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件(54张)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54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一、程朱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 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思想主张3.地位及影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1.形成背景⎩⎪⎨⎪⎧(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2.思想主张3.地位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
三、李贽的离经叛道1.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 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 的伪善。
2.主张⎩⎪⎨⎪⎧(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 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高频考点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例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B【变式探究】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高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
第25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解析:选B 从题干“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出现时间最早是魏晋南北朝。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选C 材料中对“传统的重新发展”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全新的创造”指的是适应时代的创新,宋代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就是创新。
3.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知行合一解析:选B 从材料“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说明追求“理”,这是求理的方法,故B 正确。
4.有学者指出,宋代知识分子要实现独善其身,需要有三个空间:生活空间、学术空间和政治空间。
其中“学术空间”得以实现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稳定,人口增加B.贸易兴盛,城市繁荣C.君权加强,相权削弱D.重文轻武,理学盛行解析:选D 宋代知识分子地位得以提高,学术氛围空前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出现了大批杰出历史人物,都与宋代理学的发展、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故选D项。
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热点题型一宋明理学的特点例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高频考点解读】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热点题型】题型一宋明理学例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提分秘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举一反三】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热点题型】题型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例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提分秘籍】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第12单宛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潢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琛遞樋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握(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6-江西赣州高三模)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岀:“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胥:全,都)而为夷也?”这锐他()A. 主张将儒、释、道融合,三教合流B. 在思想上带有极端狭隘的民族勺C. 提倡儒学复兴运动,力图重儘仰D. 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解析:B '‘今也举夷狄之法…… 儿何其不胥而为夷也?”意思为:现在,鹹礼之法,把它抬高到先王的政教之上,那么我们不是全都要沦为夷狄了?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举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故D项正确。
2. (2016-武汉高中毕业攥'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檢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询,“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A. 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 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C. 佛教融会儒学伦理D. 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解析:弦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提到士大夫的崇佛行为,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信息,可知佛教融合儒家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家思想,故D项错误。
3. (2016-江西鹰潭高三揍)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
他强调格物致知以()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解析:B 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 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