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议话本小说叙事模式嬗变的受众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386.72 KB
- 文档页数:4
壁叁型兰瑟复趔.!:寮魍灞说蜜镑蹲鳓祗饔毡黎蕊簿纪德君[摘要】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这样几.董:(1)确立特定的叙事时空,以强化故事的真实性。
(2)撷取闾巷异闻,喜谈“蹊跷怪事”,使故事富有传奇性。
(3)选择“结构核”,生发故事,粘连情节,使故事充满戏剧性。
(4)运用科诨玩笑和俚语俗谚等,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这些叙事艺术经验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今天的小说创作也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宋元时代;小说家;话本;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1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4)Ol—0140—05中国的通俗短篇小说肇始于宋元时期小说家的“说语’。
“说话”,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无疑是最古老的娱乐活动之一,但作为一种职业化的伎艺。
却盛行于宋。
彼时,京都的游乐场所——瓦舍里,艺人们不仅以讲故事为职业,同时还“有四家数,各有门庭”,“小说”就是其中一家,并且在各家之中技艺最高。
宋人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就说:“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问提破。
”吴自牧《梦粱录》也说小说家“谈论古今,如水之流”。
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还对小说家的说话艺术效果作了生动描述:“说国贼怀奸纵佞,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
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
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长久。
”这种高超的说话技艺,今天当然无法现场领略了,但是从现存的宋元小说家话本中还可略窥其余绪;而这种窥测,对于今人借鉴宋元小说家的叙事经验,更好地从事通俗短篇小说创作,显然也是不无裨益的。
那么.宋元小说家是怎样讲说故事的呢?根据我们对宋元话本的研究.其讲说故事的艺术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确立特定的叙事时空,以强化故事的真实性一个好故事或一篇好小说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能让人信以为真,从而引起接受者的广泛兴趣,使人不知不觉地走进故事世界。
宋代话本体传奇世俗化追求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开明、文学繁荣的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了许多传奇小说。
宋代话本是以口头传说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一类大众文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宋代话本不仅在作品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也在表现手法上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本文将就这方面展开阐述。
一、宋代话本体的发展与特点宋代话本的广泛流传,离不开木版印刷的发明和推广,它为话本的传播打下基础。
《太半闲录·笑话闲谈》中说,“印刷器,以刻木分产,造出名曰铅字者也。
……而话本、碎金片之流,犹相传口耳,未尝有版印物也。
”事实上,到了南宋时期,书籍的印刷工业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速了话本的出版和传播。
宋代话本和唐代五代传奇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篇幅短小。
宋代话本一般只有几千字,甚至更短,与唐代五代传奇相比,话本篇幅更加紧凑。
2. 表现手法丰富。
宋代话本不仅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切分双谏、情节交错、夹叙夹议、跑马灯等各种表现手法,而且在描写人物形象和心理、构建环境描写等方面也比唐代五代传奇更加细致和真实。
3. 题材丰富。
宋代话本的题材虽以《白话小说》为主,《李娃传》、《毛文锡传》、《林冲传》、《晁盖传》等传奇也都属于期中。
而唐代五代传奇中则以言情喜剧为主,如《柳毅传》、《钗头凤》等。
4. 形式独特。
宋代话本一般是以对白、突然插入的夹叙夹议等不同形式。
而唐代五代传奇的叙事方式则较为连续和流畅。
二、宋代话本的世俗化趋势宋代话本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逐渐改善,个人、家庭、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这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戏剧化和世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1.民间美学的体现宋代话本中,不少作品表现出明显的民间美学特点。
譬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话本都以其中所表现的群众自觉、英雄自觉、社会自觉等为主要内核,这些元素透过文艺形式的表现,深刻反映了道德特质、价值及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共同关切。
DOI :10.19867/ki.writing.2022.06.003第6期2022年12月No.6Dec.2022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对现代小说叙事的影响——以“二拍”为例刘艳马萧摘要:作为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二拍”在叙事艺术方面极具特色,集中体现在其篇首诗、篇中诗和篇尾诗一体化的叙事布局,白话与诗词协同叙事的模式以及显性和隐性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而现代小说中的全知叙事视角、完整连贯的叙事框架、民间化的叙述方式等都体现出对“二拍”叙事模式的传承与发扬。
在中国叙事传统日渐式微的背景下,现代小说的创作可以回归“二拍”的叙事传统,承续白话小说叙事传统的实践和经验,拓宽中国文学的本土发展路径。
关键词:“二拍”;叙事模式;叙事布局;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22)06-0025-09明末文人凌濛初编纂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继承了宋元以来“说话”艺术的传统,将“说话”艺术的特征巧妙地融入作品的叙事之中,并在叙事艺术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方面有了极为显著的进步,可以说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因其在白话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二拍”吸引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回顾“二拍”的研究史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着版本考证、故事源流、作者生平、作品思想以及对海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的。
也就是说,“以作品文本外的背景为主要关注点的研究占据了主流,而对作品文本内作为叙事文学的特征及魅力所进行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①。
因此,本文将从叙事布局、叙事方式和对现代小说叙事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对“二拍”的叙事模式进行讨论。
一、“二拍”的叙事布局首先,“二拍”的叙事布局,表现为篇首诗、篇中诗和篇尾诗一体化的叙事模式。
话本小说的结构体制乃是说话艺人口头表演形式的定型化,其结构可分为“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六个部分②。
【专题名称】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专题号】J2【复印期号】2010年04期【原文出处】《明清小说研究》(南京)2009年4期第6~26页【英文标题】A Sketchy Discussion 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dition Studies inStory-telling Script Fiction【作者简介】刘勇强北京大学中文系【内容提要】早期话本小说大多以说话的形式传播,其文本形态与表演活动有关;相当数量的话本小说是依据文言小说创作的,其文本形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某些痕迹;另外,话本小说一般篇幅较短,单篇传播,不易保存。
编为一集,则可能使成于众手的作品存在着风格上既具有不同之处,又带有编者加工的一致性特点。
因此,话本小说的版本研究需兼顾表演与文本两个方面的因素。
而话本小说版本数量相对较少,使校勘、考证存在一定的局限。
话本小说也存在版本变异、改纂和修订等情形,不过,由于篇幅有限,变异的幅度不像长篇小说那么大。
话本小说的因袭是话本小说编刊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袭用时,编刊者可能会围绕新的小说集的编撰要求,对原作进行适量的改纂。
【关键词】话本小说/说话/版本/刊刻郭英德先生在《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中指出,“与传统的经、史、子、集等文献相比较,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著述背景、制作背景与流传背景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征,从而为版本学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许多亟须深思、有待解决的课题。
”①推而广之,在通俗小说内部,不同的小说类型,版本问题其实也不可一概而论。
实际上,在古代小说的版本研究方面,话本小说的版本研究比章回小说、尤其是章回小说名著的版本研究相对而言要少得多。
在动笔写作本文时,我在期刊网上检索了一下十余部话本小说的研究论文,其中有关《石点头》的记录有10条,无一涉及版本的问题;《西湖二集》、《豆棚闲话》各有15条记录,也无一涉及版本问题的;李渔的《十二楼》有29条记录,均无关版本,《无声戏》有18条记录,仅有2条与版本有关;其他如《型世言》、《照世杯》等,率多如此。
话本小说的文化叙事模式与伦理形态王委艳【摘要】话本小说文化叙事表现为两种模式:遵从式文化叙事和背反式文化叙事,这是话本小说文人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与接受者交流的产物,其所采取的叙事姿态客观上传达了作者在面对强大伦理压力下所采取的迂回姿态,这是话本小说叙事伦理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从此表达式可以窥见处于明末清初主流伦理高压下的话本小说作者的思想处境.而这种表现形式在读者的选择面前是不自由的,也就是说,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自己的伦理判断,文本的伦理表现形式不能自由支配读者的判断,这应该是所有历史流传文本的共同命运,这种不自由状态恰恰是阅读伦理的表现形式.【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7(033)002【总页数】8页(P109-116)【关键词】话本小说;文化叙事模式;伦理形态【作者】王委艳【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话本小说文化叙事有两种模式:遵从式文化叙事和背反式文化叙事。
所谓的遵从与背反,主要是指对于主流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来说的,即话本小说的叙事时常表现为对大众所奉行的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的遵从或者背反。
这是话本小说经过文人加工、创作之后所形成的文化叙事现象。
因为话本小说来源于“说话”民间艺术,而这种艺术长期处于主流文化之外,是一种亚文化,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处于从属地位,因此,“说话”艺术时刻受到来自主流文化的权力压力,对主流道德的屈从是其主要的价值模式,因此,“亚文化文本中的道德原则,与主流文化的道德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实行得更彻底,不怕情理不通,也不怕有伤儒家的忠恕。
文化的从属地位,造成意识形态上更为顺从。
社会的亚文化阶层并没有自己独立的道德价值系统。
”[1]176但是,经过文人加工、创作之后的话本小说则有另外一种状况,即表现为对于主流价值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话本小说极力维护主流的伦理道德等价值系统,呈现为一种遵从的姿态;另一方面,话本小说作者大多来自封建文人,而且受到明末社会商业经济的冲击,主流道德系统逐渐式微,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则是一种“背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