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学说
- 格式:pdf
- 大小:574.45 KB
- 文档页数:11
《黄帝内经》病机⼗九条详讲!(深度好⽂,建议保存)病机,即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其规律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
“病机”被前⼈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关键的意思。
也就是说,是疾病的规律的关键所在。
由于病机是⽤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得出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作为防治疾病的依据,受到历代医家的⾼度重视。
我们每治⼀个疾病,⾸先要考虑它的病因病机,有了病因病机之后,才有可能去辨证论治,所以病机受到历代医家的⾼度重视。
病机理论来源于《素问·⾄真要⼤论》的“谨候⽓宜,⽆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并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九条”,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节病机⼗九条我们接下来看⼀下“病机⼗九条”在《黄帝内经》的原⽂:帝⽈:愿闻病机何如?岐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诸痛痒疮,皆属于⼼;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诸胀腹⼤,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之如⿎,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诸转反逆,⽔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令其调达,⽽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果将原⽂顺序进⾏适当的调整之后,可以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两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总归纳为两条⼝决:“五脏上下风寒湿,⽕五热四要记清”。
下⾯进⾏逐条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在肝。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如何指导治疗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机学说,犹如一盏明灯,为中医治疗指明了方向。
病机,简单来说,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深入理解病机学说,对于准确诊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病机学说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正邪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
首先,正邪盛衰是病机的关键要素之一。
当人体正气充足时,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
反之,若正气虚弱,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若邪气强盛,如感受了强烈的风寒之邪,治疗就应以祛邪为主,通过发汗、解表等方法,将邪气驱赶出体外。
而当正气不足时,比如久病之人,身体虚弱,此时的治疗重点则应放在扶正上,通过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阴阳失调也是常见的病机。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发热、烦躁、口渴等症状,此时就需要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来平衡阴阳。
若阴气不足,出现了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治疗则应以滋阴为主。
再比如,阴阳两虚的情况,既需要补阴,又需要补阳,以恢复阴阳的平衡。
气血津液失常在病机学说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气血不足会导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补气、补血或者气血双补的方法。
血瘀则会引起疼痛、肿块等,治疗需要活血化瘀。
津液不足会出现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需要滋阴润燥。
而津液停聚形成痰湿、水肿等,则要利水祛湿、化痰消肿。
了解了这些病机之后,如何将其应用于治疗实践呢?这就需要医生进行精准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病机所在,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感冒为例,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这属于风寒感冒,其病机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一、选择题(一)A型题1。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3。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4。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气不摄血B.气机逆乱C.血随气脱D.血随气逆E.血随气结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房劳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7。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 E.久利脱肛8。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气滞血瘀B.气虚血瘀C.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9。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 B.五志过极化火耗伤 C.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 E.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10.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阳时最多见:A。
热汗多B。
身热肢冷 C.畏寒蜷卧D。
气喘 E.脉数疾11。
下列哪一种症状在亡阴时最多见:A.烦躁不安B。
面色苍白 C.冷汗淋漓D。
脉微欲绝E。
以上皆非12。
在亡阴、亡阳的治疗中,均需用何药物,以推动阴阳两类功能的正常进行:A。
滋阴补血药 B.大剂补阳药 C.大剂补阴药D。
大剂补气药E。
大剂补肾药13。
在亡阴、亡阳时,下列何种物质的耗损是一个关键:A.精B.血C.津D。
病机学说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病机学说中的“病机”指的是什么?A. 疾病的名称B. 疾病的病因C. 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D. 疾病的临床表现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病机学说中的病因?A. 外感六淫B. 内伤七情C. 饮食不节D. 遗传因素答案:D3. 病机学说中“正邪相争”是指什么?A. 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B. 正气与邪气相互转化C. 正气与邪气相互依存D. 正气与邪气相互排斥答案:A二、填空题1. 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正邪相争2. 病机学说中,疾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起病阶段、发展阶段、转归阶段三、简答题1. 简述病机学说中“正邪相争”的具体含义。
答案:病机学说中的“正邪相争”是指人体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则是指各种致病因素。
当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抗争,以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如果邪气强盛,正气不足,疾病就会发生。
2. 病机学说中,如何理解“内伤七情”?答案:内伤七情是指由于情绪波动过大而导致的疾病。
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长期存在时,会对人体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气血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四、论述题1. 论述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答案: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帮助医生理解疾病的本质。
其次,通过分析病机,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最后,病机学说还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正气,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内火(火热内生)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及人卫出版社《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火(火热内生)内(热)火,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火热内扰的病理变化。
内火的病机特点为阳热亢盛,耗伤正气。
其病变性质为热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
内火或因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致火热内扰之害。
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
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基本是一致的,唯在程度上有差别。
内火的病理变化一、实火1.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
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功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
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
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邪郁化火实质上是由于以上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
3.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旺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清实火的药物很多,如气分热的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清营凉血的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的普济消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散等;清脏腑热的清心经火热的导赤散;清肝胆热的龙胆泻肝汤;清肺热的泻白散;清脾热的泻黄散;清胃热的清胃散;清肠道湿热的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清实火的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寒水石、栀子、夏枯草、决明子、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鱼腥草、板蓝根、贯众、蒲公英、野菊花、重楼、土茯苓、金荞麦、射干、大血藤、白花蛇舌草、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等。
刘完素的病机学说浅析刘完素的病机学说【摘要】急性热病发展到宋金元时代,由于刘完素的火热论的诞生,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因而在治疗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是急性热病学进入了变革的时代。
【关键词】急性热病病机学说刘完素火热1.《素问》病机学说的意蕴《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病机十九条,所谓病机就是把病因学根据是做疾病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然后病因学根据为基点,研究致病因素在人体作用后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病性、病位、临床症候、预后,为治疗做出原则性的指示。
因此病机学说最少要解决病因、病性、病位、症候四个方面的问题。
十九条病机就是谋求解决这个统一的问题。
因而,“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全在“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胜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
”对于这样一段话,王冰有一段很精辟的注释:“深乎圣人之言,理宜然也。
有无求之,虚实责之,言悉有也。
夫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
又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动复止,悠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素问》的病机十九条,从病因学讲,实际是两类,一类是内因,即心、肝、脾、肥、肾五脏自身为病;一类是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侵袭人体为病。
虽然这十九条纲领性地提出了一些疾病的病机,使医者可以执简驭繁,有所是从,但是没有从“之化之变”的角度对疾病的发展变化的机转作出明确的解释,且缺乏燥气致病的具体内容。
这就为刘完素研究病机学说留下了用武之地。
刘完素毕生致力于病机的研究,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除补充了一条“诸涩固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外,主要是对十九条的阐发,没有摆脱《素问》缺乏更高的概括性这一缺点。
直到写到《素问玄机原病式》从而把病机学说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他火热论的坚实的理论支柱。
病机学
一、概述
(一)病机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机制,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转归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病机发展史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1.先秦两汉时期—病机学说雏形已成
《黄帝内经》奠定了病机理论的基础
《素问•至真要大论》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五脏和六淫致病,归纳总结了十九条病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从心、肝、脾、肺、肾五脏,上下二焦,以及风、寒、湿、火、热等方面加以概括,起着执简驭繁的作用,其为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要求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邪正盛衰的病机列出了大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盛制热,阴胜则寒。
”成为阴阳失调病机的纲领
《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则是气血病机的概括展示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证六经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素问》六经病机之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凸显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之结合
《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病机理论进行分证的,使脏腑病机在临床医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运用
华佗所著的《中藏经》,则详论脏腑虚实寒热和生死顺逆的变化,对后事脏腑辨证学说有深远的影响
2.晋隋唐时期—病机学说系统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
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即使依据阴阳水火之虚实以分
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
3.宋金元时期—病机学说全面发展
宋代陈言著《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三因学说,从致病途径、发病机理结合临床表现对病因进行分类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实为儿科病机学之先师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及“五志过极皆为热甚”,阐明了实火病机的理论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创发汗、催吐、泻下等攻邪的主要方法
李杲注重邪正病机,注重脾胃,创脾胃论。
同时还提出了“阴火”的病机
朱震亨著《格致余论》,倡“阴不足而阳有余”,补前人之未及,同时对六郁病机的阐发很有创见,认为在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中,气机不畅是关键4.明清时期—病机学说已成体系
明代吴有性著《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
叶桂《外感温热篇》总结了历代温病各家之说,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阐发了温热病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转归的规律
师承叶桂的吴塘著《温病条辨》,论证了温热病三焦传变的机理,用三角辨治温热病薛雪《湿热病篇》论述了温热为病的病机变化,使外感热病的病机学说日臻完善
明代赵献可《医贯》、张介宾《景岳全书》,均重视命门水火与肾阴、肾阳的关系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绮石《理虚元鉴》的虚证病机,对脏腑病机的阐发均有其独到之处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血瘀病机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关于气虚可导致血瘀的论述,属前所未有的创见
唐宗海著《血证论》,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侧重出血病机的阐述,发展了气血病机理论
5.近代和现代—病机学说有待突破
对阴阳失调和肾虚、脾虚、肺气虚、肝火旺等病机的研究有所进展。
以cAMP与cCMP在血浆中的浓度和比值来研究阴阳失调
用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轴的功能障碍来说明阳虚(肾阳虚)的机理
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亢进或肝的灭活功能下降来说明火旺(肝火旺)的机理用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某些消化腺激素的功能减退来说明肾虚的病机
用肺、心、的生理功能减退来说明肺、心的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