、损失等。此外,目标还要全面考虑,结合整体与局部、长远与近期、实际与可能的利益。

(2)拟定多个行动方案

根据确定的目标,拟定多个可行的行动方案,这是科学决策的关键。对于比较重大的决策,还应进行可行性论证。

(3)探讨并预测未来可能的自然状态

所谓自然状态,是指那些对实施行动方案有影响、而决策者又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因素所处的状况。这些因素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如气象、物价、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行动、成本、原材料等。尽管影响决策问题的客观因素可能很多,但通常只选对行动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以这个因素或这些因素的状况或组合状况作为该决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例如,某企业的决策者面临是“生产A产品”,还是“不生产A产品”的决策问题。若影响这两种行动方案的不可控因素为“市场需求量”,而它的可能出现的状况有“市场需求大”和“市场需求小”两种,则行动方案实施后将遇到的自然状态就是二者之一。如果“竞争厂家是否生产类似产品”是本决策问题的另一个不容忽略的影响因素,它的可能状况有“有竞争”和“无竞争”两种。于是两种影响因素的可能组合状况有4种:“需求小,但无竞争”、“需求小,且有竞争”、“需求大,且无竞争”和“需求大,但有竞争”,这就是本决策问题的4种可能自然状态。

要注意的是,影响因素的状态需要事前作出明确的定义。

(4)估计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

这是统计决策(风险型决策)问题必须进行的工作,是构成该类决策问题的条件之一。因为确切真实的自然状态出现情况只能在决策之后才能确定,为了进行统计决策,我们必须对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作出估计。一般采用主观概率估计或者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直接估算。

(5)估算各个运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

这也是构成决策问题的条件之一。

(6)决策分析,选择出满意的行动方案

这一步是系统决策全过程的主体,应用各种决策技术进行决策分析,根据一定的决策准则,最终为决策者选择出满意方案。

5.6风险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在作决策时对客观情况不甚了解,但可能通过调查,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凭借经验或主观估计获得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对风险型决策,一般采用期望值作为决策准则——最大期望收益和最小机会损失准则,决策时常采用决策树法。

5.6.1期望值准则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为

∑==n i i i P x x E 1

)((P i 为x=x i

时的概率) 如果将每个行动方案看成是离散型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取值是每个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其概率等于自然状态的概率,则每个方案的期望值都可以计算出来

式中:

E i ——第i 个方案的益损期望值;

x ij ——第i 个方案在自然状态S i 下的益损值;

P j ——自然状态S i 出现的概率。

期望值准则是指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收益和损失的期望值,并且以该期望值为标准,选择收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行动方案为最优方案。

5.6.2 决策树法 决策树法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如

图5-5所示。它所伸出的线条像大树的枝干,整个图形像棵树。图上的方块叫做决策点,由决策点画出若干线条,每条线代表一个方案,叫做方案分枝。方案枝的末端画个圆圈,叫做自然状态点。从它引出的线条代表不同的自

然状态,叫概率枝。在概率枝的末端画个三角,叫做结果点。在结果点旁,

一般列出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或损失值。

应用决策树来作决策的过程,是从右向左逐步后退进行分析。根据右端的收益值和概率枝的概率,计算出期望值的大小,确定方案的期望结果。然后根据不同方案的期望结果作出选择。方案的舍弃叫做修枝,被舍弃的方案在方案枝上做“≠”的记号表示(即修剪的意思)。最后在决策点留下一条树枝,即为最优方案。

决策树不仅能表示出不同的决策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而且能显示出决策的过程,内容形象,思路清晰,是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有用工具。

一、决策树的单阶段决策

例3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某地提出了扩大电视机生产的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建设大工厂,另一个方案是建设小工厂,两者的使用期都是十年。建设大工厂需要投资600万元,建设小工厂需要投资280万元,两个方案的每年损益值及自然状态的概率见表5-5,试应用决策树评选出合理的决策

方案。

解:画出本问题的决策树,如图5-6 。

计算各点的期望值:

点② 0.7⨯200⨯10+0.3⨯(―40)⨯10―600(投资)=680万元

点③ 0.7⨯80⨯10+0.3⨯60⨯10―280(投资)=460万元

由此可见,合理的决策方案

是建设大工厂。

二、决策树的多阶段决策

下面用一个两阶段决策问题的例子来说明决策树在多阶段决

策中的运用。 例4 在例3中,如果增加一个考虑方案,即先建设小工厂,

图 5-5 决策树示意图

图 5-6 例1决策树示意图

如销路好,三年以后扩建。根据计算,扩建需要投资400万元,可使用七年,每年盈利190万元。那么这个方案与前两个方案比较,优劣如何?

解 这个问题可分前三年和后七年两期来考虑,画出决策树的图形,见图5-7。

各点的期望利润值如下:

点② 0.7⨯200⨯10+0.3⨯(―40)⨯10―600(投资)=680万元

点⑤ 1.0⨯190⨯7―400=930万元

点⑥⨯80⨯7=560万元

比较决策点 930万元)与点⑥(560930万元移到点 算出点③的期望利润值:

点③ 0.7

3+0.7⨯930+0.3⨯60⨯(3+7)―280(投资)=719万元

最后比较决策点 719万元)与点②(680万元)相比,点③的期望利润用前三年建小工厂,如销路好,后七年进行扩建的方案。

除了这里简单介绍的系统决策方法以外,常见的系统决策方法还有“完全不确定型决策”(即决策时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不能确定,也没有统计数据可以利用,决策时完全凭决策者的态度与打算)、“贝叶斯决策”(运用概率论中的贝叶斯定理作决策)、“多目标决策”,等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有关系统工程的书籍。

5.7 决策支持系统简介

计算机科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始于50年代。开始主要用于记帐性的数据处理,建立分离式单独处

理某一具体事务(如财会、销售、库存等)的事务处理系统TPS 。60年代初,J.D.Gallamber 提出管理信息系统MIS 的设想,主要针对一个单位各种事务的全面集成管理,完成一个单位日常的例行工作,着重从中、基层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出发来管理和控制。MIS 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效能,在短短时间内,其理论和应用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于是人们对它产生了不科学的幻想——期望用它实现管理决策全盘自动化。但遭到了挫折与失败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在复杂变化环境下做出合理决策是人类特有的本领,计算机技术只能作为决策者的助手,帮助决策人形成有效的决策。70年代末,美国教授S.Morton 提出了决策支持系统DSS 。DSS 中一般有模型系统,模型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还能进行动态建模,对原始数据经过模型分析可形成帮助领导者决策的建议。其重点又在辅助高层领导解决那些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5.7.1 决策支持系统DSS 的定义

尽管DSS 从70年代末期就已经开

始形成,在应用上得到很大发展。但对于它的定义迄今为止仍是众说纷纭,各

种学派都从自己的角度给DSS 下定义。我们可以综合这些定义作如下描述:DSS 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图 5-7 例2两阶段决策示意图 图 5-8 DSS 概念结构示意图

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决策者研究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DSS 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帮助识别决策问题;构造求解决策问题模型;生成备选决策方案;并建立评价决策问题的准则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反复调用系统中的数据、知识和模型等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形成辅助领导者决策的建议。

5.7.2 DSS 的总体结构

DSS 的结构是由DSS 的定义、性质、特点和任务等所确定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的看法,目前存在着多种结构方式,这里只介绍其中两种。

1.DSS 的概念结构

按照R.H.Boczock 等人所描述的DSS 概念结构,一个DSS 应由语言系统LS 、知识系统KS 、问题处理系统PPS 和用户共同组成。如图5-8所示。

知识系统KS 包括数据、数学模型和各种有关决策

问题的经验知识。“知识”是广义的,若认为数据

是事实型知识,模型是过程型知识,规则是产生式知识,则可把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统统纳入到知识系统中。语言系统LS 提供给用户交流的能力,即用户用于检索数据和模型的语言、用户用于操纵和运行模型的语言。

DSS 概念结构的运行机理:用户首先通过语

言系统向DSS 输入一个要解决的决策问题;LS 把

用户输入的信息传给问题处理系统PPS ;PPS 开始

从知识系统KS 中收集信息,并根据KS 已有的知识来判断和识别问题。若遇到问题,由LS 通过人

—机对话方式同用户协商,直到系统能够识别问题。然后系统开始生成备选方案和求解问题的模

型,通过运行模型、分析、评价方案,最后向用户输出决策支持信息。

2.DSS 的框架结构

DSS 的概念结构只表明了DSS 的大致功能和运行流程。为了充分反映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按各组成部分功能独立的原则,将DSS 的概念结构展开成相互联系的功能模块结构,得到如图5-9所示的DSS 框架结构。其主要组成部件包括: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知识系统、人—机交互会话系统和问题处理系统(包括分析、推理、求解、控制等)。

5.7.3 DSS 的技术构成

在DSS 的具体结构上,目前存在着多种结构方式,但它们都是由某些技术部件(子系统)组合而成。根据不同问题,用不同部件,按一定功能组合构成一定的DSS 结构。

1. 人—机会话系统。它包括人—机接口和信息转换器两大部件。人机接口是计算机和人进行交流的界面,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决策者对于计算机所提供信息的兴趣,甚至影响决策者进行决策。由于DSS 处理的决策问题是不确定的,而且是直接面向决策者,所以DSS 应该向决策者提供一个能方便地描述决策问题和表达决策者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想法、控制求解过程的窗口。信息转换不只是简单翻译人—机语言,而且应具备人—机相互理解和适应的能力。功能良好的人—机会话系统应该在知识库系统、自动推理系统和问题处理系统共同支持下充分发挥作用。

2. 模型库系统。模型驱动是DSS 区别于其它系统的特点之一,模型库系统设计成功与否是DSS 成败的关键。DSS 的模型库系统包括模型库和模型管理系统,关键又在于模型管理部分的设计。模型库是指存储于计算机内,用来描述或模拟决策过程的各类结构化、半结构化问题的定量分析方法的集合。模型管理部分是管理模型库的程序,应具有模型的生成、调用、修改、删改、查询和存储,以及模型与数据库和会话系统的接口管理等功能。一般利用模型字典存放有关模型的信息,模型字典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模型的名称和编码;②模型的功能和用途;③模型的变量数和维数;④模型所需的数据库名、数据名、单位等信息;⑤模型相应的计算方法;⑥模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⑦模型在模型库内存放的位置;⑧建模的原始文档(建模作者和时间、修改模型作者和时间等);等等。DSS 动态构模的机理是通过识别用户提出的决策问题,调用模型库内已有的基本模型,自动选择或构造相应的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决策模型。

3. 数据库系统。为了形成合理的决策建议,DSS 需要运行模型,而模型的运行需要数据。DSS

图 5-9 DSS 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和数据管理系统。DSS数据库不像MIS那样强调数据的整体结构性和全面性,而只是存储与决策问题有关的数据,即DSS数据库是动态的,随决策问题不同或决策者要求不同而变化。DSS数据库应具有提取、浓缩和过滤DSS外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能够从单位已有的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中提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浓缩与过滤。如将日报原始数据浓缩为月报数据,过滤掉与决策模型无关的数据。DSS数据库可能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的数据库,但在MIS、DSS 相互存在的系统里,DSS数据库也可能只是一个虚拟的数据库(即DSS只有从MIS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的软件,而并没有其物理的数据库存在)。

4.知识库系统。DSS是用来帮助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这类问题只有凭借决策者或专家的经验做出应变的决策,因此知识系统在DSS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知识库系统是一个能提供各种知识的表示方法,能把知识存储于系统内,并能够实现对知识方便灵活的调用和管理的程序系统,由知识库和知识管理系统构成。知识库是指存储于计算机内的知识集(包括描述客观事物属性的事实型知识、表达因果关系的规则型知识以及已经完全确认的可以用抽象的或逻辑推理等充分表达的理论型知识等)。知识库管理系统对知识库内存储的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其主要功能有知识的获取、表达、存储、查询、增减、修改、更新、恢复和调用等,以便为用户接口、问题处理系统、动态构模及综合分析等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

5.问题处理系统。这是DSS结构的中心环节,其它各部分都是为问题处理系统服务的。其主要功能有:

①通过人—机交互会话识别决策问题;

②根据所识别的决策问题构造决策模型和生成备选决策方案;

①根据所构造的模型或方案,匹配所需要的变量数据、知识等;

②运行求解系统;

③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用户要求和评价结果等,修正决策方案或决策模型;

⑥形成最终问题的满意解辅助用户决策。

思考题

1.系统评价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

2.评价指标数量化方法有几种?请分别叙述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步骤。

3.评价指标综合的方法有几种?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

4.系统的决策过程有哪几步?

5.根据人们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如何对决策问题进行分类?构成决策问题的条件又

是什么?

6.某人有一笔多余资金100元,现有两种存储方案。一是存入银行,每年可稳得7%的利息。二是用

于购买有奖储蓄,若中头等奖,奖金10000元,中奖概率为十万分之三(P=0.00003);若中二等奖,可得奖金2000元,其概率为万分之五(P=0.0005);若中三等奖,可得奖金100元,其概率为百分之一(P=0.01);若中末奖,可得奖金10元,概率为百分之十(P=0.1)。奖票为100元一张,不论中奖与否,两年后都退还本金,并且每张奖票发给8元利息。试用决策树为此问题寻求一个理性的决策方案。

参考文献

[1]谭跃进, 陈英武, 易进先编着. 系统工程原理.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1

[2]夏绍玮, 杨家本, 杨振斌. 系统工程概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1

[3]汪应洛主编. 系统工程(第2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4.5

[4]张延欣, 吴涛, 王明涛, 孙在东编着.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7.1

[5]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5

[6]王金山, 谢家平编着. 系统工程基础与应用.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6.11

近年来的《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

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是循证医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系统评价的结果就是循证医学所谓的证据。其含义就是在全面搜集所有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筛选出合格的研究,继而对合格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形成较单个研究更为可靠的分析结果,最后把结果以严谨、简明的形式予以公布,用于指导临床决策的过程。 一、形成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系统评价可以解决下列临床问题: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研究;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诊断方法评价;预后估计;病人费用和效益分析等。进行系统评价的最初阶段就应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精确描述,包括人群类型(疾病确切分型、分期)、治疗手段或暴露因素的种类、预期结果等,合理选择进行评价的指标。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例如评价某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必须首先明确:何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或严重程度、强的松剂量和用法、近期疗效判定(蛋白尿严重程度、重复肾活检)、远期效果判定(发展到终末期肾功能不全的时间)。评价指标需充分凭借研究者本人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慎重选择,如PGN的远期治疗效果就不能用生存率或死亡率来评价,因为PGN 的后果是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后者如果接受合理的血液净化治疗,其寿命可以无限期延长。评价指标选择错误,将导致系统评价无法顺利进行或者其结果没有临床价值。 二、检索文献及搜集原文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编纂的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MEDLINE)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进行医学文献检索的主要工具。MEDLINE收录了来自世界上70多个国家超过3 900多种生物医学类期刊中的文章,包含文献数目超过900多万篇。并且每年有数十万篇的最新文献被补充进来。 在正式进行文献检索之前,两种类型的文献必须予以注意:①已有的系统评价文献,避免重复性工作或者作为重新评价的参考。这些文献主要以3种出版类型(publication type, PT)出现:学术性综述(Review-academic)、教育性综述(Review-tutorial)和Meta-分析(Meta-analysis);②指导原则(Guideline)类文献,这类文献都是由本专业学术会议制定,以系统评价作为依据,并且经过专家讨论后集体制定,因此,具有权威性。如果没有新的临床试验研究可以补充修改Guideline,那么重新系统评价将没有实际临床意义。以出版类型方式进行文献检索,很容易检索到这两类文献。 进行系统评价工作时必须全面检索到相关的临床研究,避免遗漏有价值的文献,增加系统偏倚。文献检索的全面性是系统评价与一般文献综述的重要区别。文献综述多涉及部分文献,也即研究者能够轻易获得原文的文献,其中包含较多综述者的主观判断,结论缺乏客观性和说服力。系统评价的文献检索存在一些需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首先,检索工作要及时,避免遗漏最新文献。其次,应检索到各种类型的文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 RCT)虽然是最可靠的证据来源,但是其它类型的临床试验研究也都要予以考虑。尤其是进行病因学研究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是主要的数据来源。差别在于各种临床研究论证强度不同。因此,需要制定适用于不同类型研究、一般性的检索策略,其中既要注意检索的特异性,更要注意检索的敏感性。 制定检索策略还需要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例如,评价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包括不同的药物,如强的松、脱氢皮质醇、曲安松、氟美松等,同时糖皮质激素本身又有不同名称,如corticoid、corticosteroid等。进行检索时先要明确各种药物的标准医学主题词名称,随之对每一个主题词进行检索,并以逻辑“或”对结果进行合并,得出“糖皮质激素”的检索结果。然后同“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进行逻辑“与”运算,随之还要和上一段的检索结果进行逻辑“与”运算。 文献检索完成后,下一步工作是搜集原始文献。因为文献检索时获得的文摘包含的信息量不能满足系统评价的需要。研究者最好具有信息资源优势,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原始文献。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1、简述系统评价的定义、特性,系统工程活动中系统

第六章系统评价方法 1、简述系统评价的定义、特性,系统工程活动中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系统评价的基本要素及一般步骤。 3、系统评价中的评价目的与评价目标有何区别与联系? 4、讨论系统评价活动中应遵守的重要原则。 5、以评选优秀班级为例,建立一套评价指标系统(指标和相应的权重)。 6、系统评价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 7、评价指标数量化方法有几种?分别叙述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步骤。 8、评价指标综合的方法有几种?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排出方案的优劣顺序?试就某一具体评价问题,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 9、试设计一个评价考核国家干部的指标体系(包括指标与权重系数)。注:从德、能、绩、勤4个方面进行评价。 10、某厂新建工程拟订了四个方案,各方案的主要指标如下表所示,请分别用效益成本法和罗马尼亚选择法帮助厂领导作出正确评价和选择(设评价方案应着重考虑投资效益)。 11、层次分析法是如何解决复杂系统的分析和决策问题的?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它适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12、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时要经过哪些步骤?为什么一致性检验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13、某领导岗位需要增配一名领导者,现有甲、乙、丙三位候选人可供选择,选

择的原则是合理兼顾以下六个方面——思想品德、工作成绩、组织能力、文化程度、年龄大小、身体状况。请用层次分析法对甲、乙、丙三人进行排序,给出最佳人选。 14、某人有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愿望,想去旅游一次,现有三个地点,即桂林、张家界、庐山,可供选择,请用层次分析法帮他选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旅游点。 15、某省轻工部门有一笔资金准备生产三种产品:家电:I1,某紧俏产品I2,本地传统产品I3。评价和选择方案的准则是:风险程度C1、资金利用率C2、转产难易程度C3三个。现设判断矩阵如下: 试利用 AHP法计算三种方案的排序结果。 16、今有一项目建设分析问题,已经建立起如图1、表1所示的层次结构和判断矩阵,试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五个方案的优先顺序。 图1 层次结构 表1 判断矩阵

系统评价

针对一个问题,有多项研究报道 研究方法相同或不同 结果一致或不一致 如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全面了解、客观分析,指导于临床实践? 文献综述: 带有很大程度的主观因素 文献质量控制不严格 收集的文献不全面 不能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 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 一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定义 1系统评价: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评价临床研究方法,其基本过程是以某一具体临床问题为基础,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同时,随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的出现进行及时的更新。 2系统评价的要点 研究设计:需专业知识及研究能力 严格评价:需流行病学知识 统计分析:需统计学基础 结果解释:需专业及研究能力,客观,理性 3基本原则与原始试验的设计类似,原始试验以人为研究对象及单位,系统评价以单个的临床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及单位。 系统评价 4系统评价是一种临床研究方法,是全面收集相关的所有临床研究,并逐个进行严格评价和分析,必要时进行定量合成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综合结论的过程。 “系统”和“评价”是Systematic review的重要特点,与一般的综述有本质不同(在权衡研究的取舍时往往带有选择性和主观性)。 5系统评价 ? 全面收集全世界所有有关的研究 ? 对所有研究逐个进行严格评价 ? 联合所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 必要时进行meta-分析(一种定量合成的统计方法) ? 得出综合结论(如有效、无效、应进一步研究) ? 提供尽可能减少偏倚的科学证据 1)Meta-分析概述 60年代开始,在医学文献中,陆续出现了对多个独立研究的统计量进行合并的报道。 1976年G.V.Glass首先将合并统计量将文献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Meta-analysis”。 80年代末传入我国,中文译名有荟萃分析、二次分析、汇总分析、集成分析等。 2)Meta-分析 Meta-分析是依靠收集已经或未发表的具有某一可比特性的文献,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评价,使有可能对具有不同设计方法及不同病例数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比较。 Meta-分析是系统评价的一种,是一种研究过程。 狭义:Meta-分析只是一种定量合成的统计处理方法。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当系统评价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处理时称为Meta分析。故Meta分析是系统评价的一种。 一个系统评价不一定非要包括Meta分析。 如果缺乏相关的或可靠的资料,或研究之间有显著的异质性时,Meta分析就不可能进行。 一个结论合理而真实的系统评价比结论不真实的Meta分析更有价值。 二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作用和意义 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作用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1〕投资决策的依据; 〔2〕筹措资金和申请贷款的依据; 〔3〕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依据 2可行性研究的基本要求:⑴预见性。⑴客观公正性。⑴可靠性。⑴科学性。 3通常情况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项目申请书的基础。 4对于规模较小,且市场较为确定的项目,其重点是分析区域市场或目标市场,研究其竞争优势和竞争力。 5产品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项目产品竞争力分析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能够进行产品成本比照分析的,至少有两个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资料; 〔2〕当没有合适竞争对手时,应按照进口产品到岸价与项目产品出厂价考虑目标市场运输费用进行比照; 〔3〕当产品没有进口或数量较少不能说明问题时,可以按照该产品市场预测价格与该产品成本数据,进行盈利空间分析。 6对规模较大、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项目产品,必要时应进行营销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目标产品进入市场和扩大销售份额在营销方面应采取的策略。一般投资项目可以不进行营销策略分析。 7主要投入物与产出物价格预测 ⑴产品价格现状及预测:其产出物价格按出厂价格确定。 ⑴主要原辅材料、燃料、动力价格现状及预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采用到厂入库价 格。 8市场风险分析包括识别风险因素、估计风险程度、提出风险对策。 9建设方案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对两种以上可能的建设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10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3〕拟采取的防治措施等。 12大型联合装置、生产基地、工业园区的建设,其场〔厂〕址选择要进行专题研究。 13对拟选场〔厂〕址从地区条件、建设条件、投资和运行费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 14单位产品新水量=年生产用新水量总和÷年产品总量 15新水利用系数=(新水量-外排水量)÷新水量×100%。 16为节约用水,电力、化工、石化等高用水企业应设置回用水处理系统。水的回收率应保持在80%左右。 17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 18采取措施,使粉尘、高毒物品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到达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到达90%以上,重大急性职业危害事件得到

决策分析与评价知识点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一、项目决策: (一)项目决策的含义:指投资者按照自己的意图目的,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分配以及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布局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决断投资项目是否必要和可行的一种选择。 (二)项目决策的重要性 ※建设项目的四个阶段:?项目策划和决策;?项目实施前准备;?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和总结。 ※投资项目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面是: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的工作。对投资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三)项目决策遵循的原则:①科学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拟建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认真的决策分析与评价;②**化 二、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一)、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目的: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可靠依据。 ※1、产品方案、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竞争力。 ※2、项目建成后,投入品的供应和有关配套条件是否满足持续生产的需要。 ※3、资金投入和各项建设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实施的要求。 ※(二)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工作程序(5个阶段)——一般采取分阶段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进行。 1、投资机会研究阶段——①投资设想:概略的投资建议;②重点:是投资环境分析;③作用是:鉴别投资方向,选定建设项目,为下一步研究打基础。 2、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也称初步可研性研究阶段——围绕项目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研究 ①项目建议书:项目总体轮廓设想 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国家产业政策。 ③重点:从客观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作出分析,初步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3、可行性研究阶段——围绕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做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选择并推荐优化的建设方案,为项目决策单位或业主提供决策依据。可行性研究是围绕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需对项目的必要性进一步论证。 4、项目评估阶段——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咨询评估单位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评价论证 由具有一定资质的咨询评估单位对拟建项目本身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评价论证。决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科学、客观、公正地提出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意见,为决策部门、单位或业主对项目审批决策提供依据。重要的项目,项目建议书编写出来以后也要进行一次评估。 5、项目决策审批阶段——项目主管单位或业主审定 项目主管单位或业主,根据咨询评估单位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结论,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条件,对项目是否建设、何时建设进行审定。第二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3条) 一、资料数据准确可靠 信息是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决策分析与评价有关资料数据是决策分析与评价的最基本要求。 由于决策分析与评价是个动态过程,在实施中要注意新情况的出现,必要时做出追踪决策分析。 二、方法要科学、合理并多方法验证

系统设计与评价

第十讲系统设计与评价 一、系统设计 系统分析的主要成果: ●新建或改建系统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系统的目标和系统的约束:新建或改建系统的框架结构和评 价基础; ●几种有价值的可供进一步加工的系统方案等。 系统设计任务:应用系统思想、并综合各学科的知识、技术和经验,通过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等环节,充分利用和发挥系统分析的成果并把这些成果具体化和结构化,以创造满足设计目标的人造系统。 1.任务与原则 1)系统设计问题分类 ●可以通过系统行为的直接测量来证实所设计系统是否正确可行 的,通常的实物系统如工程项目的设计属于这一类。 ●系统的目标不清、结构不良,设计人员很难甚至不可能在设计 过程中观察该系统的行为特征及其后果,大部分社会经济系统的设计属于这一类。 2)方案生成技术 (1)显式生成:由决策人或系统分析员直接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战略表法:把可以生成方案的有关内容分成若干方面,对每 个方面又提出若干可供选择的项目或行动,并用表格形式列 举出来。经过讨论挑选出若干比较合理和符合逻辑的组合, 形成相应的备选方案。 ●智暴法: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专家会议,通过与会者自发提 供信息、想法和建议来形成各种备选方案的办法。 (2)隐式生成:由决策人提出约束条件,由分析人员利用数学工具求出各种方案。一般是先建立模型、再求解满足约束条件的方案,例如直接分析法、概率统计分析法、工程设计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等。 3)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应追求整体最优 ●主导事件原则 ●信息分类要适应决策需要 ●综合应用多种知识和技术 2.程序与步骤 系统设计特点:系统工程过程,即目标一功能一结构一效益的多次分析与综合。 系统生成的一般步骤: 概念系统的设计 系统的初步设计

【项目管理知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1概述 风险投资是指通过一定的机构和方式向各类机构或个人筹集风险资本,然后将其投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并以一定的方式参与所投资风险企业或项目的管理,期望通过实现项目的高成长率并终通过出售股权等方式获得高额中长期收益的一种投资体系。其一般多以投资基金方式运作,运作的程序包括项目估价、项目决策、谈判和签定协议、辅导管理及退出四个阶段,其中以项目的评估与决策为关键,因为它是整个风险投资程序的至关重要的阶段,也是提高风险资金利用效率和决定风险投资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发展风险投资是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20%~30%。我国每年产生省部级以上水平的科技成果约3万多项,专利约7万项,然而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和专利技术的实施率却仅为10%,除了一些成果不符合生产需要或市场前景不佳以及缺乏转化资金外,风险投资项目利用效率很低,必须采取有效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与决策分析。 2层次分析法的提出 风险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项目的技术是否具有超前意识?是否可以实现?投资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占有率会有多大?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等。而对于风险投资公司来说,在进行项目评估和选择时希望看到如下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家进行合作;风险企业在合适的时间拥有合适的技术;生产合适的产品;存在或能引导、创造合适的市场;能带着丰厚的回报和良好的声誉从风险企业退出。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在对项目进行评估时,需要从创业者素质、市场潜力、产品技术、公司管理、财务、国家政策环境等方面对

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决策分析

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决策分析 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然而,投入信息系统的成本是巨大的,因此评价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进行决策分析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分析。 一、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方法 评价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益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成本、效益、风险等。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1.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的方法。它通过比较信息系统的投入成本与其带来的效益,来评估投资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分析需要考虑直接成本(如硬件、软件、人力资源等)和间接成本(如培训、维护等),并将其与预期的效益进行对比。 2. 效能评价 效能评价是评估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的另一种方法。它主要关注信息系统对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程度。通过测量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工作流程改进、员工生产力等指标,来评估信息系统的效能。效能评价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例如使用问卷调查、观察和面试等方式收集数据。 3. 风险评估 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价还需要考虑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投资信息系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在决策过程中进行权衡。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分析潜在的风险因素,如技术难题、市场变化、安全威胁等,来评估信息系统的风险水平。

二、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的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是在评价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过程。以下是 一些决策分析的方法。 1.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不同变量对决 策结果的影响程度。在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中,敏感性分析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因素对投资回报率、成本效益比等指标的敏感程度。通过对不同变量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更合理的决策策略。 2. 决策树分析 决策树分析是一种图形化的决策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在不同决策路径 中进行权衡和选择。在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的决策分析中,决策树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投资方案,并评估每个方案的风险和回报。通过构建决策树模型,决策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决策路径的优劣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是一种基于实际数据的决策分析方法,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建模,来预测未来的效益和风险。在信息系统投入产出效益的决策分析中,实证分析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回归分析等方式,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估。通过实证分析,决策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信息系统的潜在效益和风险,并做出更有根据的决策。 综上所述,评价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益和进行决策分析是企业决策者必须面 对的重要任务。通过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和决策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高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率和效益。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企业的情况各异,评价和决策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决策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应用。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是非标准。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 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 (1)投入指标(总成本) 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从头招聘、人员从头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严重的。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 (1)宏观指标 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如果将其转变为详尽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 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2)信息系统对资源的开发率和利用率。如果把OA 信息系统比作人体骨骼的话,信息资源就是肌肉和血液。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这可以从挖潜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进行评估。 3)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4)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严重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的主体。在这里,人力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员工。对于前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对后者,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盛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5)是否改善员工工作满意度。 6)企业例外部分之间是否拥有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以及能否实现协同工作流。 7)系统数据是否能够确保统统,以及能否确保质量。 8)企业各级人员对信息系统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接受,包括企业文化是否发生变化,销售、市场、服务人员的工作方式是否发生变化,绩效考核方法是否发生变化等。 9)是否减少人工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工费用和办公开支。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一般而言,多指标综合评价(MCE)是一种综合评价的新方法,其在生产、决策和技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把它应用在评价及决策中,除了把握重要指标以外,还能把众多指标纳入评价和决策里,它注重考虑复杂问题的综合及客观性,以了解系统整体状况与各个单组成关联以及整体变化趋势,进行有效率与真实性的决策。 MCE 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定义、设定权重、建模与评价、确定建议方案。首先,定义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范围,定义好评价的范围及评价边界,明确评价对象及指标,及评价内容、层次和项目;然后,对多指标系统的指标进行权重的评估,了解指标的重要性及加权比例;接着,将多指标系统建模,将指标与主题指标、系统指标、参照类别等进行分组,然后选择优化方法,以便于系统评价和决策;最后,根据该评价结果及上游层次设计建议方案,综合考虑整个环境背景下及当下时空状况,以求得更优化的结果。 MCE 是一种多维度的评估模型,它能把复杂环境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让人们可以把所求结果扩大到多种技术上。另外,不同于传统方法,本方法应用于评价和决策是基于数据和概念,而不是基于装置复杂而机械的操作过程。MCE 用于任何系统,只需要在多个维度进行编制,然后确定状态边界或投入边界。不仅能有效评价,而且在把众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同时,它还能协助系统在未来发展及行动方面做出准确的决定。 总之,多指标综合评价(MCE) 是一种理论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它主要用于评价生产、技术研究、决策等多指标系统。它能根据数据指标构建有效的系统成员,并把结构、过程及结果作为基本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把控历史性、同质性及可衡量性等考虑在内,实现高效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一、绪论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于拟建、拟扩、拟改建的项目在实施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预测、识别、评价和预测,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集成了数据获取、模型构建、风险评估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化地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项目实施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和现状 1.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日益增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对于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价内容不完整、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程序不规范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影响了项目的决策质量和环境保护效果。 三、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成 1. 数据获取模块 数据获取模块是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它主要负责系统对项目信息、环境数据和监测数据等的采集和储存。通过数据获取模块可以确保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准确、全面,并及时更新。

2. 模型构建模块 模型构建模块是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主要负责系统对评价对象的分析和模拟。模型构建模块要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环境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其环境影响进行定量预测和评估。 3. 风险评估模块 风险评估模块是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对评价对象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风险评估模块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决策支持模块 决策支持模块是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端,它主要负责将系统分析和评估得到的结果转化为可视化的决策信息,为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提供支持。 四、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 以某地某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等一系列工作,成功建立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得出了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五、结论与展望 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构成和功能,提高系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促进其在环境保护和决策支持领域的广泛应用。相信随着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将在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评估与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评估与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一、评估与评价的定义与概念 评估和评价是两个常用的概念,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评估通常指对某个事物或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特点、性质、质量等,并对其进行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评价则是对某个事物或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和分析,以确定其好坏、优劣、成功与否等,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二、评估与评价的区别 1. 定义和目的的不同:评估主要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对 某个事物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特点、性质、质量等,为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则是对某个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和分析,以确定其好坏、优劣、成功与否等,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和提升提供指导。 2. 范围和内容的不同:评估通常是对某个事物或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 分析,包括对其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评估,以及对其过程和结果的评估。评价则主要集中在对某个事物或情况的综合评判和价值分析上,关注其质量、效果、影响等方面。 3. 方法和手段的不同:评估通常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数 据收集、分析和处理,以及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技术。评价则更加注重主观的判断和分析,包括对事物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的主观认知和评判。 4. 时间和频率的不同:评估通常是在某个时间节点或特定阶段进行的,以了解 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参考。评价则可以是针对某个事物或情况的一次性评判,也可以是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的多次评估,以跟踪和监测其变化和发展。 三、评估与评价的联系

评估和评价虽然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目的,但它们在实践中常常是相互关联、相 互支持的。评估和评价之间存在以下联系: 1. 数据和信息的共享:评估和评价都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支持其判断和分析。因此,在评估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共享和利用相同或相似的数据来源和信息渠道。 2. 目标和标准的参考:评估和评价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和评判标准,以确定评估 和评价的对象和内容。评估的结果可以为评价提供参考,评价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为评估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指导。 3. 决策和改进的支持:评估和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支持决策和改进。评估 的结果可以为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改进和提升提供指导。因此,在实践中,评估和评价常常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 综上所述,评估和评价虽然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目的,但在实践中常常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评估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评价通过价值判断和分析,确定事物的好坏和优劣。评估和评价的联系体现在数据和信息的共享、目标和标准的参考,以及决策和改进的支持上。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评估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特点和质量,并为决策和改进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3教学评价的方式及特点

3教学评价的方式及特点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系统性的评估与判断,以便发现个 体差异和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持。教学评价的方式主要有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评价方式的特点。 定性评价是通过观察、记录、描述、比较等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表现进行描述和解释。定性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特点: 1.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表现,以及他们在学习 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口头评价: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思考和理解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综合评价: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业、考试等多种评价材料进 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学生学习整体情况的评估。 定性评价的特点是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有 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思维方式,发现个体差异和问题所在。但由于 是主观评价,可能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定量评价是通过统计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转化为具体的 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特点: 1.测验评价:教师通过构建测验题目,以量化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 握程度和能力水平进行评判。 2.考试评价:教师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如对 学生的知识、思维、应用等方面进行考查。

3.任务评价:教师通过评分表、打分牌等工具,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 行客观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分数。 定量评价的特点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相对客观,便于比较和总结。但缺点是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考方式,较难发现个体差异和问题。 综合评价是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和表现,以达到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和特点: 1.评价报告:教师以书面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包 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进步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2.学习档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记录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轨迹,并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 3.自评互评: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寻求改进和提高的途径。 综合评价的特点是能够综合考虑学生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全面评 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并能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问题。但实施成本 较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总之,教学评价的方式及特点多种多样,教师在实际评价中可以根据 评价目的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综合使用定性评价、定量评 价和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为教学改进和 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

系统工程知识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系统? 在技术科学层次上,通常采用钱学森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系统的功能,因为从技术科学看,研究、设计、组建、管理系统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具有特定功能是系统的本质特性. 在基础科学层次上,通常采用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这个定义强调的不是功能.而是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综)合作用.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非加和原理: W≠∑Pi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W>∑Pi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2)整体小于部分之和 W<∑Pi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W=N∑Pi 当N=1时,为非系统。非系统群体的基本特性是加和性,公式表示为 W=∑Pi 3、什么叫结构? 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顺序. 4、什么叫系统的环境? 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外的自然、经济、社会、 技术、信息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 5、源能力和汇能力 源能力:环境向系统提供资源的能力. 汇能力:环境吸纳、同化系统排泄物的能力源能力与汇能力共同构成环境对系统的支撑能力(承载能力)6、系统环境互塑共生 环境塑造着环境中的每个系统,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系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又是组成它的所有系统共同塑造的 系统必须有效地开发利用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同时要限制对环境的开发、利用、改造,把保护和优化环境作为系统自身的重要功能目标,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环境生态平衡. 7、系统工程的主要特点 1.“一个系统,两个最优” “一个系统”: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两个最优”:研究系统的目标是总体效果最优,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的方法或途径也要求达到最优。 2.以“软”为主,软硬结合: 以对事理策划为主。是以软技术为主的工程技术。 3. 跨学科多、综合性强 一是用到的知识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的研究要用到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二是开展系统工程项目要有各方面的专家参加,协同作战。 4.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究。 5.以宏观研究为主,兼顾微观研究。 6.实践性与咨询性 实践性:针对实际问题。 咨询性:主要为领导提供方案,不进行决策 8、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 1.本质: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似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用模型来代替原型,通过对于模型的研究得到关于原型的一些信息。 2.作用:①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②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概述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概述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项目决策与决策分析评价 一、项目决策 (一)项目决策的含义 项目一词,日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本书所称的项目,是指投资于工程建设的项目。项目决策是指投资者按照自己的意图目的,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分配以及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布局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决断投资项目是否必要和可行的一种选择。 (二)项目决策的重要性 一个建设项目从投资意向开始到投资终结的全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即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项目实施前的准备丁作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建成和总结阶段。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要决定投资项目的具体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建设地址;决定采取什么工艺技术、购置什么样的设备以及建设哪些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进度安排、资金筹措等事项,其中任何一项决策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而B.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任何选择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的工作足投资项目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面,对投资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建设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投资较大、风险也较大。建设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投资下去,工程建起来了,设备安装起来了,即使发现错了,也很难更改,损失很难挽回。 (三)项目决策遵循的原则 1.科学化 即在项目决策前,按照科学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认真的决策分析与评价。 2.民主化

即善于吸纳各种不同意见,分析各种风险,多谋而后慎断。 二、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 (一)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目的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目的是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的可靠依据,其具体目标要求是: (1)拟建项日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产品方案、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具有竞争力。 (3)生产工艺技术是否先进适用。 (4)项目建成后,投人品的供应和有关配套条件能否满足持续生产的需要。 (5)项目建成后,财务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能否满足各方的需要。 (6)资金投入和各项建设条件是否满足项目实施的要求。 (7)项目各项风险是否识别并采取了措施。 (8)建设方案是否进行了多方案比较,达到方案的最优化。 (二)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的工作程序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一般采取分阶段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进行。 1.投资机会研究阶段 机会研究是拟投资建设项目前的准备性调查研究,是把项日的设想变为概略的投资建议,以便进行下一步的深入研究。机会研究的重点是投资环境分析,鉴别投资方向,选定建设项目。 2.编制项目建议书阶段,也称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项目建议书是对拟建项目的一个总体轮廓设想,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经过调查研究,市场预测及技术分析,着重从客观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做出分析,并初步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能性。 3.可行性研究阶段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的市场需求状况、建设条件、生产条件、协作条件、工艺技术、设备、投资、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影

决策与决策系统

第十章决策与决策系统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需要了解决策的概念,理解决策问题的制定过程及相关的应用技术;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展历程根底上,理解DSS的含义、特征、开展趁势,以及其与MIS的主要联系和区别;理解DSS的概念结构,掌握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及交互系统的根本内容,了解DSS的几种框架结构;理解DSS的开发过程、方法及常用工具。 §10.1 决策的概念与技能 决策支持系统是为决策效劳的。在说明决策支持系统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决策过程、在决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类型、决策策略等根本问题。 §10.1.1 决策的概念 所谓决策,是为了确定未来某个行动目标,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占有一定信息的根底上,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需要决定的问题的诸因素进展分析、计算和评价,并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可见,决策并不是一个瞬间做出决定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收集情况、确定目标、拟订文案、分析评价、选择方案等等的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在一个组织中,上至经理、厂长,下至组长,都有需要决策的问题,决策就是做出决定。 以H. A. Simon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整个管理过程就是系列的决策过程,管理就是决策。Simon建立的决策过程的根本模型包括三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和选择阶段,如图10-1所示。 决策的第一步是调查企业内外的情况,搜集有关数据并进展分析处理,以发现问题,寻找时机。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企业管理中某方面的现实情况与理想情况的差异,并评价这种差异,判断是否构成值得重视的问题。寻找时机如此是比照经营管理的实际数据和理想情况,找出更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经营方式的可能性。 问题确定之后,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每种方案可能包含一系列有关的活动。对这些方案进展可行性分析,排除不可行的方案,将可行的方案及其优缺点整理出来,作为下一阶段进展选择的依据。在进展分析时,可能发现第一阶段收集的数据缺乏,这时应返回第一阶段。 设计阶段完毕后,决策者按共同的准如此对那些可行的方案进展比拟,选出一种方案并付诸实施。选择方案时,必须以组织的某种利益和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组织由多个部门组成,部门与部门的利益可能有冲突,因此,必须强调以组织的整体利益和目标为决策依据。即使如此,在这些目标中如何折衷兼顾也非易事。 虽然在决策中使决策步骤程序化是有益的,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决策是按固定的逻辑程序做出的。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多数决策是一次的、不可重复的。 §10.1.1 决策问题的类型 现代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现代管理决策有着多种不同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作如下划分。 根据决策的主体的构成不同,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个人决策是由领导者凭借个人的智慧、经验及所掌握的信息进展的决策。决策速度快、效率高是其特点,适用于常规事务及紧迫性问题的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由会议机构和上下相结合的决策,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决策慎重,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缺点是决策过程较复杂,消耗时间较多。 根据决策问题的性质和重要程序不同,可以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战略决策是对涉及经济活动系统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的重大决策。战术决策是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