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的影像学
- 格式:docx
- 大小:16.94 KB
- 文档页数:3
[影像基础]阿---齐氏畸形(chiari畸形)
阿一齐氏畸形(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
为小脑扁桃体经枕大孔疝人上颈段椎管内,有的伴桥脑与延髓延长扭曲或下疝,常合并颅底、枕大孔区畸形及脊髓脊膜膨出。
分四种类型
I型最常见,基本特征为
①小脑扁桃体下移,经扩大的枕大孔疝入上颈段椎管内;
②四脑室与延髓的形态和位置正常,或延髓轻度下移但不与颈髓重叠;
③20%~40%合并脊髓空洞症,20%~25%并发脑积水,常并存颅颈交界区畸形(如扁平颅底占25%、环枕融合畸形占10%),一般无其他脑畸形和脊髓脊膜膨出。
Ⅱ型畸形复杂,基本特征为
①小脑扁桃体、下蚓部、延髓或四脑室下移并疝人椎管;
②四脑室、延髓、甚至桥脑延长并变形,延髓扭曲下疝与上颈髓重叠;
③后颅凹狭小,天幕发育不良、低位,天幕孔常扩大伴小脑半球向上膨出形成假瘤,枕大池变小,枕大孔扩大;
④90%合并四脑室中孔与导水管粘连狭窄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几乎均存在脊髓脊膜膨出(腰骶部占75%、颈胸段25%),50%~90%合并脊髓空洞症,并发脑内畸形的比例亦较高。
Ill型罕见,为Ⅱ型伴有枕下部或高颈部脑或脊髓膨出,常合并脑积水。
Ⅳ型非常罕见,为严重小脑发育不全或缺如,脑干细小,后颅凹大部分充满脑脊液,但不向下膨出,该型属小脑发育不良。
诊断标准:以枕大孔连线为基准
10岁以下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疝为>6mm 10~29岁>5mm
30~79岁>4mm
80~90岁>3mm
Chiarl-1型 M-30
Chiarl-1型 F-39。
小脑扁桃体下疝标准测量方法小脑扁桃体下疝(Cerebellar(Tonsillar(Ectopia,CTE)是一种神经学上的病症,通常涉及到小脑扁桃体下移。
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疝的标准方法通常是通过脑部成像技术,特别是磁共振成像 MRI)。
以下是一般的测量方法:
磁共振成像 MRI):(MRI(是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疝的主要工具。
医生通常会使用MRI来获取详细的脑部图像,特别是关注小脑和扁桃体的位置。
在MRI图像上,医生可以测量小脑扁桃体的相对位置,并确定是否存在异常的下移。
图像分析:(通过分析MRI图像,医生可以测量小脑扁桃体的相对位置和可能的下移程度。
通常,测量是基于特定的解剖学标志和结构,以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请注意,小脑扁桃体下疝的诊断和测量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他们可以解释图像,并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准确的诊断。
如果您或他人存在相关症状,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建议和必要的检查。
ct小脑扁桃体下疝影像诊断标准
小脑扁桃体下疝的CT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程度不等的疝入椎管内。
2. 椎管上端脊髓背外侧出现两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向上与小脑相延续。
3. 脑池造影与冠状位显示更清楚。
4. 小脑扁桃体低于枕骨大孔3mm以内属于正常范围,介于3~5mm之间为界限性异常,在5mm以上则为病理状态。
另外,小脑扁桃体下疝可以伴有脑积水和脊髓空洞症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平衡。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小脑扁桃体疝【概述】小脑扁桃体疝又称Arnold-Chiari畸形,这是一种常与颅底凹陷畸形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诊断】为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可作磁共振成像,CT扫描,椎动脉造影,对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检查时要注意突然呼吸停止,故应谨慎从事并有应急措施。
【治疗措施】本病并非一经诊断都需手术治疗,因为有相当多的病例,临床症状并不严重。
对于年龄较小或较长者,应密切观察。
仅对症状和体征严重者,方可施行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并对不稳定的枕颈关节加以固定。
手术适应证(1)延髓、上颈脊髓受压;(2)小脑和脑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3)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增高;(4)寰枢椎脱位或不稳。
手术方法主要为枕骨部分切除以扩大枕大孔,以及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术。
硬脑脊膜应广泛切开,分离粘连,探查第四脑室正中孔,如粘连闭塞,应小心分离扩张,使之通畅。
不能解除梗阻者则应考虑重建脑脊液循环通路的分流手术。
对不稳定的寰枢椎脱位,则行枕骨和颈椎融合术。
现将本手术介绍如下:手术步骤术前准备,麻醉和体位同颈椎后路手术。
1.切口和显露:切口包括枕部和颈椎两部分,自枕骨粗隆正中向下至颈6~7作纵行切开,显露枕骨、枕骨大孔后缘、寰椎后弓及第二至第六或第七颈椎棘突(图1)。
显露方法同前。
图1 枕颈部手术显露2.枕骨大孔扩大和寰椎后弓切除:显露和切除方法同前。
枕骨大孔切开范围应足够大。
通常自枕骨大孔向上咬除2.5cm~3.0cm,其宽度为3.0cm~4.0cm,使枕颈区获得充分减压。
3.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根据磁共振图像,选择脊髓空洞明显节段。
注意保护颈2和颈3。
最首选部位在颈4~5或颈5~6,或颈4、5~6节段。
切除椎板显露硬膜,切开硬膜,将硬膜切开边缘贯穿以细丝线向两侧分开以作牵引,即显露膨胀的脊髓。
观察脊髓表面血管分布状况,选其无血管区,先用细针头刺入脊髓内并轻加吸引可见黄色液体抽出,即表示脊髓空洞所在部位。
Chiari畸形丨影像及临床诊断要点↓往期相关内容链接:【专题】Chiari畸形(没那么简单)(1)术语•Chiari l型畸形•低于枕大孔,向尾侧突出的狭长的钉形小脑扁桃体影像•小脑扁桃体低于枕大孔≥5mm,±脊髓积水空洞症•形态改变比下降程度更重要(尖形、三角形、钉形)•无小脑扁桃体嵌入枕大孔的尾侧疝,也可有症状•颅颈分节/融合异常常见•方法推荐:颅颈连接区矢状位薄层T2WI扫描;+脑脊液流动检查•脊柱影像检查以发现空洞、脊髓低位/栓系,脂肪丝病理•颅后窝大小(变小)和小脑(正常)“不匹配”→扁桃体“异位”临床要点•儿童症状:头痛、颈痛、空洞和脊柱侧弯•成人症状:颈痛和跌倒发作•婴儿/幼儿的症状可包括口咽功能受损和呼吸暂停•治疗目的:在枕大孔处,恢复脑脊液正常流动•争论:国际共识强调“除非有空洞,无症状性Chiari l型畸形无需干预”彩图:受压变尖的小脑扁桃体经枕大孔突出并完全填满枕大池;矢状T1WI:疝出的小脑扁桃体呈钉形紧靠颈髓背面,第四脑室较小,斜坡短并呈扇形。
冠状T2WI:小脑扁桃体疝合并脑积水;轴位T2WI:小脑扁桃体填满枕大孔,小脑叶垂直排列。
(2)术语•Arnold-Chiari畸形, Chiari II•后脑复合畸形,事实上100%合并神经管闭合缺陷,常见腰段脊髓脊膜膨出影像•延髓后方“瀑布样”组织•有孔或发育不全的脑镰→脑回相间交错•鸟嘴状(矢状位)或心形(轴位)顶盖•Chiari型侧脑室:前角变尖,侧脑室后角异常扩大•10%~15%有脑室周围结节状灰质异位(通常位于三角区)•斜坡和颞骨凹陷•颅骨陷窝病理基本异常=后颅窝变小伴有后脑疝、脑积水神经源性、肾脏及骨科并发症常见发病机制:•神经胚形成异常→•脑脊液通过闭合缺陷的神经管外流→•不能维持第四脑室的膨胀→•后颅窝软骨性颅发育不全→•后颅窝内容物异位/扭曲诊断纲要•影像学特征归因于机械扭曲的长期作用•脑干受压可能导致镇静和麻醉风险(左)矢状位图像显示脑积水伴第三脑室前方隐窝扩大、后颅窝变小、中间块增大、“鸟嘴状”顶盖、胼胝体发育不全、第四脑室延长、小脑和脉络丛向下疝出和延髓刺。
小脑扁桃体下疝通常是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需通过自身症状、X线检查法、核磁共振成像等方面来综合诊断,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1.自身症状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是指后颅窝以及后脑组织出现畸形,患者若出现后枕颈部疼痛,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则患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几率相对较大。
2.X线检查法
患者X线检查时若发现枕骨大孔区畸形、脊柱畸形以及Charcot关节的情况,表明机体患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可能性较大。
3.核磁共振成像
若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缘超过颅底点到颅后点的连线3mm-5mm,结合自身症状、CT检查结果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进行诊断。
先天畸形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一、定义Chiari畸形,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表现为脑桥区形成不良以及小脑下蚓部、颅后窝内结构(第四脑室和延髓)通过枕大孔上段颈椎椎管内。
常合并脑积水、脑脊髓膨出,也可合并环枕区畸形,如颅底凹陷、环椎枕化、颈椎融合畸形等。
二、分型1. I型常见,小脑扁桃体下疝至颈部椎管,无延髓下段移位,位于枕大孔5mm。
①延髓和第四脑室正常;②无脊膜膨出;③可伴有脑积水、脊髓空洞;④常见环枕区畸形;⑤临床无症状或轻度运动感觉和小脑症状。
2.II型最常见。
①小脑下蚓部、脑桥下部、延髓下移,第四脑室延长;②小脑蚓部和扁桃体疝出至枕大孔;③伴有脊髓脊膜膨出,腰骶部多见(3/4);④伴有脊髓空洞、脑积水;⑤环枕区畸形,其他畸形;⑥多见于婴幼儿和新生儿;⑦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和小脑症状。
3.III型罕见。
II型+低枕部或高颈部脑膜膨出。
4.IV型罕见,伴小脑严重发育不良三、影像学表现1.X线平片①头颅狭小;②颅底凹陷(齿状突高于champion线5mm);③上段颈椎管增宽;④环枕容忽然;⑤环椎枕化等。
2.CT表现①脑积水;②小脑扁桃体、下蚓部、小脑、脑干及第四脑室下移;③大脑镰、天幕发育不良;④中脑四叠体融合。
3.MRI表现①矢状位清晰显示小脑扁桃体、延髓位置及第四脑室形态、位置;②脑积水;③脊膜膨出;④大脑镰,天幕发育不良等。
四、影像学首选首选MRI矢状及脊柱MRI评价小脑扁桃体及脊髓空洞积水。
五、临床表现及预后1.50%无症状。
2.椎管直径<19mm,可出现临床症状。
3.压迫脑干、脊髓空洞积水。
4.儿童较成人预后好。
六、治疗1.无症状,无需治疗。
2.脊髓空洞积水严重,需分流,保证枕大孔水平脑脊液循环通畅。
七、诊断要点1.小脑扁桃体下疝可由幕上肿瘤或其他病变引起。
2.小脑扁桃体低位但形态正常,临床可无症状。
3.扁桃体变尖并下疝至枕大孔以下5mm,可诊断。
脑疝的分类及影像学特点图解概述脑疝是指脑组织从正常位置移动到邻近空间,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需要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脑结构细微变化和明显的移位。
对于放射科医生,熟悉各种亚型脑疝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是至关重要的。
解剖学特点脑组织、脑脊液及血管共同存在于颅腔内。
根据 Monro-Kellie 理论,脑组织、脑脊液及脑血管的容积是一定的,一种结构的体积增加将导致另一个或两个结构的体积减少。
当颅内容积的变化超过代偿机制时,脑组织将从某处移向另一处。
大脑镰及小脑幕将颅腔分为左、右和后颅窝。
MRI 上重要的解剖结构•胼胝体及扣带回紧邻大脑镰下缘游离缘•幕上和幕下通过小脑幕切迹进行交通•中脑和大脑脚紧邻小脑幕切迹•钩回和海马位于小脑幕切迹内上缘•基底池是充满脑脊液的蛛网膜下腔,其内重要的颅神经及基底动脉穿行•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及 Rosenthal 静脉丛穿行于环池脑疝可分为两类:颅外疝和颅内疝。
颅内疝包括:大脑镰下疝、中心疝、海马钩回疝、小脑扁桃体下疝。
脑肿瘤、脑出血、脑水肿是引起脑疝最常见的原因。
继发性改变:脑疝可引起脑组织坏死,压迫颅神经和血管,导致出血或缺血,并阻碍脑脊液正常循环,产生脑积水,形成恶性循环。
影像学特征最有用的检查方法是 CT 和 MR。
对于急诊患者,CT 是首选检查,目的是需要及时判断出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干预。
MRI 与CT 相似,但具有更好的组织分辨率,特别是在后颅窝疾病中。
1、大脑镰下疝•最常见的脑疝类型•扣带回移位至大脑镰下或对侧•同侧脑室受压变窄并移位至对侧•对侧脑室扩大并发症:早期,对侧侧脑室扩大压迫室间孔;晚期,大脑前动脉移位受压,继发梗死硬膜下血肿导致大脑镰下疝模式图显示左侧硬膜外血肿,同侧扣带回移动至大脑镰下方,同侧大脑前动脉受压;CT 和 MR 发现患侧扣带回移动至健侧,患侧脑室受压变窄并向健侧移位,健侧侧脑室扩张2、单侧下行小脑幕切迹疝颞叶内侧(钩回、海马旁回)向内移位进入小脑幕•轻度:钩回移位至同侧鞍上池,导致其变窄、消失,环池局部扩张,对侧侧脑室颞角扩张•中度:海马/海马旁回移位至四叠体池消失,中脑、同侧大脑脚受压、旋转•重度:颞叶内侧、颞角向下移位进入桥小脑角池上部并发症:大脑后动脉受压继发内侧颞叶和枕叶梗死;动眼神经受压导致瞳孔扩张;大脑导水管受压导致脑积水;大脑脚受压导致偏瘫;中脑出血(Duret 出血)颞部硬膜下血肿,导致同侧轻度小脑幕切迹疝模式图显示患侧动眼神经和大脑后动脉受压,CT图显示鞍上池受压不对称,患侧大脑脚受压,注意健侧颞角、环池局部扩张左侧颞叶肿瘤,导致同侧轻度小脑幕切迹疝左侧钩回及海马旁回压迫同侧鞍上池、大脑脚右侧颞叶脑水肿继发中度小脑幕切迹疝鞍上池及四叠体池消失,中脑受压、旋转,对侧颞角扩张3、中心疝(双侧小脑幕切迹疝)•少见;幕上严重占位效应导致•双侧颞叶疝入小脑幕切迹•中脑向下移位•中脑与桥脑之间的夹角变小•三脑室向后下移位至鞍背后方并发症:基底动脉穿支闭塞导致脑干梗死中心疝模式图显示中脑下移,三脑室后下移位至鞍背后方,中脑与桥脑之间夹角变小4、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少见•小脑向上移位过切迹,小脑上池消失•四叠体池、四叠体受压•顶盖受压扁平,脑干受压前移并发症:中脑导水管受压导致脑积水;大脑后动脉受压导致供血区梗死上行小脑幕切迹疝1、小脑半球占位切除术后导致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四叠体池消失、四叠体受压,脑干受压前移并桥前池变窄,乳头体及灰结节受牵拉变形;2、小脑半球占位导致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右侧小脑半球跨越小脑幕切迹,四叠体及四叠体池受压,右侧大脑后动脉受压导致右侧大脑脚梗死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小脑半球占位导致上行小脑幕切迹疝,小脑半球跨越小脑幕切迹,小脑上池消失,四叠体及脑干受压前移,中脑导水管受压、脑室积水5、小脑扁桃体下疝•后颅窝最常见的脑疝•扁桃体向下推挤,嵌入枕骨大孔,移位>5 mm•枕大池闭塞并发症:四脑室受压导致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小脑扁桃体变尖、下移,超过5mm,延髓受压前移,延髓前池变窄6、经蝶骨翼疝罕见疝出的脑组织、大脑中动脉越过蝶骨翼并发症:大脑中动脉受压于蝶骨导致梗死经蝶骨翼疝右侧颞叶血肿导致蝶骨翼疝,颞叶越过蝶骨翼7、颅外疝脑组织或血管经硬膜或颅骨缺损处膨出颅外疝脑组织经颅骨缺损处膨出,大脑中动脉分支受压导致梗死作者 | 影像shine编辑 | 胡青牛责任编辑 | 晓倩插图来源 | 作者提供。
影像诊断Chiari畸形的分型及其影像学表现采编整理:放射科那点事儿文章来源:医学论坛Chiari 畸形,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ACM),是指小脑扁桃体下疝到椎管内或伴延髓和第四脑室延长下移,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它是引起脊髓空洞的最常见原因。
Chiari 畸形在MR矢状位扫描很容易诊断,MR矢状位T1及T2均容易显示病变。
诊断标准为小脑扁桃体延长、变尖并下移,通过枕大孔进入上段颈椎管(超过枕大孔联线4-6mm)。
Chiari Ⅰ型畸形小脑蚓部、四脑室及延髓等通常为正常,通常不伴有其它先天性疾患,如脑积水、胼胝体发育不良等。
可伴有脊髓空洞积水症(20%~40%),以颈段脊髓常见,也可累及脊髓全长。
Chiari Ⅱ型畸形较复杂,实质上所有Chiari 畸形都是由于发育异常,后颅窝区域空间狭小,导致脑组织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挤压。
一般由于下方比较松,向下疝的几率大点。
Chiari Ⅱ型畸形向上挤压导致天幕发育不良、切迹增大。
向下挤压则通过扩大到枕大孔,小脑蚓部和脑干疝入颈椎管。
合并的畸形也比较常见,如颅骨、硬膜、脑、脊柱、脊髓的畸形等。
Chiari Ⅱ型畸形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小脑蚓部下移明显,呈瀑布状,延髓扭曲,呈马刺及扭结状;向上挤压天幕,致小脑幕切迹扩大,中脑顶盖被牵拉呈鸟嘴状。
四脑室受压明显,呈管状延长下移。
由于脑脊液循环不畅,幕上脑积水非常常见。
Chiari Ⅱ型畸形常伴有胼胝体发育不全、灰质异位等。
示意图非常清楚,小脑蚓部下移非常明显,由于存在脑回结构,看上去像一阶一阶的小瀑布。
脑干受挤压扭曲打结呈马刺样。
小脑幕向上挤压,切际扩大,四叠体被牵拉呈鸟嘴样。
四脑室呈管状结构,受压非常明显。
右侧图示病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体部、压部显示不清。
Chiari Ⅲ型畸形在Chiari Ⅱ型畸形的基础上,后脑在枕部或上颈部疝出,形成脑膨出,这是向后挤压的表现。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的影像学
Chiari畸形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后脑疾病,主要特征为小脑扁桃体下疝至上段颈椎椎管内,有时可累及部分延髓和第四脑室,脊髓空洞症、脊髓纵裂、脑积水及颅颈部畸形等为其常见的伴发病变,其中以脊髓空洞症最常见。
Chiari畸形的分型
NEW
﹀
﹀
﹀
基于病变程度可将其分为以下4种类型:
Ⅰ型,小脑扁桃体及延髓向下疝入颈椎椎管内;
Ⅱ型,小脑下蚓部不同程度地向下疝入椎管内,同时脑桥、第四脑室及延髓向椎管内延伸,可伴脑积水及脊膜膨出等;;
Ⅲ型,罕见,除具Ⅱ型特征外,还常合并枕部脑膜膨出;
Ⅳ型,亦罕见,其病理特点为小脑发育不全。
颈髓空洞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常见合并症,是一种缓慢进行的脊髓退行性病变。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患者常由于颈髓、延髓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后枕部疼痛、放射性肩颈痛、周围神经病变、晕厥或猝倒、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头晕恶心和大小便失禁等。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分为有症状型与无症状型;根据致病原因,可将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
目前,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后颅窝减压术及椎管减压术,但临床上对手术时机的判断仍缺乏客观明确的标准。
传统的以小脑下疝程度的经典诊断标准已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主要与以下2点有关:患者主观症状与其影像学表现并不一致,临床症状较轻但影像学改变较重者并不少见,反之,临床症状较重而影像学改变较轻者亦不少见;在常规T2WI发现脊髓内异常高信号时,此时手
术效果一般欠佳。
因此,早期、及时地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的脊髓损伤,对预后极其重要。
X线平片检查
X线平片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诊断中很少应用,为颈椎正侧位、颈椎张口位及颅底汤氏位等,主要用于观察合并的颈椎及颅底畸形(如颅底凹陷、寰枕融合、寰椎缺如等)。
CT检查
CT检查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中较少应用,但较X线平片能提供更多信息,可显示有无脑积水、小脑发育异常、脊髓空洞等,矢状位重建图像可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情况,在显示颈椎及颅底畸形方面较X线平片价值更大。
CT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主要通过椎管造影及脑池造影(一般使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检查后再行CT扫描,并同时行矢状位图像重组清晰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至枕骨大孔平面之下的范围及其程度。
此外,CT还可评价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术后情况(如后颅窝及椎管内出血等)。
MRI检查
常规MRI是目前公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伴有脊髓空洞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诊断和指导治疗。
MRI具有无创、无骨伪影及辐射、软组织分辨力高、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颈髓、延髓受压的位置、程度及其他伴发病变(如脊髓空洞症、脊髓纵裂、脑积水及颅颈部畸形等),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以往研究认为,小脑扁桃体下缘超出枕骨大孔下方3或5mm以上,方可诊断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且认为其下疝程度与临床表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Mihorat等研究脊髓空洞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提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诊断需具备小脑扁桃体下缘超出枕骨大孔下方5mm或更低(此时才会出现枕大池内脑脊液流速的改变),以及同时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障碍的临床表现。
Meadows等认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诊断标准为小脑扁桃体
下缘超出枕骨大孔下方至少5mm,而把小脑扁桃体下缘超出枕骨大孔下方1~5mm之间称为“异位扁桃体”。
目前一般认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诊断标准为在矢状位MRI图像上,小脑扁桃体向下疝入枕骨大孔平面5mm以上。
另外,常规MRI 还可诊断合并颈椎、颅底畸形者(如颅底凹陷、寰枕融合、寰椎缺如等)。
虽然MRI在显示骨质结构改变方面不如CT敏感,但根据骨皮质及骨髓特征性的MRI信号(骨皮质在T1WI及T2WI图像上均为低信号,骨髓由于含有脂肪组织而均呈高信号),故仍可识别枕骨大孔后缘、硬腭后缘、寰椎及枢椎齿状突等骨性结构,并能由此作出相应诊断。
参考文献
王嵘,邱勇,蒋健.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2):934-936.
何运森,郑涛,张孙鑫,李肖越,吴波.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的诊疗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1):55-58.
孙季威,韩易,张少军.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髓空洞症的诊疗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22(09):426-428.
赵祖来,范程,徐志勇.Chiari畸形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06):738-741.
黎俊,应鑫芳,刘芬.Chiari畸形Ⅰ型的MRI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08):120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