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和我们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3.48 KB
- 文档页数:2
戏作三昧戏作三昧①芥川龙之介①三昧是佛教用语,指事物的诀要或一精一义。
如称在某方面造诣深湛为“得其三昧”。
此处指主人公马琴专心致志于戏作的写作。
一那是天保三年①九月间的一个上午。
从早晨起,神田同朋町的松汤澡堂照例挤满了浴客,依然保持着几年前问世的式亭三马②的滑稽本里所描述的“神抵,释教、恋、无常,都混杂在一起的澡堂”③那副景象。
这里有个梳一妈一妈一髻儿④的,正泡在澡水里哼唱俗曲⑤;那里有个梳本多髻儿⑥的,浴罢在拧手巾;另一个圆圆前额、梳着大银杏辔⑦的,则让擦澡的替他冲洗那刺了花纹的背;还有个梳由兵卫髻⑧的,从刚才起一个劲儿洗脸;再有就是一个剃光头的,蹲在水槽⑨前面不停地冲澡;此外也有专心致志地玩着竹制的玩具水桶和瓷金鱼的顽童⑩。
一片濛濛热气之中,在从窗口射进来的朝一陽一映照下,模模糊糊地可以看到形形色一色的人们,湿渌渌的身一子柔和地闪着光,在狭窄的冲澡处蠕一动着。
澡堂里热闹非凡。
首先是浇水和木桶碰撞声,其次是聊天唱小调。
从柜台那儿还不时传来打拍板⑾的声音。
因此,石榴口⑿里里外外简直像战场一样嘈杂。
这还不算,商贩啦,乞丐啦,都掀一开布帘进来。
浴客更是不断地进进出出。
①天保三年是一八三二年。
②式事三马(1776—1822),日本一江一户时代的小说家,著有《浮世澡堂》等。
③见《浮世澡堂·澡堂概况》。
日本古时编辑歌集,多以“神祗、释教、恋、无常”这四者分类,这里指澡堂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④古时日本男子蓄发结髻,平时在理发店梳,一妈一妈一髻儿是文化年间(1804—1817)一江一户下层社会的男子在家梳的一种格式不入时的头,意思是说老婆所梳。
⑤原文作歌祭文,一江一户时代山僧唱的一种俗曲。
⑥本多髻儿是日本一江一户时代男人流的一种发式。
⑦大银杏髻是日本一江一户时代武士流的发式,髻端像银杏叶一般张开来,故名。
⑧由兵卫髻是日本一江一户时代流行的一种男子发式。
⑨用大锅把水烧热后倒在水槽里,供浴客浴后洗脸净身之用。
行般舟的体会般舟是比较猛烈的修行方式,行者需要在道场内24小时不停地走,同时持诵佛号,并行八关斋戒。
心态如果能够放轻松最好,就当此行是一场难得的对佛法的体验就好了。
信和愿是很重要的,只有坚信般舟这个法门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并发起强大的愿力,就会能从此法门中受益。
《佛说般舟三昧经》中对于“信”是这样说的:“佛告颰陀和。
菩萨欲疾得是定者。
常立大信。
”“不疑不乍信乍不信。
”“常行至诚立一信”。
相信佛所说法的不可思议,相信般舟会上的诸菩萨会亲临道场护持,这种信,是行般舟的前提。
有了深信之后,对于在般舟道场内碰到的困难也会有足够的信心去克服,也会珍惜行法的宝贵的24小时。
关于愿,行法前都会写一个发愿文并在入关前念诵。
个人体验是最好在行法前的几天或一两天就写好发愿文,并将所发的愿不时地念诵一下。
有了“愿”的指引,会让内心充满力量。
入关后刚开始行法时如果意识散乱,想东想西,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般舟道场的加持,很多潜在的业力的种子会显现。
我们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太多了,心不平静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多大声唱颂,将身口意都放在佛号上,尽量不随着觉受、情绪、思维、念头走。
最常见的觉受就是累和饿,此时其实是最考验的行者的时候了。
在午夜的时候我觉得右脚特别疼,好像也没了力气了,真是想停下来休息休息。
后来想:可是一定要珍惜啊,出来行一次般舟多不容易,说不定以后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于是打起精神继续走,并祈请诸佛菩萨慈悲加持,并有强烈的愿望通过“心”的提升而不被“受”所影响。
后来不自觉地“心”就转了,转而用顶礼、赞叹之心念佛,并将“心”放在“轻安”和“喜悦”上,这样走起路来不自觉地就感觉轻快了许多,脚上也不怎么疼了。
行般舟时不要太在意结果,比如见佛了没有,是否能坚持下来了没有,中间的很多过程是非常宝贵的,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用佛号转心,会慢慢体会到“南无阿弥陀佛”无所不包的涵义。
道场的师兄说,一日一夜基本上不会见到佛以及其他的阴境,毕竟时间太短了,而且首次行法,很多时间都在翻种子,做不到“一心不乱”的念佛。
无明从无明起,无明就是不知道五受蕴是因缘生!为什么不知道五蕴因缘生就会生死轮回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五蕴是因缘生就会对五蕴产生贪爱。
对五蕴产生贪爱就会产生一个妄想,妄想五蕴是我,是我的,就是佛教常说的我见我执,这是一种妄想。
我执我见又叫身见,这在十二因缘里面又叫做行,无明缘行就是这个行。
所以呢我见、身见、我执、行这四个名词虽然不一样可是都是同样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妄想,妄想五蕴是我是我的。
所以这就是无明缘行。
当这个妄想发生以后呢紧接着就会发生生死轮回强大的业力等就会展开了。
怎么发生呢?就在我们行住坐卧起心动念见闻觉知的当下,我们这个识就会攀缘色受想行住,识攀缘色受想行住,五蕴的业报就会增长。
这就是所谓的行缘识识缘名色,就在我们这一生的当下不见五蕴是缘生的就会对五蕴产生贪爱,因此妄想五蕴是我是我的,就在现在这个当下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觉触,意识法,在六根六境六识的境界里我们就开始产生贪执了。
《三三昧与解脱》1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要经过西域中亚一带僧人都是靠走路托钵传法的如果当地人不支持佛法佛法是没办法往下传的。
佛教传到汉地时已经是佛灭后600年啦!佛灭后100年佛教的经典就已经增加了一些第一次结集所没有的说法佛灭后110年僧团分裂为南北两派佛灭后138年僧团从两派变成三派佛灭后大约200年佛教已经分裂为4大派18小派从佛灭后200年到350年佛教的教法已经从一种教法变成两种教法到了公元一世纪已经又产生了陀根本没有讲过的教法听起来很像佛法事实上已经不是佛法了所以呢到了佛灭后六百年佛法来到汉地印度那个时候已经是众说纷纭了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印度佛教已经被婆罗门教全速毁灭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时,当时佛教已经被灭了后又复兴起来的了,我们汉人华人过去所接触到的佛教资料即不是第一手资料也不是第二手资料严格来说已经是第十几手资料了。
现代佛教比较进步因为已经是地球村的时代了,互相都会研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跟历史所以经由现代印度历史以及佛教史献的考证跟研究我们探寻早期佛教佛陀的教法到底是什么在坐的诸位我想问一句话你是想学佛陀说的法还是想听别人说佛陀怎么说?我在说一遍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但是只要你想要了解释迦摩尼佛所讲的是什么法你想听佛陀怎么说还是想听别人说佛陀怎么说如果我们是听别人说佛陀怎么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呢那我们可能信的也是信别人说的我们信了佛了可能你信的不是佛你以为这个不是佛你拒绝了他很可能你拒绝的刚好就是佛这个不是我们比较笨这只是我们业障比较重(众笑)坦白说我们业障一点也不重因为我们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有机会也有这个工具也有这些证据可以来证明佛陀到底是说了些什么因为美国人没有地方宗教的包袱教科书中所讲的亚洲佛教都是按照考古学按照历史的事实在介绍所以呢年轻人知道的可能比较清楚西方白种人其实他们很清楚佛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西方社会学习佛教的人分两个类型一般普通大众所信的所谓密教另一类就是社会精英哥伦比亚哈弗大学里面的这些教授知识精英他们信的是南传佛教你想想佛陀在世的时候跟着佛陀学习的都是很多上层社会的人物一般普通社会大众对佛陀的敬仰不是在于佛陀的教法是什么样子的其实他们不太懂一般社会大众对佛陀的仰敬主要是来自于佛陀的德行实际上社会大众信仰佛陀是来自于佛陀的道德戒律非常的高所以人们敬信佛陀及佛陀的弟子们真正懂佛法的都是那些比较知识精英的人比较理解佛陀并不用那些所谓一般宗教的那些眩惑的幻术来迷惑世间的人佛陀的教法里面也不是告诉你靠着某种仪式的设计来解决你的问题将那些仪式设计的很繁复你必须去学那个仪式然后宣称只有这个仪式可以救你记住这个仪式的人就是固定的那一群人像你们都是家大业大的一定记不住那些仪式记不住这些仪式又相信靠着这些仪式才可以得救那你就要靠别人了在佛陀之前印度就有一群宣扬靠着仪式才能得救的人这些人就叫做婆罗门我们佛陀的教法是按照智慧跟清净的德行跟行为来自我拯救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和清净的德行跟戒行请问谁能救的了我们呢你要去相信一个没有智慧又没有清净德行的人可是他却会操纵仪式你认为他会救的了你吗仪式是人设计出来的我再说一遍仪式是人设计出来的如果仪式可以救你那你真的是业障深重佛陀的程度不可能那么低吧对不对因此呢我们现代的人呢业障不重所以呢我们要关心的是佛陀他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该学习的是佛陀的教法而不是去迷恋那些佛教的仪式迷恋佛教的仪式不会得到真正的平安刚刚那些话是讲给有慧根的人听的许多怯懦的众生啊他真的是在现实的人生中需要一个心灵的依靠这真的是人之常情真的不需要苛责啊所以呢现在的佛教呢多数都是给人们这种依靠跟寄托我们不反对使用止痛药拔牙齿不使用止痛药毕竟是要比较勇敢的对不对所以用止痛药我们也不反对了但是不要止痛药打一打牙齿不拔呀弄了老半天止痛药天天打打了好几年呀牙齿都还没治疗时间到了固定去打麻醉药我们现在要讲的呢就是依照第一次经典结集佛灭后三个月所说的典籍来跟大家讲佛陀的教法在说之前呢我先做一个比喻啊所有的教法都是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件事情呢我用个比喻好了哎呀你现在走路呢觉得脚有点痛你是不是要注意一下到底是脚的那个部位在痛呢是大拇指在痛呢还是脚踝在痛呢还是脚跟在痛呢你要不要先弄清楚到底是哪里在痛呢你不能送到医院啊医生问怎么回事你说痛呀哪里痛痛呀哪里痛就是痛呀那你总得告诉他哪里痛呀医生一听你说脚跟痛就开始检查你的脚跟翻来覆去翻来覆去哦重于看到了脚跟哪里扎到一根刺29:00 那根刺给你稍微动一动你哎呀痛的叫了然后呢医生就确定你这个疼呢跟这根刺有关系他知道你的痛就是因为扎了这根刺造成的这时候医生就明白了什么事呢这根刺就是你脚痛的原因这根刺拔掉了呢你的脚疼就会好这时候呢医生就在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根刺拔出来拔出来的步骤要不要开个小刀呀需不需打麻药啊怎么做怎么做这四个步骤呢就叫做苦集灭道听的懂吗哪里疼吗你要先说不能只是疼啊疼啊这个病理现象你要知道啊苦第一个要知道那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苦呢这个叫做集刺拔出来了你这个疼可以消除了这个叫灭这三件事情了解了以后呢把刺拔出来的步骤这个叫做道所以这叫做苦集灭道四圣谛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时候刺拔出来了吗?还在疼对不对但是要先了解这件事对不对这四件事情要先知道对不对这四件事情知道了以后叫做明白有了这个明白以后呢医生就开始准备工具了麻醉针也来了线也来了小刀子也准备好然后也五花大绑的把你绑在手术台上了紧接着就帮你拔刺了经过一段一段的手术步骤刺在慢慢的拔出来医生在做手术的时候呢心里这样想脚的病一定要给他治好这个手术呢一定要做所以这就是四谛的第二转苦应出集应断苦灭应当证就是病一定要让他好道应当修所以手术非做不可一边在做手术他心里就在想这四件事然后呢这个刺怎么样给你开刀拔出来了伤口也给你消毒干净了病人和医生都知道了一件事苦已经出了集原因已经断了灭已经证了道已经修了手术已经做完了这根刺呢还会不会造成这个人脚的痛呢?不会那脚痛消除了没有没有这个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很多学佛人到这里就会卡在这里注意听这根刺已经拔出来了这根刺还会不会造成脚的痛苦呢这根刺不会再造成你将来的痛苦再说一遍这根刺不会造成你将来的痛苦对不对这根刺不会造成你将来痛苦的原因可是脚还是在痛啊这个脚痛呢是这根刺拔出来之前造成的痛现在这根刺已经不在肉里了那你知不知道现在虽然还在痛可是这个痛一定会消除你知不知道知道这种痛的感觉会很快消失了那多久呢这一生结束了为什么呢因为刺已经拔出了新的痛和未来的痛不会再生 40:00所以修行者到了这个阶段呢这一生就是生死轮回的最后一次了不会再有来世的生死了所以那根刺已经拔出来了这根刺不会造成新的痛苦现在的痛是过去刺还在肉里所导致的可是刺已经拔出来了佛陀在没有老师没有医生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处理的最后呢他也完成了这件事情我们就是找他做医师的他告诉我们这些方法弟子啊把你的脚翻出来看一步一步的教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当我们看到了以后呢第一步苦集灭道明白了以后呢这个叫明当我们明白了以后呢知道这根刺一定要拔的这个时候呢手术还没有做已经明白了剩下的是做手术的时间了等做完手术这个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这个时候呢你只有剩下七次生死的时间了那么紧接着呢就是做手术的动作有的人呢一边做手术一边吃巧克力或者看东看西的或者看报纸大概需要七天才会好那有的人呢勇猛精进即使流着大汗呢也尽快把刺拔出来也有的人呢他普通普通手术就做了一天以每个人的手术快慢不同有的人一天就结束了这个拔刺的过程叫做修道所以有快有慢当刺拔出来了以后呢都同样达到了什么呢未来诸苦不生现世解脱所以我们一直在讲什么无生无生指的是未来的苦不在生起刺已经拔出所以那根刺不会导致未来的苦所以叫未来诸苦不生所以刺已经拔出的人就可以自己为自己做证明说我这个脚的痛应当要结束了这就是解脱知见生所以已经解脱未来生死轮回的痛苦此生为最后一世那么我也已经知道这件事情而可以自己作证这叫做解脱解脱知见生诸位居士啊今天的法就是讲这件事要讲当中的详细的步骤第一件事情要先明怎么明呢把电灯打开不就明了嘛师傅啊我是不是知道皈依三宝就叫做明了呢其实你们多数已经拿到皈依证了对不对我们明要了解原因那才会知道怎么消除原因那对不对了解原因是最重要的所以呢第一件事情是要了解生死轮回的原因这个内容就是所说的因缘法啊师傅因缘法这个我听过就是讲业报嘛就是讲因果嘛对不对不对!为什么说不对呢 48:00因缘和因果是不同的在程度上差距很多很多的因果是凡夫所见因缘是圣者所见以后有因缘再讲了我们讲因缘是生死是因缘起什么是生命呢就是这个身心喽身心的表现喽身心的存在喽这就是我啦什么是我呢 51:00六根对六境产生六识的过程受想行的产生过程 2集0:00意根对前五跟的经验反应后再次的生起新的想法,复杂多重思考就开始出现,经过复杂的多重思考以后会去做出说我要怎么样或我不要怎么样的所谓意志抉择的表现这也是受想行可已经不是直接性的了这是多重性的所谓的反应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个叫色那么心里所谓觉受的感觉舒适或不舒适这个受或者苦或乐的受这个叫做情感的觉受记忆或者所谓的思考性的这个叫做想取舍性的反应呢跟多重思考以后呢觉得对自己的利害关系的反应呢这个叫行就叫受想行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意觉这个呢叫做六识这个叫识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是受想行是意根所对的法境所以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这个法境就是受想行要记住这件事六根是色法色声香味触也是色法那么法呢是受想行六根六境起六识这就是识六根六境六识这当中就有了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件事情你一定要知道所以呢我们将身心的内容呢一般都把他说成五蕴色受想行识但是呢却多数不了解所谓的五蕴就是在于六根对六境起六识这个活动的当中就是五蕴的活动所以当观察五蕴的时候其实就是观察六根对六境起六识这个就是观察五蕴的活动。
三昧(sānmèi)一词,来源于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教内外对此词皆有不同的论述和解释。
其有一般和特殊两层含义: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虑的能力,或者指修习所得的,发展了的集中力。
从而,它也就变成了可以使禅定者进入更高境界并完全改变生命状态的神秘力量。
“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
最终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一、佛教中的“三昧”是梵语之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等。
中文意思是“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
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定,这种状态称为“三昧”。
引用其他经论中的对“三昧”的解释如下:
1、《智度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又“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
又“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
2、《法华玄赞》云:“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
平等持心而至于境。
即是定也”;
3、《法界记》云:“三昧者,理智无二,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故云三昧也”。
二、“三昧”的作用和种类:三昧是心相应法,只在心相应时现前。
达到三昧的状态时,能生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
三昧的种类无量无边,一般有华严三昧、法华三昧、般舟三昧、一行三昧、念佛三昧等。
般舟心法——常善法师法语摘录1、人贵为道器。
2、心为王,身为臣。
3、改变是在一念之间。
4、学佛成就其实是信成就,任何成就都顶不过信成就,信成就构成一切成就的基础。
如果信不具足,用其它修行来弥补,几乎是不可能的。
5、有多大信心,就有多大的受用。
6、“信为道元功德母”,这个信心是第一位的。
7、般舟讲,要决定信心,无有疑惑如毛发许,非常重要。
你有头发丝儿那么丁点儿的疑惑,就是个蚂蚁洞,都会决堤。
8、般舟首要的法则就是决定信心,决定成就。
决定信心,只要你一声佛号傻人傻念念下去,不用管任何次第就能消净一切业障,赚尽一切运气,圆满一切功德,现身见佛,当身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
9、决定信心是什么哪?就是这个法则,我不用管一切,不用计较一切,不用分别一切,不用执着一切,不要有任何挂碍,不要有任何恐怖,不要有任何颠倒梦想,只管念佛,就一定能够决定成就。
10、你根本不用去想怎么成就怎么成功,就只管念佛,念不念佛在你,成不成就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定能成就你的,我们要充满无上的信心,一定能成就,你抓住了只管念就是抓住了成就,就是抓住了阿弥陀佛,就是抓住了一切,懂了吗?千万不要再颠倒梦想,抓别的东西。
11、般舟三昧第一课叫信行般舟。
然后心行般舟,难行能行之心,勇猛精进之心,金刚之心。
接下来就是身行般舟,踏下去喊出来。
12、般舟行法,一个是信心成就,一个是相续成就,还有一个是亲近善知识。
13、只要你深信:般舟圣众对你皆共赞誉,皆共拥护,承事供养,瞻视敬仰,思欲相见,梦中摩顶,梦中教授诸余经典,并且是悉在前立来帮助你,来成就你,来造化你的话,你还夫复何求?复有何忧?14、如果你要反省自己的话就经常反省一个问题:我信般舟吗?哪个地方体现你的信心不够?这很重要!这个信心主要体现在行为上的信,不是想象当中的信,不是想当然的信。
15、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啊?视师如佛,依教奉行。
16、般舟三昧有一条修行的法则叫视师如佛。
你只有视师如佛,把师父讲的话当佛的话一样去看、去做、去无思、去无想、去坚决做,做过了你就明白了。
西藏生死之书解读《西藏生死之书》是一本讲述了西藏人的生死观念和生命哲理的书籍。
它是西藏佛教经文之一,被认为是西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本文将对《西藏生死之书》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启示。
《西藏生死之书》以其独特的方式描述了西藏人对生死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价值观。
在西藏文化和佛教信仰的熏陶下,西藏人将生死视为一个永恒循环,认为每个人的灵魂在死后会继续转生。
西藏人相信,一个人的善恶行为将决定他在来世的命运,因此,他们将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视作对未来生命的投资。
《西藏生死之书》中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和“诸行无常”。
缘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缘和条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而不存在固有的、独立的存在。
诸行无常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之中的,没有永恒的稳定性。
这两个概念共同构成了西藏人对生死的理解。
《西藏生死之书》中提到了六道轮回的概念,也即六个轮回的存在状态: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西藏人相信,一个人在死后将根据他的行为决定他在六道轮回中的去向。
因此,他们强调在人间修行的重要性,通过忏悔和修正自身的过错,以获得更好的未来生命。
《西藏生死之书》还描绘了人死后的境界,其中包括有关佛法的天堂和各种地狱等。
通过这些描述,书籍试图向读者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人应当修身养性,遵循佛法,为了来世的幸福而努力。
除了对生死的看法,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讨论。
它强调个体的自省和自我改进,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幸福。
更重要的是,在讲述死亡与轮回的同时,书籍强调要珍惜人间的每一天,以及与他人的真实互动,认为这是人们体验生命和拥抱幸福的最佳途径。
通过对《西藏生死之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强调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思想和启示。
首先,人们应该珍惜现有的生命,充分体验和感受每一天带来的快乐和挑战。
书中的教导提醒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物上,而应该善待自己和身边的人。
般舟三昧经原文及白话文对照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佛祖在罗阅祇加邻竹园里头,带着一群菩萨、比丘、比丘尼,还有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天龙八部等各路神仙,开了一场盛大的法会。
大家伙儿都坐得整整齐齐,就等着听佛祖讲经呢。
这时候,有个叫颰陀和的菩萨站了出来,他整了整衣服,恭恭敬敬地对佛祖说:“佛祖啊,我有些个疑问,想请您给解答解答。
”佛祖一听,笑眯眯地说:“好啊,你问吧,我听着呢。
”颰陀和菩萨就问了:“佛祖,咱们这些菩萨要怎么做,才能像大海一样,拥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呢?”佛祖说:“那得用心学,用心修,还得有坚定的信念,不能半途而废。
”颰陀和菩萨又接着问:“那我们怎么做,才能知道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怎么才能长寿,怎么才能在好人家出生,让大家都喜欢和尊敬呢?”佛祖一一解答,说:“这些啊,都得靠修行,得靠自己的努力和善行。
”颰陀和菩萨还问:“那我们怎么才能变得聪明绝顶,智慧过人,怎么才能成佛,拥有无边的神通呢?”佛祖说:“那得发菩提心,修菩萨道,持戒修行,精进不退,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佛祖还告诉颰陀和菩萨,要想修行成功,就得做到心无杂念,不受外界干扰。
他打了个比方,说:“就像你晚上睡觉,啥也不想,一觉到天亮,那就是最好的修行状态。
”颰陀和菩萨听了佛祖的话,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
他决定要好好修行,按照佛祖的教诲去做,争取早日成就正果。
于是,颰陀和菩萨就开始了他的修行之旅。
他每天早起晚睡,念经打坐,持戒修行,从不懈怠。
他还经常请佛祖和比丘们到家里来吃饭,用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表示自己的恭敬和感激。
佛祖看到颰陀和菩萨这么用心修行,心里头也很高兴。
他经常在法会上表扬颰陀和菩萨,说他是个有智慧、有毅力、有善心的菩萨。
就这样,颰陀和菩萨在佛祖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修行,渐渐地他的智慧越来越广博,神通也越来越广大。
他不仅能预知未来,还能在梦中见到十方诸佛,得到他们的加持和庇佑。
后来啊,颰陀和菩萨终于修成了正果,成为了一个大菩萨。
般舟行法报告汇编辑录之二,善金方寸之地行般舟篇愿以此文供养般舟教法的传薪者教授者上常下善法师,以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现在正在行持般舟、过去已行完般舟和未来将要行持般舟的所有般舟行者。
编者:这是行法最好的一个菩萨的报告,它涉及最基础最常用的几个基本方面,如能仔细体证,用心玩味,用百分百的心力践行之,必将有不可思议的受用。
这又是在家菩萨修行的一个典型,善金菩萨跟她婆婆每天满打满算也不过修行三个小时而已,二个月下来,婆婆的精神病好了,三十年的神经衰弱好了(腿疼到几乎三十年不能安然入睡)白头发中长出了黑头发。
这种门旮旯里踏般舟的做法值得在家菩萨大力借鉴、深入思考,并参照实行之。
)本文根据相关录音剪辑归纳整理(对谈用的是武安方言)相关配套录音链接如下,敬请参考。
/programs/view/fWgLsdxcbYU/师问:讲讲你开始时的身体状况以及如何修的。
你原来身体状况是一边冷一边热?善金答(以下简称问与答):头一次走般舟是在小屯,那是头一次走。
头一次走完了以后,感觉身体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以前我的身体很不好。
半身凉,半身热。
出汗的时候,这半身出汗,那半身不出汗。
现在好象出汗均匀了许多。
头一次走了36个钟头,因为是第一次,不大会走。
走完后师父嘱咐回去一定要温养好,温养很关键。
然后每天减少一个钟头睡眠,一天最好坚持一次三小时以上的行法。
师父话中的道理虽然我不全懂,但我特别听话,回去踩踏了9个小时后就睡下了。
然后四点半起来,比往常提前了一小时。
因为住的是楼房,恐踩踏声惊扰了左邻右舍的休息,故磕头代替了行般舟。
第二次走,是去山西宝峰寺,跟俺母亲一起去的。
这次走了三天三夜。
走到第二天下午的时候,俺舅舅也去了。
我那时侯腿疼啊,疼得不行。
从脚后跟这个地方往上疼,疼得受不了,但还是从众没有停下来。
然后师父来了,师父让跺脚度脚痛,我听师父的话使劲踩,但脚还是疼。
我就跟俺舅说,咱跑吧,就使劲跑,走,踏步快走。
但疼痛感还是有。
般舟三昧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念其方。
宜一念。
断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进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与无。
勿念进。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后。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无。
勿念有。
勿念远。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勿念饥。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热。
勿念苦。
勿念乐。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寿。
勿念贫。
勿念富。
勿念贵。
勿念贱。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长。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丑。
勿念恶。
勿念善。
勿念嗔。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经。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舍。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识。
勿念断。
勿念著。
勿念空。
勿念实。
勿念轻。
勿念重。
勿念难。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浅。
勿念广。
勿念狭。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亲。
勿念疏。
勿念憎。
勿念爱。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败。
勿念清。
勿念浊。
断诸念。
一期念。
意勿乱。
常精进。
勿懈怠。
勿岁计。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独处。
勿聚会。
避恶人。
近善友。
亲明师。
视如佛。
执其志。
常柔弱。
观平等。
于一切。
避乡里。
远亲族。
弃爱欲。
履清净。
行无为。
断诸欲。
舍乱意。
习定行。
学文慧。
必如禅。
除三秽。
去六入。
绝淫色。
离众受。
勿贪财。
多畜积。
食知足。
勿贪味。
众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绮饰。
勿调戏。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贡高。
若说经。
当如法。
了身本。
犹如幻。
勿受阴。
勿入界。
阴如贼。
四如蛇。
为无常。
为恍惚。
无常主。
了本无。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无。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贫穷。
济不还。
是为定。
菩萨行。
至要慧。
起众智。
(三字诀:162句;每句3字;共486字;)菩萨有四事法。
疾逮得是三昧。
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
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
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
四者常与善师从事。
是为四。
复有四事。
疾得是三昧。
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
如弹指顷三月。
二者不得睡眠三月。
如弹指顷。
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
除其饭食左右。
四者为人说经。
不得望人供养。
是为四。
复有四者。
般舟三昧和我们的关系
常善法师
般舟三昧是现生见到佛,当生能成就,当生能得佛授记,能得无生法忍的大法。
那么大家知道上品上生,是什么情形呢?花开见佛,悟无生忍,顷刻之间飞行十方,历事诸佛,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是为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好不好啊?花开就见佛,然后顷刻之间就飞行诸国,得佛次第授记,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那么这个非常好,世间人想都想的要命。
那你知道般舟三昧是干什么吗?是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
上品上生,是到那儿才花开,花开才见佛,见佛才闻法,闻法才得心开意解,心开意解之后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之后才顷刻间历事诸佛。
历事诸佛之后呢,才得佛次第授记,然后回到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才究竟圆满。
而般舟三昧成就是什么呢?是现生即见佛,当生即成就,当生即得佛授记,即得无生法忍,好不好?方便说,般舟三昧能够超越上品上生。
你万一没修成,弄了个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好不好?也够好的了,是不是?那么你修行般舟三昧往生有没有把握?能不能成就?所以这就清楚般舟三昧的定位、般舟三昧的好处、般舟三昧的重要性。
般舟三昧和我们的关系重大不重大?太重大了。
简单关系就解释这么多。
般舟三昧和我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般舟三昧给我们一个深入念佛、全面提升,这样一种扎扎实实的机会。
而且呢,这种全面提升是在任何其他念佛方式当中所不具足的。
第二、般舟三昧能令我们障消愿满、随所愿欲、如意即成。
它的般舟消业障的方式和其它方式截然不同。
我们有一个专题专门来讲般舟消业障的问题,它的定位,它的方式,它的效果非常的奇特,非常的迅速。
它能够将我们的业障消除,而且好多业障还可以提前消除。
是以我们能够轻装上阵,在比较少的业力的干扰下来修行、来修证。
这是第二种关系。
第三个关系就是,这个业障的消除,不单纯理解为像我们所说的身体方面的业障。
其实,你的运气,你的家庭关系,包括你的事业的提升也是一样,都跟般舟三昧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说,昨天晚上我讲了很多的例子,你们感觉到这个般舟三昧好像和治病挂钩,其实我们一再强调,大家不要宣传般舟治病的效果,不然这样会给大家误导。
好多人是为了来求治病,来求身体好。
其实般舟行法首要一条是要破身见,要把这个身体不当成自己的身体,要不管身体的任何的感受。
这样才能够得到身体的业障消除、功能恢复这样一种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