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悲情意识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少年悲凉感摘要:《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文学的代表,其中弥漫的那股悲凉是少年懵懂时,忽遇挫折后,不知所措,充满无助感的失落与哀愁。
这种悲凉感根源于东汉末年的儒学信仰危机,反映了汉以来的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悲凉感; 审美观念若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比拟为人的一生,那么东汉可以算是这人的少年时期,历来的文学评论总将唐代文学比为充溢着自信的青壮年,唐诗中的悲愁是一种青年的悲愁,在那愁中仍不乏希望及对未来的期待,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诞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作为古诗文学的代表,其中弥漫的悲凉可算是少年懵懂时,忽遇挫折,充满无助感的失落与哀愁,其中有对渐渐逝去时光的感伤,有对无限辽远空间的恐惧,这也就是笔者所谓的《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少年之悲,这悲中有直白真率、有悲凉茫然、还有对自己未来的焦虑,这些感触籍于文笔,在十九首诗中表现了出来。
一、《古诗十九首》写作的历史背景《古诗十九首》写作于东汉末年,史书载:“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于是权势太盛,不肖者辄纵恣不轨,其贤者亦为众忌所归。
”这些霸占着朝廷的外戚、宦官、豪族任人唯亲唯利,阻塞仕途。
在这种背景下,士人与宦官不断斗争,终酿成党锢之祸,招致一批士人被杀或流放,传统的“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遭到强烈的冲击,过去的道德体系受到了信仰危机。
士人们在这种无所依从的道德转型重建中,内心充斥着茫然。
而同时,这种茫然在他们饱受羁旅行役之苦中,更加显著的表现了出来。
士人们前所未有地渴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抚慰,以慰藉其心中之悲。
处于乱世中的失意、伤时、相思、离别,在诗人们形象的描绘中,自然流露,其“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
”二、《古诗十九首》以平实的语言来表达悲凉这些诗中的悲哀都是“平平道出,且无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做意。
”没有刻意求工求真,却是“深衷浅貌,短语情长”。
下层文人忧郁的哀歌——《古诗十九首》忧郁情结的文化阐释下层文人忧郁的哀歌——《古诗十九首》忧郁情结的文化阐释古代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展现了古人的情感与思想世界。
《古诗十九首》中的每首诗歌,都是下层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这些作品充满了忧郁情结,通过对这种情感的文化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下层文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忧郁是古代下层文人不可避免的心理状态。
在古代社会中,下层文人常常身世痛苦,面对贫困、压迫与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他们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一点体现在《登高》一诗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下层文人常常无法抵挡外界的影响,他们的心情往往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时而忧伤,时而快乐,形成了心绪的波动。
他们饱受生活琐碎、辛劳劳累之苦,理解了困境与疾苦,因此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波动与忧郁。
其次,下层文人的忧郁情结也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忧郁情绪有着特定的文化认同,认为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
《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充满了对忧郁的歌颂和讴歌。
比如,在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二》中,他抒发了自己夜晚独饮时的心情:“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描述了他独自在花间品酒的景象。
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强调了忧郁情结的文化认同与价值。
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观念,才使得下层文人的忧郁情感得到了更多的表达与认可。
此外,下层文人的忧郁情结也与他们对美的追求有关。
在古代中国,下层文人常常以文人自居,对美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向往。
然而,面对现实的艰辛与不公,他们无法如愿以偿地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他们心生忧郁与痛苦。
忧郁成为他们表达对美的渴望与心灵疼痛的方式。
正如薛涛在《古诗十九首·白鹭鸶鸟》中所写:“百鸟纷纭散,有一鹤窈然。
日暮满汀洲,不肯再飞天。
”这首诗中,薛涛描述了一只孤零零的鹤,它不愿再飞天,仿佛在表达自己对美与宁静的渴望。
这种对美的追求却与现实差距过大,使得下层文人内心充满了忧郁。
《诗经》《古诗十九首》中感伤意境的探究《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编《文选》时,从传世的古诗中选录出的。
这十九首五言抒情短诗出现后,得到了诗论家的广泛赞誉,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其“一字千金”,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推其为“古诗第一”,并做出“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这样的评价,吕本中在《吕氏童蒙训》中则说“诗皆思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可以说,《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后人往往将其与《诗经》相提并论。
《古诗十九首》的及创作年代谈到诗词,首先要说的就是和创作时间,然而《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歌在这两点上却是模糊甚至存在争议的。
当初萧统编选这十九首诗的时候,就是由于无法考证清楚诗的和创作年代,因而总题为“古诗”,并以诗的首句为题,列入“杂诗”一类。
稍晚于萧统的南朝梁陈间的徐陵编纂了一部诗集叫《玉台新咏》,他将《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东城高且长》《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八篇题为“枚乘杂诗”,后来甚至有人认为这十九首诗都是枚乘的作品。
对于这个观点,学者在研究后给予了否定。
钟嵘《诗品序》中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褒)、扬(雄)、枚(乘)、马(司马相如)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说的是五言诗起自李陵,而枚乘的生活时代在李陵之前,那时还没有五言诗出现;而且枚乘是“吟咏靡闻”,就是说他没有从事过诗的创作。
另外,《文选》中有陆机《拟古诗》十二首,凡是《玉台新咏》中认为是枚乘的作品,均已擬及,如《拟行行重行行》《拟迢迢牵牛星》等;又刘铄《拟古诗》二首,也在《玉台新咏》枚乘诗之内。
但陆、刘称其为“拟古诗”,而不是“拟枚乘诗”。
陆机和刘铄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徐陵,其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正如钟嵘所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古诗十九首》中每首诗的如今已难知其详。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悲情色彩更是对后世诗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影响:
1. 情感表达的深度:《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深沉、真挚,这种情感深度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
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李白的《静夜思》中对月光的感慨,都体现了《古诗十九首》中悲情对情感的深远影响。
2. 语言运用的精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质朴自然,又富有艺术美感。
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后世诗歌的语言运用,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的诗歌语言就深受《古诗十九首》的影响,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3. 诗歌意境的拓展:《古诗十九首》的悲情色彩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意境和主题,使诗歌的表现范围更加广泛。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借鉴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意境和主题,通过悲情的表现方式,抒发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4. 创作手法的创新:《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手法对后世诗歌也有所启示,例如情景交融、以景生情等手法,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景生情,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和感慨。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的悲情色彩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情感表达、语言运用、诗歌意境和创作手法等方面,更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悲剧感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一种人物内心深沉而复杂的悲剧感。
这种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及闺中思妇这些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的悲剧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因为纪录、表达了人类普遍的痛苦情绪,千年之下仍旧直指人心,打动你我。
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内容解读的方式揭示和细化分析《古诗十九首》中深藏的悲剧感以求从文学角度去认识汉末社会和《古诗十九首》的永恒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悲剧感思妇游子《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
刘勰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2〕确非虚言。
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
往昔《文选》的作者萧统曾指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3〕,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
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悲剧感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
陈祚明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浅谈《古诗十九首》之感情抒写浅谈《古诗十九首》之感情抒写《古诗十九首》是多位汉末文人所写的诗,其确切作者现在已经无法考证,由于这些诗风格相似,梁代的萧统把这十九首诗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历来受到文学家的高度赞扬,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王世贞曾将《古诗十九首》与诗三百相比较,并说过:“《十九首》之妙,如无缝天衣。
”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古诗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词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像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古诗十九首》受到文学家的青睐,与诗中的“情”是分不开的。
这里且说说《古诗十九首》里的情感抒写。
虽然《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是一人,也不是作于一时一地,但是从总体来说,诗歌表现的是同样的情感主体——游子彷徨失意的情绪和思念家人的情感。
这个情感作为主体并不是偶然的,《古诗十九首》作者生活在汉代末年,他们多数都胸怀大志,担心祖国安危,有着救国济世的抱负,但是汉代末年,政局较为混乱,外戚势力与宦官横行朝堂,朝政衰败,这些文人志士们无法进入朝堂展现济世思想和施展抱负,只能独自在他乡徘徊,他们的抑郁之情无法在现实中宣泄,所以就通过诗歌表现不满的情绪。
例如《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一直以来,中国奉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文人苦读就是为了将来做官,就像是诗中说的想要荣华富贵就必须“登高足,据要路津”。
政局如此腐败,做官的都是那些有裙带关系的人,又怎么有机会留给他们这些读书人呢?诗人深知其中的道理,于是就写下诗来表达激愤和感慨,同时又有无可奈何的自讽情绪。
在《明月皎夜光》中“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本来求官不成已经受到很大打击了,但是昔日同行的“好友”做官后就不再搭理自己,这是何等的可悲啊!官宦如此,好友也如此,世态炎凉之感不免在作者心中涌出。
《古诗十九首》中写相思离别的诗有十首之多,占了《古诗十九首》的一半以上。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情主义与价值追求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古典诗经中象征性最
强大的诗歌”。
诗集中的诗歌所表达出的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
大特色。
《古诗十九首》描绘的生命悲情主义,体现在这些古老的诗歌中。
比如,屈原的《离骚》
中所表达出的人生无常,以及《桃夭》中所描绘的人生的苦难怅惘,都深刻的体现着生命
的悲情。
另外,《桃夭》中提到的“浮云游子意”,以及《离骚》中的“行乐须及春,登
高作赋应晚”,都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又觉得无力实现,从而表现出了生
命悲情主义。
另一方面,《古诗十九首》中所表现出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之一。
在诗中,人们不仅表达了自己伟大的理想,还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以及人们对于
正义的追求。
比如,《桃夭》中“及时当勉励,岂愿搔首踟蹰”,蕴含着作者对价值追求
的见解;《离骚》中“岂无衣与食”,也表明了作者对正义的不懈追求。
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的融合,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特色。
比如,《桃夭》中的“沉吟弥懊,挥手欲见”,体现出作者的悲情与愤怒,他认为面对不
公的时候要振作起来,不断的追求正义;《离骚》中的“行乐须及春,登高作赋应晚”,
则暗示着作者希望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但又知道自己很难实现,所以希望可以藉由赋诗
来宣泄自己的悲情。
总而言之,《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悲情主义和价值追求的无穷深度,无论是在内涵上,还
是在形式上,都极具古典文学特色,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宝藏。
古诗十九首其一情感变化线索
《古诗十九首·其一》的情感变化线索主要围绕离别的痛苦、相思的煎熬以及岁月的无情展开。
诗歌一开始,诗人便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来表达离别的痛苦。
这种痛苦来自于与心爱的人相隔万里,各自在天一涯,无法相见。
接着,诗人通过“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进一步强调了相见的困难,加深了离别的痛苦。
然后,诗人的情感转向了相思的煎熬。
他通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让诗人感到“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即随着时间的流逝,相思之苦日益加深,身体也日渐消瘦。
最后,诗人的情感又转向了岁月的无情。
他感叹“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意味着时光荏苒,游子却仍未归来。
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游子不归的失望,让诗人深感“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总的来说,《古诗十九首·其一》的情感变化线索可以概括为:离别的痛苦→相思的煎熬→岁月的无情。
这种情感变化既体现了诗人对远方情人的深深思念,也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易老的感慨。
意悲而远,一字千金——浅析《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一般有两种观点:一是产生于西汉。
古人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及《文选》卷二,古诗十九首唐李善注之主张。
二是产生于东汉,近代文学史家多数主张其为东汉晚年作品。
本文倾向于第二个主张,因为东汉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交替执政,社会黑暗,到了东汉末年,更是战乱频仍,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士大夫和下层文人的人生价值已被政治现实击得粉碎,于是需要诗歌来抒发自身对生命,对人生的咏叹。
这些文人学士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数的生命价值是体现在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然而在看透了这些政治黑暗,觉悟到了天地的无序,人生的短促,及时行乐和对亲情、爱情的看重逐渐从五言诗中体现出来,表明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看重。
钟嵘《诗品》中“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及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这两句评语中体现的《古诗十九首》的风格都是对生命意识强烈的体现。
仕途之困自从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当时文人的精神支柱。
入仕为官,追求功名利禄是这些文人学士实现生命价值的表现。
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提出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一直被古代文人当作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生命存在的意义。
据说真正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即孔子、王阳明和做到一半的曾国藩。
所以实际做到的文人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其中的前两项。
因此,一般的中下层文人只能通过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东汉初年,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进一步完善了西汉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极大鼓舞了文人们求仕进取之心。
但随着东汉王朝的衰败,社会政治的日趋腐败,取士制度舞弊日益严重。
就如汉桓灵时童谣所唱:“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当时的举荐制度日趋腐朽,非但不能很好地选拔人才,反而成为优秀人才进身之途的一大阻碍。
《古诗十九首》悲情意识的探究
作者:陈珊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2期
摘要:《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广受赞誉。
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则誉之为“一字千金”。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独特的魅力让后世读者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是因为其整部诗篇都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意识。
钟嵘谓之“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可以说,“悲”是《古诗十九首》所有诗篇的共同特征。
这种悲情意识弥散于字里行间,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为当时特定环境下文人创作心态的自然流露,也为后世所效仿研习。
本文将就其产生原因、体现形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探究,全面展现出《古诗十九首》悲情的魅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悲情意识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17-01
一、“悲情”主题产生的原因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统治思想崩溃,一向以皓首穷经的文士仕途堵塞,建功无望,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心理意识的转变,文人自古以来始终以功名利禄为最大追求,而当他们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前途迷茫之时,则对原有的信念产生怀疑,对内心世界进行探寻。
体现在诗歌之中便是痛苦而迷茫的感叹,无论是对功名不可取的无奈,还是对人生短促的嗟叹,亦或者是对遥远亲人的怀念与思恋,这一切在诗人的笔下转化成温丽悲远的诗句,逼真地传达着淳人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感受,将抽象复杂的情感具体化,大大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二、悲情意识的体现形式
(一)人生之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长期漂泊在外,对大自然光阴变化的感受格外深切,日短时长,季节更替,对于生与死的感慨油然而生。
他们感叹人生苦短,短促的一生中自己又能如何,只能是远行客,如飙尘。
无依的孤独感时时刻刻萦绕在他们心上。
这便不由自主的产生人生之叹的悲情意识。
如《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主人公对于生命短暂如此怅惘,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表达了生命脆弱的主题,这是因对生命的短促有所感悟而阐发出的人生如寄的怨叹。
这种情感是由于光阴流逝而壮志未酬所引起的。
当苦苦追寻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日复一日的徘徊,而生命逝去不可追,这便自然会产生一种叹老的无常之感,而这种无常之感势必导致对人生的感伤情怀。
(二)离思之念
游子们四处漂泊,生活颠沛流离,又遭受政治上的失意困顿,家乡是他们寻求宁静的心里依托。
他们感叹离家万里,忧思难传,不由感叹“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与此同时,远方的亲人也在经历着思念的煎熬,“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这种感情文人设身处地的想到了,写出来便化为思人思乡的悲戚,使人们于这样的悲凄苦痛产生共鸣,因而深深打动人心。
(三)失意之嘲
现实的无情给这些中下层的文人带来难以言喻的心灵的创伤,对未来的迷惘困顿,忧愁满怀。
为了消解痛楚,他们以沉溺玩乐和自我放纵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痛快,使他们的不安和牢骚不平之心得到了片刻的平息。
这是他们刻意远离痛苦,逃避现实矛盾,以求得解脱的方式。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青陵上柏》)、“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
与其说这是一种旷达,这更是一种极度悲切而难以言说的体现,只能寄予娱乐酒宴,又往往在欢乐中更感忧愁。
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超脱于世“游戏宛与洛”,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期待着鲜衣怒马,“冠带自相索”、“王侯多第宅”的豪华生活。
而现实“驽马”等的贫贱处境使他们感到悲哀与绝望,只能故作旷达,饮酒聊以自慰。
这样的反差也造成一种由内而外的失落感,引发出巨大的悲情意识。
三、悲情意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以其感伤的基调,忧愁的审美情怀而引起后代对当时文人文化心态的探究。
文人士子人生失意、前途无望而总是表现出貌似旷达,实则深寓悲哀的落寞感。
而这种情怀到了魏晋更为明显,文人名士们不满现实,转而服药饮酒,感叹人生,他们一面为仕途无路,政治动乱深感忧伤,另一方面又常常沉溺于个人哀怨不能自拔,这样的矛盾心态循环反复,成为古代诗歌经常出现的忧愁意识。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乱世的忧愁氛围感染着每一个文人国家政治动乱之时,文人们的心态往往消极而感伤。
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目睹时事艰难而产生的黍离之怨;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个人离合写家国兴亡之感;洪升的《长生殿》所表现的人生空幻感。
这都与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之叹情绪是一致的。
四、结语
《古诗十九首》之中关于“人生”题材的有八篇,体现了失意文人对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探究:另外十一首“思念”题材,生动而细腻的表达出当时文人的感情世界。
这种生命短促,离别忧思和仕途嗟叹并不止局限于短短的《古诗十九首》,也不局限于那个年代。
难得的是那时的文人们用诗歌这样的题材恰如其分的展现出来,把那个时候的悲情心理寄于这十九首诗歌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文学财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