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3
211“艺术学”的原点与取向----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学科背景与学术资源祝帅【内容摘要】 随着被国家正式确认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当代艺术学研 究正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研究前沿与发 展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学术梯队的建设与增长,以及一批社会科学甚至自 然科学学术背景的青年研究者加入艺术学研究的队伍,当代艺术学者同时 肩负着学科建设与学科转型的双重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不能不对外 部环境的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与察觉%旦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首先应该立足 于“艺术”这一本体。
只有从这一原点出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艺术学才 能够具备“独立”的条件和基础。
当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为艺术学者自身 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人文学者的艺术学者,在面对越来 越复杂的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和艺术产业的时候,亟需社会科学的理论视角 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互渗与互融。
只有建立起这样综合的学术背景, 并且在此基础上注意到学术资源的整合与学科视阈的汇流,中国的艺术学 研究才能够在新的定位中完成学科科学化建设,并从更高层面上展开与其 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酝酿自身重要的学术转型。
【关键词】 艺术学 学科建设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兔年伊始混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决议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的 一个一级学科,独立成为与“文学”、“哲学)“管理学”等并列的第十三个学 科门类。
这就意味着今后艺术专业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将不再被授 予“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而是以相应的“艺术学学 士”、“艺术学硕士”和“艺术学博士”取而代之。
从现象上看来种调整是对 于艺术学学科独立性的一种来自于管理层的确认%旦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 说芝术学欲想获得与文学、哲学等历史更为悠久的学科一样的学科地位, 必然要求我们重新检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艺术学的原点与取向,突破以 传统意义上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作为单一的学科背景建立起来的旧的 艺术学理论框架架在此基础上自觉运用不断拓展的学术资源建立全新的、当代的艺术学学科体系。
艺术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云南艺术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艺术学为第()个学科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
参考答案:132.结合目前比较通行的学科划分模式,艺术学理论的基本架构可以概括为()。
参考答案:艺术史;跨学科艺术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3.艺术概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艺术创造观4.艺术学理论学科方向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纯理论性学科方向;二是应用性(或交叉性)学科方向。
参考答案:对5.艺术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艺术理论的入门课程。
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对第一章测试1.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是由()提出。
参考答案:克莱夫•贝尔2.下列绘画作品中,属于达•芬奇的是()参考答案:《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3.《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顾闳中4.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知识体系中的“七种自由的艺术”,分别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绘画。
参考答案:错5.古希腊时期认为自由的艺术就是不需要体力劳动的艺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对第二章测试1.作为欧洲原始艺术代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位于今天的哪个国家?参考答案:西班牙2.原始人的智力模式偏向于参考答案:感觉-运动型3.艺术起源劳动说是当前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艺术起源理论参考答案:对4.劳动改造了人类自己,是人类具备了从事艺术生产创作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参考答案:对5.艺术起源的诸多因素当中,是以以下哪个因素为前提?参考答案:劳动第三章测试1.南宋四家中,()在绘画构图上大胆取舍,创造出山一角或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的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和浓郁的诗意。
参考答案:马远2.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发展的同步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表达内容;观念;表现手段;形式3.在原始先民时期,艺术的精神性和审美性让位于实用性。
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探析与实践
夏燕靖
【期刊名称】《民族艺术研究》
【年(卷),期】2024(37)1
【摘要】加快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其成效应当是完整体现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大体系”建设是推动中国特色艺术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艺术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职责。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艺术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步入新时代,紧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步伐,进行中国特色艺术学“三大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学科走向理论自觉新高度的体现。
【总页数】9页(P12-20)
【作者】夏燕靖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2
【相关文献】
1.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辩证关系刍议
2.艺术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r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探索\r——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
3.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体系及学科的建设路径
4.中国特色艺术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思考——读时宏宇的《宗白华与中囯当代艺术学的建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301艺术学理论一、学科概况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是艺术学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旨在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研究方法是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关联,揭示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艺术学理论研究历史悠久,自我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业已开始,但始终分布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未体现出研究的系统性和专门性。
美学诞生后,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美学中被涉及最多。
19世纪末,鉴于美学研究对象不能包括所有的艺术现象,德国学者康拉德·费德勒主张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划分出来。
1906年,德国学者玛克斯·德索出版枟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枠,并创办枟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枠杂志,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更确立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地位。
这种主张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响应。
中国学者最早于20世纪初致力于该学科的专门研究,代表人物有宗白华、滕固、马采等。
艺术学一经诞生,就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发展,既表现出时代性,又表现出民族性。
我国于1997年设立艺术学学科,1998年设置艺术学博士点,这些进展标志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
经历10余年发展,艺术学学科逐渐契合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不仅给新兴学科提供了凝练和聚合的平台,自身也取得了长足、持续的进步,为本学科宏阔的视野和触类旁通的认识论、知识论、方法论、实践论、问题论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探讨和发现艺术本质、特征及发生与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铺平了道路。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学科目录,将原艺术学一级学科升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标志着本学科已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当前我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应在继承、借鉴中西方艺术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并使扎根于民族传统的中国艺术精神得以高扬,推进中国艺术文化实践的多元探索,繁荣中国和人类的艺术生态文明,引领提升国民的艺术文化素质。
□司道锋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HUNDRED SCHOOLS IN ARTS30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6-0030-07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当代发展与学科构建司道锋(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
随着中西交流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融入,中国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化的趋向。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的基础之上,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揭示出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将人文精神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挖掘,在审美欣赏中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和价值追求做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满足人类社会审美精神需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文章从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术意义入手,从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意义、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当代转向、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的创新及其当代价值四个方面,对艺术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学科构建进行了有效分析,以期更好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美学理论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学术价值。
关键词:中国特色艺术美学;艺术美学理论体系;艺术理论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理论体系是我国悠久的艺术美学学术资源与传统文化遗产。
纵观中西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两者在不断的碰撞与交流中融合发展,受西方科技文化艺术的影响,如今的艺术美学已经成为了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⑴。
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象征,艺术美学理论在立足自身特色民族文化基点的基础之上,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相契合,揭示出人类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内在规律,同时,又将人文精神的审美心理结构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挖掘,在审美欣赏中对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和价值追求做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在满足人类社会审美精神需求及其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中国艺术学与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艺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乐之学。
在中国古代,礼乐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礼乐的探究中包含有对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探究与沉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术形式逐渐进步成独立的学科,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学的雏形。
中国艺术学的传承主要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学和唐宋理学。
宋明理学提议艺术与儒学的结合,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传达儒家的思想和社会伦理道德。
唐宋理学则强调审美意趣和人性化的观点,认为艺术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个人情感和审美的共鸣。
这些学说为中国艺术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艺术学的进步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主要的学派,如宋明理学、明清美学、近代艺术指责学派等。
宋明理学重视对艺术人文精神的追求,提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认为艺术应该体现自然之道和天人之道的统一。
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领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干系。
明清美学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对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与谈论,提出“典雅”与“高古”这两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观点。
明清美学强调通过家喻户晓的方式传播艺术,提倡以平凡匹夫的审美为主导,为了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
近代艺术指责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学的现代化,其中包含了艺术哲学、艺术史和艺术探究方法等内容,推动了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的完善和深化。
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息探究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对于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和平衡的观念是指精通不同因素之间的干系和协调,通过统一双方冲突对立面,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中国画中,通过运用“四气”和“五丙”的表达方式,追求画面的整体平衡与和谐。
此外,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还包含对艺术形式、艺术审美、艺术产生和艺术意义等方面的探讨。
总结而言,经历了漫长的进步过程,形成了丰富而奇特的理论体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构建遇到的第一个困惑不是如何构建和怎样构建,而是中国艺术学理论“有体系吗”的质疑。
原因主要有: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较少,缺乏相关的体系性思索;另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当我们论"体系"时,标准常常是西方的体系观。
那么,西方体系观有何特征呢?从学科整体的角度来讲:第一,用区分性思维化世界整体为部分,形成有界线的学科领域;第二,以理性占比多少为据,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分类,形成金字塔状的学科体系。
从学术与话语的角度讲,西方的体系观多表现为从“原理”到“史”与“批评”的多角度观照,并表现出以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有一批内涵与外延界限分明的基本概念;其二,概念间形成一个合理且严密的逻辑系统。
然而,整体性与关联性还有另外的表现方式,诗性思维和诗性之语同样可以抵达理性之思。
与西方的体系观不同,中国的体系观表现出独特的思维和言语特征。
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
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
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基本体系观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
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
艺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艺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还关注艺术的历史发展、理论研究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架构,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首先,艺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艺术史、艺术理论等课程,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的学术思想。
通过对历史上重要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研究,学生可以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其次,艺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艺术创作是艺术学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因此,课程体系应该设置一系列与艺术创作相关的课程,如绘画、雕塑、摄影、动画等。
这些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以及与观众沟通的能力。
通过实际的创作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
同时,艺术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该涵盖艺术批评和评论的内容。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思考和评价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学生可以学习艺术评论的相关课程,了解艺术作品的不同解读和评价标准。
通过学习艺术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看法。
另外,艺术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该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密切相关。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课程,了解艺术作品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习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等相关课程,了解艺术的商业化运作和相关政策法规,为将来从事艺术管理和策展等工作做好准备。
最后,艺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注重跨学科交叉。
艺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因此,课程体系应该开设一些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课程,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学理论建设思考
周星;黄筱玥
【期刊名称】《视听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24()1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于中华文明,伴随着历史实践和文明变迁不断深化和拓宽。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艺术多个领域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和激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本土艺术。
在此语境下,需要对中国的艺术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探索,在兼收并蓄基础上对独有的中国式发展,以及理论建构进行观照。
需要辨析的是,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理论”而言,面临着如何处置西方“艺术理论”和人们预想中的中国式“艺术学理论”,探讨如何妥善处理进而开拓艺术学理论的独特性问题,以回应时代之问。
【总页数】10页(P5-13)
【作者】周星;黄筱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现代化中的“中国式”--基于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的思考
2.正确辨析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若干“等式论”驳议
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再思考
4.反思与重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工智能
“中国方案”——“赋能与创新: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论坛综述5.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理论新思维——2023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第十九届年会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12年第八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艺术的演进”学术研讨会于10月20日至10月22日在河南大学召开。
与会者就艺术学科的演进与建设、中华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艺术研究及其当代转换、宋代艺术及其传承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涉及“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研究体系、理论支点、研究视野。
可以认为,此次会议的研究内容初步搭建了自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确立把艺术学列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将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以来,“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学科体系。
2012年10月20日至10月22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育部名栏工程“艺术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艺术百家》杂志社、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2年第八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艺术的演进”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
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陈迎宪、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耀、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等出席了开幕式。
来自全国五十余所大学的一百九十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学者以“艺术的演进”为主体,围绕以下四个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一、艺术学科的演进与建设学科建设关乎学科命脉,为历次艺术学年会的核心话题,此次亦不例外。
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从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队伍、艺术学理论的学术成果、学会所属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竞争四个方面回顾了艺术学理论一年来的学科进展。
同时特别指出艺术学理论的内涵建设的问题。
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在艺术学的5个一级学科中均居第一位,这对艺术学理论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学科的重视。
一是把艺术学理论等同于各种门类的艺术理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二是中国语言文学对艺术学理论的入侵,如有的学校艺术学理论博士点设在文学院,或艺术学理论博士点成员全部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科研人员。
这种情况会造成对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的很大伤害。
艺术学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黄悼教授在认同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最好是艺术一般或艺术普遍的原理,至少是广义艺术(即对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考察)的同时,认为艺术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能绝对化、单一化,甚至唯一化。
如果选取具有典型阐释意义的某一个艺术门类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研究的最终指向是讨论具有一般意义的艺术规律问题,那么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好选题。
艺术学理论建立的基本框架、学科设置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东南大学尹文教授归纳整理了目录学中由“术艺志”、“杂艺”、“杂艺术”,至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至《四库全书总目》的艺术分类,直到近代中国图书分类中的艺术类名称变异,通过艺术学文献目录的整理,为艺术学理论下属学科目录的分类细化提供学理支撑。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探讨了归纳逻辑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中的作用,提出无论历史理论科学还是历史科学,都需要建立起相对统一的理论体系框架。
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字教授围绕美、英、德、俄四国艺术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所体现的理念、逻辑和相关问题展开,结合我国“艺术学”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的历史变化和现状,从比较中思考可资借鉴和合理设置的建设性问题。
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以艺术学与音乐学的相互关系为背景,通过对历史哲学的理论原点的辨析,对历史学视域下音乐史与文学史、美术史的共通之处及其相对于历史学其他分支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与阐发,提出了总括各艺术类型的历史学研究的“艺术史学”这一学科设想。
中南大学王希俊教授作了“论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确定”的发言。
东南大学季欣副教授以A.施莱格尔的艺术学思想研究为切入点,重点考证了其以独有的解释性构架构筑的从艺术理论、艺术史到艺术批评的“艺术诗学”的体系。
同时指出,在艺术学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之争从未停歇,该话题“已经讨论的很多,也被嘲笑的很厉害”的情况下,A.施莱格尔的艺术学理论在今天仍不失为关于艺术学理论的探本之论。
东南大学赫云副教授提出建立比较艺术学的主张。
也有学者表现出了建构艺术学理论学科构架的中国问题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作了题为“变与不变的艺术秩序创立”发言。
他提出以概念性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存在事项,指出了艺术中“变”与“不变”的因素,认为要建立中国的艺术学科秩序,即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结构性、学术性的中国学派艺术学科。
同时倡导推进“民族艺术学”的研究。
东南大学李倍雷教授也在此次会议上提出构建艺术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他认为,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是要践行中国的艺术与研究中国的文化思想及其相关问题,以此为立论基础,提出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下设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比较艺术学四个二级学科的设想。
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认为,艺术学升格要求艺术学学科门类迅速调整已有的学科架构。
目前的这个门类学科架构较为西化,随着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壮大,必定要经历必要的调整。
就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立场而言,东南大学姜耕玉教授主张重艺术创作实践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艺术学理论根于艺术原创性研究,探讨和建立与直觉思维的艺术相契合的“经验”理论方式,是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基础工程。
鲁迅美术学院张伟教授谈到重艺术文本研究的方法,并探讨对艺术文本进行历史语境阐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他认为,艺术学理论下的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研究,都离不开艺术文本的研究。
应该将艺术文本置于更广泛的文化时空中,将它们作为人类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某种政治观念的派生物。
上海大学林少雄教授认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与书写,迫切呼唤当代中国的新视角、新思维、新发现、新方法。
同时指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应该既区别于文学史的意义追寻,又区别于美术史的形态建构,也区别于美术史的观念建构。
浙江理工大学金雅教授由“人生的艺术化”学说探讨了其对于艺术研究视域的拓展、方法的变化、立场的多元等方面的理论启思。
二、中华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这部分研究成果涵盖“传播”和“传承”两方面,实际上是将艺术置于横向、纵向参照系。
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梳理了整个20世纪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当中戏曲传播的历史,认为支撑20世纪戏曲传播的动力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变革、政治的需求、经济的推动、民俗的习惯。
上海大学陈犀禾教授对1963年初出版发行的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著作《中国电影发展史》成书前后的相关历史背景以及出版后在海内外传播发行而造成的学术影响,受到的遭遇、评价、争议,作了全面的梳理。
他认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革命电影史观是建立在更大的理论建构——中国革命史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中国革命史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在中国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建立了它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它又和毛主席晚年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思想密切相关。
这种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观念反映了革命电影史观的历史逻辑和局限,值得反思。
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通过对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含图谱之学、金石学),引入西方国家的外来文化因素(含考古学、图像学)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研究,提出传统与现代接轨(含大文化系统、图像学系统)的基本构想。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陈建平副教授从海盐腔和昆山腔两方面,探讨了《南西厢》在明清时期的声腔传播情况。
她认为,《南西厢》在明清时期的应运而生和日益繁荣,是其适应戏曲声腔的演变规律和舞台演出的必然结果。
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教授评论了西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著名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的著作《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中译本)。
揭示了在艺术相互传播交流的过程中,中西方不同的评价体系显示出不同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传承”以纵坐标的视域考述艺术发展的轨迹、艺术范畴的流变、艺术特征的形成机制。
为探寻中华艺术的发展规律、当代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南京艺术学院刘承华教授以明清时期江苏地区古琴艺术的历史形态为例,分析了艺术演进的非连续性与中心转移。
借用塞维斯的文化进化理论进行解释,揭示出这种非连续性的机制在于艺术的演进本身包含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两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应对演进的非连续性的策略。
东南大学赵天为副教授分析了昆曲名剧《牡丹亭·惊梦》折子戏的表演,从个案视角展示出昆曲传承的轨迹。
试图说明,昆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应当是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富于经验的加工锻炼,尤其是一代代艺术家在“口传心授”中的心灵体认所积累的经验和研磨,最终达到昆剧艺术精神意趣的突显和对昆曲艺术的推进。
贵州大学刘剑副教授追溯了中国艺术范畴“淡”的流变。
济南大学韩波副教授梳理了民俗造物艺术发展的历史,认为民俗造物在发展轨道上,体现为功用决定民俗造物存在、存在启悟造物制用思想、制用思想主导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规约造物功用。
三、艺术研究及其当代转换这部分研究内容思考了艺术发展的走向、艺术创作观念的当代转换、现代发展起来的艺术类型、艺术话语的重构。
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通过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的走向,发现从14世纪欧洲挟文艺复兴气势重度登上人类艺术巅峰,而东方将人类艺术中心拱手相让开始,至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的领先地位使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问题日趋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同时造成非西方艺术只能尾随西方艺术之后,亦步亦趋地模仿或照搬的局面,非西方艺术始终难以挽回委顿的颓势。
希望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
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考察了当代艺术,并论述了艺术观念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即艺术创作观念、艺术作品观念、艺术欣赏观念在当代的转换。
上海大学蓝凡教授记述了海派杂技魔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提出要加大杂技魔术作品创作的创新力度,加强杂技魔术的理论研究,强化创作、教育、理论之间的辩证联系,是作为上海城市名片的海派杂技魔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海大学金丹元教授、博士生宋眉在多元复合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之中,在精英与大众、旧学与新学、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立体框架之下,考察了中国近现代美术中的海派绘画。
东南大学汪小洋教授在艺术学语境中探讨了周昌谷创作的当代意义:对艺术生态困惑的指导意义和对当下艺术创作的指导意义。
上海大学赵晓红教授以田汉《白蛇传》为例,评述了白蛇故事的当代戏曲演绎。
她认为,当代白蛇戏曲更多地在内容与细节上求深,形式与手法上求新,在主题思想的探索方面,较之清代略显单薄。
各剧种对田汉本《白蛇传》的热捧,虽然有利于白蛇戏曲的传播与影响,但这种热捧也恰恰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白蛇戏曲的生命力。
上海大学聂伟教授通过对《杀生》、《我11》、《黄金大劫案》、《飞越老人院》等电影的评论,指出了新生代导演的创作狭路与转型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