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政治体制的演进与政治文明的进步1中外重要政治制度创新的特点、影响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1)内涵:分权制衡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制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制衡学说源于分权思想,本质是权力约束权力。
其中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说是西方分权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
(2)起源:分权思想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最终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3)与权力监督的区别:权力监督是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权力监督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权力约束;在民主政治中,权力约束最主要的形式是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只是一种从属的权力约束。
(4)作用:近代法治产生后,以权力制衡为核心的法治原则替代权力监督,成为民主政治最主要的制度保障。
[押题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材料二杰斐逊等美国思想家们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概括性的说,就是把联邦的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上中下,左中右的“分权网络”称之为“双重保障”。
材料三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
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经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政治体制也随之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历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角度来探讨中国政治体制的历史变化,并对其对中国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封建制度的兴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体制是封建制度,大约从商朝晚期开始逐步形成。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分封制度,君主将国土分封给一些贵族,贵族手下有自己的军队,同时也需要向君主进贡,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和社会的命脉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峰时期之一,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时期。
唐朝将当时多元化的权力分散体系改为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绝对权力,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命,以此来缩短利益的距离。
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实行较为统一的法律和政策,对于其他民族的影响也较大。
三、大一统制度的形成大一统制度在宋朝时期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主要是对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民间经济的发展依赖。
而这种政治体制在明朝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实行的是从地方到中央层层设官的体制,确保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筹协调。
这种政治体制下,国家实行较为统一的法律和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四、近代帝制体制清朝时期,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而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被称为近代帝制体制。
清朝政权没有推翻传统政治体系,仍然维持了封建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内阁和议会,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五、中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革命迎来了新的时代,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实行了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特别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即为中国的民主思想的崛起提供了舞台。
虽然共和制度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力量,但由于内部政治混乱和经济衰退等原因,中国很快陷入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危机。
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演变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政治体制一直扮演着核心角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从夏、商、周到统一的秦朝,以及后来的封建帝国、南北朝时期等,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凝聚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变迁。
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主要是以部落氏族为基础建立的,处于原始共产主义阶段,没有明确的国家机构和统一的统治者。
而到了周朝,中国进入到封建社会,周王朝建立了宗法制度,国家政治权力通过王权的委托集权于诸侯。
这种政治体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前身。
然而,封建政治体制的演化未能避免诸侯内斗、战乱频繁的问题。
秦国在前秦时期的战乱中崭露头角,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采取集权制,废除了封建制度,设立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一中国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成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演变的重要分水岭。
然而,秦朝的封建制度过于严苛,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分裂的时代。
从西汉到东汉,又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体制的演变也随之发生。
西汉时期,实行了五官制和郡国制,设立了中央官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
而后的东汉时期,由于年号的错乱,王莽推翻了西汉的统治,建立了新朝,并设立了官僚体制。
然而,新朝不久即灭亡,东汉王朝再次复辟,采取了与西汉相似的官制,延续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进入了三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政治体制的演变愈发复杂。
三国时期各种地方政权纷争不休,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分权和地方特权的出现。
这种分权倾向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使得政治力量极度分散。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变得更加复杂,各个地方政权实力日渐壮大,形成了多个封建割据政权。
随着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势,北方的鲜卑族后来杀死了最后一个南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隋朝。
隋朝采用了中央集权制,但随着权力的集中,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加大,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演变与创新【专题立意】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全面改革,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保障。
2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
综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与制度创新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创新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所占教材比例也比较大,过去在高考中占的位置尤为突出。
本专题的主要立意在于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触摸古为今用的脉络。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进(一)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建立后,实行了分封诸候的制度。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1.概念: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终身制和世袭制上。
其主要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治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2.演变:(1)萌芽:战国时期,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
秦统一后,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在经济上,实行制,按亩纳税;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在文化方面,“”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这样,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
西汉推行郡县、并存制,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较好地解决了王国问题;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3)完善:隋唐。
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继续实行并使其完备。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把秦朝以来的职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制权,两种制度的实行,使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涉及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更迭。
以下是中国古专制政体的大致演变过程:1.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权力由诸侯共同掌握,而天子则担任领导和仪式职能。
这种政治体制在周朝后期出现了分封诸侯权力削弱的情况。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严格的集权制度,实行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行政、军事、法律等权力高度集中在君主(秦始皇)手中,对地方政权进行了统一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相对更为宽松。
在汉朝早期,皇帝与地方豪强、世族等建立了统治的合作关系,使得地方的封建势力得以保留。
晚期的东汉时期,朝廷逐渐衰落,地方封建势力割据乃至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4.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朝和唐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官僚制度,皇权高度集中,统一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
尽管存在一些地方割据,但总体上保持了集权的状况。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实行了相对松散的政治体制,兼采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
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的势力相对增大,但中央仍然保持有限的统一和控制。
6. 元朝(1271年-1368年):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外族统治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帝国的成员。
元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行政权力集中在皇帝及其任命的官员手中,地方割据的情况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替,一度有中央集权,一度有地方割据,但整体上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
每个朝代的政治体制都与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统治者个人格局等因素有关。
第三章中国国家政体的演变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了两种国体,但政体却同是君主制,第一种是奴隶制贵族君主制,第二种是专制君主制或封建地主君主制。
为什么?值得探讨。
本章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国家两种国体下国家政体演变的过程。
一、夏商至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演变夏、商、西周为贵族君主制,春秋战国为贵族君主制破坏向专制君主制过渡。
(一)、夏商君主政体的产生夏禹利用治水过程的协调领导地位扩大特权建立权威机构,演变为国家,联盟首领变成国王。
他又废除禅让制,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启,完成了王权的世袭。
形成君主政体。
启镇压了有扈氏、贵族伯益,进一步巩固了君主政体。
商汤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商朝。
其王位继承仍然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同样是血缘继位的君主政体。
商王称‘‘余一人”,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唯一统治者。
说明君主政体的进一步强化。
甲骨文中商王称帝。
源于花‘‘蒂”。
花开花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自然界生命的循环。
所以把花“蒂”视之为自然神。
商王用帝来神化王位、神化君主统治制度。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王推翻商朝,建立周的君主政体。
周人信天,周王自称天子来统治人民,披上“神”的外衣。
这一时期的君主制称为“贵族君主制”。
注意其二个特征:第一,君主是世袭的;第二,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瓦解贵族君主制的瓦解就是向专制封建君主制的过渡。
王室衰微与各国实力的加强。
主要在推行变法等措施。
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第一,贵族君主制本身具有原始的脆弱怯。
第二,社会经济文化的联系与发展,出现要求全国统一的要求。
第三,从政治与行政的角度看,专制政体利于调动统一战争。
事实上各国都在做加强专制君主政体的措施,以求强大,统一大业。
成为过渡到专制政体的格局。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中国的专制君主阶段从秦开始至清结束。
秦出现专制的背景及原因。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君主丞相制。
丞相的地位与作用:①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是百官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与发展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政权更迭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封建制度的形成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制度,每一次的演变都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脉络。
1. 封建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
夏王朝采用了宗法制度,政治权力的继承按照家族血统来进行。
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的形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
西周王室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土地赐予诸侯,侯国与王室形成了宗法关系。
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至封建社会时期逐渐完善并延续了千年。
2. 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的追求在古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旨在维持社会稳定和追求国家统一。
此时的中国处于三国分裂的局势,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被推行。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隋唐时期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这一混乱的局面,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
3.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官僚制度的建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考选人才的一种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人才成为官僚,进而掌握政治权力。
这一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各地官员的控制,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4. 帝国制度与君主专制的确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
明朝帝国制度实行较为严格的官僚体制,君主专制体系达到巅峰。
随着清朝的建立,帝国制度进一步完善。
清朝的“德治”政策加强了君主对于政权的控制,形成了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政治制度。
5.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实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注重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和社会公正的发展。
在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期的变革都彰显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变迁与演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迁与演化。
这些变迁不仅揭示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进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多以君主制为主。
最早的中国政权出现在约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朝,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形成了由王室贵族统治的模式。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周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也是封建时代的开端。
周朝政治制度以封建贵族拥有土地和势力为基础,分封天下,形成了分封制度。
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此期间,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思想逐渐崛起并成为主流。
儒家强调礼仪、孝道等价值观,提倡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仁政”。
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兵器制度运行不畅,政局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逐渐结束,中国进入了秦统一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封建制度的巅峰。
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如焚书坑儒,统一法律和文字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重塑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然而,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权并未能持续太久,在秦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造成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导致秦朝的灭亡。
随后出现了一系列短暂的王朝,如西汉、东汉等,政治制度也渐趋稳定。
随着官僚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发展,政治权力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了王朝的核心官僚阶层,形成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推崇文人政治,使得社会上层逐渐形成了士大夫阶层,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农民起义和外族侵略频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618年唐朝的建立,唐朝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之前的王朝,但也形成了新的政治制度特点,如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功绩论的兴起等。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尽管科举制度仍然存在,但官僚集团的专权地位更加凸显。
一、政治发展史【总述】■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与阶级,有了国家机器,郑智就产生了。
在政治文明进程中,在世界不同的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的因素,社会政治适度体现出复杂多样性。
♢ 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国家,实行的是公民集体的民主制。
♢ 古罗马,经历了从早期恭贺指向君主制的演变。
♢ 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实行的是形态不同的君主专制制度。
♢进入近代,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取代了君主制,随后,这种政治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产生之后,逐渐暴露出各种弊端,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批判。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先后在一些国家中变成了实践。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
它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先进的政治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落后的政治制度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第一部分:中国政治发展史(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古代政治制度整理图示:■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期♢ 社会基本形态是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 尧舜时期的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夏(无历史考证为封建王朝)♢ 禹建立夏(朝),从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禹死了,他的儿子启登上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中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出现于夏朝。
■商朝♢ 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西周♢实行分封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诸侯也由嫡长子世袭。
♢ 实行礼乐制度,也就是等级制度。
■东周(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社会逐步瓦解。
♢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裂割据,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 图示:■秦(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创立了皇帝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重点:
古代重大政治制度的沿革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与相权、地方与中央)
2、中央和地方官制
3、封建选官制度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1、君主立宪
2、民主共和
中共在民主和法治建设上的重大成果
1、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民主集中制原则)
2、共同纲领
综述:中国政体演变
1、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近代: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辨析:前者是“谁的权利受谁的限制”,二元制;后者是选举产生
3、现代:人民代表大会制
一、中央政治制度
1、含义:不同时代不同含义封建专制主义:个人独裁中央集权: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2、三个阶段:萌芽时期(西周):分封制。
周天子为天下共主
建立完善(秦汉~隋唐)
加强并逐步衰弱(宋元~明清)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质:集权、专制
【是中国政治文明的对立物、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源】
4、评价:
产生:分散的小农经济
消亡:中国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萌芽)的改变,资产阶级需要参政议政。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
发展: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思想禁锢不断加强影响:(前期)积极,统一维稳、民族融合(即康乾盛世影响)
(后期)消极,暴政、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文化科技落后(即闭关锁国影响)
二、地方政治制度
1、三个阶段:西周:分封制
秦汉: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
元:行省制
异同:同:都是重要的地方制度,目的是巩固中央统治
异:(1)时间:分封制时间跨度从西周到东周,而后三者处于封建社会
(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相对其余三者较独立
(3)作用影响:分封制前期有一定积极作用,长期则破坏政权稳固
后三者隶属于中央政府,有助于各方面的交流
三、古代选官制度
1、世袭制
2、推选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
四、中国历代法制建设
1、演变:春秋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实施:商鞅变法
秦:严刑峻法
两汉:儒家大一统思想渗透到法治建设
两宋:王安石变法
1949: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古代德政行为的认识
古代“民”的含义
民是客体,最终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五、古代治乱兴衰与分裂统一
1、治乱兴衰:
盛世:新王朝建立之初:吸取教训、知人善任、调整政策(减税免役)在前期基础上一以贯之
2、分裂与统一
(1)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
(2)近现代的统一
(3)世界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典型:东西罗马分裂、苏联解体;德意志统一、两德统一
日本明治维新:政治统一
热点:构建和谐社会
民主法制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突出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