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觉和知觉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本章要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分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构成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
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进行更高级的知觉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对有关客观事物的感知效果,是十分必要。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之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它们以不断变化着的光、声、味、温度、硬度等等各种属性作用于人们。
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到刺激,就使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别属性产生反映。
如看到了水果的颜色、嗅到了氨水的气味、尝到了糖的甜味……。
这种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
人不仅能感觉到人身体以外的事物状况,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如饥、渴等。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感觉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段。
例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已经有了以感应性为主要反映形式的感觉萌芽。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出生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也存在着独立的感觉阶段。
此外,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也可以人为地使人产生单纯的感觉。
与其他的心理现象一样,感觉具有二重性:从感觉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感觉是客观的,它反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看,它是主观的。
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感觉是在具体的人的头脑中形成、表现和存在着的。
所以,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都烙上了个体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的痕迹,体现着个性心理的影响。
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地形成的,也不是客体机械地移植注入的。
其次,人的感觉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在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时,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感觉既能被人意识到,同时也受人的意识的调节。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
因此,要了解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必须从感觉、知觉开始。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当人们认识一种事物时,首先认识事物的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硬度等个别属性。
客观事物的这些个别属性通过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中,大脑便获得了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我们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所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而且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如人体的运动、干渴、饥饿、疼痛等内部信息。
感觉是脑反映现实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个别属性并不能脱离具体的物体而独立存在。
因此,人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作为物体的一个方面而与整个物体同时被反映的。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属性和物体间关系的经验,而且也形成了物体各属性间关系的经验。
当物体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不仅能够反映这个物体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里将物体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的联系和关系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这就是知觉。
因此,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反映不是指对事物各种感觉刺激的简单总和,而是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过程。
感觉和知觉虽然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其作用却非常重要。
首先,感知觉是人们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人类的知识无论来自直接经验,或者来自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觉获得的。
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觉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没有感知觉,没有直接的经验,就不能认识世界,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
其次,感知觉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如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属性,还反映肌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的状况。
感觉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感觉的意义:1、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2、感觉是各种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没有感觉和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人也不可能产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
3、感觉是维持和调节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如“感觉剥夺”实验。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时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产生感觉神经机构叫分析器,分析器是人感受和分析某种刺激的整个神经系统。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三个部分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l、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2、区别:(1)感觉和知觉的内容不同(2)感觉和知觉的产生过程不同(3)赖以产生的因素不同(4)经验在感觉和知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
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通过知觉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整体提示事物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感觉的种类。
一,关于感觉1,什么是感觉.感觉有何作用.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2,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3,刺激的分类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科都在变化.4,感觉编码编码是一种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谬勒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在他看来,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月感觉神经的性质.他只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的信息的.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5,感觉阙限和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阙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阙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阙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韦伯定律认为,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此定律适合中等程度的刺激量.费希纳认为,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上升.二,关于视觉6,视觉的生理机制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是人眼网膜上的两种感光细胞。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感知觉概述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
(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他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
他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3)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观察力是指人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能力。
2、感知觉的种类(1)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2)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深度(距离)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3、感知觉在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2)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3)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触觉、痛觉1、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①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a.出生1天的新生儿,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②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远视、近视、弱视。
(2)颜色视觉(辨色力)①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②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a.配对法。
b.指认法。
c.命名法。
)2.听觉的发展(1)婴儿的听觉偏爱①1~2个月的婴儿偏爱乐音而不喜欢噪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②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③7~8个月的儿童已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
名词解释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的认知过程,但存在一些区别: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意识的源泉。
感觉提供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初步信息。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
映。
它是比感觉更高层次和更复杂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和识别等加工过程,是对感觉信息的一种整合和超越。
因此,简单来说,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反映的层次和内容有所不同。
感觉提供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对这些个别属性进行整合和解释,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反映现实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各种感觉有机的结合而成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心理过程。
共同点: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映象都是客体的具体的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
区别:第一、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第二、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知识经验的映像比较突出。
第三、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吸引消费者注重的营销策略有哪些?广告促销,营业推广,公关宣传,人员倾销促销战略主要有一下几种体式格局有意注重是增进消费者采办的直接前提,是各种注重形态中最有意义的一类。
但有意注重的形成不完全取决于消费对象的刺激强度,而主要决定于预先确定的消费目标。
显然,预定目标越明确,有意注重的形成绩越顺利。
为此,广泛的哄骗各种宣传媒体,帮忙消费者在充实相识商品的基础上明确目标,不掉为博得消费者有意注重的有用路子。
价格上,按照你的产品特色举行差别的定价,,要是定位于低消费整体,最佳采用市场渗透战略,,要是定位于高消费整体就用撇脂战略,传统的营销组合工具就是4p在选择渠道上也能够选择消费者熟知的,或是具备大好信誉的营销渠道此外,无意注重以直接兴趣为基础,及消费对象本身缺少吸万有引力,消费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消费勾当的成果。
由此,充实展览商品效能和使用路子,增长消费者的间接兴趣,也是维保有意注重的重要路子。
制定有特色的广告促销,营业推广方案,就ok没有最佳谜底无意注重是有意注重的先导。
很多消费者都是在无意注重的基础上对某种商品孕育发生有意注重,继续往前引发采办举动的。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
二、比较
感觉和知觉
三、辨析
1、"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2、错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4、痛觉很容易适应
5、适应只能使感受性降低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相互作用
7、"骑驴找驴"现象属于错觉
8、感觉对比是指两种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
9、"月明星稀"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10、凝视红色物体之后,再看白色物体,就会出现青绿色的后象,这是感觉相互作用
11、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成反比。
1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
13、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来度量。
14、盲人的听觉感觉能力比正常人强,这是适应的结果。
15、人的某些感受性经过恰当的训练是可以得到相应提高的。
16、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
17、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越大,越不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18、人的知识经验不会影响到知觉的理解性
19、李二的听觉感受性较高,王五的味觉感受性较高。
其二人的感受性将来也会保持这种状况。
四、实例分析
1、穿竖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苗条,穿横条图案衣服的人显得胖些,这是为什么?
2、1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去比较时会觉得1千克铁比一千克棉花重得多。
这是为什么?
3、听报告时,报告人的声音是从扩音器的侧面传来的,但我们却把它感知为从报告人的正面传来。
这是为什么?
4、用感觉规律分析:报纸上的重要新闻为什么用红色套印?教师为什么用红笔批改作业?
5、学生观察图片时,教师宜轻声讲解,而不宜大声讲解,这是为什么?
6、用刀子划玻璃易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这是什么?
7、闭上眼睛,捏住鼻子,许多人将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苹果还是土豆,这是为什么?
8、冬天时,看到北极冰川的图片,常常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
9、一些人手表戴久了,连什么时候丢的都不知道,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什么现象引起的?11、当我们从明亮的阳光下进入已熄灯的电影院时,刚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楚,隔几分钟后才慢慢看出周围物体的轮廓,这是为什么?
12、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时,顿觉阳光耀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稍过几分钟才慢慢看清楚周围的物体。
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3、教学中为了区分"析"和"折"两个字,如何写板书学生容易区分两个字的不同?这符合感
觉和知觉的什么规律?
14、放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的,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直的。
这是为什么?
15、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而事实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
这是为什么?
16、教师讲课时大都站在讲台上,有时也会走到学生的坐位旁,教师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时,其形象在学生的眼中的成像是不同的,但学生看到的教师的大小却是不变的。
这是为什么?
17、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亮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亮,但我们仍把煤块知觉为黑的,粉笔知觉为白的。
这是什么?
18、白衬衣不管在屋里看还是在屋外看,我们总是把它知觉为相同的白色。
这是为什么?
五、选择
1、学生看图片时,教师宜轻声讲解而不宜大声讲解这符合什么规律
A感觉对比B感觉相互作用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理解性
2、下面关于感觉阈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感觉能力B跟感受性成正比C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机体的状况而不同D一生不变的
2、窥一斑而见全豹,这说明知觉具有:A选择性 B理解性C整体性 D 恒常性
3、放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的,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直的这属于知觉的-- A 选
择性 B理解性C 整体性D 恒常性
4、感知觉是 A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B是特殊的认识过程C 是心理活动的基础D不属于认
识过程
六、简答或论述
1、知觉的整体性往往受哪些因素影响?
2、学生观察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3、今后你在教学工作中,准备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