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王》中考命题研究(怀化)语文:专题精练专题二十三~二十六 2016年记叙文分类突破演练
- 格式:doc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48
(三)记叙类文章阅读,怀化五年中考命题规律)2020~2020年怀化中考记叙文命题分析2020年怀化中考命题预测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识点题型题号分值2020 《万元先生》理解句义简答题20 4 归纳情节简答题21 3 线索人物简答题22 3 人物作用简答题23 2 人物形象简答题24 42020 《租房三天的女人》人物形象简答题21 2 理解词义简答题22 2 描写手法简答题23 4 段落作用简答题24 2物言志等;材料安排上的详笔和略笔。
4.预测2020年记叙文的阅读难度将比2020年稍大,且会兼顾多种文体并保持三大文体之间的难易平衡,即所选择说明、议论阅读材料的设题难度小的话,则记叙文体阅读材料的设题难度会加大。
专题二十三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清思路,找准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
线索的作用是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并推动情节发展。
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
1.记叙文的线索的种类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台阶》以“台阶”为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题目即中心事件,也是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回忆我的母亲》,以作者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与感激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的线索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文章线索的特征。
文章的线索有两个特点:一是贯穿全文;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反复出现。
其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来抓文章的线索:①看本质;②看文题;③看反复;④看抒情议论句;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专题二字形和查字典1.(2015成都中考)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选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既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齐美。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啜泣缀连气冲斗牛B.猝然翩然地灵人杰C.呵责驻足人生鼎沸D.诘难拮据吹毛求疵3.下列各组成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契而不舍一泄千里B.繁花似锦不言而喻C.留连忘返格尽职守D.段章取义鞠躬尽萃4.(2015荆门中考)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璀璨黝黑当之无愧莫衷一是B.蹒跚蹂躏迫不及待粗制滥造C.琐屑媲美诚惶诚恐一拍即合D.烦躁繁衍来势凶凶略胜一筹5.(2015泰安中考)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万恶不赫的杀人犯,终于被绳之以法,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B.为了证实他的观点,他不但遍稽群藉,而且不断实践,终于获得成功。
C.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D.遇到难题,她总是很矜持,不敢向老师请教。
6.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宛惜妥协门槛杀风景B.飘泊油腻烦燥一本正经C.委曲过瘾抱怨多多益善D.含蓄绿阴惊骇不谙世故7.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缥缈绵延鞠躬尽瘁迫不急待B.懊悔诀别美不胜收粗制滥造C.聆听门楣苍海桑田恼羞成怒D.泥泞沉湎提心掉胆通霄达旦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怒不可遏问心无愧闲情逸志随声附和B.妇儒皆知精疲力竭断壁残垣养精蓄锐C.恪尽职守惟妙惟肖物竞天择穷愁潦倒D.抑扬顿挫粗制烂造藏污纳垢孤陋寡闻9.(2015厦门中考)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锐不可当张皇失措荡然无存赅人听闻B.宽厚仁慈低声絮说长途跋涉穷愁瞭倒C.呆滞笨绌变卖典质祸不单行大庭广众D.神色尴尬触目伤怀微不足道狼藉满地10.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锻炼辐射娇生贯养淋漓尽至B.摹拟题纲通宵达旦费尽心计C.闲暇辨析哑雀无声兴灾乐祸D.浮躁糟蹋融会贯通不假思索11.(2015天门中考)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专题一字音字、形声字和难读,怀化中考题型突破)音形组合(填空题)【例1】(2015怀化中考)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cǎn dàn(),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解析】题中的“差”易误读为“chā”,“丧”易误读为“sàng”,“簌”易误写为“籁”。
【答案】chāi;sāng;簌簌;惨淡【方法指导】(1)多音字的读音:①根据组词决定读音。
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án”,其他地方都读“mái”。
②根据词义决定读音。
如:“吭”只在表示“喉咙”时读“háng”,如“引吭高歌”,其余读“kēng”。
(2)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常出现的错误有:①读成偏旁或半边而误读。
如良莠(yǒu)不齐、垂涎(xián)欲滴、栉(zhì)风沐雨、振聋发聩(kuì)。
②受形近字的影响而误读。
如:病入膏肓(huānɡ)、暴殄(tiǎn)天物、负隅(yú)顽抗。
对于此类字读音的辨析,看清字形、加强积累是答题的关键。
(3)易读错字的读音:易读错字是命题者常选用的对象,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字。
备考方法有三个:一是注意课本中注音的字词;二是做一定量的试题,这中间考查的一般都有大量的易读错的字;三是查找并背诵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字音题(选择题)【例2】(2014怀化中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菜畦.(qí)啜.泣(chuò)绮.丽(qǐ)越俎代庖.(páo)B.俨.然(yǎn) 嶙.峋(lín) 阔绰.(chuò)面面相觑.(qù)C.匿.名(nì) 雾霾.(mái) 伫.立(zhù)忍俊不禁.(jīn)D.刹.那(chà) 蝉蜕.(tuō) 温馨.(xīn)苦心孤诣.(zhǐ)【解析】D项中的“蜕”应读“tuì”,“诣”应读“yì”。
专题二十论据的理解和运用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考查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辨析论据类型并分析其作用;能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围绕文章论点补写论据。
论据的理解1.论据的类型论据要真实、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两大类。
(1)事实论据: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
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2)道理论据: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
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①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可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
此时,这个论点同时又具有了论据的作用;②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
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
2.事实论据的概括首先,要考虑到该论据证明的论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概括出来的论据要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再者,注意概括的方法,注意主要人物及其主要事件;最后,用语力求简洁;此外,要符合题目要求,比如字数的限定。
论据的运用1.分析论据的作用(1)道理论据——深刻有力地证明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事实论据——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题格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论证……的作用。
(或引出论点的作用)2.论据的补写补写论据须注意:(1)论据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或张冠李戴;(2)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是人所共知的;(3)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4)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超过规定的字数。
注意:写道理论据时,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所写的名言、格言应有一定的权威性。
直接引用时要与原文对照,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理解词、句含义1.看词语的指代义(1)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少可多,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
专题四语法知识1.(2015息烽二中模拟)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制造”、“报答”、“维护”、“沸腾”这几个词词性相同。
B.“我的老师“完全相信”“非常坚强”“多么可爱”这几个短语与“一位顾客”短语结构完全相同。
C.“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身体躲藏”。
D.“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2.(2015泰安中考)对下面一句话的谓语和宾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他用惊奇的目光张望着陌生而美丽的世界。
A.用目光B.张望着世界C.惊奇世界D.用世界3.(2015遵义中考)语言运用——下列提取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A.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Ⅱ》是中央电视台着力打造的美食文化盛宴。
——《舌尖上的中国Ⅱ》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
B.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在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12项大奖。
——王家卫获大奖。
C.我国将出台分为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两种模式的高考改革方案。
——我国出台高考改革方案。
D.《遵义百科全书》经有关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终于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遵义百科全书》出版。
4.(2015德州中考)下面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A)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B)的力量。
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道德,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C)创造自己(D)的精彩人生。
5.(2015永州中考)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三)记叙类文章阅读专题二十三~二十六2016年记叙文分类突破演练一、冷暖人生(一)优人一等的心(2015孝感中考)朱成玉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彼时彼境,古人何以能写出如此走心的句子?因为他们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⑤今时今境,优人一等的心,是什么样子?⑥我家门前有一个剧院,常常会有一些“二人转”的演出。
那欢快的曲调儿常常在傍晚时分响起,整个上半夜的时光就都跟着颠跟着颤了。
那里的门票分三个等级,最低也要三十元一张。
但这丝毫没有阻碍来看“二人转”的人们,剧院里常常是人满为患。
⑦邻居张大爷是个“二人转”迷,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儿,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根本没有闲钱让他去剧院里过瘾。
这位爷自有他的高招,傍晚时分背着自家的藤椅,往剧院门口的大喇叭旁一放,美美地躺进去,翘起腿,眯缝着眼,摇着扇子,在暖暖的风里摇头晃脑地听起来,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跟唱起来,脸上的皱纹也开成了花,那叫一个美啊!⑧剧院的人精明得很,并没有驱逐他,因为他那无比享受的样子,也算是给剧院做了免费的活广告。
两下成全,相安无事,乐得其所。
⑨时间长了,张大爷便成了剧院的门前一景。
那轻轻摇着的扇子,定是在他的心间扇出了最惬意的风。
⑩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⑪剧作家沙叶新曾经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少十斤”,不细心的人不明就里,仔细看,原来是他将自己的名字劈成两半。
沙叶新自己开玩笑说:“将‘沙叶新’砍去一半,也不过‘少十斤’,可见沙叶新无足轻重,一共才二十斤。
”谁不想在世人心里“千斤”“万斤”?他却主动瘦身。
⑫胃癌手术后,有记者采访他,他照例幽默不断:“因为癌症,我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⑬这是一颗多么豁达而轻松的灵魂。
把自己看得很轻,人才会松快。
⑭沙叶新是出了名的“犟脾气”,向来都是不媚时、不曲迎、不阿世。
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回避危险。
有人评价沙叶新,说他是“不为权力写作的老戏骨”,他也确实是个秉承文人风骨的人,不做权力的吹鼓手,坚持自我思考、独立书写,绝不出卖灵魂。
⑮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⑯妻子喜欢捡垃圾,每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回来,她那挺贵重的皮包里便都装着捡来的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丢人。
更让我不能理解和讨厌的是,孩子竟然也学她捡垃圾,楼下谁家丢的衣物也都捡回来。
妻子把破烂的缝补了,脏的洗了。
导致阳台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像个垃圾场。
我觉得妻子带坏了孩子,让孩子小家子气,短了贵族气质,为此不止一次地和她争吵。
后来我才知道,妻子每次卖了旧物都会带孩子去看一个没钱读书的孩子,这是妻子和女儿一起在帮助的孤儿。
我无比惭愧,妻子这样是带坏孩子吗?她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心,一点一点更靠近阳光。
⑰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
⑱毕淑敏说,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⑲优人一等的心,不是你有多富贵,不是你有多霸气,而是照比那些庸常,多了一份优雅;照比那些喧躁,多了一份从容;照比那些冷漠,多了一份慈悲。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1.本文中,作者认为“优人一等的心”就是________的心、________的心、________的心。
2.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在下面方框中填写恰当的内容。
张大爷蹭听“二人转”B妻女捡垃圾助孤儿A 轻了名头,重了风骨短了贵气,近了阳光K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答题。
(1)优人一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也是“无畏(胃)”的,你想听什么,随便问吧。
(赏析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读者提出“这便是优人一等的心”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显得重复啰嗦,建议删去两处。
你认为该不该删?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开头三段引用的三处诗文,都出自初中教材。
请从中任选一处,结合你所了解的作者事例,简要谈谈为什么说这位作者“有一颗优人一等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我的暖,一寸长(2015重庆中考)葛闪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就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
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
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
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
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
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
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
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
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
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
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
”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特雷西的单车(2015年衢州中考)周海亮特雷西是母亲的儿子。
外乡人来到母亲的花园,见到那辆单车。
单车拴在一棵树上,那棵树很细,很矮。
看得出树刚栽下不久,也看得出单车刚买不久,近似没有骑过。
外乡人向母亲讨一杯水,慢慢喝着,与母亲讨论着刚刚打响的战争。
临走时候,她问母亲,谁的单车?母亲说,特雷西,特雷西的单车。
特雷西是我的儿子。
外乡人不说话了。
刚才,母亲跟她说过特雷西。
特雷西是妹妹的哥哥。
妹妹坐在花园的秋千上,母亲坐在她的身边。
妹妹对母亲说,我想有一辆单车。
母亲说,战争没完没了地打,面包都开始限量供应,哪还能买到单车?妹妹看看拴在树上的单车,那棵树长高长粗,那单车变得破旧。
她说这单车再不骑的话,就再也骑不了了。
母亲说可是这是特雷西的单车。
妹妹不说话了。
那是哥哥的单车,她不能碰哥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