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导学案yes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导教案设计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课型实践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比率、摆列组合等知识的基础长进行教课的,按照“学习知识是一个主动建立的过程”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课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剖析问题——成立数学模型——求解——解说设计说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常有明的与自行车相关的问题的同时,不只认识了自行车前后车轮、齿轮、链条、转数的关系,并且领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获取认识决实质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教师准备PPT课件备教课过程教课环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成效检测节指引学生思虑:对从生活实质出发,自由1、关于自行一、讲话于自行车的种类,回答。
车,你能提出导入。
(5你有哪些认识?明确:有一般自行车,哪些数学识分钟)还有变速自行车。
题?二、研究1、研究一般自行1、(1)依据经验猜想。
2、一辆自行新知。
车的速度和内在车的前齿轮(25分构造的关系。
(2)议论后报告。
有28个齿,钟)(1)指引学生猜明确:能够蹬一圈直接后齿轮有14测:一般自行车蹬丈量,也能够计算得出。
个齿,蹬一圈一圈能走多远?(3)沟通议论结果,明行进5m。
求(2)指引学生疏组确:前齿轮转过一个齿,自行车的车议论:如何才能知后齿轮也转过一个齿,轮直径。
(保道这类自行车蹬由于链条间的孔与前后留两位小数)一圈走多远?两个齿轮的每一个齿相(3)指引学生察看对应。
3、一辆自行议论:前齿轮转过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车的车轮半一个齿,后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径是33cm,过几个齿?你是轮转数。
齿轮的齿数与前齿轮有26如何知道的?前齿轮的转数成反比率。
个齿,后齿轮齿轮转一圈,后齿(4)在议论、沟通中总结有14个齿,轮转几圈?齿轮公式。
蹬一圈自行的齿数与齿轮的蹬一圈的行程=车轮的车行进多少前齿轮齿数厘米?(保存转数有什么关周长×后齿轮齿数系?两位小数)(5)经过比较,明确:蹬(4)指引学生试试一圈直接丈量,偏差比总结蹬一圈的路较大。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自行车里的数学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师:怎么算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4-13自行车里的数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习惯,增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 学习重点: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如齿轮比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学习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
三、导学过程1. 课堂导入:展示自行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提出问题:“自行车中蕴含着哪些数学原理?”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如齿轮比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四、学习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2. 课堂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自行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的兴趣。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重点讲解了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后拓展1. 让学生课后观察自行车,找出自行车中蕴含的其他数学原理。
2. 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6课自行车里的数学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生:计算。
师:怎么算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自行车里的数学》学案单位:年级:六年级设计者:学生姓名:教材分析: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下册中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
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的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理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数学生活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肯定。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
”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数据的处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许多教学内容都建立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自行车里的数学》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实际问题。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自行车里的数学导学案及教案数学导学案: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一、学情分析:本次导学内容是关于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数学知识。
在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已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并进行过一些相关问题的解答。
本节课将用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的背景,通过实际情境进行数学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二、学习目标:1.了解自行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2.掌握计算自行车的速度的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自行车速度与时间的计算;2.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问题1.讲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辆自行车和一个行人。
2.讲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自行车和行人怎么样比较?速度快还是慢?”3.学生思考后,讲师给予回答:“自行车是一种速度快的交通工具。
那么,你们知道自行车的速度是怎么计算的吗?”4.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了解到速度=距离÷时间。
Step 2 学习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1.讲师出示第二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个自行车和一段直线跑道。
2.讲师向学生提问:“如果自行车在3分钟内骑行了距离为5公里,我们如何计算自行车的速度?”3.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演示计算思路:“速度=距离÷时间,所以自行车的速度=5÷3=1.67公里/分钟。
”4.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到速度与时间的计算?如何计算速度?5.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讲师引导学生总结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Step 3 实际应用问题1.讲师出示第三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个自行车和一段直线跑道,并标注了不同的距离和时间。
2.讲师向学生提问:“如果自行车以5分钟的速度骑行了10公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出自行车的速度?”3.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演示计算思路:“速度=距离÷时间,所以自行车的速度=10÷5=2公里/分钟。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综合实践:自行车里的数学【学习目标】1.能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 .2.会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情境引入 .你能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材料 ,结合我们生活实际 ,说一说自行车里含有哪些数学问题吗 ?我的想法:二、自主探究1.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1 )小组内交流 ,说出你小组的方案 .方案一:直接测量 .方案二: .(2 )小组讨论 ,合作完成前齿轮转一圈 ,后齿轮转几圈 ?我的发现:前齿轮转的×前齿轮的 =后齿轮转的×后齿轮的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车轮的周长× (前齿轮的:后齿轮的 )2.研究变速自行车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 )假设前面有两个齿轮 ,并且齿数分别为48个齿和32个齿 ,后面有两个齿轮 ,并且齿数分别为20个齿和16个齿 .(2 )开动脑筋想一想 ,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3 )代入数值 "做一做〞前48后20: (圈 )前32后20: (圈 )前48后16: (圈 )前32后16: (圈 )我的发现:如果前轮m个 ,后轮n个 ,那么会有种组合 ,会有种变速 .而且前后的齿轮的齿数比值 ,同一辆车的速度就 .三、课堂达标3.假设一辆变速自行车前面有2个齿轮后 ,后面有6个齿轮 ,会有多少种速度 ,并且填写表格 .研究蹬同样的圈数 ,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4.一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是26 ,后齿轮齿数为16 ,车轮直径为66厘米 .(1 )蹬一圈能走多远?(2 )小英家离学校680米 ,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5.一辆前齿轮有28个齿 ,后齿轮有14个齿 ,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 .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 . (保存两位小数 )本课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根底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 提出反应或修改意见, 学生不断进行写作, 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 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 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 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根底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教学反思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 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 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 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良,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开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根底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弘扬工匠精神, 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阔读者提供更好的效劳,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
《自行车里的数学》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1、普通自行车蹬一圈,前进的距离2、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学习重难点】:自行车前进是前后齿轮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运用。
【预习导学】:如右图,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4倍,那么大圆转一
圈小圆转圈。
如果用S大和S小分别表示大圆和小圆的周长,
那么大圆转一圈小圆转过的圈数可以表示为。
【合作研讨】:
探究点一普通自行车前进一周的距离
1、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得到普通自行车蹬一圈前进的距离?
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方法,说一说你的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探究点二普通自行车前进一周的距离计算公式
1、自行车转动原理通过观察发现自行车的主要动力结构有:。
2、前齿轮和后齿轮的齿数(大小)是不一样的,的齿数多,的齿数少,前后齿轮是通过链条联系的,链条转过一个齿,前齿轮后齿轮。
3、后齿轮转动一圈,自行车后轮转动圈。
填表
前齿轮齿数38 26 28 a
后齿轮齿数19 16 48 b
前齿轮转过的
3 4 8 c
圈数
后齿轮转过的
圈数
小结:上面四个量之间的关系式是:
蹬一圈自行车前进的距离= (用含有前、后齿轮齿数的式子表示)
例1、一辆自行车的前齿轮有26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后轮的直径为66cm
蹬一圈能行驶多远?(2)Miss wang家到学校1200米,她骑自行车到学校大约要蹬多少圈?
探究点三变速自行车
有一种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48 40
28
24
20
18
16
14
蹬同样多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远?
针对练习:一辆变速自行车前面有两个齿轮,齿轮分别是48个32,后面有3个齿轮,齿数分别是32、24、和16。
这辆自行车一共可以变化出种速度。
蹬一圈,车轮最多能转圈。
【自我总结】谈谈你的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