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七章-童年期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15
第七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初中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
第一节初中生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初中生是指个体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个年龄阶段,又称为青春期或初中生期。
二、基本特征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
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然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跟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并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
第二节初中生的生理特征一、外形上的变化初中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
(一)身高进入初中生期,身体形态的各种指标增长的速度突然变快,身高每年增长值为6~8厘米,有的多达10~11厘米。
男女初中生的身高变化是有差别的,男生进入身高生长加速期的平均年龄是13岁左右,约在14岁达到高峰,然后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到15岁左右,就又回到了以前的生长速度;女生的这一过程比男生早两年。
(二)体重我国城市男生在13~15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5千克,14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下降;女生在11~14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4千克,14岁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
初中三年级以后,男女生的体重已接近成人。
(三)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初中生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男生的第二性征的主要表现为:喉节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和阴毛。
在女生身上第二性征的表现是: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变宽、皮下脂肪增多、臀部变圆、出现腋毛和阴毛。
(四)头面部特点小学儿童的面部特征在逐渐消失,以前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嘴唇变丰满。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
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
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
童年期(7-12岁)
一、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2.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⑴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⑵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⑶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3.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4.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学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监控和调节。
5.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
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转变为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在小学四年级(10岁)
6.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⑴掌握守恒⑵思维具有可逆性⑶补偿关系认知⑷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①类别体系化②序列化)
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理解补偿关系
7.亲子关系的发展——父母对儿童控制力量三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
8.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小学阶段的儿童伙伴关系形成的阶段依次划分为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是指在0-12岁的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心理、情感、社会及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需要一
个正确的环境、持续支持、持续培训及正确的引导才能取得成功。
童年期
的心理发展会大大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
岁)、想象-创造阶段(3-7岁)及学习-分析阶段(8-12岁)。
在感觉-
运动阶段,孩子主要学习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他们将经常玩耍、哭、笑、跑来跑去,借此感受外部世界的温暖与知觉。
同时,他们会学习走路、语
言及基本机能等。
在想象-创造阶段,孩子会把刚受完教育的东西用想象
力来改变,他们能够开始思考抽象问题,学习基本逻辑思维以及运用这些
技能完成任务。
在学习-分析阶段,孩子开始学习更多的社会技能,他们
开始学习认知技能和逻辑思维,学习写作、阅读及其他学术技能,并开始
学习日常生活的角色,以及自己的功能、使命及责任。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在童年期的环境中,孩子接
触到的社会信息越多、越多元化,他们的心理发展就会更加均衡,自信心
就会更强。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心理学考研,发展心理学部分有哪些重难点需要大家强化记忆?毙考题为考生整理分享,下面我们来看发展心理学之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1--2年级和5--6年级处于上升期,其中1-2年级上升幅度最大) (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像,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自己的能力,性格,行为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价值和行为标准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主要成分,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主要特点是:a.由顺从他人的评价,到有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提高;b.从对自己比较笼统的评价道对自己个别方面,甚至多方面优缺点的评价;c.出现对内心品质评价的初步倾向;d.评价由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对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发展;e.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具有一致性,其中,愉快,愤怒发展比较早,而自尊,内疚发展比较晚;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a.从表面到内部b.从简单到复杂c.从对事物呆板的认识到对事物灵活的认识d.从对自己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及长远利益的关心;e.从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对事物抽象的思考;f.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有组织,有系统的综合性想法;(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观点采择,即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a.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模式第一,存在阶段第二,需要阶段第三,推断阶段第四,应用阶段b.塞尔曼关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阶段模式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的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式角色采择(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冲突,已经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但还不能同时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能够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3)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a.与父母的关系: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少;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b.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①童年期儿童的友谊:第一阶段(3--7岁)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此时的友谊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12岁以后)最高阶段;②童年儿童的同伴团体a.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具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形式更复杂; 第二,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能力增强第三,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第四,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b.同伴团体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在一定的规则基础上进行交往;第二,具有明确或暗含的行为标准;第三,限制成员的归属感;第四,发展了使成员朝向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③师生关系: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从入学的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辩证的批判。
三级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讲义:童年期认知导语:童年期儿童身体在继续增长,进入学校以后主导活动了根本变化,促使儿童在心理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脑的重量由6~7岁的1280克到9岁增到1350克,12岁时达到1400克,和成人一样。
一、记忆的发展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二、思维的发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概括能力的发展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2.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1)掌握守恒(2)思维具有可逆性(3)补偿关系认知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1)类别体系化(2)序列化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1、复述2、组织(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
(2)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关于记忆的自我的知识是指主体对自我记忆的认识与了解。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是指个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不同记忆反应(如再认、回忆)难度差异的认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2.记忆监控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节。
【三级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讲义:童年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