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面土壤养分与降雨_径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132.02 KB
- 文档页数:6
WEPP 模型(water erosion prediction project )是1986年美国农业部等4家单位开始联合开发的新一代基于物理过程的土壤侵蚀预报摩蝎,也是一个逐日预报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的模型。
该模型分为3个版本:坡面版本、流域版本和网络版本83]。
其中坡面模型是其基本模型。
WEPP 使用运动波模型计算产流过程,方程的求解使用一种半解析法或更简单的近似方法以节省计算时间。
WEPP 的坡面土壤计算用两种方式表达:(1)在沟间坡面上,土壤颗粒由于雨滴的打击和片流的作用而剥离;(2)在沟内,土壤颗粒由于集中水流的作用而剥离、运输或沉积。
侵蚀计算以单位坡面为基础。
描述坡面侵蚀过程中泥沙运动是基于稳态的泥沙连续方程:r i dGD D dx=+ (24) 式中,x 为坡面向下的距离,G 为单位宽度斜坡的土壤流失量(kg •s -1•m -1),i D 为雨滴造成的沟间泥沙向沟内的输运量(kg •s -1•m -2),r D 为细沟内侵蚀量,其中:1r c c G D D T ⎛⎫=- ⎪⎝⎭(25)式中,c T 为水流的单宽输沙能力(kg •s -1•m -1),在WEPP 中由于3/2c t T K τ=确定,这里t K 为泥沙搬运系数(m 0.5•s 2•kg -0.5),τ为水流切向应力(Pa );c D 为沟中水流玻璃土壤的能力,()c c D K τττ=-,其中τ为水流对土壤的剪切应力,c τ为土壤的临界抗剪切应力,K τ为沟内可侵蚀性参数。
2i i f e e D K S I G C = (26)这里i K 为沟间土壤可侵蚀性参数(kg •s -1•m -4),f S 为坡度校正因子,I 为雨强,e G 、e C 为植物、碎石的保护作用。
总的土壤侵蚀方程为;2()1r c i f e e c dGG K K S I G C dx T ττ⎛⎫=--+ ⎪⎝⎭(27) 做如下列变量代换:122()r c cc i f e e K a T m T a K S I G C ττ-⎫=⎪⎪⎪=⎬⎪=⎪⎪⎭ (28)将(28)式代入式(27)并进行求解并在0x =处泰勒展开截至4次项,得到:43212111111()()()()12462ma a a x a x a x c G x a x a a ⎛⎫+≈+-+-+ ⎪⎝⎭(29)43212111111()()()()12462ma a a x a x a x c G x a x a a ⎛⎫+≈--+-+ ⎪⎝⎭(29-1)做如下列变量代换:120411312213124()24124ma a b ca b a b a b a +⎫=⎪⎪⎪=-⎪⎪⎬⎪=⎪⎪⎪=-⎪⎭ (30)120411312213124()24124ma a b ca b a b a b a +⎫=-⎪⎪⎪=-⎪⎪⎬⎪=⎪⎪⎪=-⎪⎭ (30-1)则有:()343213210()24ca G x x b x b x b x b =++++ (31) ()343213210()24ca G x x b x b x b x b =-++++ (31-1) 对式(31)(或(31-1))进行一次对x 微分则有()3321321()432024ca G x x b x b x b '=+++= (32) ()3321321()432024ca G x x b x b x b '=-+++= (32-1) 取32321311()0424F x x b x b x b '=+++=,则()G x 与()F x 有相同的函数性质。
2015西农水保所复试笔试真题一、专业基础题1、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是什么?(土壤侵蚀模数及侵蚀深、沟谷密度及地表割裂度)水力侵蚀强度有平均侵蚀模数、平均流失厚度。
其中面蚀(片蚀)的土壤侵蚀强度可用地面坡度和非耕地林草盖度表征,沟蚀的可用沟谷占坡面面积比和沟壑密度表征。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应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
只在缺少实测及调查侵蚀模数资料时,可在经过分析后,运用有关侵蚀方式(面蚀、沟蚀)的指标进行分级,各分级的侵蚀模数与土壤水力侵蚀强度分级相同。
重力侵蚀强度可以崩塌面积占坡面面积比表示。
表征风力侵蚀强度的指标有侵蚀模数、风蚀厚度、植被覆盖度、床面形态(地表形态)。
泥石流用单位面积年平均冲出量为判别指标。
2、什么是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此次暴雨强度中强度最大的30分钟的降雨强度(mm/h)3、什么是洪峰流量?当发生暴雨或融雪时,在流域各处所形成的径流,都依其远近先后汇入河槽,这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
随着汇入河网的径流从上游向下游汇集,河水流量继续增大。
当流域大部分高强度的径流汇入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称此时流量为洪峰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4、简要列举侵蚀沟体积的测定方法?容积法、填土法、摄影测量法和自动细沟量测仪法,其中后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区试验研究。
5、简述标准径流小区的定义和要素条件?(坡长22.13m,坡宽1.83m,坡度9%,完全休闲,无植被,无水保措施)6、请问什么是养分浓度?其值能否进行平均?为什么?单位质量物质中养分的的质量其养分浓度不能进行平均,因为不同的植物在某一特定的生育阶段,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养分数量和比例的范围是不同的。
如果测定不同植物体内养分浓度的值将其平均,就无法判断某一个植物是否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不能作为度量的标准。
7、请问什么是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并列出两种以上(含两种)措施?为了达到保护耕地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保持效益,而根据不同地域因地制宜的耕作措施。
暴雨条件下典型南方红壤区生物结皮坡面水土流失过程研究摘要:为深入探讨生物结皮对典型南方红壤区坡面水土的影响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15°坡为例,对四种生物结皮覆盖度(10%、30%、50%、70%)的花岗岩红壤坡面进行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生物结皮坡面的土壤物理特性、坡面产流特征、坡面产沙特征等内容,并分析坡面生物结皮覆盖度与坡面水土流失机制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暴雨条件下,生物结皮能有效提升土壤稳定性以及抗蚀性。
在不同种类生物结皮坡面下,不断增大生物结皮盖度能显著减小穿透阻力和土壤容重,有效提升土壤黏度,并且进一步减缓水土流失现象。
通过分析得出,不断提升生物结皮覆盖率能有效降低雨滴侵蚀,改善土壤结构,充分发挥坡面养水能力,发挥减流减沙作用,这为减少南方红壤区坡面水土流失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暴雨条件下;南方红壤区;生物结皮坡面;水土流失引言:南方红壤区因降雨量大、地形起伏大、扰动频繁,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
土壤生物结皮的存在能改变表土性质、影响产流时间、径流量等,从而成为土壤侵蚀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
研究生物结皮对坡面水土流失现象主要集中在半干旱或者干旱地区,而研究南方红壤区生物结皮相对较少。
同时,生物结皮覆盖度是否通过改变土壤属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方面研究不足。
因此,以南方红壤区某小流域生物结皮坡面为对象,在暴雨条件下不同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揭示其作用机理,对明确生物结皮的水土保持功能,提高该地区坡面生物结皮土壤水土流失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1生物结皮在红壤区中重要性生物土壤表皮结构主要被称为生物表皮,主要由是由地衣生物、藻类生物以及苔藓生物等部分以及其代谢产物构成,其与土壤颗粒捆绑、胶结组成一种较为复杂结构体。
结皮生物组成结构在光热、水分等比较恶劣条件下,表现为较强生命活性和忍耐力,并广泛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区[2]。
生物结皮的分布主要受土壤、水分、干扰、海拔、地形、维管束植物群落和微环境等系列环境条件影响,其中受降雨特征和气温条件影响最为明显[3]。
坡面径流动力学坡面径流动力学是研究降雨、雪融后水在地表逐渐形成汇流、形成河流或沟壑流域的过程的学科。
它是水文学、土壤学和地貌学等跨学科领域的一个分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坡面径流动力学的相关内容。
一、坡面径流的形成及机理在自然界中,降雨或雪融后的水在土体中可分为三部分:渗透水、地下径流和地面径流。
其中地面径流就是坡面径流。
坡面径流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地表土壤水分容量“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而被无法渗透的地下土层“推出”形成的;二是由于恶劣的地形条件,使构成流域的地面高差较大,导致雨水迅速汇聚形成的。
二、坡面径流的演化过程坡面径流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发展和定常阶段。
初始阶段是指刚刚开始下雨时,地表的土壤是湿润的,但还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的坡面径流主要是渗透流。
发展阶段是指土壤饱和,并且地表上有一定的积水,此时的坡面径流主要是渗透流和流行流。
定常阶段是指降雨维持一定时间后,土壤等因素已经经过了一定的“沉淀”,此时坡面径流的形成和消失已经趋于稳定。
三、坡面径流的形态根据其流速和流量大小的不同,坡面径流可以分为细沟流、界沟流和汇流流。
其中细沟流是指在降雨初期,地表积水还没有形成时,径流在坡面上以细微的沟床形式流动。
界沟流是指在积水发育的情况下,径流在坡面上形成了开放的、相对较宽的小型河道。
汇流流是指在一个小流域中,土壤裸露的坡面上形成的较大、深沟的径流系统。
四、影响坡面径流的因素影响坡面径流的因素主要有:降雨量、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坡度和坡向、植被覆盖情况、地面形态和水文特征等。
其中,降雨量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其次是土地类型、坡度和坡向以及地面形态。
五、坡面径流的意义和应用坡面径流在水文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坡面径流运动规律,可以为水文模型的建立和水文预测技术的改进提供依据。
此外,坡面径流与水土流失、水资源管理、灾害防范和环境调查等领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坡面径流动力学对于我们研究和管理水资源以及预防水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名词解释:1.有效防风距离:在林带防风距离内,能够有效地起到防护作用的距离即为有效防护距离。
它可分为相对和绝对有效防护距离。
2.水土保持林:是在水土流失地区营造的以减缓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减少江河库塘泥沙淤积,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稳定高产,保障交通、水利、水保工程安全的一种防护林。
3.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亦即林带侧面透光孔隙的多少及分布状况。
4.坡式梯田:在坡面上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筑埂,将坡面分割成若干等高带状的坡段,用来截短坡长拦蓄部分径流,减轻土壤侵蚀。
除开沟筑埂部位改变了小地形,其余坡面仍保持原状,故称坡式梯田。
5.林带胁地:在林带使附近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这种现象即为林带胁地。
产生胁地的主要原因有:①林带树木根系向农田延伸,夺走了一部分水分和养分;②林带树冠遮荫,影响了林带附近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6.自然侵蚀:在自然状态没有人类活动干预的情况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
加速侵蚀:随着人类的出现,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作用所引起的地表土壤移动过程,直接或间接地加快了土壤侵蚀速度,使侵蚀作用大于土壤形成的速度,导致土壤肥力每况愈下,理化性质变劣,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7.层状侵蚀:又称“片状侵蚀”,当降水在坡面上发生溅蚀,降雨强度超过渗透速率时,地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层水流,把土壤可溶性物质及比较细小的土粒以悬移方式带走,使整个坡地土层均匀减薄。
细沟状侵蚀:在较陡的坡耕地上,暴雨过后,坡面被小股径流冲刷,形成许多细密的小沟,这些细沟基本上沿着流线的方向分布。
8.重力侵蚀: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
重力侵蚀的发生,是在其它外营力特别是水力侵蚀的共同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所引起的地表物质移动形式。
以重力为主要动力的侵蚀形态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等。
9.土壤侵蚀广度:指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百分数。
基于SCS-CN模型的陕南地区坡地径流预测刘泉;任三强;黄文军【摘要】地表径流是引起坡面土壤和养分流失的主要动力,寻求有效途径对降雨径流进行科学预测,是陕南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础.本文选取后沟小流域8个不同坡度和面积的径流小区,结合2011-2012年汛期的6场降雨产流的实测数据,评价陕南地区坡耕地基于SCS-CN模型的适用性,并考虑降雨量影响的基础上对径流曲线数CN和初损系数L进行修正.结果表明,陕南地区小流域坡耕地初损参数λ为0.1 ~0.4.随着L的变化对CN进行修正,确定CN值为58.选取的8个径流小区中,利用SCS-CN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径流量模拟值变化趋势与实测值一致,降雨径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计算得到两者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相关.6场降雨事件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分别为8 082.3 L和7419.8 L,相对误差为8.8%.该研究结果可为陕南地区降雨径流预测及面源污染防治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11【总页数】7页(P84-90)【关键词】SCS-CN模型;径流预测;初损系数;陕南地区【作者】刘泉;任三强;黄文军【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6;石泉县水利局,陕西安康725200;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P33陕南地区是我国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区,属典型的秦巴土石山区,山高坡陡,土薄石厚,降雨量大而且集中,为中度水土流失区,坡耕地抗蚀性差,土壤侵蚀模数大,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1].地表径流是该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主要驱动力,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如氮、磷等)随着径流和泥沙进入丹汉江水库,直接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水体质量[2].因此,预测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径流量是估算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负荷的基础,同时,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立合理的产流模型是预测地表径流的关键.许多学者从土壤入渗-产流机理角度提出了Philip二项式、Green-Ampt下渗方程和Horton入渗公式等[3-4]估算坡面产流过程的模型,这些模型在有效估算径流量方面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输入参数和长期的观测资料,导致上述模型难以广泛应用[5].根据美国东部平原的气候特征及多年水文径流资料,美国农业部研发了径流曲线模型(SCS-CN模型),该模型结构简单、所需参数少、模拟结果准确度高,被水土保持工作者广泛用于次降雨地表径流及过程的预测[5].虽然SCS-CN模型在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的应用得到验证[6],但并未考虑微地形条件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不同坡长和植被类型的陕南后沟小流域坡耕地降雨径流的观测资料,对SCS-CN 模型在陕南地区小流域的实用性进行评价,并考虑降雨量影响,结合该地区土壤的降雨入渗特征,对SCS-CN模型的初损系数(Ia)进行修正,为SCS-CN 模型在陕南地区径流量的预报及区域面源污染的监测评估提供参考.SCS-CN模型在实际应用方面考虑了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坡度和前期水文条件等因素对流域产流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地表径流生成的真实过程,满足水文信息对流域管理的需求[7];同时,SCS-CN模型将多种环境因子归结为径流曲线数CN,根据降雨量和实测径流量,比较容易实现对径流曲线数CN的率定.由于SCS-CN模型是基于小流域实验观测数据得出,因此,模型应用在后沟小流域是可行的,关键在于参量CN值能否准确反映后沟小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否会影响径流量的输出精度.虽然美国农业部提供了基于土地利用条件、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前期水文条件分异的CN值查找表,但由于美国东部平原区与陕南地区的环境条件存在着下垫面资料不一致性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结果输出精度. 根据实际情况,我国科研工作者根据SCS-CN模型产流机制原理推导CN值计算式[8],根据研究区实际观测的降雨资料和径流数据率定CN值,然后对研究区范围内进行径流过程验证,为SCS-CN模型应用于我国小流域降雨-径流模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SCS-CN模型对小流域降雨-产流过程进行基本假设,即实际入渗量F与实际径流量Q比值等同于潜在下渗量S与潜在径流量Qm比值,计算公式(1).SCS-CN模型采用初损系数Iα描述降雨量在植被截留、初渗和填洼过程中消耗的部分,用以表征潜在径流发生的过程机制.因此,潜在径流流量Qm等于降雨量P 与初损系数Iα差值,计算公式(2).Qm=P-IαF为“后损”,是土壤的实际入渗量.指降雨量满足初损过程后,未能参与地表产流而损失的部分.潜在下渗量S为土壤实际入渗量F的最大值.若不考虑降雨过程中水分蒸发量,实际入渗量F即为降雨量P减去实际径流量Q和初损系数Iα,计算公式(3).F=P-Iα-Q因此,根据公式(1)、(2)和(3)得出地表径流计算公式(4)和(5).即:根据土壤最大可能入渗量S与初损系数Iα呈正比例关系,由于Iα受土地利用、耕作条件和植被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通过分析长期的实验结果,美国农业部提出Iα与S最佳比例系数,即初损参数λ为0.2[9],即:Iα=0.2S由式(5)、(6)则得到SCS-CN模型的常用方程(7)和(8)Q=0为了估计土壤最大可能入渗量S,SCS-CN模型提出表征降雨前土壤特征的一个综合参数,即径流曲线数CN,则:根据公式(9)分析,CN值越小,越不容易产生地表径流.而土壤类型、土壤前期湿度、植被覆盖类型、农田管理状况等因素决定CN值的大小.根据公式(9)可知,CN理论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但从陕南地区坡耕地农田管理条件分析,CN值范围在30~100之间变化[10].参考土壤质地将土壤划分为 A,B,C,D四种类型,并根据土壤特性确定CN值.根据SCS-CN模型的要求,A、B、C、D 四类土壤类型,土壤渗透性依次减小[6]. 由于地表产流受到前期降水的影响,SCS-CN模型引入前期降水指数API,公式为(10):式中,pi为降雨过程发生之前最近5d的降雨量(mm).根据前期降水指数API,降水前期土壤水分可分为Ⅰ(干燥)、Ⅱ(中等)、Ⅲ(湿润)3种类型(表1).Ⅰ:土壤水分低,但未到达植物凋萎点,仍具有良好的耕种条件.Ⅱ:流域洪水出现前夕土壤水分状况.Ⅲ:暴雨前5d之内有降雨出现,土壤基本呈现水分饱和情况.调查流域土地利用、土壤水文组成和前期湿度条件,根据美国农业部提出的CN表,查找确定研究区域CN值.若Ⅱ的CN已知,条件Ⅰ和Ⅲ的径流曲线数CN根据公式(11)和(12)计算.CN(Ⅰ)CN(Ⅲ)2.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陕南地区石泉县后沟小流域(33°04' 19"N,108°12' 27"E),小流域面积为8.21 km2,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区,地形为秦岭低山丘陵区,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4.6 ℃,年平均降雨量877.1 mm,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多呈中性至弱酸性,通透性能较好[11].小流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和蔬菜为主,坡地主要种植柏树、桃树、桑树等.后沟小流域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模式为陕南地区典型代表.陕西省水土保持局为监测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情况,2010年在后沟小流域修建26个径流小区,坡度为5°~25°之间,面积为5~100 m2.根据当地耕作习惯,径流小区Q01-Q08内作物类型符合当地的种植模式,但是径流小区覆盖度各不相同(表2).本文试验过程中所选取的降雨事件发生前5 d无降雨过程,因此,本文选择2011年4场降雨事件和2012年的2场降雨资料,分别是:20110728、20110803、20110905、20110916和20120625、20120831共6场降雨事件,降雨量分别为133.6、66、67、101.2、48、77.6 mm.2.2 SCS-CN模型的应用前期损失量的修正.陕南地区降雨径流损失部分主要涉及填洼、下渗和植被截留.由于SCS-CN模型的试验地降水年内分布均匀,而陕南地区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尤其是7、8月份,该期间土壤水分基本达到饱和,下渗雨量相对较少,所以模型应用过程中,Iα取值区间为0.1~0.4S,6-9月份分别取0.1、0.15、0.2、0.35进行修正.CN值的修正.结合陕南地区后沟小流域土壤资料,试验区土壤水文组近似为C组类型,根据试验小区汛期植被的覆盖情况和SCS-CN模型提供的CN查找表,按照后沟小流域设定的8个径流小区前5d是否有降水,最后确定6场降雨土壤前期湿润程度为CN(Ⅱ).根据SCS 表查得CN值,选取6场降雨随着Iα的变化进行CN修正,确定CN值为58.利用SCS-CN模型对试验小区径流量模拟值(表3)与实测值作对比(图1),选取的8个径流小区中,利用SCS-CN模型对6次典型降雨事件径流量模拟效果均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对6场典型降雨事件径流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相对误差计算(表3),结果发现,20110728和20110803降雨事件中相对误差较大(>10%),分别达到19.8%和14.1%;20120831降雨事件中,相对误差较小,仅为-3.2%,6场典型降雨事件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总量分别为8 082.3L和7 419.8L,相对误差为 8.8%.由图1看出,虽然Q01、Q04、Q05、Q08四个径流小区径流量模拟效果差一些,但结果也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而其余四个径流小区的模拟效果较好,而且2011年4场降雨事件中实测值与模拟值误差大,由于2011年径流小区投入使用,土壤物理性状没有恢复到原土状态,而且在2011年汛期初期阶段气候干旱,土壤含水量较低,植被覆盖度变化快,对降雨的入渗和截留差别较大,影响实测值精确性[12],如果将所选择的径流小区放大到小流域范围,相对误差若能控制在10%以内,说明SCS-CN模型对陕南小流域仍然具有适用性.20110728和20110916两场降雨事件,降雨历时长,雨量大,径流小区径流初损系数相应增大,初损参数λ为0.3时,小区内径流实测值和径流量计算值接近,此时,CN值取58比较合适;20120625降雨事件,降雨历时长,雨强小,初损参数λ定为0.1~0.15.若初损参数λ设置为0.2~0.4,径流量计算值会与径流量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大,综合考虑陕南地区径流小区CN值取58,径流量实测值与径流量模拟值相对误差较小.Q01、Q04、Q05、Q08四个径流小区降雨径流量模拟效果,应根据坡度和植被覆盖度引起参数值变化进行细化,能够达到理想的模拟效果;其余四个径流小区的坡长变长,相应的初损参数λ调整为0.1~0.2,CN值调整为58~60,取得了理想的模拟效果.(1)陕南地区小流域坡耕地初损参数λ为0.1~0.4.随着Iα的变化对CN进行修正,确定CN值为58.(2)在SCS-CN模型应用过程中,陕南地区Iα取值区间为 0.1~0.4S,6-9月份分别取0.1、0.15、0.2、0.35,能够满足陕南地区径流预测要求.(3)选取的8个径流小区中,径流量模拟值变化趋势与实测值基本一致,降雨径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相关分析,两者均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6场降雨事件径流模拟值与实测值总量分别为8 082.3 L和7 419.8 L,相对误差为8.8%.【相关文献】[1] 张春玲,李娅妮.陕西省丹汉江流域水质现状及防护对策[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18(3):87-90.[2] 王星,李占斌,李鹏,等.陕西省丹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6):186-189.[3] 符素华,刘宝元,吴敬东,等.北京地区坡面径流计算模型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604-609.[4] Wu T H,Hall J A,Bonta J V.Evaluation of runoff and erosion models[J].Journal of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1993,119(2):364-382.[5] Mishra S K,Tyagi J V,Singh V P,et al.SCS-CN-based modeling of sedimentyield[J].Journal of Hydrology,2006,324(1/4):301-322.[6] 陈正维,刘兴年,朱波.基于SCS-CN模型的紫色土坡地径流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7):72-81.[7] Mockus V.Estimation of total(and peak rates of)surface runoff for individualstorms.In:Interim Survey Report Grand(Neosho)River Watershed[M].Exhibit A of AppendixB.U.S.Dep.Agric.(.print.Office:Washington,D.C),1949.[8] 李常斌,秦将为,李金标.计算CN值及其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8):67-70.[9] 贺宝根,周乃晟,高效江,等.农田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降雨径流关系-SCS法的修正[J].环境科学研究,2001,14(3):49-52.[10] 房孝铎,王晓燕,欧洋.径流曲线数法(SCS法)在降雨径流量计算中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89-92.[11] 刘泉,李占斌,李鹏,等.汉江水源区生态沟渠对径流氮、磷生态拦截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6,36(2):54-58.[12] Liu Q,Li Z B,Li P.Effect of runoff dynamic on sediment and nitrogenlosses 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of the southern Shaanxi Region,China[J].CLEAN-Soil,Air,Water,2014,42(1):56-63.。
降雨与滑坡的作用机理摘要:滑坡是我国危害程度仅次于地震的地质灾害,其中降雨型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0%。
降雨是滑坡的重要诱发因素,研究降雨型滑坡中水与滑坡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分析总结,从如下4方面论述降雨对滑坡失稳的激发作用:①降雨控制滑坡发育的力学机制②降雨对岩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③降雨强度、历时、型式对斜坡的影响④径流对坡面的侵蚀。
关键词:滑坡; 降雨; 作用机理作者简介:云山(1992-),男,呼伦贝尔人,中国地质大学硕士,从事地质工程研究。
Mechanism of rainfall and landslideAbstract:Landslide Is a geological disaster its damage after of the earthquake, Rainfall type landslide accounted for 90% of the total landslide .Rainfal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ucing factors of landslide,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water to the landslid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t through a lot of reading literature,I analyzed instability excitation function of rainfall on landsli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1)rainfall control mechanics mechanism of landslide development.(2)the influence on shear strength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3)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intensity, duration, type of slope runoff on the broken surface erosion (4) runoff on the broken surface erosion .Key words: landslide; rainfall; mechanism of action0引言: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山地、丘陵且普遍处于季风性气候,降雨集中,导致我国滑坡发生的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等特点,是危害程度仅次于地震的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