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造影-间质瘤
- 格式:pptx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10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在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发生。
GIST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采用的分级标准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来进行评估。
首先,肿瘤的大小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肿瘤的直径大小,将GIST分为小于或等于2厘米、2-5厘米和大于5厘米三个不同的分级。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肿瘤的大小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肿瘤的分化程度也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化程度通常通过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来进行评估,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
分化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核分裂计数是评估GIST分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核分裂计数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每个核分裂的数量,通常以每50个高倍视野(HPF)来进行计数。
根据核分裂计数的不同,将GIST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不同的分级。
核分裂计数的增加往往代表着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对GIST进行较为全面的分级评估,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临床治疗中,为GIS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GIST的治疗水平和预后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确诊:通过内镜穿刺取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是否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2.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胃肠间质瘤。
3.CT或MRI检查:分析胃肠道的扩张性生长肿瘤,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间质瘤。
4.免疫组化分析:如果免疫组化符号为CD34、CD117,需要考虑进行分子水平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胃肠间质瘤。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胃肠间质瘤病例报告1. 病史女,58岁,已婚,绝经6年。
主诉患者腹胀月余,均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患者10天前体检当地医院发现盆腔右后方肿块(10.0*85mm);MRI提示:盆腔占位病变(75*93mm),考虑来源于左附件,建议手术。
患者未求明确诊断,去上一级医院检查,检查所见,意见相同,患者确定后,来医院,择期手术。
2. 超声检查患者膀胱截石位,经阴道超声行子宫附件全面扫查后,同时显示正常子宫肌层与病灶切面作为造影切面,探头固定不动。
经左侧肘静脉注入声诺维造影剂2.4ml,追注5ml生理盐水后,存储动态造影过程。
子宫右前方包块,大小约8.8*8.4*8.5c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
双卵巢可及,回声偏实。
多普勒图像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8 超声所见:子宫右前方见8.8*8.4*8.5cm 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见多个囊性暗区,液较稠,可有流动感。
CDFI:瘤体内血流信号丰富,RI:0.45。
提示:子宫右前方不均囊实性占位(输卵管来源?Ca可能)真的是输卵管来源肿瘤吗?未明确诊断,给予静脉超声造影增强达峰期(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超声造影所见:瘤体内部增强时间同步于子宫肌层,实性部分呈整体等增强,增强尚均匀,边界清晰,内见造影剂充盈缺损,增强晚期静脉期同步于子宫肌层廓清。
可见一支明显穿支血管来源于附近肠管,进入包块。
造影提示:子宫前方富血供包块:肿瘤考虑,胃肠道来源可能。
3. 术中所见及术后标本瘤体血供来源于小肠瘤体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内见液化坏死子宫上方直径约10cm肿块,与小肠相连,质软,囊实性,表面光滑,可见供血动脉来源于小肠。
标本剖检内见液化坏死区。
4. 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诊断:(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肿块大小10×6×5cm,核分裂<5< span="">个/50HPF,伴坏死,高度风险,肠壁两端切缘阴性免疫组化:CD117/C-kit(+)、CD34(-)、Desmin(+)、DOG1(+)、Ki-67(15%+)、S-100(-)、SMA(-)、GFAP(-)5. 鉴别诊断1.- 输卵管癌临床表现:输卵管癌“三联征”,即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盆腔肿块;有时阴道出血,晚期出现腹水等超声表现:附件区腊肠形囊实性包块,壁厚,内可见实性不均质回声,或囊壁上见乳头状结构,实性部分及囊壁上可探及血流信号2.- 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较大的浆膜下肌瘤以下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超声表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结节向浆膜下突出,有时仅与宫体以一蒂相连,彩色多普勒可显示来自子宫的供血血管3.粘液性囊腺瘤临床表现:症状:早期肿瘤体积小,多无明显症状;伴随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轻度腹胀等症状;当肿瘤过大压迫周围组织时会出现相关的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心悸等。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简称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
肿瘤。
它是目前广泛研究和讨论的一种罕见病。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在食管和直肠等胃肠道之外的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主要负责组织支持和调控肌肉运动。
间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在肿瘤中发生了异常增生和变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成和发展与
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出现失控。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和表现各有差异,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
手术切除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诊断的患者。
对于进展期或复发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Imatinib)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以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但效果较为有限。
总的来说,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同时,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行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临床医学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CT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及准确率影响唐静,蒋利军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南永州 425000[摘要] 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采取CT 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采取CT 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 诊断的诊断效能值及诊断符合率。
结果 在110例受检者当中,胃肠道间质瘤阳性100例,检出率为90.91%,CT 诊断的敏感度99.00%、准确率98.18%、特异度90.00%、阳性预测值99.00%、阴性预测值90.00%,kappa=0.988;病理诊断诊断胃部40例、小肠30例、十二指肠30例。
CT 诊断胃部、小肠、十二指肠的诊断符合率为97.50%(39/40)、100.00%(30/30)、100.00%(30/30)。
结论 CT 诊断应用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诊断效能值较高,且对于胃肠道间质瘤部位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CT 诊断;准确率[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10(c)-0083-04Application Value and Accuracy of CT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sTANG Jing, JIANG LijunDepartment of Radiology, Yo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425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ccuracy of CT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Methods A total of 110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dmitted to Yo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by CT, an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value and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of CT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with pathological results as the gold standard.Results Among the 110 subjects, 100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90.91%. The sensitivity of CT diagnosis was 99.00%, accuracy 98.18%, specificity 90.00%,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99.00%,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90.00%, kappa=0.988. Pathological diagnosis 40 cases of stomach,30 cases of small intestine and 30 cases of duodenum were diagnosed. CT diagnosis of stomach, small intestine and duodenum was 97.50% (39/40), 100.00% (30/00), 100.00% (30/00).Conclusion CT has a high diagnostic efficacy in the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nd has a high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for the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CT diagnosis; Accuracy rate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当中较为常见,通常为患者出现胃壁间叶组织,主要由于基因突变因素导致,现阶段,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分级标准通常基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以及是否破裂等因素。
一般来说,胃肠间质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超低危: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核分裂数在2个以下。
2. 低危: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且小于5厘米,核分裂数大概为2\~5个。
3. 中危:肿瘤直径介于5\~10厘米,属于潜在恶性肿瘤。
4. 高危:肿瘤直径大于10厘米,有联合脏器侵犯、肿瘤破裂,或者长在其它部位情况。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不同等级的胃肠间质瘤,治疗方案和预后也不同。
一般来说,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