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规律与调节控制回路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控制回路工作原理控制回路是一种电路系统,用于实现对电子设备或系统的精确控制。
它通过采集输入信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放大,再输出控制信号以调节设备或系统的运行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
控制回路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组件组成:传感器、比较器、执行器和反馈路径。
首先,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要控制的对象的状态或参数,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这些传感器可以是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根据具体应用的不同而变化。
接下来,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入比较器。
比较器是一个电路,它将传感器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控制。
比较器的输出可以是一个简单的二进制信号,表示是否达到设定值,或者是一个连续的模拟信号,表示传感器信号与设定值之间的差异。
然后,输出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以适应执行器的工作要求。
执行器可以是电动机、伺服系统、阀门等,根据具体控制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执行器。
执行器接收来自控制回路的信号,并根据信号的大小和方向来调节设备或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控制过程中,通过反馈路径将执行器的输出信号重新引入到控制回路中。
反馈路径通常包括传感器、比较器和放大器,以保持控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通过不断监测和校正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控制回路可以实现对设备或系统的精确控制。
总结起来,控制回路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通过传感器采集输入信号,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器输出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驱动执行器;执行器的输出信号再通过反馈路径重新引入到控制回路中,形成一个闭环,实现对设备或系统的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和应用控制回路时,需要考虑稳定性、响应速度、精确性等因素,并合理选择和调整各个组件的参数和工作方式,以满足具体的控制要求。
e0 te 0ut01e δ第三节 调节器的调节规律及其实现方法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节质量取决于它的动态特性,即取决于组成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和调节设备的动态特性。
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一般是难以人为改变的。
所以,对于对象结构一定的控制系统,调节过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和调节器的动态特性。
调节器的动态特性也称为调节器的动作规律,是调节器的输入信号(一般为被调量的偏差信号)与输出信号(一般代表了执行机构的位置)之间的动态关系。
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调节过程,必须根据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确定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选择调节器的动作规律,使自动控制系统有一个较好的动态特性。
一、调节器的调节规律1、比例调节规律(P )所谓比例调节规律,是指调节器输出的控制作用u (t )与其偏差输入信号e (t )之间成比例关系,即)()(t e K t u p =(1-11)式中 K p ——比例增益。
比例调节器的传递函数:p p K s E s U s G ==)()()( (1-12)工程中,常用比例带δ来描述其控制作用的强弱,即:pK 1=δ (1-13)其物理意义是在调节机构的位移改变100%时,被调量应有的改变量,如δ=20%时,则表明调节器输出变化100%时,需要其输入信号变化20%。
比例调节器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18所示。
比例调节器输出控制作用u (t )将与偏差e (t ) 成比例地变化,而且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控制作用的变化目的是调节进入对象的流入量,消除不平衡流量,使被调量回到原来的值上。
从这一点看,比例调节规律的特点之一就是调节及时、迅速。
还可看出,在∞→t时调节过程结束,但偏差信号e (t )仍存在;换言之,调节过程结束时被调量的偏差仍未完全消除。
因为采用比例调节规律的调节器,其输出的控制作用大小与偏差大小成比例关系,一定大小的控制作用是抵消扰动的影响,使系统重新稳定下来的保证。
在系统受到扰动后,被调量偏离了其给定值,而出现偏差,调节器的调节使系统再次进入稳定状态,但偏差或大或小还要存在,否则偏差为零,控制作用也随之消失,干扰信号的存在eue 0tt图1-19 积分调节器的阶跃响应曲线就不可能使系统稳定下来。
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分类有三种方法:以自动控制方式分类、以参于控制方式分类、以调节规律分类。
一、以自动控制方式分类1、开环控制系统若计算机开环控制系统的输出对生产过程能行使控制,但控制结果---生产过程的状态没有影响计算机控制的系统,计算机\控制器'生产过程等环节没有构成闭合环路,则称之为计算机开环控制系统.生产过程的状态没有反馈给计算机,而是由操作人员监视生产过程的状态,决定控制方案,并告诉控制计算机使其行使控制作用。
2、闭环控制系统计算机对生产对象或过程进行控制时,生产过程状态能直接影响计算机控制的系统,称之为计算机闭环控制系统。
控制计算机在操作人员监视下,自动接受生产过程状态检测结果,计算并确定控制方案,直接指挥控制部件(器)的动作,行使控制生产过程作用。
在这样的系统中,控制部件按控制机发来的控制信息对运行设备进行控制,另一方面运行设备的运行状态作为输出,由检测部件测出后,作为输入反馈给控制计算机;从而使控制计算机'控制部件' 生产过程\检测部件构成一个闭环回路。
我们将这种控制形式称之为控制计算机闭环控制。
计算机闭环控制系统,利用数学模型设置生产过程最佳值与检测结果反馈值之间的偏差,控制达到生产过程运行在最佳状态。
3、在线控制系统只要计算机对受控对象或受控生产过程,能够行使直接控制,不需要人工干预的都称之为控制计算机在线控制或称联机控制系统。
4、离线控制系统控制计算机没有直接参于控制对象或受控生产过程。
它只完成受控对象或受控过程的状态检测,并对检测的数据进行处理;而后制定出控制方案,输出控制指示,操作人员参考控制指示,人工手动操作使控制部件对受控对象或受控过程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形式称之为计算机离线控制系统。
5、实时控制系统控制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是指受控制的对象或受控过程,每当请求处理或请求控制时,控制机能及时处理并进行控制的系统,常用在生产过程是间断进行的场合。
《⾃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过程控制系统⼀般由控制器、执⾏器、被控过程和测量变送等环节组成。
2、仪表的精度等级⼜称准确度级,通常⽤引⽤误差作为判断仪表精度等级的尺度。
3、过程控制系统动态质量指标主要有衰减⽐n 、超调量σ和过渡过程时间t s ;静态质量指标有稳态误差 e ss 。
4、真值是指被测变量本⾝所具有的真实值,在计算误差时,⼀般⽤约定真值或相对真值来代替。
5、根据使⽤的能源不同,调节阀可分为⽓动调节阀、电动调节阀和液动调节阀三⼤类。
6、过程数学模型的求取⽅法⼀般有机理建模、试验建模和混合建模。
7、积分作⽤的优点是可消除稳态误差( 余差),但引⼊积分作⽤会使系统稳定性下降。
单闭环⽐值控制、双闭环⽐值控制和8、在⼯业⽣产中常见的⽐值控制系统可分为变⽐值控制三种。
9、Smith 预估补偿原理是预先估计出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然后将预估器并联在被控过程上,使其对过程中的纯滞后进⾏补偿。
10、随着控制通道的增益K0 的增加,控制作⽤增强,克服⼲扰的能⼒最⼤,系统的余差减⼩,最⼤偏差减⼩。
11、从理论上讲,⼲扰通道存在纯滞后,不影响系统的控制质量。
12、建⽴过程对象模型的⽅法有机理建模和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
13、控制系统对检测变送环节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迅速和可靠。
14、控制阀的选择包括结构材质的选择、⼝径的选择、流量特性的选择和正反作⽤的选择。
15、防积分饱和的措施有对控制器的输出限幅、限制控制器积分部分的输出和积分切除法。
16、如果对象扰动通道增益K f 增加,扰动作⽤增强,系统的余差增⼤,最⼤偏差增⼤。
17、在离⼼泵的控制⽅案中,机械效率最差的是通过旁路控制。
⼆、名词解释题答:衰减⽐n定义为:n B1 B2衰减⽐是衡量系统过渡过程稳定性的⼀个动态指标。
为保证系统⾜够的稳定程度,⼀般取衰减⽐为4:1~10:1。
2、⾃衡过程答:当扰动发⽣后,⽆须外加任何控制作⽤,过程能够⾃发地趋于新的平衡状态的性质称为⾃衡性。
第八章 调节器调节规律及其对过程影响第一节 自动调节器典型调节规律及调节过程分析调节器的基本调节规律是模拟运行人员的基本操作,是运行人员调节动作精华的总结。
选择合适的调节器动作规律是热工自动人员的职责范畴,但运行人员如果能理解各种动作的调节过程,就能够使用好相应的自动调节系统。
自动调节的目的是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调节,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基本环节由比例、积分、惯性、微分、迟延组成。
因为惯性、迟延环节不符合及时准确的要求,所以我们可考虑的就只有比例、积分、微分这三种特性了(积分、微分调节规律一般不能单独使用)。
自动调节器的典型动作规律按照环节特性可分为比例(P )、比例积分(PI )、比例微分(PD )、比例积分微分(PID )。
一、典型调节规律1. 比例(P )调节规律比例调节作用简称为P 作用,是所有调节器必不可少的一种典型调节作用。
P 作用实质上就是典型环节中的比例作用。
不过这个环节一般用电子元件构成的电路来实现,其输入输出都是电信号。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P K W =,P K 称为比例环节的比例放大系数;而在比例(P )调节作用中,传递函数习惯上表示成δ1=P W , (8-1) 式中 PK 1=δ——调节器的比例带(比例度),δ越大,比例作用越弱。
下面以如图8-1所示的采用浮子式比例调节器的水位调节系统为例,说明比例调节器的调节规律。
该系统的被调对象是有自平衡能力的单容水箱;浮子起到检测器的作用,用于感受水位的变化;比例调节器就是杠杆本身,杠杆以O 点为支点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给定值的大小与给定值连杆的长短有关;选择流入侧阀门作为调节阀,由调节器来控制它的开度变化。
当某种扰动使水位升高时(说明此时流入量1q >流出量2q ),浮子随之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阀门芯下移,关小调节阀,流入量1q 减小直至等于流出量2q 。
反之,当某种扰动使水位降低时(说明此时流入量1q <流出量2q ,浮子随之降低,通过杠杆作用使阀门芯上移,开大调节阀,流入量1q 加大直至等于流出量2q 。
第3节调节器的调节规律调节器输入是被控量的e ,调节器的输出是控制量P,作用规律为P= f(e)。
根据调节器的输出变化方向分类:e>0,P>0,正作用调节器;e>0,P<0,反作用调节器。
比例P三种基本调节规律积分I 组成5种实用调节规律:微分D双位调节规律、比例调节规律P、比例积分调节规律PI、比例微分调节规律P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PID。
第3节调节器的调节规律•调节器输入是被控量的e ,调节器的输出是控制量P,作用规律为P= f(e)。
•根据调节器的输出变化方向分类:•e>0,P>0,正作用调节器;•e>0,P<0,反作用调节器。
•比例P•三种基本调节规律积分I 组成5种实用调节规律:•微分D•双位调节规律、比例调节规律P、比例积分调节规律PI、比例微分调节规律P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PID。
一、双位调节规律•一、概念:•调节器的输出只有两个状态,它不能使被控参数稳定在某个值上。
•当被控参数下降到下限值时,调节器的输出接通电机电源使电机转动或使电磁阀通电阀门全开。
•当被控参数上升到上限值时,调节器的输出使电机断电停转或使电磁阀断电阀门全关。
•当被控参数在上、下限之间变化时,调节器的输出状态不变。
1.辅锅炉浮子式水位控制系统图1.12 浮子式水位双位调节器❖❖画出了采用浮子式对锅炉水位进行双位控制的原理图。
在锅炉外面的浮子室有气管和水管分别与锅炉的汽空间和水空间相通,故浮子室内水位与锅炉水位一致。
浮子与水位同步变化,浮子杆绕枢轴4转动,通过上、下锁钉5带动调节板3转动,调节板右边磁铁也跟随着转动,当水位达到上限值附近时,浮子杆与上面的销钉相接触,并带动调节板及永久磁铁12绕枢轴4顺时针转动,使磁铁12转至与同极性永久磁铁6在同一直线上时,由于同极性互相排斥,永久磁铁6立即被向上弹开,动触头11立即与静触头7断开,切断电机电源,给水泵停转,停止向锅炉供水。
化工自动化基础知识一、自动调节系统一个简单调节系统主要由调节对象、测量装置、调节器及调节阀组成。
比较机构比较机构是调节器内部的一个比较环节,对给定值与测量值进行比较获得一个偏差信号e, 即e = x -z o给定值x大于测量值z时称为正偏差,而给定值x小于测量值z时称为负偏差。
“反馈”是自动调节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特性。
反馈是指反送的意思。
从上图中可看出,调节器一方面通过调节阀把调节作用施加到调节对象上,使被调参数回到给定值。
另一方面,调节对象又将被调参数的信号通过测量装置送回到调节器的输入端一比较机构,这个信号可以使调节器在发生调节作用后,了解调节效果,即偏差是否已减弱,直至消失,是否还需要继续调节。
将被调参数的信号反送到调节器的比较机构,这条通道就称为反馈回路,简称反馈。
它的方向与主回路信号的方向相反,这种反馈就称为“负反馈”。
调节系统的反馈都是负反馈,在调节系统中,只能采用负反馈作用才能克服干扰,使被调参数回到给定值。
二、自动调节系统的过渡过程自动系统受到干扰影响后,由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叫做自动调节系统的过渡过程。
自动调节系统的过渡过程的衡量指标(1)最大偏差,(2)衰减比,一般衰减比取4:1较合适,通常控制在4-10之间,(3)余差,三、基本调节规律1比例调节△P=kp e(1)比例调节非常及时,只要有偏差变化信号输入,立即就有信号输出。
(2)比例调节存在余差。
2积分调节规律△P=Ki / e dt 一般用积分时间表示积分作用的强弱,Ti=1/Ki(1)积分调节能消除余差,起再调节作用•(2)调节动作是缓慢增加的过程•3微分调节规律△P=Td. de/dt微分调节规律的特点就是具有超前调节作用,抑制被调参数变化速度•四、组合式调节规律比例调节、积分调节和微分调节各有特点,在实际调节系统中选用保种调节规律往往要根据被调参数的特性和设备情况,一般采用单一调节规律,而是几种调节规律结合起来,将各种调节规律的优点综合在一起,取得满意的调节效果。
《计算机控制系统》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第一章1.1什么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画出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又称数字控制系统,是指计算机参与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既:用算机代替模拟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 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是由主机、外部设备、过程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软件部分: 软件是各种程序的统称,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图1.3-2 典型的数字控制系统1.2.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几种典型的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数据处理、操作指导控制系统;计算机对被控对象不起直接控制作用,计算机对传感器产生的参数巡回检测、处理、分析、记录和越限报警,由此可以预报控制对象的运行趋势。
②直接数字控制系统;一台计算机可以代替多台模拟调节器的功能,除了能实现PID调节规律外, 还能实现多回路串级控制、前馈控制、纯滞后补偿控制、多变量解藕控制,以及自适应、自学习,最优控制等复杂的控制。
③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由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第一级DDC计算机, 完成直接数字控制功能;第二级SCC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提供的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必要的运算,给DDC计算机提供最佳给定值和最优控制量等。
④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以微处理机为核心的基本控制单元,经高速数据通道与上一级监督计算机和CRT操作站相连。
1.3.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主要区别是什么?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哪些优点?答: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主要区别:计算机控制系统又称数字控制系统,是指计算机参与控制的自动控制系统,既:用计算机代替模拟控制装置,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
与采用模拟调节器组成的控制系统相比较,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以下的优点:(1)控制规律灵活,可以在线修改。
(2)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提高系统的性能指标.(3)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第6章 思考题与习题1.基本练习题(1)与单回路控制系统相比,串级控制系统有什么结构特点? 答:串级控制系统在结构上增加了一个测量变送器和一个调节器,形成了两个闭合回路,其中一个称为副回路,一个称为主回路。
由于副回路的存在,使得控制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2)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采用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能改善控制品质?答:前馈控制的特点:开环控制、比反馈控制及时、可以作为专用调节器。
反馈控制的特点:属于闭环控制、可以抑制干扰对被控对象的影响、能够使被控参数稳定在设定值上保证系统的较高控制质量。
采用前馈-反馈控制系统能改善控制品质是因为该复合控制系统一方面利用前馈控制制及时有效的减少干扰对被控参数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利用反馈控制使参数稳定在设定值上,从而保证系统有较高的控制质量。
(3)前馈控制系统有哪些典型结构形式?什么是静态前馈和动态前馈?答:静态前馈:是指前馈补偿器的静态特性,是由干扰通道的静态放大系数和控制通道的静态放大系数的比值所决定的,它的作用是使被控参数的静态偏差接近或等于零,而不考虑其动态偏差。
动态前馈:必须根据过程干扰通道和控制通道的动态特性加以确定,鉴于动态补偿器的结构复杂,只有当工艺要求控制质量特别高时才需要采用动态前馈补偿控制方案。
(4)单纯前馈控制在生产过程控制中为什么很少采用? 答:因为前馈控制做不到对干扰的完全补偿:1)前馈控制只能抑制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对被控参数的影响。
对不可测的干扰则无法实现前馈控制;2)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影响被控参数变化的干扰因素是很多的,不可能对每一个干扰设计和应用一套前馈补偿器;3)前馈补偿器的数学模型是由过程的动特性()F G s 和0()G s 决定的,而()F G s 和0()G s 的精确模型是很难得到的;即使能够精确得到,由其确定的补偿器在物理上有时也是很难实现的。
(5)简述前馈控制系统的选用原则和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
答:1)前馈控制系统的选用原则为:a)当系统中存在变化频率高、幅值大、可测而不可控的干扰、反馈控制又难以克服其影响、工艺生产对被控参数的要求又十分严格时,为了改善和提高系统的控制品质,可以考虑引入前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