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章末复习课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章末复习课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章末复习课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章末复习课

章末复习课

网络构建

核心归纳

1.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函数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解,函数f(x)的零点的个数与方程f(x)=0的解的个数相等,也可以说方程f(x)=0的解就是函数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函数f(x)的函数值等于0时自变量x的取值.

因此方程的解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解决.讨论方程的解所在的大致区间可以转化为讨论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讨论方程的解的个数可以转化为讨论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2.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1)该定理的条件是:①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②f(a)·f(b)<0,即f(a)和f(b)的符号相反.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该定理的结论是“至少存在一个零点”,仅仅能确定函数零点是存在的,但是不能确定函数零点的个数.

3.函数应用

(1)要解决函数应用问题,首先要增强应用函数的意识.一般来说,解决函数应用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理解题意,弄清关系;第二步,抓住关键,建立模型;第三步,数学解决、检验模型.其中第二步尤为关键.

(2)在解题中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及策略,寻求解题途径.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是函数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助于生活经验、函数知识等建立函数模型,以二次函数模型为主,一般是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另一类是根据几何、物理概念建立函数模型.

要点一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及应用

1.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方程f (x )=0有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y =f (x )有零点.

2.确定函数零点的个数有两个基本方法:利用图象研究与x 轴的交点个数或转化成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个数进行判断.

【例1】 (1)函数f (x )=?????

x 2-2,x ≤0,2x -6+ln x ,x >0的零点个数是________. (2)若函数f (x )=|2x -2|-b 有两个零点,则实数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1)①当x ≤0时,由f (x )=0,即x 2-2=0,解得x =2或x =- 2.因为x ≤0,所以x =- 2.

②法一 (函数单调性法)当x >0时,f (x )=2x -6+ln x .

而f (1)=2×1-6+ln 1=-4<0,f (3)=2×3-6+ln 3=ln 3>0,所以f (1)·f (3)<0,又函数f (x )的图象是连续的,故由零点存在性定理,可得函数f (x )在(1,3)内至少有一个零点.而函数y =2x -6在(0,+∞)上单调递增,y =ln x 在(0,+∞)上单调递增,所以函数f (x )=2x -6+ln x 在(0,+∞)上单调递增.

故函数f (x )=2x -6+ln x 在(0,+∞)内有且只有1个零点.综上,函数f (x )共有2个零点. 法二 (数形结合法)当x >0时,由f (x )=0,得2x -6+ln x =0,

即ln x =6-2x .

如图,分别作出函数y =ln x 和y =6-2x 的图象.

显然,由图可知,两函数图象只有一个交点,且在y 轴的右侧,故当x >0时,f (x )=0只有一个解.

综上,函数f (x )共有2个零点.

(2)由f (x )=0得|2x -2|=b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2x -2|和y =b 的图象,如图所示,

高二数学第二章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 知识点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对于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要有运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意识,“回归定义”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应用圆锥曲线的性质时,要注意与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结合起来.总之,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在解题中有重要作用,要注意灵活运用. 例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离心率为2,F1,F2为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上一点,且∠F1PF2=60°,S△PF1F2=123,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知识点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般有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在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中有一种情况,即直线与其交于一点和切于一点,二者在几何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反映在代数方程上也是完全不同的,这在解题中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圆锥曲线的切线是圆锥曲线的割线与圆锥曲线的两个交点无限靠近时的极限情况,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就是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判别式等于零;而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抛物线中与对称轴平行,双曲线中与渐近线平行),反映在消元后的方程上,该方程是一次的.

例2 如图所示,O为坐标原点,过点P(2,0)且斜率为k的直线l交抛物线y2=2x于M(x1,y1),N(x2,y2)两点. (1)求x1x2与y1y2的值; (2)求证:OM⊥ON. 知识点三轨迹问题 轨迹是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求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动点为(x,y),根据几何条件直接寻求x、y之间的关系式. (2)代入法:利用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某一已知曲线上的动点的关系,把所求动点转换为已知动点.具体地说,就是用所求动点的坐标x、y来表示已知动点的坐标并代入已知动点满足的曲线的方程,由此即可求得所求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式. (3)定义法:如果所给几何条件正好符合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曲线的定义,则可直接利用这些已知曲线的方程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当很难找到形成曲线的动点P(x,y)的坐标x,y所满足的关系式时,借助第三个变量t,建立t和x,t和y的关系式x=φ(t),y=Φ(t),再通过一些条件消掉t就间接地找到了x和y所满足的方程,从而求出动点P(x,y)所形成的曲线的普通方程. 例3设点A、B是抛物线y2=4px (p>0)上除原点O以外的两个动点,已知OA⊥OB,OM⊥AB,垂足为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表示什么曲线? 知识点四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 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圆锥曲线问题中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难点没有常规的方法,但解决这个难点的基本思想是明确的,定点、定值问题必然是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量,那么就可以用变化的量表示问题的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这些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不受变化的量所影响的某个点或值,就是要求的定点、定值.化解这类问题难点的关键就是引进变化的参数表示直线方程、数量积、比例关系等,根据等式的恒成立、数式变换等寻找不受参数影响的量.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二章 2.4 章末优化总结

章末优化总结 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2.常用解题方法 常用方法规律特点 一般公式法v=v0+at,x=v0t+ 1 2at 2,v2-v20=2ax 使用时应注意它们都是矢量,一般以v0方向为正方向,其余物理量与正方向相同者为正,与正方向相反者为负

平均速度法 v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 v -=1 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间时刻速度法 v t 2 =v -=1 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法求解 逆向思维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方法.例如,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做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图象法 应用v -t 图象,可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免繁杂的计算,快速求解 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固定的光滑斜面,斜面总长度为l ,到 达斜面最高点C 时速度恰好为零,如图.已知物体运动到距斜面底端3 4l 处的 B 点时,所用时间为t ,求物体从B 滑到 C 所用的时间. [解析] 法一:逆向思维法 物体向上匀减速冲上斜面 相当于向下匀加速滑下斜面 故x BC =at 2BC 2,x AC =a (t +t BC )22,又x BC =x AC 4 由以上三式解得t BC =t . 法二:基本公式法 因为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从B 滑到C 所用的时间为t BC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得 v 20=2ax AC ① v 2B =v 2 0-2ax AB ② x AB =34 x AC ③ 由①②③式解得v B =v 0 2 ④ 又v B =v 0-at ⑤ v B =at BC ⑥ 由④⑤⑥式解得t BC =t . 法三: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3∶5∶…∶(2n -1)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3、数集的符号: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N 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 集Q ;实数集R . 4、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5、若集合中有n 个元素,则它的子集个数为2n ;真子集个数为21n -;非空子集个数为21n -;非空真子集个数为22n -. 6、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7、子集的性质: (1)A ?A (即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2)若A ?B ,B ?C ,则A ?C ; (3)若A ≠?B ,B ≠?C ,则A ≠?C. 8、集合的基本运算 (1)并集:}{x x x A B =∈A ∈B 或 (2)交集:}{x x x A B =∈A ∈B 且 (3)补集:}{U x x U x A =∈?A 且e (4)性质:①A A =A ,A ?=A ;②A A =A ,A ?=?; ③()U A A =?e,()U U A A =e,() U U A =A 痧, ()()()U U U A B =A B 痧?,()()()U U U A B =A B 痧?. 9、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10、(一)求函数定义域的原则: (1)若 ()f x 为整式,则其定义域是R ; (2)若 ()f x 为分式,则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集合; (3)若()f x 是二次根式(偶次根式),则其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0的实数集合; (4)若()0f x x =,则其定义域是 }{0x x ≠; (5)若()()0,1x f x a a a =>≠,则其定义域是R ;

高中物理选修3_1第二章章末知识总结

第二章 单元复习 一、知识点回顾: 1、电源、电源电动势;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3、电池组; 4、电阻的测量。 二、基本知识点: (一)、电源、电源电动势: 1、电源的概念: (1)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装置。 (2)电源供电原理:在电源部非静电力做功,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在电源的外部电路,电场力做功,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电源的电动势: (1)电源电动势大小等于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之间的电压,(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可用阻极大的伏特表粗略测出) (2)电动势的符号:E ,国际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是一个标量,但有方向,在电源部由负极指向正极。 (3)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表征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在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时,1C 电量所具有的电能的数值。 3、电压和外电压: (1)闭合电路的组成:电路:电源部的电路其电阻称为电阻,电阻所降落的电压称为电压; (2)外电路:电源外部的电路,其两端电压称为外电压或路端电压。 (3)、外电压的关系:E = U + U' 。 (4)注意:在电路闭合时U < E ;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容: (1)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 r R E ;

(2)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中,还可导出电路功率的表达式: EI = U I + U'I = I 2R + I 2r 。 (3)、定律的适用条件:外电路为纯电阻电路。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路端电压变化的讨论: (1)当R 增大时,I 减小,U'=I r 减小,U 增大;当R 时,I = 0 ,U =E (最大); R 0 时 ,I = r E ,U = 0 ; (2)当R 减小时,U 减小,当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二) 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电路中有关电压、电流、电功率的方法; (1)分析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时,一般先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确定电路的总电流、路端电压,再结合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分析各部分电路的参数。 (2)分析电源的电动势、电阻时,可将(1)中的分析顺序逆进行。 (3)分析电路的功率(或能量)时可用公式EI = U I + U'I = I 2R + I 2r 其中EI 为电源的总功率(或消耗功率),U I= I 2R 为电源的输出功率(或外电路的消耗功率);U'I= I 2 r 为电源部损耗功率,要注意区分。 (三)电池组: 1、串联电池组: (1)连接方法:前一个电池的负极与后一个电池的正极相连依次连接而成。 (2)串联电池组的特点: 电动势E = E 1 + E 2+E 3+………; 电阻:r = r 1 + r 2+r 3 ………..; 当用相同电池串联时:E 串= nE ;r 串 = nr ; (3)注意:串联电池组允许通过的电流跟单个电池相同;串联时,不要部分电池接反;不要新旧电池混合串联。 (四)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和方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U 和通过的电流I ,用欧

2019数学人教A版选修2-2优化练习:第二章 章末优化总结 Word版含解析

章末检测(二)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偶函数定义可推得“函数f (x )=x 2在R 上是偶函数”的推理过程是( ) A .归纳推理 B .类比推理 C .演绎推理 D .非以上答案 解析:根据演绎推理的定义知,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故选C. 答案:C 2.下面四个推理不是合情推理的是( ) A .由圆的性质类比推出球的有关性质 B .由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归纳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C .某次考试张军的成绩是100分,由此推出全班同学的成绩都是100分 D .蛇、海龟、蜥蜴是用肺呼吸的,蛇、海龟、蜥蜴是爬行动物,所以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解析:A 是类比推理,B 、D 是归纳推理,C 不是合情推理. 答案:C 3.用三段论证明命题:“任何实数的平方大于0,因为a 是实数,所以a 2>0”,你认为这个推理( ) A .大前提错误 B .小前提错误 C .推理形式错误 D .是正确的 解析:这个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是“任何实数的平方大于0”,小前提是“a 是实数”,结论是“a 2>0”.显然结论错误,原因是大前提错误. 答案:A 4.设n 为正整数,f (n )=1+12+13+…+1 n ,计算得 f (2)=32,f (4)>2,f (6)>52,f (8)>3,f (10)>7 2,观察上述结果,可推测出一般结论为( ) A .f (2n )=n +22 B .f (2n )>n +2 2 C .f (2n )≥n +2 2 D .f (n )>n 2 解析:观察所给不等式,不等式左边是f (2n ),右边是n +2 2,故选B. 答案:B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必考难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必考难点总结5篇分享高一是高中学习生涯中打好基础的一年,而高中数学也是比较难的一门学科。那么,如何学好高一数学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1 集合有以下性质 若A包含于B,则A∩B=A,A∪B=B 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常用大写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而对于集合中的元素则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拉丁字母只是相当于集合的名字,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将拉丁字母赋给集合的方法是用一个等式来表示的,例如:A={…}的形式。等号左边是大写的拉丁字母,右边花括号括起来的,括号内部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1.列举法﹕常用于表示有限集合,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1,2,3,……}2.描述法﹕常用于表示无限集合,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用文字﹐符号或式子等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x|P}(x为该集合的元素的一般形式,P为这个集合的元素的共同属性)如:小于π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0 4.自然语言常用数集的符号:(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不包括0的自然数集合,记作N_(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Z+;负整数集内也排除0的集,称负整数集,记作Z-(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称作整数集,记作Z(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Q={p/q|p∈Z,q∈N,且p,q互质}(正负有理数集合分别记作Q+Q-)(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正实数集合记作R+;负实数记作R-)(6)复数集合计作C集合的运算:集合交换律A∩B=B∩AA∪B=B∪A集合结合律(A∩B)∩C=A∩(B∩C)(A∪B)∪C=A∪(B∪C)集合分配律A∩(B∪C)=(A∩B)∪(A∩C)A∪(B∩C)=(A∪B)∩(A∪C)集合德.摩根律集合Cu(A∩B)=CuA∪CuBCu(A∪B)=CuA∩CuB集合“容斥原理”在研究集合时,会遇到有关集合中的元素个数问题,我们把有限集合A的元素个数记为card(A)。例如A={a,b,c},则card(A)=3card(A∪B)=card(A)+card(B)-card(A∩B)card(A∪B∪C)=card(A)+c 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C∩A)+card(A∩B∩C)1885年德国数学家,集合论创始人康托尔谈到集合一词,列举法和描述法是表示集合的常用方式。集合吸收律A∪(A∩B)=AA∩(A∪B)=A集合求补律A∪CuA=UA∩CuA=Φ设A为集合,把A的全部子集构成的集合叫做A的幂集德摩根律A-(BUC)=(A-B)∩(A-C)A-(B∩C)=(A-B)U(A-C)~(BUC)=~B∩~C~(B∩C)=~BU~C~Φ=E~E=Φ特殊集合的表示复数集C实数集R正实数集R+负实数集R-整数集Z正整数集Z+负整数集Z-有理数集Q正有理数集Q+负有理数集Q-不含0的有理数集Q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2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因此指数函数里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1: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 Word版含答案

章末复习课 [整合·网络构建] [警示·易错提醒] 1.求曲线与方程的两个关注点 (1)求曲线的方程与求轨迹是有区别的.若是求轨迹,则不仅要求出方程,而且还要说明和讨论所求轨迹是什么样的图形,在何处等,即图形的形状、位置、大小都要加以说明、讨论等. (2)由方程研究曲线时,要注意准确确定范围,应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限制条件,避免因考虑不全面而致误. 2.处理与三种圆锥曲线的方程和性质有关的问题的注意点 (1)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时,要先定位,再定量;当焦点位置不能确定时,需分类讨论或者用椭圆双曲线的一般方程形式解决. (2)在椭圆中,a,b,c的关系是c2=a2-b2,而在双曲线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两者极易混淆,要注意区分,以防出错. (3)在解与圆锥曲线上点有关的最值问题时,一定不能忽略圆锥曲线的范围. 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的关注点 (1)在解析几何中,凡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先考虑相交的前提,否则易产生错解. (2)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相交时,有一个交点或两个交点之分;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有相交或相切之分;当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当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时,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

专题一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 研究有关点间的距离的最值问题时,常用定义把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另一焦点的距离或利用定义把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其到相应准线的距离,再结合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意义去解决有关的最值问题. [例1] 若点M(2,1),点C是椭圆x2 16+ y2 7 =1的右焦点,点A是椭圆的动点,则|AM|+ |A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析:设点B为椭圆的左焦点,则B(-3,0),点M(2,1)在椭圆内,那么|BM|+|AM|+|AC|≥|AB|+|AC|=2a, 所以|AM|+|AC|≥2a-|BM|, 而a=4,|BM|=(2+3)2+1=26, 所以(|AM|+|AC|)min=8-26. 答案:8-26 归纳升华 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技巧 1.在求点的轨迹问题时,若所求轨迹符合圆锥曲线的定义,则根据定义直接写出圆锥曲线的轨迹方程. 2.在椭圆和双曲线中,常涉及曲线上的点与两焦点连接而成的“焦点三角形”问题,处理时常结合圆锥曲线的定义及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3.在抛物线中,常利用定义解题,以达到“到焦点的距离”和“到准线的距离”相互转化的目的. [变式训练] 抛物线y2=2px(p>0)上有A(x1,y1),B(x2,y2),C(x3,y3)三点,F是它的焦点,若|AF|,|BF|,|CF|成等差数列,则( ) A.x1,x2,x3成等差数列B.y1,y2,y3成等差数列 C.x1,x3,x2成等差数列 D.y1,y3,y2成等差数列 解析:如图,过A、B、C分别作准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C′,由抛物线定义: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 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 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 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B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 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②真子集:如果A 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 B, B C ,那么 A C ④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 类型 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 属于B的元素所 组成的集合,叫 做A,B的交集.记 作A I B(读作‘A 交B’),即A I B= {x|x∈A,且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的元 素所组成的集合, 叫做A,B的并 集.记作:A Y B(读 作‘A并B’),即 A Y B ={x|x∈A,或 设S是一个集合,A 是S的一个子集,由 S中所有不属于A的 元素组成的集合,叫 做S中子集A的补集 (或余集) 记作A C S ,即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A4 -终极版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Δ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液溶胶 如:AgI 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 如:烟水晶、有色玻璃、合金 2、Fe(OH)3胶体的制备、硅酸胶体的制备、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1)Fe(OH)3胶体的制备 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小烧杯,加入25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 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2)硅酸胶体的制备 在试管中加入3-5mL Na 2SiO 3溶液(饱和的Na 2SiO 3溶液按1:2或者1:3的体积比用蒸馏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静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SiO 3+2HCl=H 2SiO 3(胶体)+2NaCl (3)碘化银胶体的制备 在碘化钾稀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入边震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I+AgNO 3=AgI (胶体)+KNO 3 思考:若上述(1)反应中,没有及时停止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若上述(2)(3)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提示:(1)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 (2)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生成白色沉淀 (3) KI+AgNO 3=AgI↓+KNO 3 生成黄色沉淀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2)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静电除尘);胶体都是呈电中性的,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胶粒不带电的不会发生电泳现象。【碘化银胶体和蛋白质胶体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的电性不同条件下是不相同的】 (3)聚沉的方法有三种:①加入电解质溶液 ②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③加热或搅拌【胶体粒子不带电的胶体可以用第③方法聚沉】 (4)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后红褐色沉淀溶解。原因:少量稀硫酸作为溶液使胶体聚沉,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过量的稀硫酸与氢氧化铁反应,使沉淀溶解。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明矾净水 ③FeCl 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⑤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⑥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⑦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4、胶体的提纯净化 :利用渗析的方法,将胶体中的杂质离子或小分子除去。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2、电离方程式书写——“三句话” ①强酸、强碱、盐用等号一步到位 ②一元弱酸、所有弱碱用可逆符号一步到位 ③多远弱酸多可逆符号分步电离 例:①H 2SO 4 = 2H + + SO 42- NaOH= Na ++OH - Ca(OH)2= Ca 2++2OH - BaCl 2 = Ba 2+ + 2Cl - BaSO 4 = Ba 2+ + SO 4 2- NaHSO 4 == Na + + H + +SO 42-(在水溶液中) NaHCO 3 == Na + + HCO 3- ②HClO H + + ClO - Cu(OH)2 Cu 2++2OH - ③H 2CO 3 H + +HCO 3- HCO 3- H + +CO 32-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碱盐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注意:(1) HCO 3-、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注意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6的次数为。 ④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例:系数是。 ⑥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3,,,,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A. -2, 6 B.2, 7 C., 6 D., 7 3.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 a ;;;;;; 0 ; ;;;;;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2bc3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2y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是一个关于x的3次单项式,则b=_______;若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的值。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b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北师大版必修一课后作业:第一章 集合 章末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系统和深化对集合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重点掌握好集合间的关系与集合的基本运算.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有且只有两种关系:∈,?. 3.已经学过的集合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V enn图,常用数集字母代号. 4.集合间的关系与集合的运算 符号定义Venn图子集A?B x∈A?x∈B 真子集A?B A?B且存在x0∈B但x0?A 并集A∪B {x|x∈A或x∈B} 交集A∩B {x|x∈A且x∈B} 补集?U A(A?U) {x|x∈U且x?A} 5. (1)??A; (2)A∪?=A;A∪A=A;A∪B=A?A?B. (3)A∩?=?;A∩A=A;A∩B=A?A?B. (4)A∪(?U A)=U;A∩(?U A)=?; ?U(?U A)=A.

类型一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法 例1 下列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 .M ={(2,1),(3,2)},N ={(1,2)} B .M ={2,1},N ={1,2} C .M ={y |y =x 2+1,x ∈R },N ={y |y =x 2+1,x ∈N } D .M ={(x ,y )|y =x 2-1,x ∈R },N ={y |y =x 2-1,x ∈R } ★答案☆ B 解析 A 选项中M ,N 两集合的元素个数不同,故不可能相同; B 选项中M ,N 均为含有1,2两个元素的集合,由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可得M =N ; C 选项中M ,N 均为数集,显然有M ?N ; D 选项中M 为点集,即抛物线y =x 2-1上所有点的集合,而N 为数集,即抛物线y =x 2-1上点的纵坐标,故选B. 反思与感悟 要解决集合的概念问题,必须先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明确是数集,还是点集等. 跟踪训练1 设集合A ={(x ,y )|x -y =0},B ={(x ,y )|2x -3y +4=0},则A ∩B =________. ★答案☆ {(4,4)} 解析 由????? x -y =0,2x -3y +4=0,得????? x =4,y =4. ∴A ∩B ={(4,4)}. 类型二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例2 若集合P ={x |x 2+x -6=0},S ={x |ax +1=0},且S ?P ,求由a 的可能取值组成的集合. 解 由题意得,P ={-3,2}. 当a =0时,S =?,满足S ?P ; 当a ≠0时,方程ax +1=0的解为x =-1 a , 为满足S ?P ,可使-1a =-3,或-1 a =2, 即a =13,或a =-1 2. 故所求集合为? ?? ? ??0,13,-12. 反思与感悟 (1)在分类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然后对于每一类情况都要给出问题的解答.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考点、题型汇总

集合与函数知识点讲解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 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 3. 注意下列性质: {}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555 501539252 2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最全五篇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归纳最全五 篇 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大家!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1 1.元素的三性(确定,互异,无序);已知集合A={x,xy,lgxy},集合B={0,|x|,y},且A=B,则x+y= 2.集合代表元素已知集合M={y|y=x2,xR},N={y|y=x2+1,xR},求MN;与集合M={(x,y)|y=x2,xR},N={(x,y)|y=x2+1,xR}求MN的区别。 3.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忘记. 4.对于含有n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如满足条件的集合M共有多少个 5.韦恩图的应用;某文艺小组共有10名成员,每人至少会唱歌和跳舞中的一项,其中7人会唱歌跳舞5人会,现从中选出会唱歌

和会跳舞的各一人,表演一个唱歌和一个跳舞节目,问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6.两集合之间的关系。 7.摩根定律(CUA)(CUB)=CU(AB)(CUA)(CUB)=CU(AB);; 8.你对映射的概念了解了吗?映射f:AB中,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它对应元素的性,哪几种对应能够成映射?A中有m 个元素B中有n个元素,f:AB的映射有多少个?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上课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高中数学第二章概率章末优化总结课后作业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2_3

章末检测(二) 概 率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人射击的命中率为p (0<p <1),他向一目标射击,当第一次射中目标则停止射击,射击次数的取值是( ) A .1,2,3,…,n B .1,2,3,…,n ,… C .0,1,2,…,n D .0,1,2,…,n ,… 解析:射击次数至少1次,由于命中率p <1,所以,这个人可能永远不会击中目标. 答案:B 2.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i )=i 2a (i =1,2,3),则P (X =2)=( ) A.19 B.16 C.14 D.13 解析:由分布列的性质12a +22a +3 2a =1,解得a =3, 则P (X =2)=22a =1 3. 答案:D 3.将一枚硬币连掷4次,出现“2个正面,2个反面”的概率是( ) A.12 B.38 C.25 D .1 解析:掷一枚硬币一次看作一次试验,出现正面事件为A ,则P (A )=1 2,而连掷4次可看 成4次独立试验,由题意,硬币出现正面的次数X ~B (4,12),故可得P (X =2)=C 24·(12)2·(12)2=3 8 . 答案:B 4.已知X ~B (n ,p ),EX =2,DX =1.6,则n ,p 的值分别为( ) A .100,0.8 B .20,0.4 C .10,0.2 D .10,0.8

解析:由题意可得????? np =2, np (1-p )=1.6, 解得p =0.2,n =10. 答案:C 5.在5件产品中,有3件一等品和2件二等品,从中任取2件,那么下列事件中发生的概率为7 10 的是( ) A .都不是一等品 B .恰有1件一等品 C .至少有1件一等品 D .至多有1件一等品 解析:P (都不是一等品)=C 22C 25=110,P (恰有1件一等品)=C 13C 1 2 C 25=35,P (至少有1件一等品) =C 13C 12+C 2 3C 25 =910, P (至多有1件一等品)=C 22+C 13C 1 2C 2 5=7 10 . 答案:D 6.随机变量X 的分布密度函数f (x )= 1 2π e 22 x - (x ∈R),X 在(-2,-1)与(1,2)内取值的概 率分别为P 1和P 2,则P 1和P 2的大小关系是( ) A .P 1>P 2 B .P 1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及题型

高中数学讲义必修一第一章复习 知识点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________________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________构成的集合(或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来表示. 2.元素:构成集合的____________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来表示.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 知识点二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________集合A,记作a________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________集合A,记作a________A. 知识点三集合的特性及分类 1.集合元素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_______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_______元素的集合. 3.常用数集及符号表示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______________,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________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知识点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子集与真子集 2.子集的性质 (1)规定:空集是____________的子集,也就是说,对任意集合A,都有________.(2)任何一个集合A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________.(3)如果A?B,B?C,则________.(4)如果A?B,B?C,则________.3.集合相等

知识点六集合的运算 1.交集 2.并集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 4.全集 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________,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________. 5.补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