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语文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14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I)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纸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浑浊/蛰伏锋镝/贬谪首创/创举B.园圃/逮捕烘托/哄骗记载/超载C.安静/绥靖渎职/木椟量具/胆量D.疏浚/逡巡稍息/口哨卡壳/关卡2. 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电影《让子弹飞》看过已有一段时间了,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巨大的长方形院落由一座座中西合璧的楼房组成,鳞次栉比....的建筑在豪华的背后又难掩其颓败的迹象,这场景与传奇的故事结合完美,相得益彰....的特写镜头,更是将场景的线条和色调表现....。
那眼花缭乱得极其清晰真切。
A.历历在目 B.鳞次栉比 C.相得益彰 D.眼花缭乱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如果家用空调过滤网上的有害细菌超标,就会增加使用者患气管炎和鼻炎等疾病的风险。
B.为了让市民及时了解更多的政府信息,南京市在网络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微城市广场。
C.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捐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D.今年国庆节期间,无论高速公路是否收费,预计广东省内的自驾出游车辆都不会减少。
4. 下面的情境中,售货员的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某顾客到商场买照相机,把货架上的机子几乎都试了一遍,觉得还是不满意,要求售货员带他到仓库去挑。
面对这过分的要求,售货员微笑地说:“”A.不行!商场里有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自带顾客去仓库挑选商品。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节民俗艺术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
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期末经典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甲)报纸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溢..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乙)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
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丙)北京故官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
”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
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充溢B.司空见惯C.耳目一新D.反而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B.乙C.丙【答案】1.A2.C【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项,“充溢”:充满、流露。
“充斥”:到处都是(含贬义)。
根据语境分析,此处应为“充斥”。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项,丙处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后面。
故选C项。
点睛: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
点号的用法如下:逗号: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
问号:用于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末尾。
冒号:句子内部标点,用在句子内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
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2019-2020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基础与阅读(17分)材料一古人云“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①,通过服饰表明贵贱在夏商时期当已形成。
我们通过《孝经》对服饰的论述片段,便能了解到古代“不僭上逼下”的着装要求。
穿错颜色,不但会受到惩罚,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清朝雍正帝赐死年羹尧时,列举的罪状有几条就跟着装用色有关——用鹅黄色的荷包,用黄布包裹衣服。
中国历代的服饰色彩与五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历代的服饰色彩演变中不难发现,古代服饰色彩始终以正色为尊,注重衣色之纯,五种正色白、青、黑、赤、黄源于五行金、木、水、火、土。
而历代所崇尚的颜色各异,《檀弓》有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史记•殷本纪》也记述商汤“易服色,尚白”。
《礼记•王藻》云:“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其中的“列采”就是正色服饰,也就是说,没有穿着正色衣服是不能进入公门的。
作为封建社会开端的秦朝尚水德,于是黑色便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郊祀之服皆以袀玄②”,皇帝也经常是“玄衣绛裳”,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同样是以黑色为主调。
普通百姓单调的服色与礼制限制有关,“散民不敢服杂彩”(《春秋繁露•服制》)的描写正反映了这一现实。
《汉书•五行志》也曾记载,汉成帝微服私行,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遂穿着“白衣”。
封建社会中期以后,关于服装颜色和等级的规定愈加明确详细。
隋炀帝虽然规定“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但没有特别规定皇帝常服的服色。
而到了唐初,以黄袍衫等为皇帝常服,后来逐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从此以后,黄色就成为了皇帝御用的颜色,成为皇帝王权的象征。
据《清史稿》记载:“龙袍,色用明黄。
领、袖俱石青,片金緣。
绣文金龙九。
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
”这说明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
而在朝廷之上,唐朝也开始以袍服色彩区分官员等级,贞观四年规定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宋•舆服志》关于文武官贯服饰色彩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
2019-2020学年安徽名校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7 10 答案 B C A D B B C 题号 11 12 14 17 18 19答案 D D D C B D1. B(A项,“传统小学、金石学、书学从此步入全新领域”不正确。
原文说“现代考古学就使其(即汉字研究)突破传统小学、金石学、书学范畴,步入全新的广阔领域”。
C项,原文说“汉字的装饰美化功能……昌盛于20世纪现代美术字”,并非“在20世纪达到了顶峰”。
D项,“汉字……还被铭刻在器物中轴线旁”不正确。
原文只是说史前刻画符号“以特定器体的中轴线为参照”。
)2.C(没有运用对比论证)3. A(偷换概念。
原文为“装饰文字笔画中的直线、曲线及其变化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而选项说的“其中”指的是汉字中。
)4. D(“其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一致认同”不正确。
原文为“行业、企业、政府、学术界甚至是个人都意识到了数字经济的重要性”。
)5. B(“产业数字化规模居全球首位”于文无据)6. ①加大投入,合理布局,促进各产业、各地区、各领域均衡发展。
②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③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监管框架,提升治理能力。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7. B(“表面庄重,心里却有点瞧不起他”不正确。
“我”只是觉得李柏安的口音有点好笑,并无瞧不起之意;从下文“我由衷羡慕他”也可以看出。
)8. ①明贬实褒,突出李柏安生活节俭,会过日子,懂得谋划未来;②与后文他拿出全部积蓄给老葛治疗形成对照,更能衬托出他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③欲扬先抑,使小说情节更加曲折,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每点2分)9. ①简练醒目,且巧妙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语双关,生动形象:明指救急用的一百八十元钱,暗将李柏安比作一块“好钢”。
③引人深思,提示主旨:什么是“好钢”,怎样才能成为“好钢”,从而提示小说主旨。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语文梁小曲刘嘉德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
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
《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
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
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
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
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
教学质量监控测试高二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
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对于大学本科学生而言,固然可以采取两种学习态度方法,一种为“任凭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不贪多骛远,而获得此一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另一种学习态度方式则希望能够“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而不仅仅是“赐墙及肩”,只能“窥见室家之好”,难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只有“曾经沧海....”,才有阔大之胸怀气度和高远之眼光识见。
因此,学生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科书,还必须大量阅读相关学科专业的乃至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经典原著。
②________。
这其实便是“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乃至教育本身的最重要功能之一。
③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个体和技术官僚,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
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与制度的异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福祉。
④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
但此一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
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
安徽省安庆市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医薛培政“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
”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
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
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
“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
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
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
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
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
”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
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
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而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
”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
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
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
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
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
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卻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
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
”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
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
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
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
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
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
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
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
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
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
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
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
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
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
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
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
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
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6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卫生院刘院长为让“先生”接受村医的任命,特意安排酒菜,请“先生”吃饭、喝酒,想以感情打动“先生”,他借着酒劲一时冲动答应了。
B.小说写“先生”的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成了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甚至会被孩子吐一身,以此表现了他真心真意为村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C.“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俺娘病得厉害嘞”“这先生性子咋恁好”这类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D.小说以“村医”为题,主人公也只以“先生”称呼,无名无姓,救死扶伤的事件也写得波澜不惊,深刻地表现了乡村医生的普遍存在和社会意义。
2.小说的最后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从已是耄耋之年的先生遇到“我”时说的话开篇,这样叙述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小说倒数第2段中“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照应了前文“在县医院当大夫”,这一布局表现出了小说谋篇的严谨性;②表现了“村医”淡泊名利权势,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③以能为村民看病为满足,深化了歌颂平凡英雄的主旨。
3.①小说从“先生”见到“我”写起,“我”作为讲述者展开小说故事的叙述,使故事显得更真实;②采用倒叙的写法,开篇写“先生”已是耄耋之年,然后再写他如何来这里当村医,构成悬念,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③“我还救过你一命哩”既是“先生”引以为做的经历,也是他一生奉献乡村的精神的体现,丰富了人物形象。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他借着酒劲一时冲动答应了”原文是“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是“冲劲”而不是“冲动”。
故选A。
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解答本类题目,需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
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小说倒数第2段中“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
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与前文“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
”“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相照应。
“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
” 表现了“村医”淡泊名利权势,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
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以能为村民看病为满足,深化了歌颂平凡英雄的主旨。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和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类题目,需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
一般从内容、结构、效果三方面来回答。
从已是耄耋之年的先生遇到“我”时说的话开篇,“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把“先生”和“我”架构了一种关系,由“我”来讲述故事,更有真实感受。
同事这句话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从“已是耄耋之年的先生”写起,写到“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属于倒叙手法,增加了文章可读性。
“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从语气上可以感受到先生的自豪感,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是他一生奉献乡村的精神的体现。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其内涵可以从精神、物质、制度和活动形式四个层面进行解读。
汲取其合理成分,可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
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朱熹《朱子全书》)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因此,当前大学或可借鉴传统书院的精神文化,坚守德育为先的理念,从思想上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知识的同时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
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着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着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而传统书院物质文化可弥补当前大学校园建设的不足。
比如,大学的选址要兼顾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努力营造浓郁的建筑文化氛围;借鉴书院“中轴线”的设计原则,凸显图书馆和教学楼的中心地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学校的主要功能;校园景观设计中,多种植梅兰竹菊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尽量给学生创造环境幽雅和人文情怀兼具的场景等。
书院由德行“足为多士模范”的“山长”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参与管理者多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
根据学生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制定师生共同遵守的学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
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
针对当代高校的制度文化困境,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采用积极地“劝谕式”话语,制度设计应以师生发展为本,达成刚柔并济的管理。
书院主要有三种活动形式。
讲会指大家集中共同探讨,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问题可当面请教老师。
而公元1167年,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去访问湖南岳麓书院的张栻,则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
书院山长还经常带领生徒离开课堂去游历,“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强化社会责任感。
以此为鉴,高校教学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应直面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师生关系要平等和谐,形成尊师重道、敬业爱生的氛围。
(摘编自《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作为历史上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教育组织,独具特色,有当代借鉴的合理性。
B.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与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相合,把德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C.书院的物质文化体现着治学精神、理想追求、远大志向,表现出很强的人文情怀。
D.朱熹跨省访问不同学派的名师,通过讲会的形式平等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探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总后分,论述了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论证结构清晰。
B.二至五段分别论述传统书院在精神、物质、制度和活动形式等内涵的合理之处。
C.文章就传统书院的物质和行为文化分别从三方面分析,均采用例证法、引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