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日本破产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负债数十亿日元,又一家日本“老字号”倒下了。
5月13日,日本老牌音响设备制造商安桥家庭娱乐(Onkyo Home Entertainment)向大阪地方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
安桥代表取缔役社长林亨坦言,公司已经长期未能还清债务,目前两家子公司因资金困难而无法继续经营,公司自身也无法阻止资金周转的恶化,故向法院申请破产。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安桥的负债高达3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63亿元)。
安桥这个名字在外或许不声不响,但在影音发烧友的圈子里,它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946年成立的它,一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扬声器、唱盘和立体音响设备品牌,其Radian迷你组合音响曾在千禧年之前的日本广受欢迎,另一款产品Grand Scepter GS-1还曾于法国获奖。
曾经如此辉煌的品牌,为何如今沦落到欠下数十亿债务凄惨破产的下场?这恐怕还要从2003年说起——毕竟,它衰落的第一个原因就在于苹果对音乐市场的进军。
200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Tunes,这项服务让用户可以便捷地通过互联网下载和欣赏音乐,随后一年,音乐播放器iPod出现,“iPod+iTunes”这对黄金组合正式对一众光盘公司和音响巨头发起了挑战。
待到苹果在2010年推出iPhone 4,安卓厂商们带动智能手机普及之时,安桥这样的传统音响公司早已丧失了任何先机。
一直以来,安桥都抱着日本企业在工业时代的典型思维——力求精益求精,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对某一细分类别产品的设计研发上,对市场的敏感度却相对低下。
这让它先是错过了“iPod+iTunes”的随身听时代、接着又在智能手机厂商和在线音乐平台们掀起的巨浪中踌躇不前。
安桥不是没有想过改善这一局势。
2015年,它收购了日本先锋(Pioneer)公司的音响设备事业部,试图通过标准化产品开发和提高盈利能力来拯救下滑的业绩。
然而,安桥似乎仍未意识到加强已成夕阳产业的音响主业只是治标不治本,除了为公司增添一堆债务外,这笔收购没有对安桥的转型起到任何作用。
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APR日本寿险业破产潮危机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孙正华上海保监局日本寿险业的发展已有135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寿险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研究其寿险业的盛衰变迁,对于深化我国寿险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寿险业发展历程(一)日本寿险黄金时代(19601960——1989年):战后高速增长1.寿险保费高速增长,净利润攀至峰值日本寿险行业起始于1881年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的成立。
二战后,得益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复苏、高储蓄率和人口的高增长,日本寿险业出现了大规模的扩张与发展。
1960—1989年,日本寿险行业高速扩张并达到了趋于饱和的程度,寿险保费年同比增长20%以上。
1989年日本寿险保费已占世界市场近30%,成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寿险市场。
随着经济上行周期时的保费规模与投资收益的持续增长,日本寿险行业的净利润于1990年增长至3.56万亿日元,达到135年的峰值,随后开始逐渐减少。
2.预定利率和风险资产双高,风险持续积聚一是行业竞争导致预定利率升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较低,投资环境良好,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经营情况优良。
但70年代开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APR 14%,两全险和年金险占比不到10%。
2)增加变额年金销售,将投资风险转移给保单持有人。
3)增加外币保单销售,由保单持有人承受汇率风险。
每五年发布一次“完全生命表”,每年发布一次“简易生命表”,经验数据更新及时且累积丰富,从而有效防范了相关风险。
1999年后死差益成为保险公司支柱性的利润来源,详见表2。
三是提高运营效率,增加费差益。
由于保费增长乏力,日本寿险公司致力于降低费用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增加费差益或缩减费差损。
首先,降低经营成本,包括减员、关闭营业场所、从东京迁出办公人员等。
以日本生命为例,其对人力成本和办公经费等经营费用进行大幅削减,从1996年的8195亿日元降至2014年的5634亿日元,降幅高达31.3%。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1945-200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
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
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
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
5%、1957年度7。
8%,1958年降为6。
2%。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
目录引言一、日本个人破产清算制度的沿革二、日本个人破产清算制度的特色三、日本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构造四、日本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五、结语引言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有论者呼吁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之后在现行破产法的起草过程中,就是否应当纳入个人破产制度,各方产生过激烈的争论,结果就是个人破产制度的引入暂被搁置,2006年我国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下称《企业破产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司法战线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个人破产立法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同样,又分为破产清算程序与重整程序。
在个人重整程序中,对个人债务人所负债务的免除或延期是包含于重整计划的债权调整方案和债权受偿方案之中的,而重整计划原则上是建立在以债权人为首的各利害关系人组表决通过的基础上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个人重整程序中,债务人的“欠债不还”乃征得了债权人的同意。
与此相对,在个人破产清算程序中,债务人只要提出免责申请并满足免责条件,无论债权人是否同意,都可以达到免除清偿责任的效果。
这对老百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固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可见,个人破产清算制度以及与其配套的免责制度,才是个人破产制度广受关注的缘由。
个人破产免责制度如何具体设计,不仅关乎个人破产制度在立法上的确立能否为各界所接受,而且将左右此后个人的消费习惯、市场的交易环境及国家的经济走势,可以说其影响涉及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
有鉴于此,下文将在考察日本的个人破产清算制度和免责制度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可供我国个人破产立法的借鉴之处。
一、日本个人破产清算制度的沿革日本近代意义上的破产法律制度起源于1890年公布的旧《日本商法典》“破产编”。
这部法典是以当时的《法国商法典》为蓝本,带有鲜明的法国法色彩,例如,在破产能力上采取商人破产主义,将破产原因限定为支付停止,在破产财团的范围上采取膨胀主义,禁止破产债务人的免责,采取惩戒主义等。
2014年日本破产?
作者:郭一娜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2010年第12期
自希腊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后,“下一个是谁”成为很多国家和相关研究机构的重要课题。
或许大劫难后孕育大生机。
自从希腊深陷债务危机以来,日本媒体就一直提醒政府“不能隔岸观火”。
在4月举行的20国财务大臣会议上,日本的财务大臣菅直人表明,“要把希腊问题作为他山之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5年日本债务累计额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0%,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而出现财政危机的希腊的这一比率仅为133%。
日本经济记者浅井隆在今年出版了《2014年日本破产》丛书,警告日本政府要预防国债危机。
债台高筑
日本今年国债发行额达443,030亿日元,为历史上最高。
日本的累计债务达882万亿,平均每个国民负债693万日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5年日本债务累计额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0%,是主要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而出现财政危机的希腊的这一比率仅为133%。
为什么日本国债如此之高?让我们先来解读其历史背景。
在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所谓“失去的十年”。
从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平均不到1%。
为了克服经济危机,恢复经济活力,日本开始扩大财政规模,增加公共投资,国债也随之增加。
随后,经济有所复苏,政府缩小了用于公共投资的支出,但是税收没有明显增长,财政状况改善缓慢。
而且,日本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保障负担不断增加。
小泉执政时曾经试图将医疗费每年减少2000亿日元,但最终失败。
公共投资和福利支出增加以及税收减少,这种状况的持续使日本国债发行额大大超过了GDP总量。
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数字显示,从1991年到2006年,日本公共事业的投资增加60万亿日元,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了90万亿,而同期税收减少了140万亿。
分析国债,不光要看卖方,还要看买方。
日本有着充足且稳定的国债买方市场。
日本国债的购买力主要来自国内的金融银行机构。
为什么这些机构积极购买国债?早稻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池上重辅分析,泡沫经济后,日本的市场筹集资金机制不断健全。
日本企业的借贷额也急剧下降,从1990年的500万亿日元减少到2008年的300万亿。
有钱无处放贷的金融机构只好将更多的投资目光转向国债。
他们成了国债的稳定大买家。
除了民间金融机构外,日本银行也定期购入国债。
去年8月民主党上台执政后,由于经济没有明显改善,不得不强行增发国债。
本年度的预算中,日本发行国债的额度第一次超过了税收总数。
很多专家都担心,在财政支出没有减少,财政收入不见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靠借债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将使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国债非外债
日本在偿还国债上真的有很大困难吗?很多日本专家并不这么认为。
三菱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酒井博司称,“日本国债确实存在风险,但还未出现危机,不至于破产”。
首先,日本在国际上并非债务国,而是债权国。
日本手中握有大量美国国债,使得日本国债在国际社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高。
而且,目前总体呈现日元走高欧元走低的局势,很多金融机构都愿意积极持有日本国债。
这也使得日本国债得以保持低利率。
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发表的报告也指出,长年在国际贸易中的顺差,让日本政府积蓄了大量的对外净资产。
这也是确保日本财政健全的原因之一。
2009年末,日本的外汇储备高达97万亿日元。
尽管国家债务增大,但是日本政府实行低利率政策,从长期看来减轻了利息负担。
此外,日本的国债大部分通过国内邮政储蓄资金等在国内消化,国债的国内持有率高达
94.8%,比一般欧洲国家都高。
尽管抱着882万亿的债务,但是日本国民的个人金融总资产达1400万亿,是GDP的3倍多。
这些金融资产大多通过金融机构用来购买国债。
日本“破产”?
尽管有上述积极因素,但是日本国债并非100%安全。
一些经济专家指出,日本国债面临以下几个负面因素。
第一,国际信用评估机构并非是日本国债的“靠山”。
现在,日本国债的信用等级非常高,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一劳永逸。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国债的信用等级曾经比玻利维亚还低。
这让很多日本人非常不解,也导致了日本金融机构对国际评级评估机构不信任。
今后,这些评估机构也可能以一些理由(比如现政府信赖度低,债务偿还出现困难)来降低日本的国债信用。
那时,如果日本国债无法靠市场消化,再加上加息,财政可能直接走向破灭。
今年4月,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曾发布报告表明指出,如果日本政府无法进行财政重建的话,日本国债的中长期信用评估将很有可能恶化。
借此,一部分海外投资家甚至发出了“下一个希腊是日本”的悲观预测。
第二,短期内日本国债的国内持有率很高,但长期保持高持有率非常困难。
据三菱东京UFJ 银行估算,随着高龄少子化的进一步深化和个人储蓄率的降低,2020年日本国债的国内消化率将降低到60.7%。
那时,国债利率将被迫提升,国家的利息负担增加,导致住宅贷款上升,最终招致个人消费的低迷。
5月12日,财务省理财局国债企划课课长财务省贝正彰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今后有必要考虑让更多的海外投资家分享日本国债的信息,并共同抑制国债的过度增加。
日本经济记者浅井隆在今年出版了《2014年日本破产》丛书,警告日本政府要预防国债危机。
那么一旦日本无法偿还债务并导致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将会怎样呢?日本经济专家冈本熏告诉对媒体表示,日本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15%,如果日本出现经济危机,将会引发世界性的经济恐慌。
那时,日本至少会停止进口,这也将给亚洲周边各出口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对于如何避免日本出现债务危机,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认为,增税和减少支出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执政的民主党正在考虑将“增税”写入下一次众议院大选的执政纲领中。
尽管很多国民并不愿意增税,但是目前在日本社会,增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共识。
靠国民缴税来偿还国债是可能的。
如果日本政府制定明确的中长期时间表,大规模增税并减少支出的话,日本债务的危机就会大大缩小。
原日本银行审议委员田谷祯三就指出,日本的消费税应该从现有的5%增加到10%至20%。
其次,解决国债过高问题不应仅局限在如何减,更要着眼于如何用。
池上重辅指出,目前,很大一部分财政支出都用于“搬运项目”也就是土木工程上,而这些工程往往与各既得利益集团挂钩。
今后,要适当地将财政支出更多地转向开发新兴科技产业和教育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上。
在这方面,日本经济的可发展空间还很巨大。
但关键是,政府是否愿意改革。
通过增税和转换财政分配重心,可以唤起日本企业和国民的危机意识,刺激产业创新。
周牧之认为,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政府要进行彻底改革的迹象。
日本财政正处于一个僵局的状态。
打破这个僵局,需要一个更大的刺激。
而对于日本社会来说,古往今来,遭受创击之际往往孕育着下一个发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