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急性胸痛及ACS早期症状识别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18
高危胸痛鉴别及处理方法培训小结胸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其病因繁多,部分病因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因此对高危胸痛的鉴别及处理方法进行培训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危胸痛的鉴别及处理方法进行小结,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高危胸痛的鉴别1.心源性胸痛:常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疾病。
心源性胸痛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迫感、紧缩感,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2.肺源性胸痛:常见于肺栓塞、气胸、肺炎等疾病。
肺源性胸痛多表现为胸痛伴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发绀、呼吸衰竭。
3.胸壁疾病:如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肋骨骨折等。
胸壁疾病引起的胸痛多表现为局部疼痛,无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较轻。
4.食管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炎等。
食管疾病引起的胸痛多位于胸骨后,呈烧灼感,进食或服用抗酸药后可缓解。
5.神经源性胸痛:如神经根型颈椎病、胸椎间盘突出等。
神经源性胸痛多表现为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时轻时重。
二、高危胸痛的处理方法1.确保患者安全:立即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2.快速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尽快明确病因。
3.紧急处理: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 心源性胸痛:立即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
- 肺源性胸痛:紧急进行胸部CT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
- 胸壁疾病: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如肋骨骨折需固定胸廓,带状疱疹需抗病毒治疗。
- 食管疾病:给予抗酸药治疗,必要时进行胃镜检查。
- 神经源性胸痛:给予相应神经阻滞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4.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胸痛相关知识,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
总结:高危胸痛鉴别及处理方法培训小结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提高对高危胸痛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快速鉴别病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胸痛的预检分诊胸痛是急诊很常见的急症,约占急诊总数的5%,其病因多种多样。
由不同原因所致的胸痛,其临床危险性有较大的差异,对急性胸痛患者作出快速的、正确的诊治是急诊预检护士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不仅能保证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而且可防止漏诊、误诊。
因此正确明辨胸痛的性质、找出胸痛的原因、分析胸痛的严重程度,对正确处理胸痛、判断预后非常必要。
急性胸痛最为重要的是它为一些致命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气胸、心包炎致心脏压塞及食管损伤等。
其中ACS在这些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心肌梗死(AMI)的误诊率在3%~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约0.5~1/10万人,如果误诊其死亡率超过90%。
PE的发病率大约70/10万人,自发性气胸发病率2.5~18/10万人,食管破裂发病率是12.5/10万人。
一·起胸痛的原因常包括下述疾病:1.胸壁疾病:急性皮炎、皮下蜂窝织炎、带状疱疹、流行性胸痛、肌炎、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肋骨骨折、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2.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心包炎、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瘤、主动脉窦瘤破裂、夹层动脉瘤、肺梗塞:肺动脉高压和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3.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胸膜肿瘤、自发性气胸、肺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癌等。
4.纵隔疾病: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肿瘤,及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
5.其他:膈下脓肿、肝脓肿、脾梗塞等。
二·胸痛需要鉴别的疾病很多,其伴随症状多有提示意义,需要重点鉴别的疾病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PE)、张力性气胸等高危疾病。
1.ACS(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
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第3版(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修订,2020年05月)中国基层胸痛中心是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的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和效率。
但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尚不具备开展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条件。
对于不具备PPCI条件的基层医院(包括已经开展PCI技术但无法达到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标准版)的医院),建立规范化胸痛中心对及时明确诊断、减少发病后早期延误、及时实施转运PCI或溶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更好地引导基层医院进行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根据目前中国胸痛中心的发展制定了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
该标准包含五大要素,分别是: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评估和救治、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培训与教育以及持续改进。
要素一基本条件与资质基层胸痛中心申请认证单位必须满足此要素的全部条件。
一、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10分)胸痛中心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的机构,既可以是在不改变现有组织架构基础之上实体运作的虚拟机构,也可以是重新组建的实体机构。
但不论何种方式,胸痛中心的建设均要涉及到医院内外许多部门,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和管理。
组织机构的形式可以因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而定,但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相同的。
1.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成立胸痛中心及胸痛中心委员会,要求:(材料4分)(1.10)(1)由医院院长或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胸痛中心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胸痛中心的工作和重大决策,成员应包括与急性胸痛诊疗相关的学科、医疗及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负责人;(2)医院发布正式文件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3)明确胸痛中心委员会具有调动医院所有资源为胸痛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的权力;(4)胸痛中心成立并高质量运行至少6个月以上才能申请认证。
定义与流行病学1、定义急性胸痛是指在起病后24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疼痛或其他胸部不适的感觉;在前部位于鼻基底和脐之间,在后部位于枕骨和第12椎体之间;包括刺痛、灼痛,以及压迫感、紧绷感或烧心。
可引起急性胸痛的疾病较多(表1),有相对无害的疾病,也有危机生命的综合征,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疾病、肺栓塞(PE)。
表1 引起胸痛的原因另外,急性胸痛综合征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临床结局方面均存在重要的性别差异。
女性患者的ACS多由微血管疾病引起,且女性患者未充分诊断ACS的原因或为自发性冠状动脉剥离。
对于所有参与胸痛诊断、评估及治疗的医务人员(如全科医生、急诊医务人员、心脏专家)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鉴别诊断,并区分心脏或主动脉源性的急性胸痛及非心源性胸痛尤为重要,如图1。
图1 急性胸痛的临床路径注:*若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后不能及时(首次医疗接触120min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则建议无禁忌证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2h内进行溶栓治疗。
2、流行病学急性胸痛是患者入急诊室就诊的常见原因之一。
与胸痛相关的急诊就诊率为8-19人-年每年每千人,城市高于乡村,平均年龄为52-61岁,男性为49%-57%。
在临床实践中,约半数患者可出院,无需住院治疗。
83%的患者为非心脏原因并出院(48%为不明原因的胸痛,35%为其他非心脏原因)。
在入院患者中,平均25%(范围12.2%-59.1%)的患者被诊断为ACS。
另25%的患者因心绞痛(3.5%-6.6%)或其他非缺血性心脏病(10%-19%)而出院。
其余一半的住院患者最终被诊断为不明原因的胸痛(26%)或非心脏原因(27%)。
极少数患者(2%-3%)为血管急症和PE。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终诊断率为1.6%。
急性胸痛的临床评价快速确定需要住院进行急性治疗的小部分患者,以及可以安全出院的大部分良性疾病患者是急诊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