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5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笔记2021年1月8日,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的课堂笔记,总字数为3000字左右。
本文笔记着重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中国北方三个国家——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国家形势,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情况。
1. 辽国辽国的成立时间为907年,是由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所建立。
辽国历史上的经济以领土的扩张和农业的发展为特征。
2. 西夏西夏于1038年建立,因为位于西北边疆地带,又叫做“西夏边陲国”。
西夏与中原地区的战争不断,但其文化和商业活动却十分繁荣,这主要是因为西夏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吸引了大量商人前来交易。
同时西夏也保持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3. 北宋北宋的建立时间为960年,是由赵匡胤所建。
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实行科举制度,设立全国性的学校,让人们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逐步发展出了繁荣的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4. 三国并立时期11世纪和12世纪的中国北方,辽、西夏和北宋三国统治着各自的疆土。
三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战争、内斗,也有互相勾结以抗御其他国家的各种情况。
这些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唐朝后期以来,中国北方历史的走向和演变。
5. 经济方面的交流三国之间的商业交流活动十分频繁。
辽、西夏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商业活动和物资方面的交流十分繁荣。
另外,北宋还有一种神秘的国际贸易活动,叫做“钞引”。
这种贸易模式可以把国家的物资变成金钱,送到遥远的海外。
6. 文化方面的交流11世纪时,中国的文化素养程度已经比较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歌和绘画艺术。
各国都在文化方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辽国诗歌风格奇特,西夏则是民族风格浓厚,北宋则崇尚古典文化和书法艺术。
7. 政治上的变化三国之间不断发生政治上的变化,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势力。
辽国开始向南方扩张,对北宋形成威胁,通过联络西夏,形成“契丹、夏窃室”,但实际上后来两国结盟,反而成为了共同抗御辽国的力量。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教材版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
3. 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
2. 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
教学难点:1. 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2. 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大航海时代?为什么大航海时代会发生?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有何影响?二、讲授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详细介绍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欧洲人对新大陆的探索和殖民、航海技术的发展、新航线的开辟等内容。
三、介绍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15分钟)分别介绍哥伦布、麦哲伦和麦哲伦等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讲述他们的背景、目的和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航海家在大航海时代的重要地位。
四、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大航海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布置阅读相关资料、撰写小结或制作PPT等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大航海家的探险事迹,并引发学生思考大航海时代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七下第七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掌握巴黎人民起义的时间、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
3. 理解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巴黎人民起义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讨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辩证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法国大革命的关注,认识其在法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认识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巴黎人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 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3. 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
【教学难点】1. 巴黎人民起义的背景和意义。
2. 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法国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2. 提问:法国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二、新课内容展示1. 巴黎人民起义a. 介绍巴黎人民起义的背景:封建等级制度、三级会议的召开。
b. 讲述巴黎人民起义的过程:起义的爆发、攻占巴士底狱。
c. 分析巴黎人民起义的意义: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
2. 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a. 介绍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政权后采取的措施:废除封建制度、推行革命政策。
b. 分析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巩固了革命成果,但过于激进,导致国内动荡。
3.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a. 介绍热月党人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过程: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
b. 分析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意义:确立了共和制,为法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巴黎人民起义、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措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2. 强调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下册历史7课知识点1. 中国古代的王朝更替自商朝以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朝代,如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
这些朝代在时间、地点、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朝代的历史,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2.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统治阶级,实行分封制度,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只能靠种田为生,而且要向地主交纳租金。
3.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很特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科举制度下,人才不论贫富,只要通过考试,就有机会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精英层次不断更新,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支持。
4.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农耕文明一直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明之一。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文明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它终究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基础。
这一文明的特点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依靠农耕,形成了相应的农民阶层。
5.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中国被分成了七大国。
在秦朝之后,行政区划得以统一,作为整个中国历史中一个最重要的结构,一直保持到今天。
在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中,县和省的重要性都非常大。
6.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都是非常发达的。
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在宋朝时期,大量的手工业产品被推向市场,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商品。
在商业方面,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繁荣的商业区域,如杭州的南宋时期的丝绸之路就与欧洲相连通。
7.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果中国古代在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着许多重要的成果。
例如,孔子、老子、庄子等伟大的哲学家为中国古代思想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家产。
另外,唐诗宋词、楚辞、昆曲等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同时,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发明也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如造纸术、火药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7、8、9课知识点汇总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①兴起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唐末,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②建国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③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党项族①兴起:唐朝时期,党项族与中原文化的接触逐渐增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②建国:11世纪前期,元吴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③发展:元吴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获胜的西夏也遭受损耗,人民困苦(2)和: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知识点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二.金灭辽及北宋四、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民族政权并立存在。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1)商业: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①城市: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②乡镇: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③城乡市镇:城乡之间的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③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笔记提纲: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岳飞?笔记提纲:如何评价岳飞?评价岳飞抗金,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知识要点: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辽10世纪初契丹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临潢府北宋960 汉赵匡胤(宋太祖)开封(东京)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元昊兴庆府金1115 女真阿骨打(金太祖)会宁南宋1127 汉赵构(宋高宗)临安1、少数民族发展共同点:学习中原王朝先进文化,发展自己,强大自身。
2、宋辽和战:宋朝给辽岁币。
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和发展形势图3、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4、金灭辽、北宋11251127年,金灭南宋。
5、南宋金对峙飞,和议:课堂思考题:《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P40: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
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
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他的景仰与爱戴。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答: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练习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生活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2)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统治: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北宋、西夏的和战★★★★1、北宋与辽一澶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如何正确认识北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辽宋、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它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易混辨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习题精选例题解析:下列有关赵州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唐朝的杰出建筑②由鲁班设计并建造③比欧美类似的桥早建700年④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②③④解析:此题的叙述中,③④是争取的。
①错在赵州桥建于隋朝而不是唐朝;②错在赵州桥的设计者是李春而不是战国时期的鲁班,由此可得到正确答案。
答案:A1.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建于( )A.秦朝 B.西汉C.隋朝 D.唐朝2.我国设计建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同类的桥早( )A.600年 B.700年C.800年 D.1100年3.隋唐时用雕板印刷术印刷的有( )①佛经②诗集③日历④教科书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4.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板印刷品是( )A.唐印制的《佛经》B.唐印制的《古兰经》C.唐印制的《圣经》D.唐印制的《金刚经》5.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是( )A.印刷术、火药B.造纸术、火药C.造纸术、火药D.指南针、印刷术6.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不包括( )A.规模宏大B.圆顶尖塔C.整齐而不呆板D.华美而不纤巧7.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 )A.汉朝 B.秦朝C.清朝 D.唐朝8.“诗仙”是指( )A.李白 B.杜甫C.王维 D.白居易9.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 )A.李白 B.杜甫C.王维 D.白居易10.“诗圣”是指( )A.李白 B.杜甫C.王维 D.白居易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唐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②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③唐朝洛阳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④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板印刷品⑤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A.①②③ B.③④⑤C.②④⑤ D.①③⑤12.提倡诗歌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唐朝诗人是A.李白 B.杜甫C.王维 D.白居易13.连线题(1)李白(2)白居易(3)杜甫A.《石壕吏》B.《秦中吟》C.《蜀道难》14.列举唐朝时三位著名的大诗人。
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本文是关于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涵盖了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中世纪城市中世纪城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城墙、城堡和城市。
城墙是用来保护城市的,城堡是城市内最重要的建筑,一般由贵族拥有,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拥有许多商店和市场。
城市的人口都是各种各样的人,例如商人、手工业者、阶级较低的人等等。
他们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
城市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因为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涌往城市,所以城市内不同文化的人们相遇、交流很容易。
二、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对于穆斯林的一次宗教战争。
在1096年至1270年间,欧洲基督教军队发起的一系列东征。
这些十字军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如英格兰、法国、德意志等,他们穿过欧洲、亚洲、非洲,最终抵达位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试图收复耶路撒冷并重振基督教。
然而,十字军东征在历史上的影响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它还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商业和经济贸易的繁荣。
此外,十字军东征还带来了基督教中世纪文化的涌动,为艺术、音乐、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骑士和封建制度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身份和职业。
他们通常是精通武术技能的贵族,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家族,代表了荣誉、勇气、纯洁等美德。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主要社会组织形式。
封建性社会的主要结构是君主、贵族、骑士、农民等层级。
贵族和骑士拥有土地和权力,而农民则是他们的佃户或仆人。
在封建制度中,所有的工作都由农民完成,而贵族和骑士则担任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角色。
总之,七年级历史第7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中世纪城市、十字军东征以及骑士和封建制度。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