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72
胃 肠 道 间 质 瘤概述病理影像表现鉴别诊断1.2.3.4.目录概 述概 述•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
流 行 病 学 特 点•年龄: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多见于50岁以上中年人。
•无明显性别差异。
•好发部位:GIST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60%-70%发生在胃,以胃体部大弯侧最多,其次胃窦部;20%-30%发生在小肠。
•发生在胃肠道外(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者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
临 床 表 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不明显或为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适•隐痛•包块•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或贫血病 理病 理•大体病理分3型:黏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
•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有时单独由上皮细胞或两种细胞混合而成。
•CD117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是与胃肠道其他间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点。
梭形细胞型生 物 学 行 为•GIST应视为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肿瘤危险程度与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显著相关。
有无转移、是否浸润周围组织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恶性者多为血行转移,淋巴转移极少。
GIST危险程度分级极低≤2.0≤5任何低 2.1-5.0≤5任何中等 2.1-5.0>5胃2.1-5.06-10任何5.1-10≤5胃高任何任何肿瘤破裂>10任何任何任何>10任何>5>5任何2.1-5>5非胃原发5.1-10≤5非胃原发影 像 表 现X 线•黏膜展平,但无黏膜僵硬、破坏,局部胃壁柔软,钡剂通过顺畅。
•如有溃疡或窦道形成,可表现为钡剂外溢至胃轮廓外。
•向腔外生长且肿瘤较大时,显示周围肠管受压。
女 56岁 黑便1周余CT•平扫: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呈不规则或分叶状,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生长。
浅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摘要】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17例于2009年4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就诊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
结果本案患者17例,1例患有食管间质瘤,10例患有胃间质瘤,2例患有十二指肠间质瘤,有1例患有空肠间质瘤,1例患有回肠间质瘤,2例患有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12例患者其间质瘤为恶性,4例患者其间质瘤为良性,1例患者未能确定其间质瘤的良恶性;肿瘤ct表现均为外生性或是内生性肿块,块数较多且面积大,肿块直径范围处3cm到17.3cm 之间,肿块密度各不相同,且为囊实性;进行轻度及中度强化扫描者13例,2例患者其瘤内出现点状钙化,8例患者其肿块为高度恶性,且已出现边缘强化现象,肿块中心密度较低。
患者肿瘤的实性部分主要包括梭形细胞及(或)上皮样细胞,而出现变性、出血、囊变或是坏死等肿块其在ct中的表现均为低密度。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利用螺旋ct可利于定位胃肠道间质瘤的具体位置,同时还能帮助对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观察。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13-01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其可能随时会发展为恶性肿瘤,并且其具非定向分化的特征[1]。
过去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由于病理技术手段有限,因此其被误认为平滑肌或是神经源性的肿瘤[2]。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不断开展,现大多数业界人士认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产生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3]。
此肿瘤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及仅局灶阳性表现较少,并且几乎没有肌丝,因此可断定其不属真性平滑肌肿瘤[4]。
现国内对于此肿瘤的研究较多,但仍缺乏对其ct表现的报道。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
结果:18例GIST发生于胃11例,小肠6例,大肠1例。
单发15例,多发3例。
所有患者共22个病灶,肿瘤长径为1.5-11cm,增强扫描动脉期14病灶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8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内部囊变、坏死无强化。
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肠间质瘤的大小、密度、形态、边界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为KIT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1],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2]。
GIST良、恶性的准确界定在临床上依然很难[3]。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GIST病灶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8例,其中男12 例,女6例,年龄23~81岁。
临床表现:腹痛6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包块4例,贫血2例。
病程5d-3年不等。
1.2 仪器与方法检查前准备:患者均禁食6 h,检查前口服水1 000 mL。
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64层螺旋CT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依据病变范围而定,层厚5mm,间隔5mm,重建层厚及层间隔均为0.75mm,以3ml/s 的流率經肘前静脉注入欧乃派克100ml(35mgI/ml)行三期增强扫描,增强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5s,60s,300s。
扫描完成后,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MPR及MIP重建。
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及强化情况、远处转移情况。
实用医药杂志2013年01月第30卷第01期Prac J Med &Pharm.Vol 30,2013-01No.01胃肠道间质瘤(GIST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曾被称为胃肠道平滑肌肿瘤。
Mazur 等[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以来,目前已成为病理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尽管绝大多数GIST 位于胃肠道壁,但是仍有部分发生于胃肠道外,如肠系膜、网膜、腹膜后间隙和盆腔等[2,3]。
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 12例,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5 ̄03—2011 ̄04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 。
男9例,女3例;年龄31~69岁,平均53岁。
病变位于胃8例(胃底3例,胃体4例,胃窦1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1例)。
肿瘤大小1.5cm ×1.8cm~9.5cm ×10.5cm ,平均约5.5cm ×6.5cm 。
1.2临床表现GIST 好发中年以上,男性较多见。
病程较长,起病隐匿。
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胃肠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很少发生肠道梗阻。
本组平均年龄53岁,肿瘤大小差异显著,最小1.5cm ×1.8cm ,肿瘤越小,临床症状越少。
有临床症状者直径多>5cm ,本组肿块最大径10.5cm 。
临床首发症状常为消化道出血(黑便或便血),本组2例,与肿瘤表面溃疡形成有关;腹部胀痛3例;腹部包块7例。
1.3影像学检查GIST 12例均行CT 平扫及增强检查,增强前服清水500~800ml 作为对比剂充盈胃肠道,范围包括全腹。
CT 机为SIEMENS 公司Emotion 16排螺旋扫描机。
其中3例行MRI 检查,采用SIEMENS 公司ESSENZA 1.5T 磁共振扫描机,常规横轴位平扫,T 1WI 550ms/8.7ms 、快速自旋回波T 2WI 5000ms/87ms ,冠状位平扫5000ms/87ms ,及T 1WI 的增强扫描。
浅谈胃肠间质瘤的影像诊断(附35例报告) 【摘要】目的学习胃肠间质瘤的影像特点和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诊断35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影像、临床资料。
结果 ct影像显示为胃肠道腔内外有大量肿块,直径范围约1.2-41cm,<5cm者9例,≥5cm者26例,肿块呈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
密度为均匀及不均匀分布,增强后实性部分中到强度强化。
8例患者瘤内出现点状钙化灶。
其中恶性25例,交界性7例,良性3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具有一定特点,对临床诊断、治疗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病理;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90-02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由于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大约仅占胃肠道肿瘤的1-3%左右,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比较少见肿瘤,但是其在消化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中却最为常见,目前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皆为胃肠道间质瘤。
由于该肿瘤的隐匿性,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现在随着一些技术的发展,如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定义的胃肠道间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极少数。
icc 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
但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大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瘤细胞无icc功能,因此目前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与icc 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叶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瘤细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标记表达。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蔡亲磊;陈洋;李建军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10(21)12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扫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病灶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6例,回肠2例和直肠2例.其中18例为恶性,7例为交界性,3例为良性.CT扫描表现特征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且较密实,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尤以门脉期强化明显;肿块内坏死囊变者其实体部分强化,亦以门脉期强化明显.方法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11-12,20)
【作者】蔡亲磊;陈洋;李建军
【作者单位】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0311;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5703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
【相关文献】
1.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J], 宋扬
2.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J], 徐金虎;吕红菊
3.术前应用超声内镜与三期增强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对比 [J], 周祥荣;徐大海;彭清海;王飞
4.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体会 [J], 孙飞
5.MRI与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及价值分析 [J], 王新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