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传播是信息、思想、文化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发送者:信息的源头,即传播的发起者。
信息编码:发送者将信息转换成符号、语言等形式的过程。
媒介选择:选择传播信息的媒介,如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视、互联网等。
信息传播:信息经过媒介传递到受众的过程,其中包括信息传输、接收、解码等。
受众反应:受众对信息的反应,包括对信息的接受、拒绝、忽视等。
反馈:受众对信息反应的反馈,反馈可以作为发送者了解受众反应的重要途径。
媒介反馈:媒介本身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和反馈,如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等。
以上是传播的基本过程,不同的传播形式和媒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致包括这些环节。
在实际传播中,发送者和受众之间可能存在各种因素的干扰和阻碍,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媒介偏见、信息过载等,需要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克服。
1、传播过程的五要素:1传播者2受众3讯息4媒介5反馈2、麦克卢汉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
3、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权利:1传播权、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4媒介监督权、4、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5、传播学的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6、卡尔·霍夫兰及其助手通过实验发现,在“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两种版本的劝服讯息中,“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而“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7、符号的基本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8、传播效果发生的效果层次: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9、拉斯韦尔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二、名词解释1、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3、受众: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是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受众则是大众传播的受众。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收者或传播对象。
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的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收者的社会人群。
4、传播: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的过程;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系统的运行。
5、传播者:又称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法主动用于他人的人,是指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
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核心概念。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研究传播过程有多种多样的视角,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
前者属于纵向过程研究,后者属于横向过程研究。
本节主要从第二种视角出发,首先对传播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做一个简述。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着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1、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
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1) 基本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3) 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议题设置模式沉默的螺旋模式〃信息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香农一韦弗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马莱茨克模式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第六章传播过程1、传播过程及其特征1960[美] 传播学家D.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他认为:①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②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视角)过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和状态结构:整体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2、传播模式模式:指对客观事物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美]学者多伊奇认为模式在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有四:①构造功能②解释功能③启发功能④预测功能模式分类:按所用符号分类:文字模式、图标模式、数学模式按模式作用分类:结构性模式、功能性模式评价和判断模式的标准:①模式的概括性如何?包括了多少内容?是否有效?②模式的收获或者启发性如何?是否有助于发现新的关系、事实或方法?③根据它得出的推断在有关研究领域内是否有意义?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无关键意义?④据此作出的测量的准确程度如何?⑤模式有何创见?它还有多少不确定之处?它提供了多少新的见解?⑥模式的简明程度、即表述上是否经济、简略?⑦模式的现实性如何?即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以它来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五种类型28个模式:①基本模式: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等8种②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及其修正);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等5种③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间接与直接模式;议题设置模式;大众传播依赖模式;沉默螺旋模式等5种④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使用与效果模式;信息寻求模式等3种⑤其他: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7种✓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视传播过程为单向、流动的观点为线性传播观,集中在早期传播学研究中。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传播过程是信息从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它基本上是由六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源、消息、信道、受众、效果和媒介。
在这些要素中,源是指信息的来源,消息是指被传
递的信息,信道是指用来传递信息的媒介方式,受众是指接收信息的人群,效果是指信息
传播的结果,媒介是指具体用来传播信息的手段或渠道。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包括线性、交互和多样化三种。
线性传播模式主要描述了信息从源到受众的单向流动。
这种传播过程通常是源头控制的,即源头通过选择特定的媒介和语言,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这种模式中的源头可以是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他们通常会尝试塑造公众认知和行为。
此模式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可以将信息快速推广、传递和宣传,但也存在着信息偏颇的问题,因为信息传递过程
中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加工和选择性接收等问题。
多样化传播模式强调了多渠道、多方向、多源和多层次的信息传递。
这种传播过程是
一个多重媒体和多重方法的相互作用。
在这种模式中,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递,包括
传统媒体、社交媒体、互联网、口口相传、公众演讲等多种模式。
它可以融合前两种模式
的优势,同时弥补它们的缺陷,提供了更具头更准确的信息,使信息的传播更具传达效果。
但这也意味着对个人来说,必须培养媒体素养,提高信息分辨能力。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是指信息、思想、知识、文化等在社会中的流动和传递过程。
其基本过程包括:信息来源产生后,经过传播媒介(如口头、书信、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传递,最终到达接收者。
在传播过程中,源头(信息提供者)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观念,以达到想要的传播效果。
而接收者则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和背景对其进行评价和接受。
总而言之,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信息本身的特点、传播媒介及其竞争环境,还涉及到不同的传播目的和不同接收者的心理特点、价值观念和行动意图等。
因此,在信息传播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播原理,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以促进信息传递的顺畅和发展。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是指传播者将一条信息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一系列步骤。
它能够反映出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全过程,使消息传递更加有效和可控。
在公共关系领域,传播过程模型是研究传播活动和解决传播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它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八个步骤:发源者、消息、媒介、受众、发送者、接收者、反馈和解释。
发源者是消息的源头,其目的是将消息发送到指定的受众群体,并获得期望的反馈。
发源者通常是公司、组织、政府或个人,他们试图通过潜在的媒介传播消息,以促进他们在目标受众中的公共意见和形象的成功。
消息是发源者发送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形式,可以是宣传品,也可以是产品说明,也可以是报纸文章或电视节目,也可以是社交媒体消息。
媒介是消息在发源者和目标受众之间传播的媒介,它可以是电视、报纸、网络或广播等,也可以是电子邮件、微信等社交媒体。
受众是发源者期望受到消息的最终接收者,他们可以是普通民众、报刊读者、电视观众或网络使用者等。
发送者是实际将消息传播给受众的人,他们可以是发源者自己或媒介组织中的工作人员。
接收者是接收消息的人,也是最后一步。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背景、学历等信息,从消息中获取信息,并作出反应。
反馈是受众对消息的回应,如行为、口头回答或文字答复等。
反馈可以检测消息的有效性和传播的效果,以确定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是否需要调整传播策略。
最后,解释是发源者对接收者反馈的反思,以衡量消息的有效性和受众的态度,并根据反馈的结果,不断调整发源者的传播策略,以使消息可以更好地呈现给受众。
传播过程模型是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工具,它将传播活动分解为多个步骤,有助于公共关系人员分析不同媒介之间传播效果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
在这个模型中,发源者会考虑受众的特征和传播效果,为消息制定合适的渠道,以及通过反馈采取行动,以促进消息传播的可控性和有效性。
只有系统性地考虑和分析才能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对传播策略的实施更加有效。
传播的过程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
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核心概念。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明。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学研究中,模式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
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看来是如此]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少见的。
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当然,德弗勒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严格地说起来,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还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德弗勒的模式中,惟一提到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以上我们对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对若干有影响的过程模式进行了分析。
从这些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
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
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例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统一体,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等。
把握传播过程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素人类传播活动的规律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考察传播过程是理解人类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部考虑问题,还不能揭示社会传播的全貌。
只有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看问题,才能科学地把握传播活动的总体。
本节的目的是结合传播过程,对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进行若干分析。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除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之外,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过程研究通常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考察的是微观的、单—的传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第二,正因为如此,这种研究主要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并不重视对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
这种倾向非常明显,以至于我们只要提到传播过程.脑海中便会出现拉斯韦尔、香农等人的那些链式连结的要素图。
认识到进行综合研究的必要性,不少学者开始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为了与传统的微观、单一的过程研究相区别,这种研究一般称为系统研究或传播总过程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运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看问题,社会传播会呈现什么样的结构呢?首先让我们来观察几个系统模式。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赖利夫妇认为,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不外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出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
然而,这种互动并不仅是有形的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功,而且也是无形的社会作用力——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互动。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系统模式,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其小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同僚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音(受众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这种选择和加工也可以说是传播者背后的许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
此外,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综上所述,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关于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还有许多,这些模式虽然着眼点各有不同,但思路基本一致,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传播学中的系统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理论模式较多,
而应用模式的开发较少。
即便是理论模式也还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比如马莱兹克的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大众传播者和受传者个人对媒体内容都有影响,但两者影响的性质和大小是截然不同的。
不对这些情况加以区别,我们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
这说明,关于社会传播的系统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