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醚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6.78 KB
- 文档页数:2
患儿全身麻醉中七氟醚麻醉诱导的科学应用体会目的进一步研究患儿全身麻醉中七氟醚麻醉诱导的科学应用体会。
方法收集了2013年1月~10月来我院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对于上述患儿进行七氟醚麻醉诱导,详细记录患儿睫毛反应消失与针刺疼痛消失时间,严密观测患儿生命体征。
结果上述4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七氟醚吸入麻醉,睫毛平均反应消失时间为64.8s,针刺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151.3s,仅有1例患儿发生轻度痉挛,2例出现咳嗽,5例患儿出现躯体运动。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患儿全身麻醉中七氟醚麻醉诱导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诱导迅速、循环稳定,3L/min氧流量不仅能快速实现诱导、提供充足氧供,还能降低手术室污染与七氟醚浪费。
标签:七氟醚;小儿;麻醉诱导随着近年来小儿手术量的逐年增加,对小儿在麻醉基础上进行麻醉诱导成为了摆在麻醉医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在传统的麻醉诱导中,大多采用氯胺酮麻醉[1],虽然价格低廉、方法简便,但是患儿依从性较差,且肌肉注射容易损伤坐骨神经系统,增加口咽分泌物,导致患儿呼吸受阻。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七氟醚在临床医学上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患儿全身麻醉中七氟醚麻醉诱导的科学应用体会,为患儿提供更佳的麻醉诱导服务。
笔者收集了2013年1月~10月来我院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了2013年1月~10月来我院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其中,23例男,17例女,年龄4.5~12岁,平均年龄为8.1岁。
全为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1.2 方法对于上述患儿进行七氟醚麻醉诱导,对于能与父母分离且配合治疗的患儿,入室后选择国产南京金陵麻醉机与七氟醚进行高流量低浓度诱导,吸入七氟醚3.5%~5%,保持1.5ml/min氧气流量。
选择1L/min储气囊,选择小儿循环回路。
七氟醚与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发表时间:2020-12-10T08:04:09.53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23期作者:陈丹[导读] 异丙酚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苏醒时间较短,且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目的:探讨七氟醚和异丙酚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异丙酚组与七氟醚组,每组各30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的MMSE评分。
结果:异丙酚组睁眼时间(12.2±3.1)min、清醒时间(14.5±4.2)min、拔管时间(17.4±3.1)min显著短于七氟醚组(17.8±4.1)min、(20.0±5.0)min、(22.8±3.7)min,差异显著(P<0.05)。
术前及术后24h时,两组MMSE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6h、12h时,异丙酚组的MMSE评分(24.3±1.6)分、(24.7±1.9)分、(26.9±2.1)分明显高于七氟醚组(20.1±1.6)分、(21.4±1.9)分、(24.7±2.0)分,差异显著(P<0.05)。
结论:异丙酚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苏醒时间较短,且对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关键词】七氟醚;异丙酚;认知功能;苏醒时间【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23-0053-0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患者麻醉术后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影响药物治疗效果[1]。
引起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较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麻醉药物的应用,而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原因,器官功能退化,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在全麻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维持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2]。
七氟醚在全麻中的应用董梅珍(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浙江桐庐311500)[关键词] 七氟醚;麻醉;应用[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26-3839-01 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麻醉剂,由Regan在1968年合成,1981年日本D、A、HOLA Y首次推导七氟醚用于人, 1990年我国开始在少数几家医院试用。
我科于2005年4月正式将七氟醚替代安氟醚用于全麻患者,现将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资料 2005年4月—2006年12月,我院共施行了全麻528例,ASA分级为Ⅰ~Ⅲ级,男320例,女208例;年龄61~78岁84例,90岁以上5例;普外170例,骨科206例,脑外科92例,妇科58例,严重复发伤2例。
同时伴有心、脑、肺、血液、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者22例,7例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112 麻醉方法11211 麻醉诱导 全部病例采用力蒙欣、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快速诱导,剂量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其中246例诱导时加用咪唑安定3~5mg。
插管后接S/5Aespire7100麻醉机控制呼吸。
立即吸入七氟醚1.5%~2.5%。
11212 麻醉维持 除七氟醚吸入外,其他辅助用药为:芬太尼0.05~0.1mg/次必要时增加,力蒙欣泵维持,肌肉松弛剂视情况而加,术毕前3~5min停止吸入七氟醚,待自主呼吸恢复后拔管。
113 观察项目 用药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循环指标变化、心电图变化、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时是否有术中知晓。
2 结 果211 用药量 528例患者平均用药量为25.73mL。
212 吸入浓度 1.5%~2.5%。
213 吸入时间 30min~5h50min。
214 停药至清醒时间 5~35min。
215 术中血压、心电图变化 血压波动30mmHg(1mm Hg= 0.133kPa)以内的共391例,波动在40~50mmHg有103例,波动在50~60mm Hg的有14例,波动大于60mm Hg的共19例,低于12/7kPa的1例,3例患者术中出现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其余患者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具有麻醉平稳、术毕苏醒快、无术中知晓等优点[1],但有引发恶性高热的可能,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复合吸入七氟醚的全麻、全凭静脉麻醉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毕苏醒时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妇科全麻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0岁,其中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腹腔镜手术27例。
随机等分为两组(n=15),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全部患者于麻醉前30min肌注鲁米那钠(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
麻醉诱导采用咪哒唑仑注射液(商品名力月西)0.04mg/kg、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依次缓慢静注,面罩加压吸氧(流量4.0~6.0L/min)去氮5min,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潮气量(VT)8~10mL/kg,呼吸频率(f)12次/分钟,吸呼比(I∶E)为1∶2,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2)30~35mmHg(1mmHg= 0.133kPa)。
麻醉维持:气管插管后将新鲜气流量改为1.0L/min,甲组调整挥发罐七氟醚浓度为2.0%,根据需要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为1.5%~4.0%;乙组以丙泊酚6mg/(kg·h)维持,根据需要增减4~10mg/(kg·h)。
术中微量泵输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间断推注芬太尼,缝皮前甲组停止七氟醚吸入,乙组丙泊酚逐渐减量至停止。
术毕给予新斯的明、阿托品拮抗肌松药作用,待呼吸满意后拔除气管导管。
1.3监测方法监测术前及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P ET CO2(使用气体浓度监测仪)等。
记录患者术毕恢复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