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话本
- 格式:docx
- 大小:17.64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节明清话本拟话本的演变说话艺术进入明清时代继续传承、演变和发展,一方面它的种种因子孕肓了各类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一方面仍以原形态继续活跃在民间说书场上,同时又由一批文人学士把它搬上了案头,首先是搜集整理加工,继之则忍不住摹拟为之,于是拟话本小说就应运而生。
话本——拟话本1,这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系短篇小说的发展之路。
这一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小说从民间艺人口头讲说发展到文人学士案头编创的过程。
话本小说是在宋元说话艺人的嘴成熟的,但他们或令人快心壮志,或令人下泪生悲,或令人心寒胆裂的动听声喉,已跟无法捕捉的时间一样消逝在无际的空间。
十分幸运的是,明代中后期,一批进步文人把眼光投向了市民文学(或者说市民文学吸引打动了一批进步文人),其中当然包括说话艺术,他们利用当时已经很有规模的印刷条件,搜集整理和出版宋元话本,虽已为时略晚,但毕竟抢救了一批未及失传的作品,并使之以集本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免致继续失落。
明刊本的《京本通俗小说》2、《清平山堂话本》3以及《熊龙峰刊小说四种》4等,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然而在收集整理宋元话本方面成绩最大者,不能不首推冯梦龙。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型的通俗文学作家和研究家,于诗文、戏曲、民歌时调、笑话等各个门类,皆有涉猎而多编著,犹以“三言”享誉文坛。
“三言”即《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共一百二十个话本小说作品,堪称宋元“小说”话本的艺术宝库。
据统计,现存宋代“小说”话本约四十种,其中有十七种是仅被收入“三言”而得以传世的,其余二十三种虽被辑入上述其它话本小说集,但流传不广且又有失落,有十二种又是因为复见于“三言”乃得广流传,则“三言”中保存了约三十种珍贵的宋代小说话本。
现存元代“小说”话本不足二十种,约有八种仅见于“三言”,又有三种复见于“三言”,则现存元代“小说”话本一半以上也在“三言”之中。
存传宋元旧编,冯梦龙功不可没。
冯梦龙的工作绝非仅限于收拾宋元旧编,“三言”中还集入了一批明代话本和拟话本,并有一些作品是冯梦龙本人创作的拟话本,除了去芜存菁的遴选工作之外,他又对全部一百二十个作品进行了统一风格体制的修改润饰,让这些散传的作品以精致美观的成熟面貌集体面世,为话本小说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第三节明清话本拟话本的演变说话艺术进入明清时代继续传承、演变和发展,一方面它的种种因子孕肓了各类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一方面仍以原形态继续活跃在民间说书场上,同时又由一批文人学士把它搬上了案头,首先是搜集整理加工,继之则忍不住摹拟为之,于是拟话本小说就应运而生。
话本——拟话本1,这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系短篇小说的发展之路。
这一演变过程同时也是小说从民间艺人口头讲说发展到文人学士案头编创的过程。
话本小说是在宋元说话艺人的嘴成熟的,但他们或令人快心壮志,或令人下泪生悲,或令人心寒胆裂的动听声喉,已跟无法捕捉的时间一样消逝在无际的空间。
十分幸运的是,明代中后期,一批进步文人把眼光投向了市民文学(或者说市民文学吸引打动了一批进步文人),其中当然包括说话艺术,他们利用当时已经很有规模的印刷条件,搜集整理和出版宋元话本,虽已为时略晚,但毕竟抢救了一批未及失传的作品,并使之以集本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免致继续失落。
明刊本的《京本通俗小说》2、《清平山堂话本》3以及《熊龙峰刊小说四种》4等,做的就是这个工作。
然而在收集整理宋元话本方面成绩最大者,不能不首推冯梦龙。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型的通俗文学作家和研究家,于诗文、戏曲、民歌时调、笑话等各个门类,皆有涉猎而多编著,犹以“三言”享誉文坛。
“三言”即《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共一百二十个话本小说作品,堪称宋元“小说”话本的艺术宝库。
据统计,现存宋代“小说”话本约四十种,其中有十七种是仅被收入“三言”而得以传世的,其余二十三种虽被辑入上述其它话本小说集,但流传不广且又有失落,有十二种又是因为复见于“三言”乃得广流传,则“三言”中保存了约三十种珍贵的宋代小说话本。
现存元代“小说”话本不足二十种,约有八种仅见于“三言”,又有三种复见于“三言”,则现存元代“小说”话本一半以上也在“三言”之中。
存传宋元旧编,冯梦龙功不可没。
冯梦龙的工作绝非仅限于收拾宋元旧编,“三言”中还集入了一批明代话本和拟话本,并有一些作品是冯梦龙本人创作的拟话本,除了去芜存菁的遴选工作之外,他又对全部一百二十个作品进行了统一风格体制的修改润饰,让这些散传的作品以精致美观的成熟面貌集体面世,为话本小说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内容举要鲁迅说,宋元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鲁迅《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见《中国小说史略》第2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充分肯定了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代是古代小说的空前繁荣期。
这一时期,不仅小说门类齐全,流派众多,而且由民间讲故事形成的话本盛况空前,一枝独秀,占尽风流,余韵悠长,甚至独领风骚,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
宋代小说主要分三类:话本、传奇志怪和历史琐闻;其中以话本为主流。
古代小说就是起源于民间讲故事,话本是在民间讲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中国古代下层人民没有文化,所以许多民间讲故事的资料失于记载,但民间故事作为古代小说的一支生力军,一直潜流暗滚,汹涌奔腾于社会底层。
小说的领地一直被属于统治阶级的野史笔记、志怪传奇所占领。
到宋元时代,市民阶层逐渐掌握了文化,民间讲故事才得以出头露面,登堂入室。
宋元话本与明清拟话本体制基本相同,故将间杂话本的《三言》、《二拍》等拟话本与话本一并加以论述。
第一节话本和拟话本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其内涵有不同见解,比较带有倾向性的观点是:话本,就是说书艺人说书的底本,属于通俗文学,市民文学。
说话的底本称做“话本”,但“话本”的涵义并不限于“说话”。
作为“说话”底本的“话本”,只是一个笼统的称谓。
从现在能见到的话本来看,“小说”的话本一般称为“小说”,如《京本通俗小说》;“讲史”的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秦并六国平话》;“说经”的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宋元话本数量相当可观,但绝大多数亡佚,流传下来的不多。
宋元话本成就最高的是小说,话本成为小说的主流,标示古代小说的繁荣。
唐传奇是古代小说的定型、成熟时期,但其形式上主要是人物传记,语言用文言骈语,阅读面不广,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层面和上流社会流传,下层市民少有问津,据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宋元话本本质是讲故事,听众以下层小市民为主,其内容则多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而下层小市民在数量上占了压倒多数。
《错斩崔宁》是一部经典的古代话本小说,讲述了因为一场误会导致的冤案。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扭曲。
首先,这个故事让我对古代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那个时代,官府腐败、恶势力横行,普通百姓往往受到无辜的牵连和迫害。
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公正和正义产生了质疑。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社会环境,感谢我们生活在一个公正、法治的社会。
其次,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扭曲。
在故事中,因为陈氏的美貌和财富,许多人都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得到她。
这些人包括官府的官员和地痞流氓,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冤枉无辜的人。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真诚、善良的人。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话本小说的艺术魅力。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各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让读者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言文的韵味和魅力,让我更加欣赏古代文学的成就。
总之,《错斩崔宁》是一部深刻揭示古代社会黑暗面和人性扭曲的小说,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社会环境和人性的美好,也让我更加欣赏古代话本小说的艺术魅力。
宋元话本小说的体制和写作特色作者:贺永芳李习馨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3期摘要:盛行于宋元时期的话本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话本是说话人使用的底本,在宋元时期成为具有说话艺术特色的书面文学。
本文以《碾玉观音》和《错斩崔宁》为例,分析了宋元话本小说的体制和写作特色。
关键词:宋元话本;体制;写作特色话本,是说话艺术的底本。
说话盛行于宋元时期,但在唐代已经萌芽。
话本由只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成为保有说话艺术特色的书面文学亦是在宋元时期。
这种由话本加工而成文学读物——小说,就应该称之为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当时市民阶层所喜爱的文学样式。
下面以现存完整的宋人小说话本中最优秀两篇——《碾玉观音》和《错斩崔宁》为例分析一下宋元话本小说的体制和写作特色。
一、体制第一,题目。
题目是根据正话的故事来确定的,它是表明故事的主要标记。
《错斩崔宁》则是崔宁无端获罪被斩而的名的。
《碾玉观音》是以碾玉观音这一事件贯穿故事的。
第二,入话诗词。
话本小说通常以韵文开篇,一般是诗或词。
这些诗词,有的是自撰的,有的是引用古人的。
诗词的作用可以是概括全篇大意,点明主题;也可以是造成意境,烘托情绪;也可以抒发感叹,从正面或反面衬托故事内容。
例如《错斩崔宁》的开篇是一首诗:聪明伶俐自天生,懵懂痴呆未必真。
嫉妒每因眉睫浅,戈矛时起笑谈深。
九曲黄河心较险,十重铁甲面堪憎。
时因酒色亡家国,几见诗书误好人!《碾玉观音》的开篇诗词,共有十一首之多,仅引其中三首: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
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
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
……苏小小道:都不干这几件事,是燕子衔将春色去。
有《蝶恋花》词为证:“妾本钱塘江上住,花开花落,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歌罢彩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王岩叟道:也不干风事,也不干雨事,也不干柳絮事,也不干蝴蝶事,也不干黄莺事,也不干杜鹃事,也不干燕子事。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1、《新编五代史平话》宋代话本小说,原书题《新编五代史平话》,作者不详。
讲说五代十国时期梁、唐、晋、汉、周兴废战争史的话本。
一般认为是宋人作品。
现存话本虽然刻印时代较晚,但大致还可以看出宋代所说《五代史》平话的概貌。
《平话》在体例上梁、唐、晋、汉、周五代各自独立,每朝分上下两卷。
《梁史》、《汉史》都缺下卷。
采用编年叙述的方式,近似一部五代史的通俗讲话。
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相替的局面。
这部书既反映了当时封建暴政、割据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历史观和对农民起义的偏见、诬蔑。
书中对黄巢、刘知远、郭威、石敬瑭等历史人物发迹的故事,采撷了许多民间的传说佚闻,文笔生动活泼,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另外,书中对历代帝王的兴废,都有独特的议论,如说黄帝是“厮杀头脑”,成汤、周武王是“以臣杀君”,刘邦诛杀功臣韩信、彭越、陈,后来三人托生曹操、孙权、刘备,分了汉代的天下等。
这些说法,既有说书人的标新炫奇,也反映了轮回报应的观点。
此书在元明以来藏书家的藏目中都未见著录。
1901年曹元忠得于杭州张敦伯家,董康影印出版后才为世人所知。
此后,有商务印书馆1925年标点排印本,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分段标点本。
今有: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1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2、《梁公九谏》宋代话本小说。
不题撰人,共一卷,约3000字。
卷首载《唐相梁公庙碑》,为范仲淹作于贬官晋阳之时,当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之后。
小说叙述唐朝宰相狄仁杰九次劝諌武则天的故事。
狄仁杰在唐睿宗时封为梁国公,故称“梁公九谏”。
小说内容多取材自史料,文字朴拙,俚俗口语相间。
《梁公九谏》属于我国早期的讲史话本,一般认为现存的《梁公九谏》是从张仁亶或郭元振的《九谏书》嫁接增饰而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明代文学-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拟话本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
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
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
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
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
故事主体。
6.篇尾。
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
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
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四.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二.《三言》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三.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一.《二拍》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它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2.在韵语的使用上,自创诗词韵语。
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简述《三言》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冯梦龙的文学思想冯梦龙受到明末先进思潮代表人物很大影响,是明末宣传进步的社会文学思潮的健将之一。
古代小说话本
摘要: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鲁迅称之为“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1]。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存宋元话本主要有两大类,即小说和讲史,而又以小说成就为高。
现行的一些文学史、小说史都列有《宋元话本》的专章或专节,一些专题论著也对宋元话本作了较高的评价。
这些论著所论述的主要是小说话本,经常被论者作为例证的有《快嘴李翠莲记》、《碾玉观音》、《志诚张主管》、《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简帖和尚》、《错斩崔宁》、《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等篇目,而这些所谓的宋元小说话本实际上没有一种是靠得住的。
人们常说的宋元小说话本,主要出自《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话本集。
其中,《京本通俗小说》已为马幼垣、马泰来、苏兴等学者证明为缪荃孙根据《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所制作
的伪本[2],铁证如山,可以从信,这里置
之不论。
其他几种本子,《清平山堂话本》
刻于明嘉靖年间,《熊龙峰四种小说》刻于
明万历年间,《古今小说》刻于明泰昌、天
启年间,《警世通言》刻于明天启四年,《醒世恒言》刻于明天启七年。
所有这些集子,没有一种刻于宋元时期。
在明刊本中是否保存了宋元话本?这
是我们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不错,冯梦龙编的“三言”,确有几篇小说注明为“宋人小说”、“宋本”、“古本”等字样。
即主观主人的《拍案惊奇序》也说:“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日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
”从上述记载来看,“三言”中应该有宋元小说话本。
问题是,冯梦龙所搜集的“宋本”、“古本”究竟是什么本子?它是否保持了
宋元话本的原始面貌?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得区分一下两个概念:说话艺术与话本小说。
说话艺术是说话艺人在勾栏瓦舍表演的艺术形式,话本小说则是供人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
宋元
时期,是说话艺术的繁荣时期,而不是话本小说的繁荣时期。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录的名单均为说话艺人的姓名,而不是话本小说的作者。
罗烨《醉翁谈录》所载的一些“小说”名称也是说话的题目,而非话本小说的名称,在这些题目之前,都有“说”、“言”、“论”等字眼。
《醉翁谈录》中常为人们引用的一段,即“说国贼怀奸从佞,遣愚夫等辈生嗔;说忠臣负屈衔冤,铁心肠也须下泪。
讲鬼怪令羽士心寒胆战;论闺怨遣佳人绿惨红愁。
说人头厮挺,令羽士快心;言两陈对圆,使雄夫壮志”,也是肯定说话艺术的高超技巧而不是话本小说的感人力量。
我们尚没有看到宋元人关于话本小说的评价文字。
既然宋元时期只有说话艺术的繁荣,而没有话本小说的流行,当时的书商也就不会大量刊印话本小说。
作为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的话本,只能靠艺人手抄,在艺人中流传,这恐怕就是今天没有宋元时期刻印的小说
话本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元代出现了一些平话刊本,可能是平话太长、手抄不便的缘
故。
从这些平话的内容来看,也只能是艺人用的讲史提纲,而非供阅读的文学作品,因为它尚不具备独立的欣赏价值。
明代早期搜集、刊印宋元小说话本的洪楩、熊龙峰、冯梦龙等人,他们所能搜集到的本子,只能是在说话艺人中流传的抄本,或者干脆是根据说话艺人的讲述整理的。
冯梦龙在编“三言”时,有些篇目注明了来源,如《古今小说》第十五卷《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结尾处说:“这话本是京师老郎流传。
”所谓“老郎”,就是说话老艺人,这一话本就是从说话艺人手中得到的。
《醒世恒言》
第十三卷《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在叙述故事后说:“原系京师老郎流传,至今编入野史。
”这说得很清楚,这篇小说,原是说话艺人口头讲述的故事,到冯梦龙才编成小说,而《史弘肇龙虎君臣会》正是人们所认定的宋人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则是人们认定的
元人话本。
从“三言”中仅有的两种注明来源的话本看,冯梦龙所得到的宋元旧本实际上就是说话艺人讲述的故事。
我们可以推想,其他没有注明来源的所谓宋元旧本亦当如
是,洪楩、熊龙峰也只能如此。
从说话艺人手中乃至口中所得到的宋元话本,是否保持了宋元话本的原貌?答案是否定的。
话本的流传方式是师传弟受,老艺人教给弟子的是一些故事梗概和具体的讲述技巧,一些具体细节主要靠说话人在表演中间临场发挥,为了讲得新颖和生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必须对原有的故事进行花样翻新,师徒讲述的同一种小说,肯定大不一样,即使同一艺人在不同时间所讲述的同一小说,也不会完全一样。
可以想象,经过几百年,无数艺人讲述、且有意识翻新的宋元话本,到明代人手中,能否还叫宋元话本,答案不是很清楚了吗?
现存这些所谓的宋元话本,不仅经过了无数说话艺人的讲述、加工,而且明人将它们搜集起来编辑成册的时候,又根据自己的文艺观点作了大量的修改乃至重写。
明中叶以后,随着通俗小说的勃兴,一些文人、书商大量搜集、编写、刊印各类小说,不少人把眼光注意到小说话本上面,他们一方面从说话艺人手中找来加以整理,另一方面从他
人的刻本中拿来改头换面。
这些小说话本,多为民间艺人所作,作者无考,谁都可以刊刻、谁都可以修改,无著作权可言。
今天虽然没有原始的宋元小说话本,无法与明人整理本来进行比勘,就从明代不同时期所刊刻的小说话本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明人对小说话本的修改情况。
现存《清平山堂话本》二十九篇,有十一篇见于《古今小说》和《警世通言》,均作了较大的修改。
《清平山堂话本》开篇第一种《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冯梦龙收入《古今小说》,更名为《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并作了改写。
原作写柳耆卿看上了歌妓周月仙,而周却恋着黄员外,不肯从柳。
柳耆卿便利用县宰的地位,吩咐舟人在渡船上强奸了周月仙,设此毒计得到了周。
冯梦龙认为这篇小说“鄙俚浅薄、齿牙弗馨”。
在改作中,他将此情节移到富人刘二员外身上,并加上批语“此条与《玩江楼记》所载不同,《玩江楼记》谓柳县宰欲通周月仙,使舟人用计,殊伤雅致,当以此说为正”,还增加了柳耆卿出八千身价,为周月仙除乐籍,让她与黄秀才团圆的情节。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