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教学反思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指在1927年至1937年,共产党中央专政领导下在南京实行的政府。
这一政府为中华民族连续巩固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中国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抗日战争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共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发挥了巨大的政治组织和领导作用。
一方面,中共认识到以武装夺取政权是必不可少的,派出武装力量参加群众的抗战活动,支持军民联合的抗日战争,加强对武装力量的领导,谋求最大的战争力量,为国民政府的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共还抓住国民政府的斗争机会,推动国民政府"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兴起,积极扩大抗日斗争的范围和深度,支持国民政府的革命改组,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向作为新中国建设重大机遇,向国民政府提出许多新的政策建议,甚至历史上首次提出要推动农村发展的思想,在这个时期,中共的革命思想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教学反思:
1.教会学生要注重时代背景的理解,充分认识古今中外历史发展的真谛,分析发展问题的历史因素,培养学生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2.教会学生要进一步理解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共开辟的革命新道路,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身,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初心与使命观念。
3.教会学生要以中共领导下积极推进抗日战争和国民政府改组的典型为例,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改变现实,切实发挥奋勇抗敌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坚持信念、奋勇斗争。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知识点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政治:1927年4月,蒋介石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他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秋,“宁汉合流”,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日本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张作霖败退东北,日本在皇姑屯将其炸死。
同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1)原因:全国统一;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2)表现:民族工业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官僚资本的发展: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四大银行成为巧取豪夺的工具。
【知识点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1.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努力(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
10月,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1931年10月,江西瑞金为首都、毛泽东为主席。
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3.土地革命: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知识点三:红军长征(1934~1936年)】1.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对比与分裂在中国现代史上,南京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是重要的政治实体,它们代表了中国近代思想与政治的对比和分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治架构、主权意识等方面对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进行比较,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
一、背景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建立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分裂,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执掌全国政权。
而北洋政府则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解决各派军阀争权夺利的问题,由袁世凯成立并掌控领导权。
二、政治架构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政治架构上也有明显差异。
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国共合作,致力于推动民主革命,并颁布了《南京国民政府宪法大纲》。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由国民党主政,采取一党专政的模式。
而北洋政府则是一个惯性较强的政权,权力高度分散,在政体和行政管辖上也显示出较大混乱。
三、主权意识对比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
南京国民政府推崇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力图恢复国家独立与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与认可。
而北洋政府则对外政策相对保守,没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与列强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关系。
四、对立与分裂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在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分歧。
北洋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不力,各地军阀实力无序膨胀,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南京国民政府则采取强力措施,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保持国家的统一。
然而,国共两党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分裂。
总结起来,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对抗与分裂的原因包括背景、政治架构、主权意识和对立分歧等。
南京国民政府主张国共合作,推动民主革命,积极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而北洋政府则权力分散,缺乏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有效保障。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多角度整合】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两次?为什么都错过了?对此你有何启示?1.(1)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使阶级矛盾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
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涉及模块章节】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多角度整合】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
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
并指出你的理由。
2.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
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
高三班姓名学号专题九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一)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胜利)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1、武装起义①背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利益,是政权,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的重要性。
②南昌起义a.时间:年月日b.领导者:、c.意义:打响了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的开始③秋收起义:a.时间:年月b.领导者:c.意义: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2、土地革命①背景:1927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主要内容:a.毛泽东“”思想(包括:、和)b.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斗争c.1931年冬,成立,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3、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①背景:②起止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③遵义会议:a.主要内容:军事上全力纠正等人的错误;政治上确立以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影响: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④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成为激励当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主力到达,具有伟大历史意义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1、日本侵华①日本侵华的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要迫切摆脱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a.(1931年9月18日):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民族危机加重b.(1935年):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的开始③日军的滔天罪行a.(1937.12)b.c.的暴行2、中国人民的抗战防御阶段①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四大会战(、、、)结果:虽然取得了、等战役的胜利,但无力阻止敌人进攻,失去大片领土②共产党敌后战场a.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是建立b.制定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与国民党单纯依靠和抗战的形成鲜明对比c.开辟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所在地)、(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等d.毛泽东《》发表:指明了抗战方向相持阶段①国民政府开辟国外战场,1942年,中国派遣到缅甸②共产党敌后战场a.: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b.抗日根据地建设: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c.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反攻阶段共产党敌后战场:年,中国在延安召开,确立了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抗战的胜利①标志:年月日②意义:a.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b.为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建立的临时政府,它的统治时间是1937年12月到1949年9月。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与国民党和其他反抗势力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抵御日本侵略,把中国解放战争转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并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进行了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加强了党的建设,提高了党的领导能力,为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开辟了革命新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解决内战的主张,成功地避免了内战的发生,为建立新中国的和平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了较为和平的改革开放政策,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得到了提升。
这是中国共产党打破传统革命模式,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还加强了党的建设,提高了党的领导能力。
通过反腐败斗争,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反
腐败机制,为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可以总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成果,总结其在和平解决内战、改革开放、加强党的建设、反腐败斗争等方面的经验。
同时,我们还应当反思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以及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是哪三个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分别指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这三个政府。
更多详细内容请见下文。
民国时期的三个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到3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称中华民国。
它是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的政权。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3月至1928年):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于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正式形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49年):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民国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区别
1、政府组织性质不同。
国民政府,简称国府(1925年7月1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
民国政府是中华民国的治权机构,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后历经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多次政权替换。
2、存活时间段不同。
民国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共存在37年时间;国民政府从1927年“宁汉合流”开始算起,到1949年为止,一共22年。
3、活跃派别不同。
民国政府除了指国民政府外,还可以指北洋军阀政府展开全部国民政府是中华民国政府时期的一个政权机构,民国政府包括有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
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
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
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
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
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
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表现出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因此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三,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就使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极大的束缚。
c、“短暂”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进入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蚀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d、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现代化。
“实业救国”虽成难圆之梦,但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急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如: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但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具体概况,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灭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造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萎缩的因素:一是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二是由于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三是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
4、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凋谢萎缩。
这是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的挤压,加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不断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民族工业的萎缩原因
美国的经济掠夺。
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
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
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
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2)民族工业的萎缩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