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 格式:pdf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将风湿性关节炎归入“痹症” ,并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 ,辨证分型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一、风胜行痹 :关节酸痛 ,游走不定 ,屈伸不利 ,或有恶风寒发热 ,苔薄 ,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处方 :防风 9克 ,当归 9克 ,赤芍 12克 ,秦艽 9克 ,葛根 9克 ,羌活 9克 ,桂枝 9克 ,甘草 3克。
二、寒胜痛痹 :关节疼痛较剧 ,痛有定处 ,关节屈伸不利 ,痛处皮肤不红、不热 ,得热则舒 ,遇寒加剧 ,舌苔白、脉弦紧。
治宜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处方 :桂枝 9克 ,当归 9克 ,白芍 12克 ,白术 9克 ,羌活 9克 ,独活 9克 ,威灵仙 9克 ,防己 9克 ,甘草 5克。
三、湿胜着痹 :肌肤麻木 ,肢体疼痛沉重 ,痛处固定不移 ,活动不便 ,舌苔白腻 ,脉濡缓。
治宜利湿活络 ,祛风散寒。
处方 :薏苡仁 15克 ,川芎 9克 ,当归 12克 ,麻黄 6克 ,桂枝9克 ,苍术 9克 ,生姜 3片 ,甘草 3克。
四、风湿热痹 :关节红肿疼痛 ,得冷稍舒 ,痛不可触 ,或发热恶风 ,口渴 ,烦闷不安 ,苔黄 ,脉数。
治宜清热利湿 ,活血祛风。
处方 :生石膏 30克 (先煎 ),知母 9克 ,甘草 3克 ,粳米 15克 ,桑枝 15克 ,桂枝 9克 ,忍冬藤 30克 ,连翘 15克 ,威灵仙 15克 ,赤芍 10克。
1 / 2以上各方均为每日 1剂 ,水煎服。
由于各人的差异和疾病症状的多样性 ,所以上述各方还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来加减使用。
此外对于痹症日久正气亏虚者 ,还应采用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扶正祛邪的方法标本兼顾。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结缔组织病。
临床上以对称性手、腕、足等小关节变形、疼痛、活动受限、僵硬为特点,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可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
此病归属于中医学的“尪痹”、“顽痹”、“历节风”等范畴。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辩证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简介如下。
1.中医辩证论治1.1.风寒湿痹:此型多为早、中期患者,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或酸楚沉重,麻木不仁,苔白,脉弦紧或濡,或浮。
治以温阳散寒,祛风除湿,益气和营,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医学心悟》)蠲痹汤合防已黄芪汤加减。
处方:附子10g、川乌10g、桂枝15g、细辛4g、防风18g、防已18g、秦艽20g、羌活20g、独活20g、海风藤25g、松节20g、寻骨风18g、蕲蛇15g、黄芪30g、白术18g、炙甘草15g、白芍30g、当归20g、川芎10g、知母8g。
若肌肤关节麻木重着加萆薢、苡仁、苍术;痛在上肢者加威灵仙、姜黄、蒺藜;痛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川断;伴腰背痠痛,多与肾气不足有关,可酌加川断、杜仲、桑寄生、骨碎补、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
1.2.风湿热痹:此型多属活动期,常见反复低热,肢体关节疼痛,痛处肿胀焮红灼痛,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或见皮下结节,或皮下红斑,口渴,心烦,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祛风除湿,清热通络,方用自拟清痹汤。
处方:防已20g、白术25g、苍术25g、苡仁30g、蚕砂15g、寒水石20g(先煎)、知母15g、黄柏10g、赤芍25g、秦艽15g、桂枝8g、水牛角18g(先煎)、鳖甲8g(先煎)、地龙18g、乌梢蛇18g、青风藤20g、忍冬藤20g、鸡血藤20g、络石藤20、牛膝25g。
若关节肿胀明显者,加泽兰、泽泻、木通、萆薢;疼痛较重者,加海桐皮、姜黄、木瓜;如疼痛日轻夜重者,可加入增液汤;发热甚者,加青蒿、地骨皮、石膏(或寒水石易为石膏);肝肾亏损则加补肝肾、强筋骨之品,如桑寄生、川续断、杜仲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注意: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不同体质用药不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患者的关节会肿胀、疼痛,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目前致病原因仍不明,仅能在发病之后延缓病情恶化,中医师强调,以中西医合并的治疗方法,可将病情控制的更得宜。
一、延误黄金就医期手指几乎无法伸直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延误黄金就医时期,不仅浪费时间及许多金钱,最后手指关节等几乎无法正常伸直。
二、严重时关节变形甚至侵犯肺部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重大伤病,且经常与其他关节炎疾病混淆,目前成因未明,只知道是一种全身免疫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在双手手腕及手指关节处疼痛、肿胀,若严重恐侵犯周边关节导致软骨破坏,造成关节变形及退化,一次发病至少会有三个关节同时发炎,发炎最少持续六个星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能侵犯至肺部,导致肺部纤维化,也常并发干燥症,导致眼睛及嘴巴干燥。
三、中医辅助看体质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过程强调辩证论治,不同体质有不同用药来帮助西医治疗,但要小心对症下药,若服用到不适合自己体质的中药,就要小心后续而来的副作用,如风湿分成寒湿及湿热,若用错药可能会导致肠胃不舒服、拉肚子,对于体内燥热的人也不宜进补,否则会火气大、嘴破、失眠。
部分人认为瓜类较寒的食物,会让关节炎加重,但这部分还是看个人体质,只是过于燥热跟过寒的食物还是尽量少碰。
四、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良好作息饮食中医看风湿病会用一个字:痹,分为风、寒、湿三种,常被使用的祛风湿方剂有出自东汉金匮要略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有时也会用「独活寄生汤」来补久病的患者,当然必须根据病人体质及病情,给予中药加减,在上肢的用桑枝,下肢的用牛膝防己通十二经,也是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
此外也须配合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和均衡营养,忌食炸、辣、烤食物,最好晚上11:00以前入睡,有利身体修护,也可多做太极拳及瑜珈等能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运动。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滑膜炎为主要病变,侵犯多关节和软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可由于风、湿、寒、湿、虚火、痰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养,痰火互结而致关节疼痛、变形。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来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湿、温经通络的目的。
下面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而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机、辨证施治,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穴位疗法和药方。
1.辨证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主要表现为:(1)气血瘀滞:关节肿胀,红热、麻木和疼痛剧烈。
(2)痰湿互结:患处中度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受寒则痛加重,患部局部有肿块。
(3)肝肾不足:患者乏力、无力,气短、畏寒,手足发凉,脉沉弦。
2. 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1)疏风祛湿:因风湿邪气侵袭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
(2)活血祛瘀:类风湿关节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温经散寒:针对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4)益气养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气血往往偏虚,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体的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定夺。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活血化瘀汤、温经散寒汤、四逆散寒汤、益气养血汤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慢性骨关节疾患,患者多为青壮年人,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多有游走性的关节肿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则出现关节僵直畸形,骨质改变和骨骼肌萎缩而丧失劳力;其病变主要在于关节局部组织,如骨质、软骨、滑膜及其韧带肌腱等,但亦可累及于全身其他部位,故属于一种慢性全身性较顽固的病变。
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因而治疗上也比较困难。
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有“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顽痹、骨痹”等类似此病的记载,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药进行观察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初步总结如下:辨证论治(一)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临床常见有以下三大类型:1.热胜型主证: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或脊椎胀痛,四肢活动障碍,持物不便,行动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不适,或自觉全身有发热感,烦渴汗出,面色黄、红,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滑数。
化验: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降率增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偏高或不高。
【辨证】伏邪郁闭,化热成毒,内伤营卫、筋脉,气滞血瘀,关节失利。
【治法】清热解毒,通经化瘀为主,少佐搜剔络邪。
【方药】银花60克,连翘25克,桑枝30克,银藤3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丹皮10克,地龙12克。
加减:清热解毒,选加紫地丁、野菊花、草河车、蒲公英、黄柏、白鲜皮、天花粉、生甘草;气分热重,发热烦渴者,选加生石膏、知母;营血分热重,关节疼痛,夜重昼轻或身现斑点,有衄血等血证者,选加生地、白芍、元参、广角片;热甚血瘀,有发热身疼,舌体有瘀血斑点者,选加桃仁、赤芍、元胡;热甚阻络,周身疼甚而又无瘀血见证者,选加丝瓜络、王不留行、木瓜、竹茹;热重肿甚,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红肿热痛重者,选加防己、茯苓皮、川萆薢、酒军、元明粉;瘀滞日久,关节麻木僵直骨节畸形者,选加蜂房、皂刺、乌蛇。
【方解】热胜型以热胜毒甚为主因,方中治疗用药以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为主药;辅以桑枝、银藤清热通络;丹参、红花、丹皮凉血化瘀;少佐地龙清热搜剔络邪。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炎和全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中医中属于“痹证”范畴。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时,主要从疾病的病机、病情表现、辨证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1. 湿热蕴结型:特点:关节红肿疼痛明显,经常伴有发热、口干、口苦、尿黄等湿热症状。
舌质偏红,苔黄腻。
治疗: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黄柏、藿香等清热利湿药物。
2. 瘀阻阻络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剧烈,活动受限,疼痛可在不同的关节间转移,伴有瘀血倾向,常见瘀斑、瘀点等皮肤症状。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黄腻。
治疗: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红、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
3. 寒湿凝滞型:特点:关节疼痛较为重,活动受限,经常伴有寒湿症状如关节僵硬、胀痛、感觉怕冷等。
舌质淡白,苔白腻。
治疗:温经散寒为主,可选用肉桂、附子等温经散寒药物。
4. 肝肾不足型:特点:关节肿痛不明显,多表现为晨僵、活动后缓解。
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舌质淡红或无光泽,苔白薄。
治疗:补肝肾为主,可选用何首乌、淫羊藿等补肝肾药物。
以上仅是四种常见的辨证类型,实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可能会混杂多种类型,因此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剂有很多,常用的有清热利湿方如五苓散、两气解毒方如金银花汤,活血化瘀方如祛瘀胺、三七颗粒,温经散寒方如四逆汤、温经丸,补肝肾方如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等。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辨证论治需要根据具体个体的病情综合判断,选用适合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痹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方法痹证乃外邪侵袭人体引起肌肉、关节、筋骨不利的统称。
西医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风湿症,皆属于中医痹证。
它主要由风、寒、湿三气所致。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行痹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痛痹筋骨疼痛,痛处相对固定;湿痹则疼痛而有肿胀、麻木。
风寒湿气在人体内停留日久,亦可郁而化热成为热痹。
所以临床上可将它分为二大类。
辦证施治1.风、寒、湿痹症见四肢关节疼痛,风气胜者为游走性,以寒湿为主者则疼痛部位固定,关节活动受影响,屈伸不利,局部可有胀,遇冷加剧,得温则减,恶风寒,身体沉重或烦痛,舌苔薄白,脉细、沉细或弦细。
治宜祛风除湿、宣痹止痛。
(1)独活寄生汤加减: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赤芍,川芎,生地,牛膝,杜伸,党参,茯苓,桂枝。
有祛风湿、强筋骨、补气血、补肾作用,扶正而祛邪,使肝肾强而痹证愈,运用于体痹证。
(2)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赤芍,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炮附片。
《金匮要略》以它治疗“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
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处固定而关节肿胀者。
(3)痹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羌活,防风,片姜黄,甘草,穿山龙。
有除湿疏风作用,其补气,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风散,驱散风湿而祛痹。
2.湿热痹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于热者亦复不少,多见于风湿热病人。
病者发热口渴,咽红面赤,关节红肿,痛处固定,屈伸不利,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养阴清热凉血通络。
《温病条辨》谓:“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色灰滞,面目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方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山药,苡米,半夏,蚕砂,双花。
痛重加片姜黄海桐皮,有红斑者加秦艽,大青叶,忍冬藤,板蓝根。
清热疏风,使汗出,退热消斑。
关节痛重加牛膝,海桐皮、琋草。
“寒伤阳,热伤阴”,湿热痹证日久伤阴则症见阴虚盗汗,五心烦热,心悸气短,舌质红,脉细数,临床上风湿性心肌炎迁延日久就属于这种情况治疗宜宣痹汤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米)加减。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病”,认为是因为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据此辨证:
1.风-行痹: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肿痛,或兼有发热、恶风寒等表证(感冒症状),处方可选桂芍知母汤:桂枝汤去大枣加麻黄,加白术、防风、知母、附子,用于治疗寒热夹杂,寒邪化热。
2.寒-痛痹:主要表现为疼痛较剧,活动受限,遇冷痛甚,得热则减,中药方可选乌头汤: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黄芪、蜂蜜
3.湿-着痹:关节疼痛重着、酸楚,伴肌肤麻木,手足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中药方选薏苡仁汤: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4.热-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日轻夜重,多兼有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中药方选四妙散加减。
也可用宣痹汤:连翘、栀子、滑石、防己、薏苡仁、杏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
久病多瘀、多出现肾虚,治疗以补肾祛寒,活血通络为法:川续断、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制附片;熟地;桂枝、独活、威灵仙;白芍。
本人认为此类病人首辩寒热,其次为肾虚、血瘀,治疗以通经络为主,加虫类药搜风通络,往往可获良效。
点。
2.3 重扶正,以扶正促祛邪 传统认为疾病有外感表证,亦即表里同病时,应先解表后治里。
但是,顽固性感冒的特殊性表现为正虚邪恋,以虚为主,正虚是主要矛盾。
因此治疗上应采取扶正祛邪,表里同治,在扶正与祛邪的应用上不能两法并举,不分主次,而应以扶正为主,解表次之,以扶正促解表,把治疗重点放在扶正上,只有正气恢复,才能祛邪外出。
若两法并重,往往解表伤正。
下面提出治疗顽固性感冒的几个常用治法及方药。
2.3.1 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本法适应于气虚卫表不固,感受风寒,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而致反复感冒,或感冒用发汗解表之法屡治不愈,头痛、鼻塞、周身酸痛,恶寒背冷,或发热、或项强、或头后枕部抽痛,日久动则汗出,汗出后症状复重,方选玉屏风散合桂枝汤。
方中黄芪、白术用量要大,以益气固表为主,颈项强痛加葛根,鼻塞头痛较剧时少加细辛、辛夷以散寒、通窍、止痛。
2.3.2 养阴益气,疏风清热。
气阴双虚之体感受风热或燥热之邪,邪恋不解而见疲乏、肢倦,动则汗出,头身不适,轻度发热恶寒,咽喉干痛,夜间更甚,口喝多饮,饮不解渴,舌质红,苔薄少或无苔,治宜益气养阴,疏风清热,方选银翘葛根益胃汤,即益胃汤加山药、菊花、牛蒡子、银花、连翘、葛根。
方用益胃汤加山药养胃阴,清胃热,益胃气以治其本,菊花、牛蒡子、银花、连翘、葛根、疏风清热解表。
咽痛声哑加射干、玄参、蝉衣以清热解毒,开音。
糖尿病病人患感冒多用此法。
2.3.3 芳香化浊,健脾祛湿。
脾虚湿盛之人,感受风湿浊邪,湿浊困表,甚则滞留经络,久羁不解,郁而化热,可致湿热郁表之证,常兼见湿困脾胃诸症。
本证治疗以芳香化浊,健脾祛湿为主,方选清暑汤:藿香、厚朴、茯苓、青蒿、陈皮、丹皮、赤芍、蝉衣、滑石、通草。
治外湿以芳香化湿之品为主,不用羌活、独活辛温燥湿伤正之品,健脾不用参术壅补之品,而选陈皮、厚朴、茯苓,助脾运化之品,使脾气健运,内湿渐除,外湿化解。
若风湿留滞经络见肢体关节疼痛拘胀时,用疏风除湿,通经活络法,方选风湿双解散:柴胡、荆芥、防风、苍术、生薏米、木通、葛根、甘草。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风寒湿邪入侵体内、机体气血郁滞、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
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两个方面。
一、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象和脉象来确定病情的辨证类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风寒湿毒证: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红肿、活动受限,舌质淡、苔白,脉象浮紧。
治疗方法以祛风散寒、祛湿化痰、解毒止痛为主。
常用药物有羌活寄生汤、夏枯草汤等。
二、调理养生
中医强调治疗的还要注意调理养生,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预防复发。
1. 调理饮食:患者应注意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葱、韭菜等。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适量的脂肪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2. 适量运动:患者应适量参加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缓解关节僵硬和疼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
3.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沮丧。
4. 注意保暖:保持环境温暖,避免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也可以使用暖宫贴、保暖裤等辅助保暖的方法。
中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注重辨证施治和调理养生的综合治疗,通过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适当的饮食调理、适量运动和情绪调节等,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方法,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摘要]通过对中医文献的学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分析,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外感是致病的外在因素。
正气不足,人体禀赋阴阳各有偏盛偏衰,使人体容易被外邪所伤,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根本原因,也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早期有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缩,极易致残。
此病中医当归属于痹病。
痹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曰日久正虚,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历代文献皆有记载,多按其临床症状而定义,如“痹证”“历节病”“顽痹”“白虎病”“白虎历节”“鹤膝风”“痛风”“肾痹”等。
结合其表现及现代文献研究,焦树德等[13]认为本病当命名为“痹”较确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称之为“痹病”。
中医对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认为痹病的产生与外邪、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
而在《素问评热病论》中曰:“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
”,“不与寒热湿气合,故不为痹”。
可见风、寒、湿、热诸邪是痹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而诸需内存,正气不足才是其发病的内因,正如隋巢元方所著《诸病原侯论风湿病》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近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逐渐增多,而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我们可以采取中医学治疗的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虽疗效好,但治疗时间比较长,见效比较慢,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高于纯中医或纯西医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上效果比较显著,副作用相对较少。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抑制性疾病以及系统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存在对称性,且为多关节发病的特征,关节肿、僵、痛而出现的关节疆直扭曲变形为主的表现,慢性关节炎因治疗的难度比较大,病程比较长,见效比较慢,被称之为顽疾,中医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内服中药外熏,外用熏蒸以及针灸三种治疗方式。
1.内服中药,1.1.1中医上常用三种药物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雷公藤多苷,青风藤碱和白芍总苷1.1.1.1雷公藤多苷: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雷公藤多苷在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减少溶酶体来保护软骨组织,病减轻滑膜的伤害。
而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对于雷公藤但研究也越来越多,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但作用,成为了治疗但首选用药。
在临床上,我们一般用雷公藤主要治疗急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它可以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抗菌消炎的作用。
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患者的病情作用,蛋白骨头有一定的副作用,这种药物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殖系统有较大的损伤,导致患者的生殖器可能会产生相应的并发症。
1.1.1.2青风藤碱:经研究证明,清风藤碱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关节炎患者的增加,我们对于清风横解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发现这种药物有抗菌消炎,控制疫力,止痛、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等药物作用,而在治疗患者但类风湿性关节炎过程当中,这种药物可以更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因此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