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明清小说史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论课,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程。
二.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本课程采用谭邦和《明清小说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为主教材;谭邦和《明清小说名篇笺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为配套教材。
2.音像教材本课程音像教材主要采用网页方式。
网页传递内容:教学大纲、实施细则、重点问题提示、综合练习。
3双向视频本课程将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安排两次双向视频课,一次谈谈学习方法,一次提示复习内容。
具体时间见网上双向视频课表。
三.教学时间本课程安排一个学期,共40学时。
四.教学要求1.史和作品并重,在学习明清小说史知识的同时,要多阅读分析作品。
作品的重点篇目见网页上的教学大纲。
2.多做思考练习题,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综合练习要求学生全部做完。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重要的名词概念及教材对重要问题的阐述,要求学员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要注重分析能力的培养。
把握明清小说的发展线索,应把它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背景下认识,不能脱离社会背景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教学内容绪论“小说”语词意义的发展变化;小说的社会评价从神话传说到宋元话本。
上编明代小说(一)史绪论明代小说的文化背景: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和民族情绪促成的英雄主义精神;商业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哲学观念的更新挑战传统文化思想。
明代小说的分类: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白话长篇小说。
中国长篇小说的起点。
第一章《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对于小说文体的意义。
从成书过程到版本。
思想内涵:乱世英雄的喜剧悲歌。
历史与小说: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的美学关系。
篇章结构:政治与战争的艺术画卷。
人物塑造:类型化人物形象的艺术画廊。
第二章《水浒传》从历史到小说。
简本与繁本。
思想倾向:群雄造反的壮举与“忠”和“义”的悲歌。
人物塑造:同中求异。
情节特点:犯中见避。
第三章《西游记》历史走向神话:人的素材到神奇故事。
答:第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议论)、头回(小故事)、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
第二,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
揣摩听众心理,力求以新奇有趣、曲折动人的故事扣住人心,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善于卖关子,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得收入。
第三,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语言通俗浅显,叙事流畅生动,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第5卷第3期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No.3 Vol.5 2002年9月 Journal of Xiaogan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Sept. 2002文章编号81780307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欧阳代发湖北武汉430062Ò»Ö±ÊÇÎÄÑÔС˵µÄÌìÏÂÎÄÑÔС˵¢¶ÏµÄ¾ÖÃæ²Å±»´òÆÆÖйúС˵µÄÀúÊ·µÄ±äǨ¸ß¶ÈÔÞÑïÕâÊǼ°Ä£·Â»°±¾Ð¡ËµÌåÖÆ´´×÷µÄÃ÷ÇåÄâ»°±¾ÕâÖÖÍêÈ«²»Í¬ÓÚ´«Í³ÎÄÑÔС˵µÄ°×»°¶ÌƪС˵ÔÚС˵ʷÉÏÓëÎÄÑÔС˵˫·å¶ÔÖÅÊ×ÏÈÐÑÄ¿µØ±íÏÖÔÚÍⲿÐÎ̬ÉÏÕâÊÇ»°±¾Ð¡ËµÓëµäÑżèÉîµÄÎÄÑÔС˵×îÏÔÖøµÄ²»Í¬ÌصãÓïÌåÊÇÊÊÓ¦ÓïÑÔ½»¼ÊÐèÒª¶øÐγɵÄһϵÁÐÓïÑÔÌØµãµÄÌåϵ»òÀàÐͶøÔÚ²»Í¬ÌåϵÖÐÐγÉÓйæÂɵIJîÒìÏÔ³ö²»Í¬µÄ·ç¸ñÌØÉ«Ô̽åöÁÓÀ°×»°µÄÌØµãÔÚÃ÷°×Èç»°Éù¿Ú±ÏФÁ½Õß³ÊÏÖ³ö²»Í¬µÄÓïÌå·çò¹ÛÉͶÔÏóÎÄ»¯Ë®Æ½¸ß¾«ÉîЩÔò¹©Æä¹ÛÉÍ×÷Æ·µÄÓïÑÔҲӦͨË×ЩÓïÑÔµÄÑÅÎÄÑÔС˵¼´Ê¹ÓмòÁ·Ò²¸»ÓÚ±íÏÖÁ¦Ö»ÄÜÔÚÎÄÈËÊ¿´ó·ò·¶Î§ÄÚÁ÷Ðж¼±»ÏÞÖÆÔÚÏÁСµÄȦ×ÓÀïÆÃÀ±²ÅÊܵ½¹ã´óÃñÖڵ϶Ó-¹Å½ñС˵Ðð´óµÖÌÆÈËÑ¡ÑÔËÎÈËͨË×ÌìÏÂÖ®ÎÄÐÄÉÙ¶øÀï¶ú¶à¶ø×ÊÓÚͨË×Õß¶àÒÔ¼°°×»°Ð¡ËµÊܵ½¸ü¹ã·º»¶Ó-µÄÔ-ÒòÊÇÇóµÄÊ¿×ÓÇé°®µÈÓ¦ÊÇÓëÖ®ÏàÊÊÓ¦µÄ¾«ÖµäÑŵÄÎÄÑÔʹÓÃ×Ô¼ºÊìϤµÄÓïÑÔÀ´±íÏÖ×Ô¼ºÊìϤÉõÖÁ¾-ÀúµÄÒ»Çп̻-ÈËÎﵫµ±Ãèд¶ÔÏóתÏòÊо®Ãñ¼äÒªÕæÊµµØ·´Ó³ËûÃǵÄÉú»î˼Ïë±íÏÖËûÃǵĸÐÇéʱÄÑÒÔÊÊÓ¦Á˵ÄͨË×°×»°Í¨[摘 要]话本小说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特体制文章在比较中把这种特征归结为以俗为美常中出奇的美学追求诉诸听觉的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俗奇趣味081942ºþ±±ÌìÃÅÈËÖ÷ÒªÑо¿Öйú¹Å´úС˵欧阳代发49ÀúÊ·µØÈ¡ÎÄÑÔС˵µÄ¢¶ÏµØÎ»¶ø´úÖ®ÕâÊÇ»°±¾Ð¡ËµµÄÓÖÒ»ÍⲿÐÎÌ¬ÌØÕ÷Ó°ÏìÉõ´óµÄÊǺúʿӨÏÈÉúµÄʵ¼ÊÖ÷ÒªÊÇ4个部分1ͨ³£ÒÔÒ»Ê×Ê«´Ê»òÊ«´Ê¸÷Ò»Ê×Ϊ¿ªÍ·ÖÐÆªÊ×ÎÞÊ«´Ê»òÊǵãÃ÷Ö÷Ìâ»òÊÇÔì³ÉÒâ¾³»òÊÇÊã·¢¸Ð¿®µÈ»°±¾Ð¡Ëµ¸ÅÂÛ°ÑÉÏÃæÌ¸µÄ³ÆÎªÆªÊ×¼ÓÒÔ½âÊͽÐ×öÈë»°´Ë˵²»ºÏ»°±¾Ð¡ËµÊµ¼ÊÇ寽ɽ»°»°±¾¼¸ºõÔÚËùνʫ´Êǰ¶¼±êÃ÷Á˶þ×ÖÐÜÁú·å¿¯Ð¡ËµËÄÖÖÕâЩÏÖ´æÔçÆÚ»°±¾Ð¡Ëµ¼ÈÒÑÃ÷°×±êÓжþ×ÖÈë»°Ó¦¸Ã˵¶¼ÊǵIJ¿·Ö头回在与之间正话对正话起衬托对比作用本身就能成为一回书位置又在正话前头头回也称得胜头回不管是还是正话这本是说话艺人为拖延时间肃静场面以便正话受说话艺术影响而形成的话本小说正话正话一般包括散文和韵文两部分散文部分是用白话叙述故事带有浓厚说话人口气话说话休絮烦用以显示情节层次表现出不同于一般散文的特色骈文用于描写人物外貌处于疏通以补充散文叙述的不足篇尾一般以一首七言四句小诗作结有的进行比较评论点出篇名以诗起中间散体叙写为主这就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体制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1]´«ÆæÖ¾¹Ö¹ÌÈ»ÊǼÇÐð¹íÉñ¹ÖÒ켴ʹÊÇÖ¾ÈËС˵ÔÚÖйúС˵ʷÉϽðƿ÷³¤ÆªÕ»ØÐ¡Ëµ´ÓдÀúÊ·ÉÏÓ¢ÐÛÈËÎïµÄ³¬·²¹Êʼ´ÓÉÀúÊ·»¯Éú»î»¯µ«Êµ¼ÊÉÏËļҵ«Ö÷ÒªÊǺÍÁ½¼ÒȴûÓÐ·ÖÆç½²Ê·½²ËµÇ°´úÊ·ÊéÎÄ´«都城纪胜瓦舍众友而但随意据事演说历历从头说细微舌耕叙引受影响而形成的话本小说小说拍案惊奇序述一时民风之盛衰着力描写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与真实人生表现市民与封建势力的冲突和他们的反抗斗争精神是典型的的作品今古奇观序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朴实地表现凡俗众庶真正的辛酸其中的男人并非卓越超凡的英雄豪杰但这些芸芸众生的平凡故事人情世态的细致表现吸引人细说生活实在是话本小说的显著特色写历史英雄超人的奇事异迹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演义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第5卷第3期常生活不仅使其本身能有长足的发展以唐传奇和等为杰出代表的文言小说记叙怪异之作也往往并不是着力于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感情体验往往遗貌取神唐传奇既是显露诗笔的逞才之作云麓漫钞聊斋志异寄托抒之书聊斋自志牢骚积愤显露出士人心态常常可以看到作者身影的闪现内心情感的倾泻即是说而与客观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文言小说本不求真实再现生活表现个人情趣自炫或自我寄托的载体它主要是面向现实世界绘一时之人情它的选材不是像文言小说从个人兴趣出发要服从娱乐市民大众的需求反映他们的思想情趣更注重于日常生活化内容的真实细致再现庶民悲欢闻者快心力求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话本小说注重表现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们也是讲求以吸引人的却是注重于中出拍案惊奇序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今古奇观序天下之真奇乃训人以至常也乃在真奇庸常常的则指普通的生活情理就是说而又更加深刻地揭示生活的真实让人受到启发教育美学追求的理论总结碾玉观音养娘的爱情婚姻悲剧错斩崔宁中普通家庭的破裂礼顺人情兴高采烈的醒世恒言独占花魁卷三都是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描写巧妙编织尖新而出人意料不仅十五贯银钱巧合造成的大冤案卷二六诧异不已就是璩秀秀趁王府失火逃走而主动崔宁婚娶卷十四也都引人入胜赞叹新奇有趣也是写他到市后井茶坊行走古今小说追封郑王也不写其发迹后的威赫偷鸡盗狗实与市井流氓无异古今小说则是写其心胸狭窄争闲气报私仇而迫害一个妓女二刻拍案惊奇都不是他把他们写成圣人而是抹去笼罩其顶的神圣光圈而又从其中抓住为一字写法不同的小差错罢黜进士考试中的状元大圣人不如小妓女品德高尚等新奇事敷衍展开从中写出案奇之为奇也认识到二刻拍案惊奇序耳目之ÖÐÇóÖ®ÊÇ×űÊÓÚÆæ¾¡Á¦°ÑƽÃñÊìϤ¹ß¼ûµÄ³£ÈËË×ÊÂдµÃ³öÈËÒâÁϵÄÐÂÆæÓÐȤ¼È²»Í¬ÓÚ´«ÆæÆæ¹ÖÒ²²»Ï󳤯ªÊÀÇéС˵ÈçÈåÁÖÍâÊ·µÈÄÇÑùÆæ¶øÊÇÆÓʵÃè»æÆ½·²µÄ欧阳代发51ÒÔ´óÁ¿Éú»îϸ½ÚµÄ¾«ÐÄÐðдÖгöµÄÃÀѧ׷Çó三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贵含蓄韵味深长在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当宋文宋词把贵族文人高雅的审美趣味发挥到极致时市井民间兴起了市俗的说话话本小说作为市井小民的娱乐工具围绕世俗故事为轴心展开艺术构思抛弃了对典雅韵味的追求娱乐性生动有趣艺术形式的美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细腻蕴藉耐咀嚼等让位于粗疏浅俗风趣正统诗文中文以载道温柔敦厚它们止乎礼义它们怨而不怒它们往往不是思有邪编织各种爱情巧合坦率歌颂对自由爱情婚姻人性跃动充满生气淋漓的世俗情趣作为叙事性的小说注重了故事情节的新奇有趣仍追求描写叙述的典雅蕴藉诗意化的抒写所谓小小情事唐人说荟引洪迈语莫不宛转有思致洪迈卷十五就精要指出了唐传奇富于情韵的美学特色有意逞诗笔之长贵族沙龙中的风流韵事烘托抒情气氛乃至创造意境文辞艳丽蕴蓄精致的韵味只有到了话本小说韵味的追求随便选两段描写对比一下吧至力不能运支体不复同矣旬有八日也幽辉半床且疑神仙之徒有顷天将晓崔氏娇啼宛转终夕无一言莺莺传自思量道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今日当面挫过计上心来倾一盏甜蜜蜜的糖水来才上口一呷便叫好好你道我是兀谁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不曾吃人暗算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这范二自思量道这言语跷蹊醒世恒言唐传奇描写男女私会偷情的俗事不复同曩时端庄却仍然人物矜持描写含蓄蕴藉话本小说描写一见钟情的纯真爱情灵巧泼辣还生拉硬扯毫无顾忌地加上之类的颠三倒四之语不相干的范二郎却听懂的互通情愫让人忍俊不禁话本小说中也常有诗词表现高雅情趣莺莺传会真诗更不会如那样话本小说中的诗是用来描写人物服务情节的特别是常有诗词套语引古人诗词也往往随心所欲更主要的是外在的诗文交错诗境呈现后来的文言小说也大都继其余韵意境美的创造唐传奇等文言小说是文人雅士的文学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第5卷第3期从文人兴趣出发话本小说是市井小民的文学追求世俗的强烈趣味不出温柔敦厚之旨颇饶风趣泼辣之味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传统连白话长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如那样具有耐人咀嚼的深沉意蕴和如那样充溢诗情韵味的作品世俗性四是面对广大听众受影响形成的话本小说虽已非口谈[2]²»¹ÜÊÇ×÷Ϊµ×±¾¶ø¼Ó¹¤Ðγɵϰ±¾Ð¡ËµÔÚд×÷ʱ˵»°¼´Óë½»Á÷µÄ˵»°ÈËʱʱ¿¼Âǵ½ÕâЩµÄÐÀÉÍϰ¹ßºÍÐÀÉÍˮƽÌýµÃ¶®ÕâÖÖËßÖîÌý¾õµÄ±í´ï·½Ê½×¢ÖØÇé½Ú·óÑܳÉΪ»°±¾Ð¡Ëµ×îÏÊÃ÷µÄÌØÉ«¹©ÈËÔĶÁµÄÎÄÑÔС˵ÄÇÑù¶øÈ¥´«ÒªÃîÖ®ÇéÏÔ¶ʫ±Ê¸ü²»ÄÜÏñÎÄÑÔС˵ÄÇÑùÈÝÐí½Ï¶à°µÊ¾Ò²²»ÄÜÏñºóÀ´µÄ°×»°ÊÀÇéС˵ÈçºìÂ¥ÃÎ×ÅÒâÓÚ´óÁ¿ÈÕ³£Éú»îµÄϸÖÂÃè»æ¿ÉÈÃÈËÔÚ·´¸´ÔĶÁÖÐÌå»áÆäÔÏÎ¶ÓÆ³¤¿´¹ÙÀÎÀÎÎüÒýËûÃÇÁ¦ÇóÒÔÐÂÆæÓÐȤ¼ÈÒª°Ñ¹ÊʱàÖ¯µÃÓÐÍ·ÓÐβÏßË÷µ¥´¿Ò×ÓÚΪ°ÑÎÕС˵µ«ËæÒâ¾ÝÊÂÑÝ˵Éà¸ûÐðÒý的本领精细刻画形象鲜明突出尽量加深的印象经常制造悬念来吸引又喜欢采用意象叙述方式贯穿曲折情节牵动人物感情鸳鸯灯破毡笠草蛇灰线以首尾相连最突出的是话本小说特别擅长采用巧合艺术手法无巧不成话通过偶然性巧合来加强情节的曲折性以剌激或惊或喜的快感碾玉观音制造波澜错斩崔宁巧错连连巧合造成冤案老门生三世报恩却阴差阳错次次仍是正巧碰到他文言传奇奇怪话本小说面向现实写凡人俗事事类多近人情日用不能靠争逞取胜失真之病二刻拍案惊奇序巧合手法的运用但成功的巧合却是必然通过偶然显现却显示了王爷决不放过敢于逃走的奴婢的必然世间不信有这等巧事却揭露了封建官府只图了事草菅人命的必然戏言巧祸也是当时买卖妇女罪恶现实的必然显现则是明代科场混乱就情节艺术结构的本质而言集中人物冲突把并不奇异的凡人俗事写得新奇有趣就把自己的拟话本小说集命名为产生强烈的喜剧性能引人入胜甚至令人运用得远较他类小说为多[3]×÷Õ߼ȿÉÒÔд³öÈËÎïµÄÑÔÓïÐж¯¼ÈÖªµÀÊÂÇéµÄǰÒòºó¹ûÐðÊöÆðÀ´²»ÊÜÈκÎÏÞÖÆÐðÊöÒ²Òò´Ë¶ø¸üͨË×Ã÷°×¿´¹ÙÕâÒ»ÌØµãÊÇÈç´ËÏÊÃ÷Í»³öÒ²°ÑÔ-À´µÄÏÞÖÆÐÔÐðÊö·½Ê½¸ÄΪȫ֪ÐðÊö·½Ê½ÁË欧阳代发53ºÓ¶«¼Ç¶À¹ÂåÚÊåÀÑÔÖеĵȵ«±»¸Äд³É»°±¾Ð¡Ëµ¶Å×Ó´ºÈýÈ볤°²¾Í¶¼±ä³ÉÁËȫ֪ÐðÊöʹ»°±¾Ð¡Ëµ×÷Õß¿ÉÒÔËæÒâÖжÏÇé½Ú×ÓÚËßÖîÌý¾õÉ«²ÊÊÇÔÚÇé½Ú·¢Õ¹µ½ÖØÒª¹ØÍ·×÷ÕßÔ¤²âºóʵľªÈËÖ®ÑÔÈôÊÇ˵»°µÄͬÄêÉúÀ¹Ñü±§×¡Ò²²»¼ûµÃÊÜÕâ°ãÔÖ»Ú²»¿´ÍòÊÂÈ«ÐÝÖ±½»Ò»¸öÐã²Åº¦ÁËÒ»¶þÄê¹í²¡Ïà˼ÕÅÉú²Êð½µÆ´«Ö®ÀàÒ²µõÆð¿Úζ×÷Õß»¹³£³£Ö±½Ó½éÈëÇé½Ú»òÆÀÂÛÊÂ̬ÎÄÑÔС˵ÊÜÊ·´«Ó°Ïì×÷×ܽáÆÀÂÛÁÄÕ«Ö¾ÒìÒìÊ·Êϵ«ÕâÊǹÊÊÂÒѽáÊøºó×÷µÄÆÀÂÛ»°±¾Ð¡ËµÔò²»Í¬ÒÑÈÚÈë×÷Æ·ÈçÖÐ×÷Õß¾ÍÈ̲»×¡¶ÔºýÍ¿¹Ù²ÝÝÑÈËÃü×÷ÁËÅúÆÀ×Ðϸ¿ÉÒÔÍÆÏê³öÀ´Ö»Í¼ÁËʺÎÇ󲻵ý¯Ð˸çÖØ»áÕäÖéÉÀ³Â´óÀÉÄóöÒ»°ü½ðÒøÇóѦÆÅʱ¿´¹Ù¼ûÁËÕâ°ã»Æ°×Ö®ÎïÕâ¾Í¼ÈÅúÆÀÁËѦÆÅÖ®ÀàÑÀÆÅµÄ̰À·»°±¾Ð¡ËµÔÚÐðÊöµ½½ÏÄÑÀí½âµÄµØ·½¿´¹ÙÓ°ÏìÇé½Ú°ÑÎÕÈçÖÐдÕÅË´ÃÀÓë°çÄÐ×±µÄÁõËØÏãÒ¹Àï˽±¼½«¼°¶þ¹Ä»°ËµÒòºÎÈýËÄÀï·ֻΪÄÇÅ®×ÓССһ˫½Å¶ù·¼¾¶ÇáÒÆ³öÃ»ÏæÈ¹Ö®Ï½ÌËû°Ï³¤Í¾ÐÄÖÐÓÖ»ÅÕâ¼ÈÄÜÊÍÖ®ÒÉ»¹ÒÔÓïÖÐËùº¬µÄ·çȤζÒýÆðÐËȤÔڸıàʱ¸üÏÔ³öËßÖîÌý¾õµÄÌØµã¶þ¿ÌÅݸ¾ªÆæÁÉÑôº£Éñ´«Ô-ÎÄдº£Éñ´øÊý°ÙÈËÈë³ÌÔ×Ëù¾ÓСÊÒÊý°ÙÈ˸÷Ö´ÆäÊ´ÂÈ»ÓÐÓàÖ»Êǿ͹ÛÃèдº£Éñµ½À´µÄÍþºÕÉñÒì×÷ÕßÔòÖ±½Ó³öÃæÌáÎʽâÊÍÄã´íÁËÈݵÃÕ⼸°ÙÈ˲»ÊÇÕ⻰άĦ¾-ÄÇάĦ¾Óʿֹ·½ÕÉÖ®ÊÒÓÖÈݵÃÊ®Íò°Ëǧʨ×Ó×øÎÞ·ÇÊÇ·¨ÏàÉñͨÕâÖ»ÊǸöÏÖÏàÓÖÈçÊǾÝÎÄÑÔС˵¸ÄдµÄÐö¼ò¸¾·¿ÖдóСʮÁùÏä·â½çÆÞÈ¥Ëä¶øÈöÁÕßÈ¥ÂýÂýÌå»á¿´¹Ù¾ªàµÕâÊÇÉõÒâ¶ù±¾ÊÇÊ®¶þ·ÖÏà°®µÄÐÄÖкÃÉúÍ´ÇкÎÈÌ¿ª¿´Ò²Ð´³öÁËËûÁôÁµÆÞ×ÓÐÄÖкÃÉúÍ´ÇÐÕâЩ½âÊÍÒÑÈÚÈë×÷Æ·Ã÷ÏÔ±íÏÖ³ö»°±¾Ð¡Ëµ²»Í¬ÓÚÎÄÑÔС˵µÄÐðÊö·½Ê½¿ÉÒÔË×˼ÏëÄÚÈÝÊÀË×ÒÕÊõȤζdzË×°Ñ·óÑܳÉÐÂÆæÓÐȤµÄ¹ÊÊÂÔÚÉóÃÀÒâÏò·½Ã滪ÀöµÄÎĴǶøÒÔÇúÕÛ±ä»ÃµÄÇé½ÚÊܵ½¹ã·ºµÄϲ°®[4]»°±¾Ð¡Ëµ¸ÅÂÛ[M]ÖлªÊé¾Ö[2]鲁迅 北京1967[3]º«ÄϺ¼ÖÝ[4] 石昌渝北京1994责任编辑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第5卷第3期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cript for Story-telling (in Song and Y uan Folk Literature)OUYANG Dai-fa(Humaniti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Hubei, China)Abstract: As a special style of short stories in vernacular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Script for Story-telling has its ow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essa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kind of writings as being vulgar but elegant, that is to say, Scripts for Story-telling adopts popular language, common but unexpected facts, humorous artistic style and acoustical transfer etc. to create som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popular but elegant; common but unexpected; lingering charm; interest; hearing科举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平川才子佳人题材的戏剧其实这都是虚构的却很少人知道小说登科记考卷七东观奏记及新唐书宣宗纪宰相世系表郑韬光传可得郑颢家世生平大概820?860或861年乃开封郑氏南祖之后当宰相者前后相继祖父絪宪宗朝官至宰相父祇德官至兵部尚书会昌二年于30名进士中夺魁迁左拾遗以文雅著称849年不久加知制诰四年三月尚宣宗长女万寿公主行起居郎十月拜中书舍人五年八月授右庶子历给事中礼部侍郎十年六月判户部并积极营谋入相十月十年颇能振拔人才又历任刑部侍郎河南尹等他甚为哀痛不久即卒颢原本不愿就婚皇家只是君命难违因此对白敏中恨之入骨颢成皇亲后办事认真因此一直倍受宣宗恩宠当然保存科举资料外有二子凛861940年为公主所生以谦恭谨慎称于时未见生平记载旧五代史说940年韬光和凛可能都是遗腹子郑颢可能有妾。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举例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指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和美学特点。
这些美学特征包括了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语言、情感等方面,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列举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形式美学特征1.结构完整性文学作品的结构完整性是指作品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都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2.节奏感文学作品的节奏感是指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等要素的节奏感。
例如,小说中的情节要有起伏,人物的行动要有节奏感,语言的节奏要有变化,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3.意象丰富文学作品的意象丰富是指作品中所使用的形象、符号、象征等手法。
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隐喻等都是意象的体现,这些意象可以使作品更加深刻、生动。
二、内容美学特征1.主题深刻文学作品的主题深刻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小说中的主题可以是人性、爱情、人生等,这些主题要有深度,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情感真实文学作品的情感真实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否真实、自然。
例如,小说中的人物情感要真实、自然,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
3.价值观明确文学作品的价值观明确是指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是否明确、清晰。
例如,小说中的价值观可以是人性、道德、信仰等,这些价值观要明确、清晰,才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价值。
三、风格美学特征1.语言生动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是指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例如,小说中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2.节奏感强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强是指作品中的语言节奏是否强烈、有力。
例如,小说中的语言节奏要强烈、有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节奏感。
3.风格独特文学作品的风格独特是指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例如,小说中的风格可以是幽默、悲剧、浪漫等,这些风格要独特、有特色,才能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话本拟话本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特点话本是我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与其他古代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
而其中又以拟话本最为独特,下面将围绕话本拟话本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特点进行阐述。
第一步:情节组织的严谨性。
拟话本常常以一件事情为中心,通过较为严密的情节组织来反复强调这件事的意义。
例如《笠翁对韵》中“醉翁亭记”,文章中以游览醉翁亭为中心,按采访者、醉翁、醒客、亭长四方人物的顺序展开,退后又回向中心,如此往复,最后达到以中心点为发散点的全局效果。
情节的紧密联系,使得拟话本的情节较为紧凑、流畅,并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第二步:运用戏曲手法。
为了表现人物心理世界、凸显人物性格特点,拟话本常常运用戏曲手法,例如策略、冷嘲热讽、设伏、揭心窝等。
这些手法的使用,不仅让拟话本的文学形式更加生动规整,也极大地增强了其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第三步:留白。
拟话本中,经常使用留白之法。
留白,指故事中明确表达而读者却未能获知的部分,实际上正是刻画人物的效果最大的地方。
如《长生殿》中张旭究竟是入定还是死亡,后续的故事集中于他与妻子的离别,但张旭是否重回世界一直是个未卜之数,产生了一种悬念感,让读者更多围绕人物的终局进行想象和推理。
第四步:取义自然。
拟话本常常取义自然,充分利用人物行动和语言所蕴含的独特意义。
例如《生查子》中,生查子一词虽然只是借以泼墨奉敬的称谓,但在用成了自称时,却有了强烈的正义感。
如穿窗之事,与匪徒斗智斗勇之类的情节,本身不足为忖,把这叙述得幽默风趣,使之更加生动。
综上所述,话本拟话本中的艺术构思及情节安排可以看做是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独特风景。
而这四种特点,也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浅议中国话本小说的艺术特征作者:王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0期摘要:话本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体制之一,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严紧完整的结构、曲折变幻的情节,充满世俗情趣的生动故事、性格凸现的鲜明人物形象以及金知武的叙述方式,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内客,成为中华民族灿烂古文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话本小说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I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189-2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小说等发展过程,逐步走向成熟。
宋人话本的出现,打破了文言小说的垄断局面,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高度赞扬这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话本小说这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文言小说的白话短篇小说,既继承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同时又注入了很多新鲜要素,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在小说史上与文言小说平分秋色。
因此,在有关话本小说的研究中,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话本小说是由听觉文学向视学文学的过渡,仍受“说话”的影响,具有诉诸听觉的艺术特征,这一总特征。
规定着叙述方式和方法,使这种文学形式展现出了一系列的艺术特征。
一、话本小说通俗浅显的语言艺术话本小说所独具的艺术特征,首先醒目地表现在语言形式上。
话本小说使用通俗浅显的白话语言,这是与典雅艰深的文言小说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文言文简练雅洁、蕴籍隽永、长于写意传神而短于描绘叙述。
而白话则明自如话,流畅生动、长于描摹。
作为一种艺术,文学作品总是给特定的社会群体来观赏的,但观赏群体的差异,又会对文学作品提出不同的要求。
观赏对象的文化水平高,供其观赏的文学作品的语言则可以较为典雅、精深:观赏对象的文化水平低,则供其观赏的作品的语言也应该通俗浅显。
语言的雅、俗是由其观赏对象所决定的。
小说话本的叙事艺术有何特点?
小说话本作为一种古代小说形式,具有独特的叙事艺术特点。
以下是对小说话本叙事艺术特点的一些解释:
1.对话为主要叙事方式:小说话本以对话为主要的叙事方式,
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示故事情节和发展。
对话是话本
的核心元素,它推动故事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
加生动和贴近读者的实际体验。
2.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小说话本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将
人物的语言表达模仿成日常口头语,使其更贴近人们的生
活实际。
这种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能够让
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
3.表演性的元素:小说话本常常融入了一些表演性的元素,
如旁白、吟诗、添头等。
这些元素增加了作品的艺术表现
力和趣味性,使故事更富有戏剧性的效果。
4.简洁扼要的叙述:小说话本在叙述方面追求简洁扼要,力
求以简短精悍的篇幅抓住故事的核心内容。
在给读者带来
良好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和情节
发展。
5.塑造人物形象的精细描写:尽管小说话本以对话为主要叙
事方式,但也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
通过人物的
对话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心理等方面的描写,透露出
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动态,使其鲜活生动。
总的来说,小说话本以对话为主要叙事方式,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注重表演性的元素,并追求简洁扼要的叙述。
它通过对话和人物描写,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展示了古代小说话本独特的叙事艺术特点。
话本拟话本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的特点
拟话本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强调故事情节细节。
拟话本作品注重整体情节的把握,需要细致考虑人物行动之间的时序关系,由此而发展出起伏分明的故事梗概。
其次,以精致的语言去描述丰满的景色。
拟话本作品采用精致的、富有质感的文字来渲染故事情节,表现出广阔多变的世界观,给人以美的情趣和愉悦的体验。
最后,注重人物思想内涵和意象表达。
拟话本作品运用符号、比喻和启示,生动地表现人物思想内涵,把叙事情节融合集成一起,展现出作品的艺术特征。
话本的概念和特色
话本,又称话文或平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源于唐代寺院的“俗讲”,是讲唱艺术的先声。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话本逐渐兴起,其形式和内容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话本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话本使用的是当时通行的口语,而不是文人的雅言,因此更加接近人民群众,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叙事性强:话本以叙述故事为主,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丰富的人物性
格和复杂的社会生活。
3.题材广泛:话本的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传奇、爱情故事等各
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4.风格多样:由于话本作者多为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因此其风格多样,既有朴实自然的
民间气息,又有细腻婉约的文人气息。
5.反映时代精神:话本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
通过话本,我们
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在宋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兴起,话本逐渐衰落。
但是,话本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其影响深远。
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都受到了话本的影响。
同时,话本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话本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其概念和特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轨迹。
话本的概念及其特色
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具体来说,话本的概念和特色如下:概念:
1. 话本是说话人演讲故事时所用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宋、金、元、明时代,话本代表一种特殊的叙事性作品的体裁,既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及各种讲唱艺术的底本,又包括讲唱艺人口头创作成果的记录整理本,同时还包括按照讲唱艺术格式编写的通俗读物。
2. 话本的语言以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间亦穿插一些古典诗词。
话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作品的主角多为手工业者、妇女、市井商人等,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
特色:
1. 话本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其中的人物形象通常个性鲜明,各具特色,不仅有正面的英勇人物,也有反面的奸诈人物。
2. 话本在情节设置上注重曲折跌宕,常常设置悬念、伏笔等手法,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话本,拟话本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的特点话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口头传统的方式流传于民间。
话本的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口头传统的特点话本是一种口头传统的文学形式,它的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都是在口头传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话本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讲述者和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讲述者会根据观众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二、情节的变幻多样话本的情节变幻多样,常常有离奇古怪的情节设定和荒诞不经的情节转折。
这种情节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更是为了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惊喜和快乐。
同时,在话本的情节安排中,也常常穿插一些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三、角色的刻画丰满话本的角色刻画非常丰满,不仅仅是主角和反派角色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连配角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这种角色的刻画,不仅仅是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中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四、语言的生动形象话本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常常使用一些口头语言和俚语,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中所传达的内容。
同时,话本的语言也常常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五、文化传承的意义话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在话本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元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途径。
综上所述,话本的艺术构思和情节安排具有着独特的特点,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话本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宋代话本体传奇世俗化追求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开明、文学繁荣的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了许多传奇小说。
宋代话本是以口头传说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一类大众文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宋代话本不仅在作品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也在表现手法上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本文将就这方面展开阐述。
一、宋代话本体的发展与特点宋代话本的广泛流传,离不开木版印刷的发明和推广,它为话本的传播打下基础。
《太半闲录·笑话闲谈》中说,“印刷器,以刻木分产,造出名曰铅字者也。
……而话本、碎金片之流,犹相传口耳,未尝有版印物也。
”事实上,到了南宋时期,书籍的印刷工业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速了话本的出版和传播。
宋代话本和唐代五代传奇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篇幅短小。
宋代话本一般只有几千字,甚至更短,与唐代五代传奇相比,话本篇幅更加紧凑。
2. 表现手法丰富。
宋代话本不仅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如切分双谏、情节交错、夹叙夹议、跑马灯等各种表现手法,而且在描写人物形象和心理、构建环境描写等方面也比唐代五代传奇更加细致和真实。
3. 题材丰富。
宋代话本的题材虽以《白话小说》为主,《李娃传》、《毛文锡传》、《林冲传》、《晁盖传》等传奇也都属于期中。
而唐代五代传奇中则以言情喜剧为主,如《柳毅传》、《钗头凤》等。
4. 形式独特。
宋代话本一般是以对白、突然插入的夹叙夹议等不同形式。
而唐代五代传奇的叙事方式则较为连续和流畅。
二、宋代话本的世俗化趋势宋代话本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逐渐改善,个人、家庭、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得到提高,这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戏剧化和世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1.民间美学的体现宋代话本中,不少作品表现出明显的民间美学特点。
譬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话本都以其中所表现的群众自觉、英雄自觉、社会自觉等为主要内核,这些元素透过文艺形式的表现,深刻反映了道德特质、价值及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共同关切。
第五节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在宋元,“讲史”、“说经”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明清长篇小说,直到明代后期《金瓶梅》问世以前,都还只知道仰着脖子在幻想的天国里构思神仙鬼怪的故事,或者扭转身躯去到遥远的古代社会中寻找非同凡人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而与“讲史”“说经”同时代的“小说”,却已经早就迈着现实的步伐,走进了市井细民的真实生活。
但是,当《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写实作品“逐日记”式毫发逼真地勾勒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图画,世情长篇小说完全成熟时,在“小说”话本里成长起来的明清白话短篇小说,却又仍然保持着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
如果以“奇”作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话故事的美学定性,而以“常”作为世情长篇小说的美学定性的话,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似乎居于其间,其定性的美学特征可以概括为常中出奇。
明清白话短篇小说描写着普通人的寻常生活,却又坚持着以奇为美的传统观念,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白话短篇小说的这样一种美学观念,凌濛初的“二拍”里有两段极好的表述,《拍案惊奇序》云:“《语》有之,‘少所见,多所怪’。
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
……必向耳目之外索谲诡幻怪以为奇,赘矣。
”《二刻拍案惊奇序》云:“失真之病,起于好奇。
——知奇之为奇,而不知无奇之所以为奇。
舍目前可纪之事,而驰鹜于不论不议之乡,如画家之不图犬马而图鬼魅者。
”在他们看来,常人尽有奇遇、耳目之内尽有怪怪奇奇,根本不必到幻想时空和历史时空中去凭空虚构或者仰望搜寻。
《初刻序》《二刻序》中的上述思想,在《今古奇观序》中被发挥得更加明白:“夫蜃楼海市,焰山火井,观非不奇,然非耳目经见之事,未免为疑冰之虫。
故夫天下之真奇,在未有不出于庸常者也。
……动人以至奇者,乃训人以至常者也。
”虽然序中以仁义礼智为“常心”,忠孝节烈为“常行”,善恶果报为“常理”,圣贤豪杰为“常人”,意在把小说创作纳入封建道统,但其中提出的“真奇出于庸常”、“至奇训人以至常”的美学命题却是十分深刻的,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奇异惊人的情节,而又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更加凝练地总结了生活的规律,这就是生活与艺术的辩证法,“三言二拍”及明清其它拟话本中有一批水平上乘的作品,较好地实践了上述理论原则。
唐、宋时代讲唱艺术与话本的产生,适应了下层市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因此,话本与前代正统文学相比,呈现出崭新面貌。
话本模仿讲唱艺术体裁,取材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运用通俗的语言。
宋、元以后通俗文艺蓬勃兴起,话本对后代的通俗小说、戏剧和品种繁多的讲唱艺术,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
宋元话本使用的语言很庞杂,既有文言文,又有半文半白的语言。
这里的白话文,并不等于口语。
它是在唐宋日常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一种规范化的书面语,同时受到文言文很深的影响。
话本以情节曲折取胜,波澜起伏多,而且将情景的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融入事件的叙述之中。
人物的个性亦很鲜明,讲唱艺术诉诸观众的听觉,因此,它所塑造的人物必须相对来说比较单纯,而且性格特征要非常鲜明,观众才能很容易地听懂和记牢。
话本的人物也是如此,例如在《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中,大孙押司的鬼魂写下一个谜语,没人猜得透,惟独包公解说清楚,可见他具有非凡的智慧。
题材广泛也是话本的另一特色。
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把说书艺人讲述的短篇故事,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大类。
其中“烟粉”是浓妆艳抹的少女,包括妓女、女鬼等,主要指人鬼恋爱;“传奇”是才子佳人不平常的恋爱故事,主要指人间的恋爱。
宋元话本取材的范围,比上述八大类还要广泛。
话本编者除记录整理民间艺人讲述的内容外,还直接取材于史书、文言小说或其他前人著作。
宋元话本普遍贯彻了寓教于乐的原则,编者既重视作品的娱乐性,又不忘作品的教化作用。
一般来说,每篇作品的主旨都很明确,贯串于故事始终,编者在篇末还用议论的方式加以阐释。
宋元话本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有些作品的议论或者说教,与篇中实际流露的情感与趣味并不完全一致。
宋元讲唱艺术与话本的受众,主要是社会的中下层市民。
因此,编者总是千方百计加强作品的娱乐性,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故话本常用诙谐调侃的笔调,描绘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
讲唱艺术中的说书,需要一段一段地讲述,以便中间休息。
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冯惠玲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9(000)024
【摘要】话本小说是现代意义上短篇小说的先河.它篇幅短小,取材现实,具有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常中出奇、雅俗共赏,起到"喻世""警世"和"醒世"的作用.
【总页数】2页(P121-122)
【作者】冯惠玲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元刊话本小说与明代话本小说的人物形象比较
2.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3.论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4.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5.话本小说叙事的经典——李渔叙事美学特征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写月话本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风写月话本的概述
2.风写月话本的内容特点
3.风写月话本的艺术价值
4.风写月话本的历史渊源
5.风写月话本的现代意义
正文
风写月话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以描绘风花雪月、儿女情长为主,其创作主要集中在明朝和清朝。
风写月话本的概述方面,它主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生活状态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风写月话本的内容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上。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同时,它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风写月话本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安排上。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其情节的安排也是紧凑合理,引人入胜。
风写月话本的历史渊源主要可以追溯到明朝,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加上印刷术的发展,使得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得以繁荣发展。
到了清朝,风写月话本更是迎来了其创作的高峰期。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风写月话本的现代意义依然存在。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还可以
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风写月话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深刻的人性挖掘让人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忽视的。
第五节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在宋元,“讲史”、“说经”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明清长篇小说,直到明代后期《金瓶梅》问世以前,都还只知道仰着脖子在幻想的天国里构思神仙鬼怪的故事,或者扭转身躯去到遥远的古代社会中寻找非同凡人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而与“讲史”“说经”同时代的“小说”,却已经早就迈着现实的步伐,走进了市井细民的真实生活。
但是,当《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写实作品“逐日记”式毫发逼真地勾勒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图画,世情长篇小说完全成熟时,在“小说”话本里成长起来的明清白话短篇小说,却又仍然保持着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
如果以“奇”作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和神话故事的美学定性,而以“常”作为世情长篇小说的美学定性的话,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似乎居于其间,其定性的美学特征可以概括为常中出奇。
明清白话短篇小说描写着普通人的寻常生活,却又坚持着以奇为美的传统观念,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
白话短篇小说的这样一种美学观念,凌濛初的“二拍”里有两段极好的表述,《拍案惊奇序》云:“《语》有之,‘少所见,多所怪’。
今之人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
……必向耳目之外索谲诡幻怪以为奇,赘矣。
”《二刻拍案惊奇序》云:“失真之病,起于好奇。
——知奇之为奇,而不知无奇之所以为奇。
舍目前可纪之事,而驰鹜于不论不议之乡,如画家之不图犬马而图鬼魅者。
”在他们看来,常人尽有奇遇、耳目之内尽有怪怪奇奇,根本不必到幻想时空和历史时空中去凭空虚构或者仰望搜寻。
《初刻序》《二刻序》中的上述思想,在《今古奇观序》中被发挥得更加明白:“夫蜃楼海市,焰山火井,观非不奇,然非耳目经见之事,未免为疑冰之虫。
故夫天下之真奇,在未有不出于庸常者也。
……动人以至奇者,乃训人以至常者也。
”虽然序中以仁义礼智为“常心”,忠孝节烈为“常行”,善恶果报为“常理”,圣贤豪杰为“常人”,意在把小说创作纳入封建道统,但其中提出的“真奇出于庸常”、“至奇训人以至常”的美学命题却是十分深刻的,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奇异惊人的情节,而又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更加凝练地总结了生活的规律,这就是生活与艺术的辩证法,“三言二拍”及明清其它拟话本中有一批水平上乘的作品,较好地实践了上述理论原则。
当然,常中出奇的美学追求,还反映了话本艺人和拟话本作家们对听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
话本拟话本小说以通俗平易的市井白话,真实地或者虚拟地面对着说书场中的市民听众,这些市民听众有着市民阶层特有的审美趣味,非奇巧惊人不能令其默坐静听,而如果奇巧惊人的故事偏又能令人信其真实,且有许许多多故事是讲着市民们自己的事,包含着许多生命哲理和生存智慧,则听众更感亲切动人。
明清拟话本中有一些作品过分追求情节的耸人听闻,原因之一就是在把握市民“俗趣”上俗而失趣,分寸一失,作品的美感也就失去了。
“二拍”中的某些作品重新堕入鬼趣,李渔的有些拟话本细节描写不堪入目等等,例证甚多。
明清拟话本作家们既已在理论上意识到并探讨了故事情节构想中的奇常关系问题,艺术创作实践中也就努力追求着常中出奇的美学境界。
纵向考察,我们不难认定,跟事理相套的结构模式之普遍使用一样,常中出奇的情节构思方法是话本拟话本作品恒久不变、贯彻始终的又一美学原则。
只要一打开明清话本拟话本小说集,从一个一个作品的标题上,我们已能初步领略到故事常中出奇的美感风貌。
冯梦龙已精于作品题名,《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乔彦杰一妾破家》;《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刘小官雌雄兄弟》、《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凌濛初更善此道,《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丹客半黍九还富翁千金一笑》;《二刻》中:《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小道人一着饶天下女棋童两局注终身》;此后的拟话本小说,学习“三言二拍”,也在作品标题上狠下功夫,如《醉醒石》中《穆琼姐错认有情郎董文甫枉做负恩鬼》;《八洞天》、《五色石》中的标题都可为例,如《收父骨千里遇生父裹儿尸七年逢活儿》、《幻作合前妻为后妻巧相逢继母是亲母》、《投崖女捐生却得生脱梏囚赠死是起死》;《十二楼》中的小标题亦多能尽表故事情节的奇巧,如《破疑人片言成二美痴情客一跪得双娇》等。
随手列举,尽可为例。
这些标题的共同特征,就是尽其可能地用骈句形式,把故事情节的奇巧引人之处标示出来,让读者一看标题就手难释卷,必须明其究竟才能罢休。
例如《卖油郎独占花魁》,就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标题。
“卖油郎”和“花魁”极言二人地位之悬殊,一个毫无地位,卖油糊口,一个是王孙公子才敢想慕的花中魁首,但这两个似乎绝不可能成为情人的男女,却成就了爱缘,而且是“独占”,其中奇处,自然人人愿知。
具体标目力求出奇,在作品结集或选集的时候,有的就干脆让“奇”字做了书名,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云:“同侪过从者索阅一篇竟,必拍案曰:‘奇哉所闻乎’!”所以命名为《拍案惊奇》。
明清的一些话本拟话本选集,也叫着《海内奇谈》、《今古奇观》、《警世奇观》、《幻缘奇遇》、《四巧说》、《今古奇闻》、《续今古奇观》之类的一些名字。
常中出奇的最大困难,是在追求情节奇异性之同时,仍能保持住作品的真实性、可信性。
神话故事可以肆无忌惮地弄神弄鬼,英雄传奇也不怕夸张地设想人物的大智大能,讲普通人的故事则必须基本遵循生活的或然率法则,依照常人的逻辑可能性来编织情节。
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讨论“关于悲剧的布局和喜剧的布局”时说过这样几段话,“假使历史事实不够惊奇,诗人应该用异常的情节来把它加强;假使是太过火了,他就应该用普通的情节去冲淡它。
”“积垒吧,在古怪的情况上再堆上些古怪的情况吧,我同意。
不可否认,你的故事会叫人拍案惊奇,但是请不要忘记,你必须用许多普通情节来补足,来扶持你的惊奇之处,而我所重视的正是这些普通情节。
”“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惊奇而不失为逼真;他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他遵照自然的程序,而自然适于把一些异常的情节结合起来,同时使这些异常的情节为一般情况所容许。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古今小说》卷二十六),乍看标题,鸟与命(人命)比,势已天地悬殊,而更以一害七,实在耸人听闻,但读完作品,觉得完全可能,真实可信,情节虽愈转愈奇,却总在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之中。
沈小官玩鸟偶病林中,张桶匠见鸟起心,趁机偷鸟,沈秀不合醒来,偷变为抢,于是张桶匠动了杀机。
由偷变抢变杀,沈秀之死,情理可推。
接下来故事分枝:一枝话头叙张桶匠卖鸟,药商李吉买鸟,再进贡御用禽鸟房,沈父进京偶然得见,状告大理寺,李吉屈打成招,斩首市曹,封建刑狱,冤案如山,李吉之冤死奇而可信。
另一枝话头叙张桶匠藏头,于是有沈家悬赏找头,官府也悬赏找头,穷瞎子黄老狗穷极失志,竟要儿子大保、二保将自己无用之脑袋去换取赏钱,两个蠢儿子也见钱而丧天良,于曼黄老狗之头漫泡模糊之后冒充沈秀之头得以领赏。
此时已经三头落地。
接下来故事转折,曾见李吉买鸟的两个商人为翻冤案而秘访真凶,张桶匠事败被捉,且其人头找到,那另一人头是谁,千是杀父逆子双被擒。
结尾,张桶匠、大保、二保凌迟之日,张婆听说老儿要剐,来望最后一面,凌迟场面,吓得张婆魂不附体,一交跌伤五脏,回家身死。
七人身亡,皆由一鸟起事,果然是一鸟害七命。
在奇异的情节中,作者很注意描写那些如狄德罗所言的“普通情节”,来“扶持”故事的“惊人之处”。
例如正当张桶匠趁沈秀昏倒偷鸟时,沈秀却恰好苏醒发现,才使事态恶化;例如写黄老狗又穷又老又瞎,衣不遮身,食不充口,活得难堪,才见钱不要脑袋;又写割头之前父子三人赊酒一醉,似人伦亲情隐约可感,读来令人生悲。
作品真实展现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以及穷人挣扎活命乃至以命求财(张桶匠是以命冒险违法,黄老狗父子则人伦丧尽)的悲惨生活,具有骇人听闻的揭露效果。
难怪作者要把这本发生在明代天顺间的真事讳移到宋徽宗年间去。
此事郎瑛《七修类稿》有载,但只一鸟害五命,且甚简略,冯梦龙据此敷衍,虽再增二命,却更觉真实,就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了故事构想中奇与常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被尊为拟话本中上乘之作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我们也能体会到作品奇出于常的逻辑力量。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必可传为市井奇闻,但作者却是严格遵循人情事理,一步步把这种不可能推进到可能直至成为现实,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情”的力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沉宝投江的场面写得奇情壮彩,而人物性格的逻辑变化进程也展示得清晰而真切。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中称赞《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岐”即歧异,“致”即极致,属“奇”的范畴,“人情世态”、“悲欢离合”则属“常”的范畴,这个总结不仅适合“三言”,也大体上可以概括“二拍”和其他许许多多拟话本的美学特征。
诚然,也有很多拟话本作品在编织故事的奇巧时引进了鬼神,既用命运天定的迷信观念来论证故事的可信性,又用因果报应的人神效应来说教劝诫,损害了情节的真实性,也损害了不少作品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
有些“人理”已可解通的故事,也给再套上一个“天理”安排,反映了作者们对奇常关系正确把握的不均衡性。
明清话本拟话本用常中出奇的小说美学原则来建构故事的天地,形成了一些模式、套路、方法技巧乃至习语套话。
台湾学者叶庆炳曾以《志诚张主管》、《碾玉观音》为例,论证短篇话本小说有一种带普遍性的“常用布局”,即“把整篇话本故事清楚地划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括进展、阻碍、完成三部分”,并认为“这种常用布局能收到曲折动人、高潮迭起的效果1”。
这种研究,说明话本小说的故事构思确有规律可寻。
拟话本故事中,人是常人,事皆常事,作者把这些常人常事从寻常生活中随手抓来,用误会、巧合或者天灾人祸等手段,进行奇妙地编结组合,于是出其不意、始料未及、鬼使神差,阴差阳错地,就惹出一连串令人拍案称奇的故事。
这些故事或单线发展,或复线并行或多线交叉,最后提纲一抖,一切都一目了然,各有了结,然后故事在新情况下复归常态而结束。
故事的基本运行路线是:常→奇→常,即起于常,入于奇,归于常。
当故事要由常转奇的时刻,作家喜欢说一句“也是合当有事”,这里才是故事的真正起点,前面都是铺垫,作者总是通过一番铺垫,来创造“合当有事”的转折契机,进入奇的境界。
每当此时,如果人物是走向灾难和不幸或将陷入圈套的话,作者还喜欢使用宋元说话艺人创造的一段套语:“说话的若是同时生,并年长,硗得他这去不尴尬,拦腰抱住,擗胸扯回,也不见得后边若干事件来”,表示故事要这样由常入奇地发展,我“说话的”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